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阿爾茨海默氏癥(Alzheimer's disease,AD,老年癡呆癥)是一種以進行性認知障礙和記憶力損害為主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隨著全球人口的急速老齡化,老年人群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重大問題。阿爾茨海默癥是老年人中發(fā)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阿爾茨海默癥國際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發(fā)布的《2015全球阿爾茨海默癥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已有超過4600萬人患上癡呆癥,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1.315億人口受到癡呆的困擾,其中中國癡呆癥患者的發(fā)病率已達到6.61%。隨著人均生存年齡的延長,本病已發(fā)展為社會和醫(yī)療保健系統的主要負擔,并且為社會、患者及家屬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壓力。目前已批準用于治療輕/中度AD的藥物有乙酰膽堿酯酶(AChE)抑制劑,以及用于重度AD治療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但臨床使用表明,這些藥物可通過提高患者體內乙酰膽堿水平或者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興奮毒性來緩解AD癥狀,但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轉病程,而且還會引起幻覺、意識混沌、頭暈、頭痛、惡心、肝臟毒性、食欲不振以及大便頻繁等嚴重毒副作用,因而長期療效不甚理想。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研發(fā)具有新型作用機制的AD治療藥物。
近年來,隨著對AD致病機理的不斷闡明,發(fā)現AD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多機制、多因素作用的特點,不同機制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構成了AD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復雜的網絡調控系統。基于上述結果,針對單一確切靶點的藥物產生的臨床療效并不適合與AD的復雜本質,研究人員提出“多靶點導向藥物”(Multitarget-directed Ligands,MTDLs)策略被認為是研發(fā)抗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的一種有效方法。該“多靶點導向藥物”是指單一化學實體同時作用于疾病網絡中的多個靶點,對各靶點的作用可產生協同效應,使總效應大于各單效應之和,此類藥也稱為“Multifunctional”或“Multipotential”藥物。到目前為止,盡管多靶點的優(yōu)勢是清晰的,但多個靶點功能如何在同一個分子中組合,及最合適治療靶點的選擇仍然是一個關鍵點。
隨著AD的進程的發(fā)展,乙酰膽堿酯酶(AChE)水平逐漸減低,而丁酰膽堿酯酶(BuChE)活性增加到了正常值的165%。在AD的中重度階段,BuChE取代AChE來水解乙酰膽堿(ACh),BuChE的抑制可能在AD治療中是更有效的。另外,根據β-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腦內低聚物Aβ的產生和聚集引發(fā)了致病的發(fā)生,最終導致了神經元丟失和癡呆,Aβ能夠進入線粒體誘導氧化應激,同時氧化應激存在于AD患者腦內,并通過自由基的產生促進Aβ毒性,進一步惡化AD進程(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5, 102, 17213-17218. J. Med. Chem. 2016, 59, 7683-7689.)。因此,發(fā)現具有抑制丁酰膽堿酯酶、Aβ聚集和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神經保護劑可能為AD,尤其是中重度AD帶來曙光。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為多靶點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提供新的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化學結構如式I所示:
,
式中,Me代表甲基。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
式中,Me代表甲基,
阿魏酸(1)和1,2,3,4-四氫異喹啉(2)在溶劑與縮合劑存在條件下發(fā)生縮合反應,得到化合物(I),
所述溶劑為二氯甲烷、四氫呋喃和甲苯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縮合劑為EDCI、HOBT、DCC、DMAP和卡特縮合試劑中的一種或多種。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的前藥,依據本發(fā)明,前藥是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在生理條件下(例如通過代謝、溶劑分解或其它方式)被轉化成相應的生物活性形式。藥學上可接受的前藥是指具有通過溶劑分解或者在生理學條件下能夠轉換為氨基、羥基、羧基等的基團的化合物。作為形成前藥的基團,可以列舉公知文獻例如Prog.Med.,5,2157-2161(1985)和“醫(yī)藥品的開發(fā)”,廣川書店 ,1990 年 ,第 7 卷 ,163-198 頁記載的基團。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在藥學上可接受的水合物。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或其藥學上可接受的水合物在制備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中的用途。優(yōu)選地,所述神經退行性疾病為阿爾茨海默氏病。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藥物組合物,包括有效量的上述(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或其藥學上可接受的水合物。
