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磁力混合設備或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磁子驅動導流式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磁力攪拌器在使用時,將磁子置于容器內液體中,電機驅動的永久磁體吸引并驅動磁子轉動,形成攪拌,在垂直于旋轉平面的方向上,物流間的攪拌混合效果很差。
目前的磁力攪拌裝置在使用時,磁子常位于容器底部,磁子旋轉時與接觸面形成摩擦區(qū),使得進入該區(qū)域中的固體顆粒被劇烈碰撞而破碎。在結晶實驗中,這種外力引起的晶體破碎將嚴重破壞晶體的形貌,降低晶體的粒度,為實際晶體生長的過程分析提供虛假信息。因此,在一些場合降低磁子對固體的破壞是非常必要。
機械攪拌的槳片通常位于容器的中部,與常見的磁力攪拌相比較,不存在轉子與器壁間形成的摩擦區(qū)域,然而,由于機械攪拌軸延伸至反應器外部與電機連接,容器的密封問題較為困難和復雜,容易引起泄露和灰塵的滲入,此外,機械攪拌占地大,安裝繁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磁力攪拌裝置的缺點,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具有導流功能并減少晶體顆粒破碎的磁力攪拌器。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底座上設置有電機和容器,電機的動力輸出軸上設置有永久磁體,容器內設置上下開口的導流筒,所述的導流筒為圓臺狀筒,母線與軸線之間的夾角為20°~40°,大口徑與小口徑的比值為1.5~4,導流筒大端口處外側壁上設置有第一支撐腳,使導流筒大端口邊沿與容器底部之間保持有間隙,導流筒內設置有與導流筒壁之間保持有間隙的磁子平臺,磁子平臺上設置有磁子。
本發(fā)明的導流筒的大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沿著導流筒母線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撐腳,第一支撐腳的長度為5~15mm。
本發(fā)明的導流筒的小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撐腳,第二支撐腳的中心線與導流筒軸線之間的夾角為20°~40°,第二支撐腳的長度為5~15mm。
本發(fā)明的磁子平臺為上表面和下表面均為內凹曲面的圓盤。
本發(fā)明的磁子平臺的中心線與導流筒中心線重合,所述的磁子平臺的直徑是導流筒小端口徑的1/3~1/2。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fā)明采用圓臺狀導流筒,磁子平臺設置在導流筒中部,磁子平臺上設置有磁子,導流筒大端在下小端向上時,磁子的旋轉會帶動液體撞擊到導流筒內壁,產(chǎn)生下推力,形成由上至下的液體流動,導流筒也可以反方向放置在容器底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的液體流動,即實現(xiàn)了在導流筒內水平方向上的混合,也形成了容器范圍內豎直方向上的混合,避免了磁子與容器底面間摩擦對固體的形貌破壞,本發(fā)明通過磁子旋轉攪動液體無需借助外在設備,使容器容易密封,具有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成本低的優(yōu)點,可廣泛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導流筒4的俯視圖。
圖3是圖1中磁子平臺5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于下述的實施方式。
在圖1、2、3中,本實施例的磁子驅動導流式攪拌裝置由容器1、第二支撐腳2、磁子3、導流筒4、磁子平臺5、第一支撐腳6、永久磁體7、電機8、底座9連接構成。
在底座9上用螺紋緊固聯(lián)接件固定聯(lián)接安裝有電機8,電機8的動力輸出軸上用聯(lián)接件固定安裝有永久磁體7,電機驅動永久磁體7旋轉,底座9上放置有容器1,容器1內放置有上下開口的導流筒4,導流筒4為圓臺筒狀結構,母線與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0°,大口徑與小口徑的比值為3,如圖2,導流筒4的大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撐腳6,第一支撐腳6的中心線與導流筒的母線平行,第一支撐腳6的長度為10mm,第一支撐腳6用于導流筒4大端在下小端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使導流筒大端口與容器1底面之間保持有間隙,方便導流筒內外液體流動,導流筒4的小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撐腳2,第二支撐腳2的中心線與導流筒軸線之間的夾角為25°,第二支撐腳2的長度為10mm,第二支撐腳2用于導流筒4小端口在下大端口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使導流筒小端口與容器底面之間保持有間隙,方便導流筒內外液體流動,導流筒內中部設置有磁子平臺5,磁子平臺5的中心線與導流筒4的中心線重合,磁子平臺5通過3個呈120°分布的連接板與導流筒內壁相連,使磁子平臺5與導流筒壁之間有間隙,磁子平臺5和連接板以及導流筒4連為一體,磁子平臺5為上表面和下表面均為內凹曲面的圓盤,使磁子3始終在磁子平臺中心運動,防止磁子3從磁子平臺5上掉落,磁子平臺的直徑與導流筒小端口徑的比值為5/12,如圖3,磁子平臺5上放置有磁子3,電機8驅動永久磁體7旋轉,磁子3在磁子平臺5內旋轉,帶動液體流動。
使用時,先將液體引入到容器1中,根據(jù)實驗需要將導流筒大端在下小端向上或小端口在下大端口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將磁子3放置于磁子平臺5上,密封好容器1,啟動電機8,導流筒大端在下小端向上時,磁子3的旋轉會帶動液體撞擊到導流筒內壁,產(chǎn)生下推力,形成由上至下的液體流動,當導流筒小端口在下大端口向上時,則會形成由下至上的液體流動,通過調整電機8的轉速,可改變導流速率。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導流筒為圓臺狀筒,母線與軸線之間的夾角為20°,大口徑與小口徑的比值為1.5,導流筒4的大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撐腳6,第一支撐腳6的中心線與導流筒的母線平行,第一支撐腳6的長度為5mm,第一支撐腳6用于導流筒4大端在下小端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使導流筒大端口與容器1底面之間保持有間隙,方便導流筒內外液體流動,導流筒4的小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撐腳2,第二支撐腳2的中心線與導流筒軸線之間的夾角為20°,第二支撐腳2的長度為5mm,第二支撐腳2用于導流筒4小端口在下大端口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使導流筒小端口與容器底面之間保持有間隙,方便導流筒內外液體流動,導流筒內中部設置有磁子平臺,磁子平臺的直徑與導流筒小端面孔徑的比值為1/3,磁子平臺5上放置有磁子3。其他零部件及零部件的連接關系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導流筒為圓臺狀筒,母線與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大口徑與小口徑的比值為4,導流筒4的大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撐腳6,第一支撐腳6的中心線與導流筒的母線平行,第一支撐腳6的長度為15mm,第一支撐腳6用于導流筒4大端在下小端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使導流筒大端口與容器1底面之間保持有間隙,方便導流筒內外液體流動,導流筒4的小端口處外側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有3個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撐腳2,第二支撐腳2的中心線與導流筒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第二支撐腳2的長度為15mm,第二支撐腳2用于導流筒4小端口在下大端口向上放在容器底面上,使導流筒小端口與容器底面之間保持有間隙,方便導流筒內外液體流動,導流筒內中部設置有磁子平臺,磁子平臺的直徑與導流筒小端面孔徑的比值為1/2,磁子平臺5上放置有磁子3。其他零部件及零部件的連接關系與實施例1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