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存放裝置領域,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墻體懸掛裝置。
背景技術:
自行車作為一種綠色環(huán)保的出行工具,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依舊受到大量人群的歡迎。但是,正如其他的交通工具一樣,自行車依舊需要占用較多的存放空間。在人群密集區(qū)域,如辦公樓、商業(yè)中心等,如何實現(xiàn)自行車合理有序的存放,并且在有限空間內增加自行車存放的數(shù)量,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墻體懸掛裝置,其能夠實現(xiàn)利用自行車自身結構的特點,在有限空間內實現(xiàn)自行車存放數(shù)量的提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中所述的自行車墻體懸掛裝置,包括固定于墻體的左軌道和右軌道,在左軌道和右軌道之間安裝有內軌道,內軌道分別與左軌道和右軌道固定,所述左軌道、內軌道與右軌道構成的空間內活動設置有可上下運動的車輪卡塊,車輪卡塊通過后側導軌和兩側導軌與左軌道、內軌道與右軌道連接;所述車輪卡塊為凹形結構,在車輪卡塊的入口處安裝有一次卡槽和左驅動電機,左驅動電機固定在車輪卡塊上;所述左驅動電機對應一側設置有右驅動電機,右驅動電機與一次卡塊,一次卡塊與一次卡槽在極限位置處重合卡??;所述左軌道和右軌道的頂部均安裝有軸承座,軸承座上安裝有提升驅動軸,提升驅動軸上安裝有提升輪和驅動輪,提升輪通過提升繩索與車輪卡塊連接。
進一步地講,本發(fā)明中所述的車輪卡塊內鉸接有二次卡槽架和二次卡輪架,二次卡槽架的末端設置有卡槽,二次卡輪架的末端安裝有與卡槽配合的限位輪;所述二次卡槽架和二次卡輪架與車輪卡塊的鉸接位置處安裝有復位彈簧。
進一步地講,本發(fā)明中所述的一次卡塊為通過右驅動電機上下運動,所述一次卡槽通過左驅動電機左右運動,且在依次卡槽的自由端開有與一次卡塊相適應的缺口。
進一步地講,本發(fā)明中所述的依次卡槽的運動極限位置處安裝有限位桿。
進一步地講,本發(fā)明中所述的驅動電機通過傳動帶與驅動輪連接。
進一步地講,本發(fā)明中所述的左軌道和右軌道均通過固定塊和固定螺栓安裝于墻體。
進一步地講,本發(fā)明中所述的驅動電機上設置有控制開啟與關閉的開關。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般自行車的高度要明顯小于自行車的長度,因此采用墻壁懸掛的方式能夠增加單位面積內自行車的存放數(shù)量,提高單位空間的合理利用率,并且建筑外墻體也能夠增加車輛存放的空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左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車輪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固定塊;2、固定螺栓;3、左軌道;4、內軌道;5、后滑塊;6、右軌道;7、驅動電機;8、驅動輪;9、軸承座;10、提升輪;11、二次卡槽架;12、二次卡輪架;13、車輪卡塊;14、提升驅動軸;15、限位輪;16、左驅動電機;17、一次卡槽;18、限位桿;19、一次卡塊;20、右驅動電機;21、傳動帶;22、側滑塊;23、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申請所述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地描述說明。
實施例1:一種自行車墻體懸掛裝置,包括固定于墻體的左軌道3和右軌道6,在左軌道3和右軌道6之間安裝有內軌道4,內軌道4分別與左軌道3和右軌道6固定,所述左軌道3、內軌道4與右軌道6構成的空間內活動設置有可上下運動的車輪卡塊13,車輪卡塊13通過后側導軌5和兩側導軌與左軌道3、內軌道4與右軌道6連接;所述車輪卡塊13為凹形結構,在車輪卡塊13的入口處安裝有一次卡槽17和左驅動電機16,左驅動電機16固定在車輪卡塊13上;所述左驅動電機16對應一側設置有右驅動電機20,右驅動電機20與一次卡塊19,一次卡塊19與一次卡槽17在極限位置處重合卡??;所述左軌道3和右軌道6的頂部均安裝有軸承座9,軸承座9上安裝有提升驅動軸14,提升驅動軸14上安裝有提升輪10和驅動輪8,提升輪10通過提升繩索與車輪卡塊13連接。
