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對數(shù)控鈑金件進行折彎的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輔助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對鈑金件進行折彎,一般是通過員工手臺工件,將零部件放入數(shù)控折彎機臺模具上,折彎過程中員工需要手持工件旋轉(zhuǎn),待折彎成型后員工將料件取出。現(xiàn)有技術(shù)方案問題點:第一:工件定位完全是靠員工手抬工件擺放,長時間工作導(dǎo)致員工肢體疲勞;第二:數(shù)控折彎過程中員工雙手不能離開工件,需手持工件旋轉(zhuǎn),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輔助數(shù)控機床加工時、解決因零件尺寸較大、質(zhì)量較重、解決安全隱患的輔助支撐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輔助支撐裝置,其包括:底部支撐裝置、與該底部支撐裝置連接的豎直支撐裝置、與該豎直支撐裝置連接的上部支撐裝置、第一中部支撐裝置、第二中部支撐裝置、第三中部支撐裝置、與該豎直支撐裝置的端部連接的多個緩沖裝置、均與該豎直支撐裝置和緩沖裝置連接的頂部支撐裝置、固定在該第一中部支撐裝置上的電氣控制箱、固定在該第二中部支撐裝置上的氣源處理器、固定在該第三中部支撐裝置上的至少一頂升氣缸、連接在所述頂升氣缸和頂部支撐裝置的萬向節(jié)裝置、以及固定在該頂部支撐裝置上的多個活動擋板、電吸盤、多個鋼珠滾輪、兩個操作把手和兩個旋轉(zhuǎn)軸承;其中,第一中部支撐裝置、第二中部支撐裝置和第三中部支撐裝置均固定在豎直支撐裝置上。
優(yōu)選地,還包括固定在所述上部支撐裝置上的兩個緊急開關(guān)裝置、以及固定在所述豎直支撐裝置和第一中部支撐裝置之間的接近開關(guān)。
優(yōu)選地,所述底部支撐裝置包括:第一底部連桿、與該第一底部連桿垂直連接的第二底部連桿、與該第二底部連桿垂直連接的第三底部連桿、均與該第三底部連桿和第一底部連桿垂直連接的第四底部連桿、均與該第一底部連桿和第三底部連桿平行設(shè)置且位于該第一底部連桿和第三底部連桿之間的第五底部連桿、垂直連接在該第五底部連桿和第三底部連桿之間的第六底部連桿、以及垂直連接在該第一底部連桿和第五底部連桿之間的第七底部連桿和第八底部連桿。
優(yōu)選地,所述豎直支撐裝置包括:垂直連接所述第一底部連桿和第二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一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二底部連桿和第三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二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三底部連桿和第四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三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四底部連桿和第一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四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一底部連桿和第八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五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八底部連桿和第五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六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三底部連桿上的第七豎直連桿和第八豎直連桿、垂直連接所述第五底部連桿和第七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九豎直連桿、以及垂直連接所述第一底部連桿和第七底部連桿連接處的第十豎直連桿。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豎直連桿和第四豎直連桿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1,所述第二豎直連桿和第三豎直連桿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2,所述第七豎直連桿和第八豎直連桿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3,所述第五豎直連桿、第六豎直連桿、第九豎直連桿、以及第十豎直連桿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4,其中,h2>h1>h4>h3。
