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夾具技術(shù)領域,特別是一種鋼絲夾緊裝置。
背景技術(shù):
鋼絲繩成型后,需要拆股進行每根鋼絲拉力的測試試驗,在拆股后挑出鋼絲,進行拉伸伸直等一系列的動作來試驗鋼絲的性能。傳統(tǒng)的鋼絲夾緊裝置,均是將鋼絲放置于夾緊裝置內(nèi)。操作時,需要將鋼絲穿過夾緊裝置,不方便操作。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合理的鋼絲夾緊裝置,操作時,可以直接將鋼絲放置于夾緊裝置外側(cè),可以直接對鋼絲進行夾緊操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它包括底座、第一夾緊塊、第二夾緊塊、氣缸和T型桿,所述第一夾緊塊和氣缸固定于底座,所述第一夾緊塊設有第一夾緊口,所述第一夾緊口的朝向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夾緊口包括上限位邊和下限位邊,第二夾緊塊包括a夾緊塊、b夾緊塊和連接部,所述a夾緊塊和b夾緊塊分別與第一夾緊塊的兩相對的側(cè)面抵接,所述a夾緊塊、第一夾緊塊和b夾緊塊三者鉸接在一起,鉸接點的位置低于第一夾緊口的位置,所述a夾緊塊和b夾緊塊通過連接部連接,所述a夾緊塊和b夾緊塊均設有第二夾緊口,所述第二夾緊口朝上,所述第二夾緊口的位置與第一夾緊口的位置相應,所述第二夾緊口的內(nèi)限位邊與第一夾緊口的下限位邊平齊,所述氣缸的輸出軸呈水平設置,所述氣缸的輸出軸的位置低于鉸接點的位置,所述氣缸的輸出軸與連接部連接,所述連接部內(nèi)設有容納腔,所述T型桿設于容納腔內(nèi),所述T型桿呈橫向設置,所述T型桿包括豎桿和橫桿,所述橫桿的一端與豎桿中部連接,另一端穿出容納腔后與第一夾緊塊鉸接,所述橫桿穿接有彈簧,所述彈簧設于容納腔內(nèi),所述彈簧的一端豎桿抵接,另一端與容納腔抵接。
使用時,將鋼絲卡入第一夾緊口內(nèi),由于第二夾緊口的位置與第一夾緊口的位置相應,因此,鋼絲也同時被卡入了兩個第二夾緊口內(nèi)。打開氣缸,氣缸的輸出軸拉動連接部,從而帶動a夾緊塊和b夾緊塊相對于第一夾緊塊轉(zhuǎn)動。此時第二夾緊塊的一側(cè)邊緩緩靠近鋼絲,將鋼絲向第一夾緊塊的側(cè)面壓緊。
氣缸的輸出軸拉動連接部時,彈簧被壓縮。彈簧的壓縮使第二夾緊塊的一側(cè)邊能緩緩靠近鋼絲,防止損壞本裝置和鋼絲。
a夾緊塊和b夾緊塊分別與第一夾緊塊的兩相對的側(cè)面抵接,保證a夾緊塊和b夾緊塊繞第一夾緊塊轉(zhuǎn)動時,a夾緊塊和b夾緊塊不偏離方向。
第一夾緊口和第二夾緊口相對于本裝置來說都是朝外的,因此,操作時,可以直接將鋼絲放置于夾緊裝置外側(cè),直接對鋼絲進行夾緊操作。本實用新型通過一個第一夾緊口與兩個分別設置于第一夾緊口兩側(cè)的第二夾緊口相互作用,實現(xiàn)對鋼絲的夾緊操作,夾緊效果好。
進一步,所述底座設有兩個條形槽,所述兩個條形槽分別與a夾緊塊和b夾緊塊相配合,所述a夾緊塊和b夾緊塊的下端分別穿入兩個條形槽內(nèi),所述a夾緊塊和b夾緊塊的下端可分別在兩個條形槽內(nèi)滑動。
進一步,所述a夾緊塊和b夾緊塊的下端面均為圓弧面,所述兩個條形槽的底面是分別與a夾緊塊和b夾緊塊的下端面相配合的圓弧面,所述圓弧面均以a夾緊塊、第一夾緊塊和b夾緊塊三者鉸接在一起所成鉸接點為圓心。
進一步,所述氣缸的輸出軸與連接部鉸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shù)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結(jié)構(gòu)合理的優(yōu)點,操作時,可以直接將鋼絲放置于夾緊裝置外側(cè),可以直接對鋼絲進行夾緊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右視圖。
圖中,1、底座;2、第一夾緊塊;3、氣缸;4、第一夾緊口;5、上限位邊;6、下限位邊;7、a夾緊塊;8、b夾緊塊;9、連接部;10、第二夾緊口;11、內(nèi)限位邊;12、輸出軸;13、容納腔;14、豎桿;15、橫桿;16、彈簧;17、條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的技術(shù)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jié)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底座1、第一夾緊塊2、第二夾緊塊、氣缸3和T型桿,所述第一夾緊塊2和氣缸3固定于底座1,所述第一夾緊塊2設有第一夾緊口4,所述第一夾緊口4的朝向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夾緊口4包括上限位邊5和下限位邊6,第二夾緊塊包括a夾緊塊7、b夾緊塊8和連接部9,所述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分別與第一夾緊塊2的兩