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設備及工藝。
背景技術:
由于水源緊張,為了節(jié)約水源的成本,在制水時加入黃河水,由于冬季黃河水溫度較低直接影響著混凝效果和加速過濾器的出水水質,進而影響反滲透的制水效率和產水量?;炷齽┚酆下然X混凝凈水效果受水溫影響較大,無機鹽類混凝劑的水解是吸熱反應,水溫低時,水解困難,當水溫低于5℃時,水解速度非常緩慢,影響膠粒的脫穩(wěn)。水溫低粘度大,膠粒運動的阻力增大,顆粒不易下沉;水溫低膠粒間的碰撞機會減少,影響混凝效果,適宜的溫度15-20℃。
采用循環(huán)水余熱供暖技術,從供暖熱用戶回來的水進入汽輪機凝汽器作為循環(huán)冷卻水使用,但是由于回水溫度高,使凝汽器的真空偏低。為了解決水溫問題,通常利用疏水30t/h直接入清水池加熱生水,提高到溫度不低于20℃,而4套反滲透產水量提高約18-28t/h,得不償失。反滲透進水為黃河水與地下井水的混合水,水溫低約為16℃,若采用疏水直接入清水池加熱生水的方法,更不經濟。如何把資源有效整合,達到最佳利用狀態(tài),節(jié)能降耗成為當前的燃眉之急。如何在循環(huán)水供暖的基礎上提高凝汽器的真空和所需熱量體溫度的介質的平衡有效利用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設備及工藝,過對供暖回水余熱和鍋爐疏放水余熱回收利用后,有效降低了回水溫度,提高了凝汽器的真空,減少了熱損耗和發(fā)電煤損耗,提高了汽輪機的出力。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設備,在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設有一個換熱器,所述換熱器上設有供暖回水入口、高溫熱水入口、低溫熱水出口、冷水入口和冷水出口,所述供暖回水入口連接供暖系統(tǒng)回水管,所述高溫熱水入口連接疏水箱,所述冷水入口連接超濾水箱,所述冷水出口連接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所述低溫熱水出口連接凝汽器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汽輪機的排氣管通至所述凝汽器,低溫熱水經過冷凝器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與汽輪機排氣交換熱量,所述凝汽器的出水口連接供暖系統(tǒng)。
進一步的,所述換熱器為雙殼程雙管程換熱器。
進一步的,所述凝汽器是由二流程二道制表面式不銹鋼管連接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反滲透系統(tǒng)的出水口設有中間水箱。
進一步的,所述供暖回水入口與供暖系統(tǒng)回水管連接的管道上、高溫熱水入口與疏水箱連接的管道上、低溫熱水出口與凝汽器的循環(huán)冷水管連接的管道上、冷水入口與超濾水箱連接的管道上和冷水出口與反滲透系統(tǒng)連接的管道上分別設有閥門。
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將供暖系統(tǒng)的供暖水回水由供暖回水入口進入換熱器換熱;黃河水與地下井水的混合水進入超濾水箱,超濾水箱內的冷水由冷水入口進入換熱器與供暖回水換熱,至冷水溫度為25℃-30℃由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進入反滲透系統(tǒng)進行反滲透,由低溫熱水出口出來的低溫熱水進入凝汽器,低溫熱水從凝汽器的進水口進入到冷凝器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與汽輪機排氣交換熱量,并從凝汽器的出口水排出,然后進入供暖系統(tǒng)重新利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供暖回水溫度為50-60℃,所述的低溫熱水溫度為30-40℃。
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將疏水箱內的高溫熱水由高溫熱水入口進入換熱器換熱;黃河水與地下井水的混合水進入超濾水箱,超濾水箱內的冷水由冷水入口進入換熱器與供暖回水換熱,至冷水溫度為25℃-30℃由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進入反滲透系統(tǒng)進行反滲透,由低溫熱水出口出來的低溫熱水進入凝汽器,低溫熱水從凝汽器的進水口進入到冷凝器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與汽輪機排氣交換熱量,并從凝汽器的出口水排出,然后進入供暖系統(tǒng)重新利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高溫熱水溫度為70-80℃。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通過對供暖回水余熱和鍋爐疏放水余熱回收利用后,有效降低了回水溫度,提高了凝汽器的真空,減少了熱損耗和發(fā)電煤損耗,提高了汽輪機的出力;并且反滲透膜的進水溫度由原來井水的18℃升至25℃左右,反滲透的產水量提高了20%。,年可節(jié)約水資源17520噸。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設備的連接結構框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流程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三的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流程圖;