優(yōu)選地,所述上部支撐裝置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豎直連桿、第五豎直連桿、第十豎直連桿和第四豎直連桿的端部且與所述第一底部連桿平行設(shè)置的第一上部連桿、以及固定在所述第六豎直連桿和第十豎直連桿的端部且與所述第一底部連桿平行設(shè)置的第二上部連桿;其中,所述緊急開關(guān)裝置連接在該第一上部連桿和第二上部連桿的端部。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中部支撐裝置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五豎直連桿和第十豎直連桿之間的第一第一中部連桿、連接在所述第五豎直連桿和第六豎直連桿之間且與該第一第一中部連桿垂直連接的第二第一中部連桿、連接在所述第六豎直連桿和第九豎直連桿之間且與該第二第一中部連桿垂直連接的第三第一中部連桿、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九豎直連桿和第十豎直連桿之間且與該第三第一中部連桿和第一第一中部連桿垂直連接的第四第一中部連桿;其中,所述電氣控制箱由該第一中部支撐裝置的第一第一中部連桿、第二第一中部連桿、第三第一中部連桿、以及第四第一中部連桿固定支撐。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中部支撐裝置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豎直連桿和第三豎直連桿之間的第一第二中部連桿,所述氣源處理器固定在該第一第二中部連桿上。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中部支撐裝置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二豎直連桿和第三豎直連桿之間的第一第三中部連桿,其中,所述頂升氣缸固定在該第一第三中部連桿上。
優(yōu)選地,所述頂部支撐裝置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緩沖裝置上的第一頂部連桿、與該第一頂部連桿平行設(shè)置的第二頂部連桿、與該第一頂部連桿平行設(shè)置且固定在第二豎直連桿和第三豎直連桿端部的第三頂部連桿、第四頂部連桿、以及與該第四頂部連桿相對設(shè)置的第五頂部連桿;其中,第二頂部連桿位于該第一頂部連桿和第三頂部連桿之間;第四頂部連桿連接在該第一頂部連桿、第二頂部連桿和第三頂部連桿的一側(cè),第五頂部連桿連接在該第一頂部連桿、第二頂部連桿和第三頂部連桿的另一側(cè);其中,所述旋轉(zhuǎn)軸承和操作把手均分別固定在所述第四頂部連桿和第五頂部連桿上;所述活動擋板和鋼珠滾輪均固定在第一頂部連桿、第二頂部連桿和第三頂部連桿上;所述電吸盤固定在第三頂部連桿上且位于鋼珠滾輪之間。
本實用新型配合數(shù)控折彎機床使用,可輕松折彎較大型鈑金零部件;可通過調(diào)節(jié)氣源處理器及頂升氣缸行程,輕松控制機構(gòu)旋轉(zhuǎn)速度及角度;本實用新型整體采用型材及標(biāo)準(zhǔn)件搭建,成本低廉,機構(gòu)使用簡單;本實用新型解決員工擺放工件困難度及工件定位難點,降低零部件加工不良率;本實用新型解決員工抬取較大工件作業(yè)難度,有效杜絕機臺加工過程員工手持工件的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輔助支撐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輔助支撐裝置的主視圖;
圖3為圖1所示輔助支撐裝置的左視圖;
圖4為圖1所示輔助支撐裝置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本實用新型輔助支撐裝置,用于輔助數(shù)控折彎機臺模具對鈑金件進行折彎,尤其針對大型鈑金件加工時起到明顯輔助作用,解決因零件尺寸較大、質(zhì)量較重、解決安全隱患。
