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工程模板支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建筑施工梁可調節(jié)式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建筑施工梁支架,按照構造形式分為梁板一體、梁板分離兩種。按照結構構造分為傳統(tǒng)立桿或滿堂支架、桁架式支架。傳統(tǒng)立桿或滿堂支架結構適用簡單的結構,對于大跨度、轉化結構支撐安裝工程量大,荷載復雜,容易出現失穩(wěn),工期較長,拆除時間較長,材料周轉速度慢。適應荷載不大、規(guī)則的建筑。
桁架式支撐模在場內制作安裝成功,需要進行受力及模板變形計算,安全系數高,支撐體系的整體穩(wěn)定系數高,抵抗變形能力強。其適用于大荷載、轉換結構中、大跨度、不規(guī)則建筑結構,安全系數高。但制作要求高、造價高,對建筑尺寸要求較高,不利于循環(huán)利用,運輸、吊裝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可調節(jié)支撐寬度及高度、周轉速度高、施工進度快、便于拆裝、安全可靠性強的建筑施工梁可調節(jié)式支撐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筑施工梁可調節(jié)式支架裝置,包括均沿左右方向均勻布置的一排前立桿、一排后立桿、一排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一排下長度可調橫桿,前立桿、后立桿、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下長度可調橫桿的數量相等,前立桿和后立桿均沿垂直方向設置且前后一一對應,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下長度可調橫桿均沿水平方向設置且上下一一對應,一排前立桿以及一排后立桿均通過水平設置的上縱桿和下縱桿連接,后側的上縱桿、上長度可調橫桿的后端和后立桿之間通過第一扣件連接,前側的上縱桿、上長度可調橫桿的前端和前立桿之間通過第二扣件連接,后側的上縱桿、下長度可調橫桿的后端和后立桿之間通過第三扣件連接,前側的上縱桿、下長度可調橫桿的前端和前立桿之間通過第四扣件連接;
前立桿和后立桿采用空心鋼管制成,前立桿和后立桿的上部均插設并螺紋連接有支撐螺桿,支撐螺桿上端固定設有定位支撐凹形件;
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下長度可調橫桿的構造相同,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下長度可調橫桿均包括外套管和內套管,內套管由外套管一端插設在外套管內,外套管一側沿母線方向均勻開設有至少三個螺紋孔,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內端與內套管外壁頂壓接觸的定位螺栓。
還包括上加強桿、下加強桿和一排中間立桿,中間立桿的數量與前立桿的數量相等,中間立桿與前立桿平行,中間立桿位于前立桿和后立桿之間,上加強桿和下加強桿均與上縱桿平行,中間立桿中部、下加強桿以及下長度可調橫桿的外套管之間通過第五扣件連接,中間立桿上端、上加強桿以及上長度可調橫桿的外套管之間通過第六扣件連接。
前立桿、后立桿和中間立桿的下端均設置有一個具有鎖止結構的腳手架萬向輪。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模板支撐系統(tǒng)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下長度可調橫桿的長短,即通過內套管在外套管內伸縮,支撐螺桿上端設置的定位支撐凹形件用于放置并限位支撐桿,擰緊定位螺栓使內套管與外套管固定連接為一體,可以對梁水平模板的調整,適應不同截面梁的變化。
2、本實用新型通過利用支撐螺桿螺紋連接在在前立桿和后立桿上部內進行梁高度的調整。在前側和后側的梁模板之間通過對拉螺桿進行固定,防止兩側模板變形。
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前立桿和后立桿的下部之間設立中間立桿,梁澆注過程中防止梁底模板變形,并提高了前立桿和后立桿的支撐強度,當梁寬度尺寸過大時使受力更加合理。
4、本實用新型安裝方便,可適應不同截面尺寸變化的梁,可調整梁截面高度,適應梁截面尺寸變化,且操作方便快捷,整體周轉,節(jié)省時間,縮短工期,節(jié)省人力成本,節(jié)約管材。
5、腳手架萬向輪可以使本實用新型便于水平調節(jié)移動,通過扣件以及腳手架萬向輪的鎖止結構可確保整體穩(wěn)定性,起到良好的安全可靠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考慮建筑施工支撐拆卸方便、材料周轉、安全檢查、梁側模變形的需求。通過對支撐一體化和可調節(jié)化設計,通過在前立桿、后立桿和中間立桿下端的具有鎖止結構的腳手架萬向輪、上長度可調橫桿和下長度可調橫桿進行梁模板寬度方向模板控制,使得梁支架可以便捷進行梁水平寬度調整。通過支撐螺桿進行梁高度方向模板調整,節(jié)省搭設支撐架時間,加速施工進度及周轉,安裝方便,操作便捷,整體移動,能夠循環(huán)利用,確保整體穩(wěn)定性控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側立面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立面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圖4上長度可調橫桿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筑施工梁可調節(jié)式支架裝置,包括均沿左右方向均勻布置的一排前立桿1、一排后立桿2、一排上長度可調橫桿3和一排下長度可調橫桿4,前立桿1、后立桿2、上長度可調橫桿3和下長度可調橫桿4的數量相等,前立桿1和后立桿2均沿垂直方向設置且前后一一對應,上長度可調橫桿3和下長度可調橫桿4均沿水平方向設置且上下一一對應,一排前立桿1以及一排后立桿2均通過水平設置的上縱桿5和下縱桿6連接,后側的上縱桿5、上長度可調橫桿3的后端和后立桿2之間通過第一扣件7連接,前側的上縱桿5、上長度可調橫桿3的前端和前立桿1之間通過第二扣件8連接,后側的上縱桿5、下長度可調橫桿4的后端和后立桿2之間通過第三扣件9連接,前側的上縱桿5、下長度可調橫桿4的前端和前立桿1之間通過第四扣件10連接。
前立桿1和后立桿2采用空心鋼管制成,前立桿1和后立桿2的上部均插設并螺紋連接有支撐螺桿11,支撐螺桿11上端固定設有定位支撐凹形件12。
上長度可調橫桿3和下長度可調橫桿4的構造相同,上長度可調橫桿3和下長度可調橫桿4均包括外套管13和內套管14,內套管14由外套管13一端插設在外套管13內,外套管13一側沿母線方向均勻開設有至少三個螺紋孔,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有內端與內套管14外壁頂壓接觸的定位螺栓15。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上加強桿20、下加強桿21和一排中間立桿16,中間立桿16的數量與前立桿1的數量相等,中間立桿16與前立桿1平行,中間立桿16位于前立桿1和后立桿2之間,上加強桿20和下加強桿21均與上縱桿5平行,中間立桿16中部、下加強桿21以及下長度可調橫桿4的外套管13通過第五扣件17連接,中間立桿16上端、上加強桿20以及上長度可調橫桿3的外套管13通過第六扣件18連接。
前立桿1、后立桿2和中間立桿16的下端均設置有一個具有鎖止結構的腳手架萬向輪19。
本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材料、結構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