優(yōu)選地,上述藥物組合物的劑型為口腔速崩片、口腔復方制劑、口服緩控釋制劑、儲庫型長效注射劑或透皮給藥制劑。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中的用途,特別地,所述神經退行性疾病為阿爾茨海默氏病。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對丁酰膽堿酯酶具有顯著抑制活性,其IC50為3.4μM,較現有廣泛使用的抗AD藥多奈哌齊對丁酰膽堿酯酶的抑制活性(IC50為4.76μM)高;且對丁酰膽堿酯酶的抑制活性顯著高于對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活性,說明本發(fā)明化合物對丁酰膽堿酯酶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
本發(fā)明(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對Aβ1-42自身聚集均具有顯著抑制活性,其抑制率為61.1%(25μM),顯著高于現有抗AD藥多奈哌齊(小于5%)。
本發(fā)明(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為Trolox的1.1倍,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活性。
本發(fā)明(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具有顯著的神經保護作用。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體外實驗顯示良好的丁酰膽堿酯酶抑制活性、顯著的抑制Aβ1-42聚集活性,抗氧化活性及對過氧化氫誘導的PC12細胞損傷具有較好的神經保護活性,表明化合物(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是個多靶點抑制劑。體內實驗中展現出較好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且毒性較低,具備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本發(fā)明化合物(I)的PC12細胞毒性測定結果;
圖2:本發(fā)明化合物(I)對H2O2誘導的PC12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測定結果;
圖3:本發(fā)明化合物(I)對東莨菪堿所致小鼠記憶再現功能障礙模型評價。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清楚闡述本發(fā)明的內容,但本發(fā)明的保護內容不僅僅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jié)以便提供對本發(fā)明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發(fā)明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jié)而得以實施。
實施例1-10
(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
式中,Me代表甲基,
將阿魏酸(1)、縮合劑和溶劑加入反應瓶中,攪拌均勻后加入1,2,3,4-四氫異喹啉(2),加畢,溫度T下攪拌反應n小時,TLC監(jiān)測;反應結束后,減壓蒸除溶劑,殘余物中加入水,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機層合并后用飽和氯化鈉水溶液洗滌,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濾液減壓蒸除溶劑,殘余物以硅膠柱層析純化(洗脫劑:石油醚/丙酮=20/1),得目標產物(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
(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為白色固體,熔點為181.6~183.7°C,收率為30%~85%,其化學結構均經1H NMR、13C NMR和ESI-MS確證。
其中,所述溶劑為二氯甲烷、四氫呋喃和甲苯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縮合劑為EDCI、HOBT、DCC、DMAP和卡特縮合試劑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阿魏酸(1):1,2,3,4-四氫異喹啉(2):縮合劑的摩爾投料比為1:1.0~10.0:1.0~10.0;反應溫度為0~105℃,反應時間為1~72小時。
本發(fā)明中,EDCI: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化學式為C8H18ClN3;HOBT:1-羥基苯并三唑,化學式為C6H5N3O;DCC;二環(huán)己基碳二亞胺,化學式為C13H22N2;DMAP:4-二甲氨基吡啶,化學式為C7H10N2;卡特縮合試劑:苯并三唑-1-三(三甲氨基)-三氟磷酸酯,化學式為C12H22F6N6OP2。
實施例1-10的具體工藝條件見表1。
表1 本發(fā)明工藝條件
。
本發(fā)明實施例1所得(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的1H NMR、13C NMR和ESI-MS檢測結果為:
1H NMR (400 MHz,CDCl3) δ 7.66 (d,J = 15.2 Hz,1H,C=CH),7.24-7.12 (m,5H,5 × Ar-H),7.16 (d,J = 1.6 Hz,1H,Ar-H),6.93 (d,J = 8.0 Hz,1H,Ar-H),6.80 (d,J = 15.2 Hz,1H,C=CH),6.04 (s,1H,OH),4.84 (s,2H,phCH2N),3.94 (s,3H,OCH3),3.88 (s,2H,phCH2),3.97-2.91 (m,2H,NCH2),3.80-3.74 (m,4H,2 × NCH2).
13C NMR (100 MHz,CDCl3) 166.24,147.42,146.74,143.06,134.25,133.70,128.97,128.26,127.81,126.76,126.14,121.90,114.79 (2C),110.02,56.02,43.60,29.74.
