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0050] 對于從化合物(4)得到化合物(5)的合成方法,通過將化合物(4)的苯環(huán)硝化而 得到,其具體方法可以按照EP0304935A1中記載的方法進行。
[0051] 作為硝化試劑,可以舉出濃硝酸、硝酸鉀、硝酸鐵和鈰氨硝酸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yōu)選為濃硝酸。
[0052] 作為硝化反應中所使用的溶劑,可以舉出濃硫酸。
[0053] 作為硝化試劑的用量,相對于化合物(4),優(yōu)選為1-1. 5當量,更優(yōu)選為1. 1-1. 2當 量。
[0054] 作為硝化反應的溫度,優(yōu)選為-10°C~30°C,更優(yōu)選為-10°C~0°C。
[0055] 作為硝化反應的時間,優(yōu)選為0. 5-3小時,更優(yōu)選為40分鐘之內完成。
[0056] 5)從化合物(5)得到化合物(6)的合成方法
[0057] 對于從化合物(5)得到化合物(6)的合成方法,通過將化合物(5)的硝基還原成胺 基而得到化合物(6),其具體方法可以按照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 (5),pp2643 - 2651 中記載的方法進行。
[0058] 作為還原反應的試劑,可以舉出鐵粉+醋酸、鐵粉+氯化銨、鋅粉+氯化銨、氯化亞 錫+鹽酸或氫氣+鈀碳等,作為還原反應的試劑的用量沒有特別的要求可以為本領域所公 知的用量。
[0059] 作為還原反應的溶劑,可以舉出乙醇和/或醋酸;優(yōu)選為乙醇。
[0060] 作為還原反應的溫度,優(yōu)選為60-120°C,更優(yōu)選為60-80°C。
[0061] 作為還原反應的時間,優(yōu)選為4-16小時,更優(yōu)選為8小時之內完成。
[0062] 6)從化合物(6)得到化合物(7)的合成方法
[0063] 對于從化合物(6)得到化合物(7)的合成方法,通過將化合物(6)的胺基巰基化 而得到化合物(7),其具體方法可以按照J. Heterocyclic. Chem.,2005, 42, 727-730中記載 的方法進行。
[0064] 作為胺基巰基化試劑,可以舉出乙基黃原酸鉀、乙基黃原酸鈉和二硫化碳中的一 種或多種。
[0065] 作為胺基巰基化試劑的用量,相對于化合物(6),優(yōu)選為2-4當量;更優(yōu)選為 2. 2-2. 5 當量。
[0066] 作為胺基巰基化反應中使用的溶劑,可以舉出乙醇和/或N,N-二甲基甲酰胺;優(yōu) 選為N,N-二甲基甲酰胺。
[0067] 作為胺基巰基化反應的溫度,優(yōu)選為80-160°C,更優(yōu)選為90-1KTC。
[0068] 作為胺基巰基化反應的時間,優(yōu)選為4-16小時,更優(yōu)選為8小時之內完成。
[0069] 7)從化合物(7)得到化合物(8)(即通式(1)所示結構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0070] 對于從化合物(7)得到化合物⑶的合成方法,可以按照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 (5),pp2643 - 2651 中記載的方法進行。
[0071] 從化合物(7)得到化合物(8)的合成,在堿存在下進行,作為所述堿可以舉出碳酸 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碳酸鈉、碳酸鋰、氫氧化鋰、碳酸銫和氫化鈉中的一種或多種;優(yōu)選 為碳酸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鉀和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多種。
[0072] 作為RX3的用量,相對于化合物(7),優(yōu)選為1-1. 5當量;更優(yōu)選為1. 05-1. 2當量。
[0073] 作為該反應所使用的溶劑,可以舉出丙酮、乙腈和N,N_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種或 多種;優(yōu)選為丙酮。