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輔助支撐裝置100包括:底部支撐裝置10、連接在該底部支撐裝置10上的多個腳輪20、與該底部支撐裝置10垂直連接的豎直支撐裝置30、與該豎直支撐裝置30垂直連接的上部支撐裝置40、連接在該豎直支撐裝置30上的第一中部支撐裝置51、第二中部支撐裝置52和第三中部支撐裝置53、與該豎直支撐裝置30的端部連接的多個緩沖裝置60、以及均與該豎直支撐裝置30和緩沖裝置60連接的頂部支撐裝置70。
輔助支撐裝置100還包括:固定在頂部支撐裝置80上的兩個旋轉(zhuǎn)軸承81、固定在第三中部支撐裝置53上的兩個頂升氣缸82、連接該頂升氣缸82和頂部支撐裝置70的萬向節(jié)裝置83、固定在該第二中部支撐裝置52上的氣源處理器84、固定在該第一中部支撐裝置51上的電氣控制箱85、固定在上部支撐裝置40上的兩個緊急開關(guān)裝置86、固定在豎直支撐裝置30和第一中部支撐裝置51之間的接近開關(guān)87、以及固定在頂部支撐裝置70上的多個活動擋板88、電吸盤89、多個鋼珠滾輪90、和兩個操作把手91。
設(shè)定底部支撐裝置10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為XY平面,豎直支撐裝置30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為Z平面。
其中,底部支撐裝置10、豎直支撐裝置30、上部支撐裝置40、第一中部支撐裝置50、第二中部支撐裝置60、以及頂部支撐裝置70均由多個連桿組成。
底部支撐裝置10包括:第一底部連桿11、與該第一底部連桿11垂直連接的第二底部連桿12、與該第二底部連桿12垂直連接的第三底部連桿13、均與該第三底部連桿13和第一底部連桿11垂直連接的第四底部連桿14、均與該第一底部連桿11和第三底部連桿13平行設(shè)置且位于該第一底部連桿11和第三底部連桿13之間的第五底部連桿15、垂直連接在該第五底部連桿15和第三底部連桿13之間的第六底部連桿16、以及垂直連接在該第一底部連桿11和第五底部連桿13之間的第七底部連桿17和第八底部連桿18。其中,第一底部連桿11、第二底部連桿12、和第五底部連桿15均平行設(shè)置;第二底部連桿12、第四底部連桿14、第六底部連桿16、第七底部連桿17和第八底部連桿18均平行設(shè)置。
豎直支撐裝置30包括:垂直連接第一底部連桿11和第二底部連桿12連接處的第一豎直連桿31、垂直連接第二底部連桿12和第三底部連桿13連接處的第二豎直連桿32、垂直連接第三底部連桿13和第四底部連桿14連接處的第三豎直連桿33、垂直連接第四底部連桿15和第一底部連桿11連接處的第四豎直連桿34、垂直連接第一底部連桿11和第八底部連桿18連接處的第五豎直連桿35、垂直連接第八底部連桿18和第五底部連桿15連接處的第六豎直連桿36、垂直連接第三底部連桿13上的第七豎直連桿37和第八豎直連桿38、垂直連接第五底部連桿15和第七底部連桿17連接處的第九豎直連桿392、以及垂直連接第一底部連桿11和第七底部連桿17連接處的第十豎直連桿391。
第一豎直連桿31和第四豎直連桿34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1,第二豎直連桿32和第三豎直連桿33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2,第七豎直連桿37和第八豎直連桿38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3,第五豎直連桿35、第六豎直連桿36、第九豎直連桿391、以及第十豎直連桿392的高度相同且均為h4,其中,h2>h1>h4>h3。
上部支撐裝置40包括:固定在第一豎直連桿31、第五豎直連桿35、第十豎直連桿391和第四豎直連桿34的端部且與第一底部連桿11平行設(shè)置的第一上部連桿41、以及固定在第六豎直連桿36和第十豎直連桿392的端部且與第一底部連桿11平行設(shè)置的第二上部連桿42。其中,每個緊急開關(guān)裝置86連接在該第一上部連桿41和第二上部連桿42的端部。
第一中部支撐裝置51包括:連接在第五豎直連桿35和第十豎直連桿391之間的第一第一中部連桿511、連接在第五豎直連桿35和第六豎直連桿36之間且與該第一第一中部連桿511垂直連接的第二第一中部連桿512、連接在第六豎直連桿36和第九豎直連桿392之間且與該第二第一中部連桿512垂直連接的第三第一中部連桿513、以及連接在第九豎直連桿392和第十豎直連桿391之間且與該第三第一中部連桿513和第一第一中部連桿511垂直連接的第四第一中部連桿514。