其中,1、換熱器,2、供暖系統(tǒng)回水管,3、疏水箱,4、超濾水箱,5、反滲透系統(tǒng),6、凝汽器,7、供暖系統(tǒng),8、閥門,9、供暖回水入口,10、高溫熱水入口,11、冷水入口,12、冷水出口,13、低溫熱水出口,14、中間水箱,15、汽輪機。
具體實施方式
應該指出,以下詳細說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對本申請?zhí)峁┻M一步的說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設備,在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設有一個換熱器1,所述換熱器1為雙殼程雙管程換熱器,所述換熱器1上設有供暖回水入口9、高溫熱水入口10、低溫熱水出口13、冷水入口11和冷水出口12,所述供暖回水入口9連接供暖系統(tǒng)回水管2,所述供暖回水入口與供暖系統(tǒng)回水管連接的管道上設有閥門8,所述高溫熱水入口10連接疏水箱3,高溫熱水入口與疏水箱連接的管道上設有閥門8;所述冷水入口11連接超濾水箱4,所述冷水出口12連接反滲透系統(tǒng)5的進水口,所述反滲透系統(tǒng)5的出水口設有中間水箱14,所述冷水入口與超濾水箱連接的管道上和冷水出口與反滲透系統(tǒng)連接的管道上分別設有閥門8;所述低溫熱水出口13連接凝汽器6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所述低溫熱水出口與凝汽器的循環(huán)冷水管連接的管道上設有閥門8,汽輪機15的排氣管通至所述凝汽器6,所述凝汽器6是由二流程二道制表面式不銹鋼管連接而成,低溫熱水經過冷凝器6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與汽輪機排氣交換熱量,汽輪機15的排汽在凝汽器內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上冷凝成水并匯集于熱井,由凝結水泵抽出,所述凝汽器6的出水口連接供暖系統(tǒng)7。
本實施例提供的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設備,通過對供暖回水余熱回收利用,降低了回水溫度,提高了凝汽器的真空,減少了熱損耗和發(fā)電煤損耗,提高了汽輪機的出力,并且反滲透膜的進水溫度由原來井水的18℃升至25℃左右,反滲透的產水量提高了20%。,年可節(jié)約水資源17520噸。
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換熱器選用直徑為800mm、管長為4500mm、換熱面面積約185mm2的雙殼程雙管程換熱器。將供暖系統(tǒng)的52℃供暖水回水由供暖回水入口進入換熱器換熱;黃河水與地下井水的混合水進入超濾水箱,超濾水箱內的16℃冷水由冷水入口進入換熱器與供暖回水換熱,至冷水溫度為25℃由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進入反滲透系統(tǒng)進行反滲透,由低溫熱水出口出來的35℃低溫熱水進入凝汽器,低溫熱水從凝汽器的進水口進入到冷凝器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與汽輪機排氣交換熱量,并從凝汽器的出口水排出,然后進入供暖系統(tǒng)重新利用。
本實施例提供的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通過對供暖回水余熱回收利用,降低了回水溫度,提高了凝汽器的真空,減少了熱損耗和發(fā)電煤損耗,提高了汽輪機的出力,并且反滲透膜的進水溫度由原來井水的18℃升至25℃左右,反滲透的產水量提高了20%。,年可節(jié)約水資源17520噸。
實施例三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換熱器選用直徑為600mm、管長為4500mm、換熱面面積約109mm2的雙殼程雙管程換熱器。將疏水箱內的80℃高溫熱水由高溫熱水入口進入換熱器換熱;黃河水與地下井水的混合水進入超濾水箱,超濾水箱內的16℃冷水由冷水入口進入換熱器與供暖回水換熱,至冷水溫度為25℃由反滲透系統(tǒng)的進水口進入反滲透系統(tǒng)進行反滲透,由低溫熱水出口出來的35℃低溫熱水進入進入凝汽器,低溫熱水從凝汽器的進水口進入到冷凝器的循環(huán)冷卻水管,與汽輪機排氣交換熱量,并從凝汽器的出口水排出,然后進入供暖系統(tǒng)重新利用。
本實施例提供的利用供暖回水余熱提高反滲透效率的工藝,通過有效對鍋爐疏放水余熱回收利用,降低了回水溫度,提高了凝汽器的真空,減少了熱損耗和發(fā)電煤損耗,提高了汽輪機的出力,并且反滲透膜的進水溫度由原來井水的18℃升至25℃左右,反滲透的產水量提高了20%。,年可節(jié)約水資源17520噸。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