[0074] 作為該反應的溫度,優(yōu)選為20-80°C,更優(yōu)選為20-30°C。
[0075] 作為該反應的時間,優(yōu)選為3-6小時,更優(yōu)選為5小時之內完成。
[0076] 本發(fā)明還提供上述吲唑類化合物在作為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劑中的應用。
[0077]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吲唑類化合物對原卟啉原氧化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特別是后 述的化合物1-1、1-2、1-3、1-4、1-5、1-6、1-7、1-8、1-11和1-14對原卟啉原氧化酶的抑制 活性達到0. 01 μ Μ以上。
[0078] 本發(fā)明還提供上述吲唑類化合物在作為除草劑中的應用。
[0079]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吲唑類化合物對稗草、馬唐、狗尾草、薺菜、反枝莧、苘麻、鱧腸等 雜草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特別是1-4對反枝莧、苘麻、鱧腸等雜草具有特別優(yōu)異的除草效 果;特別是1-1、1-2、1-3和1-5對反枝莧、苘麻等雜草具有特別優(yōu)異的除草效果;特別是 1-7、1-8、1-10、1-12和1-13苘麻、鱧腸等雜草具有特別優(yōu)異的除草效果。
[0080] 下面通過實施例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
[0081] 以下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各化合物,如無特別說明,均通過商購獲得。
[0082] 以下實施例中,核磁采用Mercury Plus400MHz核磁共振儀,或者Varian600MHz核 磁共振儀,質譜采用API2000質譜儀測定。
[0083] 實施例1
[0084] 本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吲唑類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0085] 本發(fā)明的吲唑類化合物通過下述合成線路合成:
[0087] 1)化合物2的合成
[0088] 在500mL三頸燒瓶中,將2, 4-二氟苯胺(lOOmmol)溶解于200mL濃鹽酸中。保持 體系外溫在_9°C,緩慢滴加亞硝酸鈉(8. 28g,120mmol)與水(50mL)的混合溶液至上述體系 中,25分鐘滴加完畢。之后攪拌約1小時,將SnCl2(45. lg,200mmol)與濃鹽酸(100mL)的 混合溶液緩慢滴加至上述體系中,2h內滴加完畢。之后,繼續(xù)冰鹽浴以保持低溫反應2h后, 過濾、濾渣用熱水重結晶,得化合物2。
[0089] 2)化合物3的合成
[0090] 在250mL的圓底燒瓶中加入70mmol的化合物2,用70mL(2mol/L)的氫氧化鈉 水溶液攪拌30min后用二氯甲烷(35mLX3)萃取,取下層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過 濾,脫溶劑。將苯肼的粗產品溶于150mL的冰醋酸并置于250mL的圓底燒瓶中,再加入 11. 9g(70mmol) 2-環(huán)己酮甲酸乙酯,體系升溫至回流,反應過夜后TLC監(jiān)測至原料完全消 失,冷卻后倒入700mL的冰水中并不斷攪拌使固體析出,然后過濾、水洗濾渣、干燥,得到化 合物3。
[0091] 3)化合物4的合成
[0092] 將60mmol的化合物3置于100mL的圓底燒瓶中,加入36. 8g(240mmol)三氯氧磷, 體系升溫至回流,反應過夜后TLC監(jiān)測原料完全消失。冷卻后將體系倒入100mL冰水中,再 用2mol/L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中和至中性后用二氯甲烷(60mLX3)萃取,取下層有機相,無 水硫酸鈉干燥、過濾、脫去溶劑后,柱層析得到化合物4。