電氣控制箱85由該第一中部支撐裝置51的第一第一中部連桿511、第二第一中部連桿512、第三第一中部連桿513、以及第四第一中部連桿514固定支撐。
第二中部支撐裝置52包括:連接在第一豎直連桿31和第三豎直連桿33之間的第一第二中部連桿521,氣源處理器84固定在該第一第二中部連桿521上。
第三中部支撐裝置53包括:連接在第二豎直連桿32和第三豎直連桿33之間的第一第三中部連桿531,兩個頂升氣缸82固定在該第一第三中部連桿531上。
緩沖裝置60設(shè)有兩個,分別固定在第一豎直連桿31和第二豎直連桿32的端部;蓋緩沖裝置60的一端固定在豎直支撐裝置30上,另一端固定在頂部支撐裝置70上。
頂部支撐裝置70包括:固定連接在該兩個緩沖裝置60上的第一頂部連桿71、與該第一頂部連桿71平行設(shè)置的第二頂部連桿72、與該第一頂部連桿71平行設(shè)置且固定在第二豎直連桿32和第三豎直連桿33端部的第三頂部連桿73、第四頂部連桿74、以及與該第四頂部連桿74相對設(shè)置的第五頂部連桿75。其中,第二頂部連桿72位于該第一頂部連桿71和第三頂部連桿73之間;第四頂部連桿74連接在該第一頂部連桿71、第二頂部連桿72和第三頂部連桿73的一側(cè),第五頂部連桿75連接在該第一頂部連桿71、第二頂部連桿72和第三頂部連桿73的另一側(cè)。
萬向節(jié)裝置83一端與頂升氣缸82連接,另一端與第三頂部連桿73連接。
其中一旋轉(zhuǎn)軸承91固定在第四頂部連桿74的端部,其中一操作把手91固定在第四頂部連桿74的另一端端部;其中另一旋轉(zhuǎn)軸承91固定在第五頂部連桿75的端部,其中另一操作把手91固定在第五頂部連桿75的另一端端部;且兩個旋轉(zhuǎn)軸承91分別固定在第四頂部連桿74和第五頂部連桿75相對位置上,兩個操作把手91分別固定在第四頂部連桿74和第五頂部連桿75相對位置上。
多個活動擋板88和多個鋼珠滾輪90均固定在第一頂部連桿71、第二頂部連桿72和第三頂部連桿73上;第一頂部連桿71、第二頂部連桿72和第三頂部連桿73均固定兩個活動擋板88,活動擋板88位于靠近第四頂部連桿74和第五頂部連桿75的位置;第一頂部連桿71、第二頂部連桿72和第三頂部連桿73均固定五個鋼珠滾輪90;電吸盤89固定在第三頂部連桿73上且位于鋼珠滾輪90之間。
其中,工作時,旋轉(zhuǎn)軸承91為本輔助支撐裝置帶動料件旋轉(zhuǎn)支點;接近開關(guān)87是本輔助支撐裝置工作一個周期后電氣信號處理;緊急開關(guān)裝置86在關(guān)鍵時刻按下,本輔助支撐裝置立刻停止旋轉(zhuǎn),起到保護員工作用;氣源處理器12的作用是過濾氣源中的水分及氣源壓力調(diào)節(jié)控制;活動擋板88起到根據(jù)料件寬度大小適當(dāng)調(diào)節(jié)作用;鋼珠滾輪90起到支撐材料且便于材料推放。
工作時,員工將待加工料件擺放在鋼珠滾輪90上,利用活動擋塊88左右定位,將料件推入至數(shù)控折彎機臺后打開電吸盤89使料件固定。
啟動數(shù)控折彎機床后,接近開關(guān)87信號啟動,頂升氣缸82開始工作。本輔助支撐裝置帶動料件旋轉(zhuǎn),料件折彎成型后頂升氣缸82返回,觸發(fā)到接近開關(guān)87后頂升氣缸82停止工作,員工關(guān)閉電吸盤89將料件取出。
本實用新型將待加工料件放入本輔助支撐裝置后,利用電吸盤裝置將料件吸鬧并定位,數(shù)控機床下壓觸發(fā)接近開關(guān),由驅(qū)動氣缸帶動料件自動旋轉(zhuǎn),無需員工手持工件操作。
本實用新型配合數(shù)控折彎機床使用,可輕松折彎較大型鈑金零部件;可通過調(diào)節(jié)氣源處理器及頂升氣缸行程,輕松控制機構(gòu)旋轉(zhuǎn)速度及角度;本實用新型整體采用型材及標(biāo)準(zhǔn)件搭建,成本低廉,機構(gòu)使用簡單;本實用新型解決員工擺放工件困難度及工件定位難點,降低零部件加工不良率;本實用新型解決員工抬取較大工件作業(yè)難度,有效杜絕機臺加工過程員工手持工件的安全隱患。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jié),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構(gòu)思范圍內(nèi),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多種等同變換,這些等同變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