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fā)動機及其缸體水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內燃機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發(fā)動機及其缸體水套,包括水套本體,以缸體的火力面為起點,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和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均不大于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且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小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所述缸體水套提高了缸孔處的強度,可有效防止缸孔變形,避免對發(fā)動機排放造成不利影響。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缸體水套的發(fā)動機。
【專利說明】
一種發(fā)動機及其缸體水套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內燃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發(fā)動機及其缸體水套。
【背景技術】
[0002]缸體水套的主要作用是為內燃機活塞部位的冷卻提供冷卻水通道,防止活塞過熱而受損。目前市場上的缸體水套底部一般都為正W形,缸孔處水套較深,即缸孔與缸體本體幾乎無材料連接,使得此部位的強度較弱,導致缸孔變形量較大,特別是容易產生對排放影響較大的四階變形量。另外,處于兩缸連接部位的材料較多,導致缸間冷卻較差,即缸間局部溫度較高,可能造成氣缸墊灼燒失效,也會導致缸孔變形,影響排放。因此,目前的缸體水套結構對發(fā)動機的排放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在發(fā)動機節(jié)能環(huán)保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這種缸體水套結構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fā)動機的缸體水套,以增加缸孔處的強度,避免發(fā)生缸孔變形,防止對發(fā)動機排放產生不利的影響。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缸體水套的發(fā)動機。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5]—種發(fā)動機的缸體水套,包括水套本體,以缸體的火力面為起點,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和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均不大于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且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小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
[0006]上述缸體水套,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缸孔深度的三分之一O
[0007]上述缸體水套,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
[0008]上述缸體水套,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的底部與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的底部之間圓滑過渡。
[0009]上述缸體水套,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H,且H多L+1.5d,其中,L為缸體上火力面到缸蓋螺栓孔最后一個螺紋的長度,d為缸蓋螺栓的公稱直徑。
[0010]上述缸體水套,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H,且HSL-1.5d,其中,L為缸體上火力面到缸蓋螺栓孔最后一個螺紋的長度,d為缸蓋螺栓的公稱直徑。
[0011 ]上述缸體水套,所述水套本體上設有用于改變水套內水流方向的水套堵棒。
[0012]—種發(fā)動機,包括本發(fā)明提供的所述缸體水套。
[0013]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發(fā)明提供的缸體水套,為提高缸孔處的強度,使得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和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均不大于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并且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小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縮短了缸孔處對應的水套深度,加強了兩個缸孔間的冷卻作用,在滿足活塞良好冷卻效果的同時,減少了缸孔變形,避免了對發(fā)動機排放造成不利影響。
[0015]本發(fā)明提供的發(fā)動機,由于具有上述缸體水套結構,因此能夠實現(xiàn)與上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并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方案進行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缸體水套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缸體水套的主視圖。
[0019]其中上述附圖中的標號說明如下:
[0020]1-水套本體,2-進水口,3_出水口,4_出砂散氣孔,5-火力面,6-水套堵棒;
[0021]h-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方案作進一步地詳細介紹。
[0023]參考圖1和圖2,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發(fā)動機的缸體水套,包括水套本體I,其上設有進水口 2和出水口 3,還設有鑄造時的出砂散氣孔4 ο在所述缸體水套中,以缸體的火力面5為起點,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和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均不大于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且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小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改缸體水套結構發(fā)生了改變,其底部呈倒W的形狀,通過縮短缸孔中心線處的水套深度,同時加大兩個缸孔之間的水套深度,加強了缸孔處的強度和兩缸之間的冷卻能力,在保證活塞有效冷卻的基礎上,避免了缸孔形變,防止了對發(fā)動機排放產生影響。
[0024]具體地,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為缸孔深度的三分之一,能夠更好地滿足活塞的冷卻效率,提高缸孔進排氣側的剛度。
[0025]進一步地,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H優(yōu)選為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
[0026]在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中,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的底部與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的底部之間圓滑過渡,以進一步提高水套的強度。
[0027]在本發(fā)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為了滿足連接螺栓的強度,避免其受冷熱影響,產生螺栓力衰減,優(yōu)選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H多L+l.5d,其中丄為缸體上火力面到缸蓋螺栓孔最后一個螺紋的長度,d為缸蓋螺栓的公稱直徑。
[0028]可選擇地,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H也可小于等于L-1.5d,其中,L為缸體上火力面到缸蓋螺栓孔最后一個螺紋的長度,d為缸蓋螺栓的公稱直徑。
[0029]另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缸體水套中,所述水套本體I上還設有水套堵棒6,用于改變水套內水流方向,有效保證進排氣側的冷卻效率。
[0030]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所述缸體水套解決了缸孔部位強度不足的問題,增加了缸孔強度,進一步降低了缸孔變形量,適應了越來越嚴的排放需求。與傳統(tǒng)水套結構相比,在缸孔加工時省略了模擬缸蓋,使得加工更加方便。另外,該缸體水套還解決了傳統(tǒng)缸體水套缸間冷卻不足,易燒缸墊的問題。
[0031]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包括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所述缸體水套。
[0032]以上依據(jù)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fā)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fā)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發(fā)動機的缸體水套,包括水套本體,其特征在于,以缸體的火力面為起點,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和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均不大于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且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小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缸孔深度的三分之一。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缸孔深度的二分之一。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缸孔中心線處對應的缸體水套的底部與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的底部之間圓滑過渡。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H,且H多L+1.5d,其中,L為缸體上火力面到缸蓋螺栓孔最后一個螺紋的長度,d為缸蓋螺栓的公稱直徑。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兩個缸孔連接處對應的缸體水套向下延伸的深度為H,且H<L-1.5d,其中,L為缸體上火力面到缸蓋螺栓孔最后一個螺紋的長度,d為缸蓋螺栓的公稱直徑。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套本體上設有用于改變水套內水流方向的水套堵棒。8.一種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缸體水套。
【文檔編號】F02F1/14GK106014668SQ201610630705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8月3日
【發(fā)明人】李歡, 張應兵, 章家續(xù), 李瑞欣, 陳亮, 陳尚尚, 朱浩杰, 王英杰, 房程程, 謝有路, 王友成, 馬亞壇, 羅俊, 陳思穎, 郭田利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