MS (ESI) m/z: 310.1 [M + H]+.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組合物,包括有效量的上述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或其藥學上可接受的水合物。所述藥物組合物可進一步含有一種或多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或賦形劑。所述“有效量”是指引起研究者或醫(yī)生所針對的組織、系統或動物的生物或醫(yī)藥反應得藥物或藥劑的量;所述“組合物”是指通過將一種以上物質或組分混合而成的產品;所述“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是指藥學上可接受的物質、組合物或載體,如:液體或固體填充劑、稀釋劑、賦形劑、溶劑或包囊物質,它們攜帶或轉運某種化學物質。所述藥學上可接受的賦形劑例如可舉出:乳糖、葡萄糖、淀粉、蔗糖、微晶纖維素、甘草粉末、甘露糖醇、碳酸氫鈉、磷酸鈣、硫酸鈣。
上述藥物組合物進一步可為口腔速崩片、口腔復方制劑、口服緩控釋制劑、儲庫型長效注射劑或透皮給藥制劑。
實施例11
(1)乙酰膽堿酯酶和丁酰膽堿酯酶抑制活性
向96孔板中依次加入1.0 mmol/L碘化硫代乙酰膽堿或硫代丁酰膽堿(均購自Sigma公司)30 μL,pH=8.0的PBS緩沖液40 μL,待測化合物溶液20 μL (DMSO含量小于1%)和10 μL乙酰膽堿酯酶(EeAChE)或丁酰膽堿酯酶(equine serum BuChE,eqBuChE)(0.045U,均購自Sigma公司),添加結束混勻后,37°C孵育15 min,向各孔中加入質量分數為0.2%的5,5'-二硫代-雙(2-硝基)苯甲酸(DTNB,購自Sigma公司)溶液30μL顯色,用酶標儀測定405 nm處各孔的光密度值(OD值),與不加待測樣品的空白孔比較,計算化合物對酶的抑制率[酶抑制率=(1-樣品組OD值/空白組OD值)×100%];選擇化合物的五至六個濃度,測定其酶抑制率,并以該化合物摩爾濃度的負對數與酶的抑制率線性回歸,求得50%抑制率時的摩爾濃度即為該化合物的IC50。
實驗結果詳見表2。
表2 (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的膽堿酯酶抑制活性
,
表2結果表明,本發(fā)明所提供的(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對丁酰膽堿酯酶具有顯著抑制活性,其IC50為3.4μM;較現有廣泛使用的抗AD藥多奈哌齊對丁酰膽堿酯酶的抑制活性(IC50為4.76μM)高。并且,(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對丁酰膽堿酯酶的抑制活性(IC50為3.4μM)顯著高于對乙酰膽堿酯酶(IC50為5.6μM)的抑制活性,說明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化合物(I)對丁酰膽堿酯酶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
(2)對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活性
參照文獻(Sang,Z.P. et al. Eur. J. Med. Chem. 2015,94,348-366)所報道的方法進行測定,即:預處理后的Aβ1-42用DMSO配成儲備液,使用前用pH7.4的PBS緩沖液稀釋至50μM;待測化合物用DMSO配成2.5mM儲備液,使用前用pH7.4的PBS緩沖液稀釋至相應濃度,取20 μL的Aβ1-42溶液+20 μL的待測化合物溶液、20 μL Aβ1-42溶液+20 μL PBS緩沖液(含2% DMSO)、20 μL PBS緩沖液(含2% DMSO)+20 μL PBS緩沖液(含25% DMSO)于黑色96孔板中,化合物和Aβ1-42的最終濃度均為25 μM。37°C孵育24 h,然后加入160 μL含有5 μM硫黃素T的50 mM的甘氨酸-NaOH緩沖液(pH=8.5),振搖5s后立即用Varioskan Flash Multimode Reader多功能酶標儀在446 nm激發(fā)波長和490 nm發(fā)射波長下測定熒光值;Aβ1-42+待測化合物的熒光值記錄為IFi,Aβ1-42+PBS緩沖液的熒光值記錄為IFc,只含有PBS緩沖液的熒光值記錄為IF0,由化合物抑制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率計算公式為:100-(IFi-IF0)/(IFc-IF0)×100;每個化合物每個濃度測定兩個復孔;以姜黃素為陽性對照。
實驗結果詳見表3。
表3 (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對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活性測試
,
a Inhibition was determined at 25 μM inhibitor concentration,and the mean ± SD of the 3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表3結果表明化合物(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具有較好的抑制Aβ1-42聚集活性,抑制率為61.1%;陽性藥姜黃素的抑制率為56.8%;廣泛使用的抗AD藥多奈哌齊在25μM濃度下對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率小于5%。
(3)抗氧化活性測定(ORAC-FL法)
試劑與儀器:6-羥基-2,5,7,8-四甲基色烷-2-羧酸(trolox,購自梯希愛(上海)化成工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用75mM的PBS緩沖液(pH7.4)配成10-80μmol/L的溶液;熒光素(fluorescein,購自梯希愛(上海)化成工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用75 mM的PBS緩沖液(pH7.4)配成250 nmol/L的溶液;2,2’-偶氮二異丁基脒二鹽酸鹽(AAPH,購自韶遠化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使用前用75 mM的PBS緩沖液(pH7.4)配成40 mmol/L的溶液;