[0093] 4)化合物5的合成
[0094] 將化合物4 (20mmol)置于100mL三頸燒瓶中,冰浴條件下,向燒瓶中加入40mL的 濃硫酸,攪拌至有機物完全溶解。向體系中緩慢滴加2. 4g(24mmol)63%的濃硝酸,約15分 鐘滴加完畢。TLC監(jiān)測至反應完全,將反應體系倒入大量冰水混合物中析出沉淀,然后經過 濾、水洗濾渣、干燥后,得到化合物5。
[0095] 5)化合物6的合成
[0096] 將19mmol的化合物5置于100mL圓底燒瓶中,加入50mL的乙醇和8mL水,加熱 至回流后再加入2. 03g(38mmol)氯化銨,然后再分三次,每次0. 73g(13mmol)的還原鐵粉, 反應保持回流狀態(tài)4h,TLC監(jiān)測至原料完全消失,靜置反應體系,用硅藻土趁熱過濾除去鐵 粉,濾液脫去溶劑旋干后向殘留物加入50mL水,用乙酸乙酯(20mLX3)萃取,取上層有機 層,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脫去溶劑后,得到還原成苯胺的化合物6。
[0097] 6)化合物7的合成
[0098] 在lOOmL的圓底燒瓶中,將18mmol的苯胺化合物6溶解于50mL分子篩干燥的DMF 中,體系升溫至90°C,向體系中分三次,每次投入2. 4g(15mmol)的乙基黃原酸鉀繼續(xù)反應 4h,TLC監(jiān)測反應至原料消失,將體系倒入400mL的冰水中,保持溫度在0°C時用2mol/L的 鹽酸調節(jié)pH值至3,有大量固體析出,過濾出固體后進行水洗,干燥得到化合物7。
[0099] 7)化合物8 (1-1~1-14)的合成
[0100] 在50mL的圓底燒瓶中加入1. 5mmol的化合物7并溶于30mL的丙酮中。之后加入 無水碳酸鉀〇. 25g(l. 8mmol)進行攪拌,約15min后加入溴代經(R-Br,R-Br中的R基團與 表1相應化合物中所示R基團相同)。TLC監(jiān)測至原料消失。將反應體系靜置、過濾、脫去溶 劑后得到組產品。對得到的粗產品進行柱層析純化,得到表1中所示的目標化合物1-1~ 1-14。
[0101] 化合物1-1~1-14確證數據如下:
[0102] 1-1 :固體;m. ρ· 80-82 °C · 4 NMR(600MHz,CDC13) δ 7. 89 (d,J = 6. 6Hz, 1H), 7. 61(d, J = 9. 0Hz, 1H), 4. 24 (q, J = 7. 2Hz, 2H), 4. 16 (s, 2H), 2. 73 (t, J = 6. 0Hz, 2H), 2. 53(t, J = 6. 0Hz, 2H), L 84 (q, J = 6. 0Hz, 4H), 1. 29 (t, J = 7. 2Hz, 3H). ESI-MS :448. 1(M+Na)+.
[0103] 1-2 :固體;m. p. 96-98 °C · 4 NMR(600MHz, CDC13) δ 7. 90 (d, J = 6. 6Hz, 1H) , 7. 60 (d, J = 8. 4Hz, 1H) , 4. 19 (q, J = 7. 2Hz, 2H) , 3. 60 (t, J = 7. 2Hz, 2H) , 2. 91 (t, J = 7. 2Hz, 2H) , 2. 74 (t, J = 6. 0Hz, 2H) , 2. 54 (t, J = 6. 0Hz, 2H), L 84 (q, J = 6. 0Hz, 4H), L 28 (t, J = 7. 2Hz, 3H). ESI-MS: 440. 1 (M+H)+.
[0104] 1-3 :固體;m. p. 136-137 °C · 4 NMR(600MHz, CDC13) δ 7. 89 (d, J = 6. 6Hz, 1H) , 7. 60 (d, J = 9. 0Hz, 1H) , 4. 1 5 (q, J = 7. 2Hz, 2H) , 3. 42 (t, J = 7. 2Hz, 2H) , 2. 73 (t, J = 6. 0Hz, 2H) , 2. 53 (t, J = 6. 0Hz, 2H) , 2. 5 1 (t, J = 7. 2Hz, 2H) , 2. 17 (m, 2H)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