相對的側(cè)面抵接,所述a夾緊塊7、第一夾緊塊2和b夾緊塊8三者鉸接在一起,鉸接點的位置低于第一夾緊口4的位置,所述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通過連接部9連接,所述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均設有第二夾緊口10,所述第二夾緊口10朝上,所述第二夾緊口10的位置與第一夾緊口4的位置相應,所述第二夾緊口10的內(nèi)限位邊11與第一夾緊口4的下限位邊6平齊,所述氣缸3的輸出軸12呈水平設置,所述氣缸3的輸出軸12的位置低于鉸接點的位置,所述氣缸3的輸出軸12與連接部9連接,所述連接部9內(nèi)設有容納腔13,所述T型桿設于容納腔13內(nèi),所述T型桿呈橫向設置,所述T型桿包括豎桿14和橫桿15,所述橫桿15的一端與豎桿14中部連接,另一端穿出容納腔13后與第一夾緊塊2鉸接,所述橫桿15穿接有彈簧16,所述彈簧16設于容納腔13內(nèi),所述彈簧16的一端豎桿14抵接,另一端與容納腔13抵接。
使用時,將鋼絲卡入第一夾緊口4內(nèi),由于第二夾緊口10的位置與第一夾緊口4的位置相應,因此,鋼絲也同時被卡入了兩個第二夾緊口10內(nèi)。打開氣缸3,氣缸3的輸出軸12拉動連接部9,從而帶動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相對于第一夾緊塊2轉(zhuǎn)動。此時第二夾緊塊的一側(cè)邊緩緩靠近鋼絲,將鋼絲向第一夾緊塊2的側(cè)面壓緊。
氣缸3的輸出軸12拉動連接部9時,彈簧16被壓縮。彈簧16的壓縮使第二夾緊塊的一側(cè)邊能緩緩靠近鋼絲,防止損壞本裝置和鋼絲。
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分別與第一夾緊塊2的兩相對的側(cè)面抵接,保證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繞第一夾緊塊2轉(zhuǎn)動時,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不偏離方向。
第一夾緊口4和第二夾緊口10相對于本裝置來說都是朝外的,因此,操作時,可以直接將鋼絲放置于夾緊裝置外側(cè),直接對鋼絲進行夾緊操作。本實用新型通過一個第一夾緊口4與兩個分別設置于第一夾緊口4兩側(cè)的第二夾緊口10相互作用,實現(xiàn)對鋼絲的夾緊操作,夾緊效果好。
如圖1-3所示,所述底座1設有兩個條形槽17,所述兩個條形槽17分別與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相配合,所述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的下端分別穿入兩個條形槽17內(nèi),所述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的下端可分別在兩個條形槽17內(nèi)滑動。
本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保證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繞第一夾緊塊2轉(zhuǎn)動時,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不偏離方向。
如圖1-3所示,所述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的下端面均為圓弧面,所述兩個條形槽17的底面是分別與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的下端面相配合的圓弧面,所述圓弧面均以a夾緊塊7、第一夾緊塊2和b夾緊塊8三者鉸接在一起所成鉸接點為圓心。
本實施例中,條形槽17的下端面與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的下端面相配合,保證a夾緊塊7和b夾緊塊8相對于第一夾緊塊2轉(zhuǎn)動時的穩(wěn)定性,從而保證夾緊效果。
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3的輸出軸12與連接部9鉸接。
本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保證了氣缸3的輸出軸12拉動連接部9時,輸出軸12不受連接部9轉(zhuǎn)動的限制,實現(xiàn)氣缸3輸出軸12自適應連接部9的轉(zhuǎn)動。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jié)構(gòu),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guān)的技術(shù)領域,均同理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