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設備領域,具體為一種用于管路坡口的坡口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管材在汽車、機械、五金領域的使用非常廣泛。鋼管在使用過程中避免不了切割和焊接操作,但切割后的鋼管如何與其他部位焊接后有良好的焊接質量很關鍵,這就需要在鋼管上做一個坡口。在鋼管坡口時,有大型的數(shù)控坡口機可以完成,比如激光相貫線坡口機,但這樣的機器成本高,占地面積大。所以小批量鋼管坡口時,通常都是工人使用手工角磨機對鋼管進行坡口,鋼管坡口的效率低,而且精度不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效率和精度較高且結構簡單的坡口成型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坡口成型裝置,包括管狀刀具,管狀刀具的一端為切削刃、另一端與轉軸的一端固連,轉軸的另一端與動力機構相連,轉軸的軸身與軸套構成軸向移動、周向轉動配合,軸套固定在機座上,軸套旁側的機座上還設置有固定待加工管件的管夾,管夾上固定的待加工管件的長度方向與轉軸的軸向成夾角式布置。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軸的軸身與軸套構成軸向移動、周向轉動配合,軸套固定在機座上,機座上設置的管夾將待加工管件固定穩(wěn)妥,調整待加工管件的長度方向與轉軸的軸向的角度后,轉軸的一端與管狀刀具相連,確定了管狀刀具坡口時的進給方向,即可進行待加工管件坡口,不僅能夠較精確地設置待加工管件的坡口角度,而且本發(fā)明的結構簡單、使用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軸測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部分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部分結構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4,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敘述。
一種坡口成型裝置,包括管狀刀具10,管狀刀具10的一端為切削刃11、另一端與轉軸20的一端固連,轉軸20的另一端與動力機構相連,轉軸20的軸身與軸套30構成軸向移動、周向轉動配合,軸套30設置在機座40上,軸套30旁側的機座40上還設置有固定待加工管件A的管夾50,管夾50上固定的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向成夾角式布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向成夾角式布置的方案,轉軸20的軸身在軸套30限定方向上沿軸向移動實現(xiàn)進刀,轉動過程中刀具完成切割動作,根據(jù)待加工管件A的需要加工的坡面傾斜角度來確定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向之間的夾角。本方案結構簡單,待加工管件A和刀具的位置確定,簡化了加工工藝的同時保證了坡面加工的精度。
所述的動力機構為手持式電鉆60,所述的手持式電鉆60的主軸鉗卡61與轉軸20的端部連接,所述的轉軸20的軸身與軸套30構成軸向移動、周向轉動的軸承式配合,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芯共面。動力機構為手持式電鉆60,既可以作為手持坡口裝置使用,也可作為定點坡口裝置使用,使用環(huán)境比較靈活。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芯共面,保證待加工管件A的坡口精度。選用手持式電鉆60作為動力機構選型方便且成本低。
所述管夾50包括V形塊51和U形束帶52,V形塊51的開口方向和U形束帶52的開口彼此相對圍成的區(qū)域約束待加工管件A的外壁,且V形塊51和U形束帶52兩者之間設置有調節(jié)機構調節(jié)兩者圍合區(qū)域的大小。待加工管件A置于V形塊51和U形束帶52兩者圍合區(qū)域處,V形塊51確定了待加工管件A管芯位置,便于將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定位在與轉軸20的軸芯等高、共面的位置處。調節(jié)機構調節(jié)V形塊51和U形束帶52圍合區(qū)域的大小時,U形束帶52增加了與待加工管件A管壁的接觸面積,以保證U形束帶52提供足夠的約束力,使待加工管件A固定可靠。
所述調節(jié)機構包括調節(jié)板53,U形束帶52穿過V形塊51底部開設的窄縫且U形束帶52的兩端與調節(jié)板53固連,所述調節(jié)板53上開設有螺紋孔531,螺紋孔531處布置第一螺栓532,第一螺栓532端頭頂撐到V形塊51塊底上。當?shù)谝宦菟?32旋進時,減小V形塊51和U形束帶52兩者圍合區(qū)域,即可將待加工管件A可靠地固定住。
所述管夾50固定在底板70上,底板70繞機座40上設置的短軸44轉動,所述機座40上開設有以短軸44軸芯為圓心的第一、二圓弧孔41、42,底板70經(jīng)由第一、二圓弧孔41、42與機座40通過第二螺栓71聯(lián)結。通過設置使底板70繞機座40轉動的短軸44,直接旋轉底板70即可調整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向之間的角度,將角度調整完畢后,底板70經(jīng)由第一、二圓弧孔41、42與機座40通過第二螺栓71聯(lián)結,以保證底板70在機座40上固定穩(wěn)妥。
所述第一圓弧孔41外周標有刻度,所述第一圓弧孔41測量底板70繞短軸44轉動的角度。通過在第一圓弧孔41外周標設刻度,準確測量底板70繞短軸44轉動的角度,便于精確地設置待加工管件A坡口角度。
所述機座40上開設有與轉軸20軸向平齊的條形孔43,所述軸套30底部開設至少兩個螺紋孔,所述軸套30經(jīng)由條形孔43與機座40通過第三螺栓31連接,使軸套30在條形孔43中固定可靠。由于待加工管件A的管徑差異,相同坡面角度的大、小直徑管的坡面長度各異,所以要求管狀刀具10的進刀行程要響應調整,通過調整軸套30在條形孔43中的位置,來調節(jié)待加工管件A與管狀刀具10距離,既要保證待加工管件A姿態(tài)調整時不與管狀刀具10發(fā)生干涉,又要保證坡口時有足夠的進刀量,滿足坡面加工的設計要求。
上述技術方案中,實際操作時,首先將轉軸20軸身上的軸套30在條形孔43長度方向調整后固定,既要保證坡口時有足夠的進刀量,又要防止管狀刀具10與待加工管件A相互干涉,轉軸20的一端與管狀刀具10連接;然后將待加工管件A穿過管狀刀具10旁側的管夾50,調節(jié)第一螺栓532使待加工管件A固定穩(wěn)妥;參照第一圓弧孔41上標設的刻度,旋轉底板70調整好待加工管件A的管芯與轉軸20的軸向所成的角度,擰緊第二螺栓71使底板70固定穩(wěn)妥;最后將手持式電鉆60與轉軸20的另一端相連,手持式電鉆60通過轉軸20驅動管狀刀具10進刀對待加工管件A進行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