實施例2:一種自行車墻體懸掛裝置,其中所述車輪卡塊13內鉸接有二次卡槽架11和二次卡輪架12,二次卡槽架11的末端設置有卡槽23,二次卡輪架12的末端安裝有與卡槽23配合的限位輪15;所述二次卡槽架11和二次卡輪架12與車輪卡塊13的鉸接位置處安裝有復位彈簧。所述一次卡塊19為通過右驅動電機20上下運動,所述一次卡槽17通過左驅動電機16左右運動,且在依次卡槽17的自由端開有與一次卡塊19相適應的缺口。所述依次卡槽17的運動極限位置處安裝有限位桿18。所述驅動電機7通過傳動帶21與驅動輪8連接。所述左軌道3和右軌道6均通過固定塊1和固定螺栓2安裝于墻體。所述驅動電機7上設置有控制開啟與關閉的開關。其余部分的結構及連接關系與任一前述實施例中所述的結構及連接關系相同。
鑒于上述實施例,本申請在使用時,其工作過程及原理如下:
自行車自身結構決定著自行車的高度小于長度,自行車水平放置于地面時,其占用較多的地面面積,且排列時雜亂無章,嚴重影響著空間的利用效率。
本發(fā)明采用自行車豎直放置的方式,將并列平行放置的左軌道3和右軌道6通過與之連接的固定塊1和固定螺栓2安裝在墻體上。在并列平行設置的左軌道3和右軌道6之間安裝有可在左軌道3和右軌道6內上下設置的車輪卡塊13。車輪卡塊13的兩側和后側分別設置有側滑塊22和后滑塊5,通過滑塊與對應軌道滑槽的接觸實現(xiàn)上下運動。
在左軌道3和右軌道6兩側設置有驅動電機7,驅動電機7通過傳動帶21與驅動輪8連接。驅動輪8位于提升驅動軸14的兩端,提升驅動軸14通過軸承座9安裝于左軌道3和右軌道6的頂端。在提升驅動軸14上還安裝有提升輪10,提升輪10為2個,位于u型車輪卡槽13的頂部,與車輪卡槽13的兩個側邊對應設置。
提升輪10與車輪卡槽13通過鋼絲繩連接,隨著提升輪10的轉動而將鋼絲繩纏繞在提升輪10上,從而使得車輪卡槽13上升或下降。上升過程中,兩側的驅動電機7中只有一個電機運動,而另一個電機以非阻尼狀態(tài)靜止。當下降時,原來的上升過程中工作的驅動電機7停止,另一個驅動電機7工作,放松鋼絲繩使得車輪卡槽13依靠自身重力下降。
車輪卡塊13的入口處安裝有一次卡槽17和一次卡塊19,一次卡槽17和一次卡塊19能夠在閉合時牢固鎖定車輪狀態(tài),避免車輛在豎直過程中出現(xiàn)傾斜脫落的情況。具體地講,本發(fā)明中一次卡槽17的活動端設置有凹槽,該凹槽的形狀與一次卡塊19的大小相同。一次卡槽17的尾端固定在左驅動電機16上,左驅動電機16安裝在車輪卡塊13上。為了使得一次卡槽17更好地定位,在左驅動電機16的一側安裝有限位桿18,限位桿18的作用在于當一次卡槽17旋轉后能夠定位在一次卡塊19上下運動的路徑上,并且能夠與一次卡塊19互相配合。
一次卡塊19為通過右驅動電機20上下運動的結構,其運動的角度為90°,因此可以選用步進電機。一次卡塊19由豎直狀態(tài)運動到水平狀態(tài)時,一次卡塊19能夠正好嵌入到一次卡槽17自由端的凹槽內。一次卡槽17同樣以90°夾角的范圍運動,由原來與u型的車輪卡塊13兩個側邊平行狀態(tài)運動到與一次卡塊19平行重合的狀態(tài)。
在車輪卡塊13的內部還鉸接有二次卡槽架11和二次卡輪架12。其中所述的二次卡槽架11的自由端加工有卡槽23,卡槽23與限位輪15接觸,使得限位輪15可以在卡槽23內部滾動以及分離后依舊能夠在鉸接位置處的鉸接彈簧作用下復位重新接觸。二次卡槽架11和二次卡輪架12與車輪卡塊13的鉸接位置處安裝有復位彈簧,能夠在車輪放入之后繼續(xù)接觸并連接。
當車輪放入后,打開按鈕,首先左驅動電機16動作,帶動一次卡槽17轉動至限位桿18的位置處停止。當左驅動電機16停止動作后,右驅動電機20動作,帶動一次卡塊19向下運動,當一次卡塊19運動至一次卡槽17的凹槽后停止運動。
上述動作完成后,驅動電機7動作,通過傳動帶21帶動驅動輪8,驅動輪8帶動提升輪10轉動,提升輪10通過鋼絲繩帶動與之連接的車輪卡塊13沿著兩側的左軌道3和右軌道6向上運動,通過驅動電機7的開啟與關閉開關實現(xiàn)驅動電機7的動作與停止。
車輛放下的步驟與上述步驟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