酶標儀為Varioskan Flash Multimode Reader(Thermo Scientific)。
測定實驗方法:向黑色96孔板中加入50或10 μmol/L的化合物溶液20 μL和熒光素溶液120 μL,混勻,37 °C孵育15 min,加入AAPH溶液60 μL,使每孔總體積為200 μL,混勻,立即置于Varioskan Flash Multimode Reader儀器中,在485 nm激發(fā)波長和535 nm發(fā)射波長下每分鐘測定一次熒光值,連續(xù)測定90 min,通過儀器自動計算出熒光衰減曲線下面積AUC。其中以1-8 μmol/L的trolox作為標準,以不加待測樣品為空白?;衔锏目寡趸钚越Y果表達為trolox的當量,計算公式為:[(AUC Sample-AUC blank)/(AUC Trolox-AUC blank)][(concentration of Trolox/concentration of sample)]。每個化合物每次測定3個復孔,每組實驗獨立重復三次。
實驗結果詳見表4。
表4 (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的抗氧化活性測定
表4結果表明,本發(fā)明所提供的(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的抗氧化活性為Trolox的1.1倍,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活性。
(4)化合物(I)對PC12細胞的細胞毒性測定
PC12細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液,以密度為4×104個/ml接種于96孔培養(yǎng)板上,接種體積為100 μl/孔,隨后放入含5%CO2的37°C恒溫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PC12細胞培養(yǎng)24小時后,給藥組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合物(I)(終濃度為100μM, 10μM, 1μM)10 μL/孔,恒溫培養(yǎng)24 h后,各組中加入5 mg/mL的3-(4,5-二甲基噻唑-2-基)-2,5-二苯基四氮唑溴鹽(MTT)100 μL/孔,進行活細胞染色。待3小時后,各組中加入100%DMSO終止液100 μL/孔,充分溶解混勻。在590 nm的波長下測定各組的OD值。各化合物分別以100 μM、10 μM、1 μM測試3次結果,用Duncan’s test方法統計,以對照組為100%,給藥組值以對照組的百分比表示。抑制率=(對照-化合物)/對照*100%。
測定結果詳見圖1,表明化合物(I)具有較低的細胞毒性,擁有一個安全的治療范圍。
(5)化合物對H2O2誘導的PC12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篩選
PC12細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液,以1×105個/mL密度接種于96孔培養(yǎng)板上,接種體積為100mL/孔,隨后放入含5%CO2的37℃恒溫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培養(yǎng)24小時后,給藥組中加相應濃度的化合物(終濃度為10μM, 1μM)10mL/孔,預孵育2小時(對照組與損傷組分別加10μL/孔PBS,使其體積保持相等)。PC12細胞孵育2小時后,在給藥組與損傷組中分別加入100μΜH2O2損傷劑10μL/孔(對照組加10μL/孔PBS),30分鐘后,將各組的培養(yǎng)液均換成無小牛血清的培養(yǎng)液繼續(xù)放入恒溫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24小時,培養(yǎng)液體積認為100μL/孔。繼續(xù)培養(yǎng)24小時后,各組加入5mg/mL,MTT 100μL/孔,進行活細胞染色。待3小時后,各組中加入100%DMSO終止液100μL/孔,充分溶解混勻。在490 nm的波長下測定各組的OD值,測試結果重復3次,用Duncan’s test 方法統計,各組數值表示為均數±S.E.M.,以對照組為100%,給藥組及損傷組值以對照組的百分比表示。
測定結果詳見圖2,圖2表明化合物(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對H2O2誘導的PC12細胞損傷具有顯著的神經保護作用。
(6)化合物(I)的急性毒性試驗
試驗材料:實驗動物為SPF級昆明種小鼠,由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提供,生產合格證號SCXK(川) 2008-19。動物飼養(yǎng)于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SPF屏障系統中。室內溫度20~22℃,相對濕度40%-70%左右,照明12小時明亮,12小時黑暗,自由飲水。全營養(yǎng)顆粒飼料由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實驗方法:動物隨機分組:取SPF級18~22g的小鼠40只,雌雄各半,適應性喂養(yǎng)兩天后,按體重隨機分為4組。禁食不禁水15h后,分別灌胃化合物(I)1000 mg/kg、500 mg/kg、250 mg/kg、100 mg/kg四個劑量組,取給藥體積為0.4 mL/10g ,各組給藥一次,連續(xù)14天觀察并記錄各動物的死亡情況,采用Bli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發(fā)現各組小鼠未出現毛豎起、行動遲緩、閉眼和呼吸加速以及死亡現象。測定結果表明SPF級昆明種小鼠經(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處理后,未出現急毒和死亡率,也未出現毛豎起、行動遲緩、閉眼和呼吸加速等現象,表明了化合物是無毒的,且最大耐受量為1000 mg/kg。
(7)動物實驗-跳臺被動回避實驗
試劑與儀器:多奈哌齊購自Eisai China Inc.;東莨菪堿購自J&K Scienti?c;18-22g的昆明鼠購自四川中醫(yī)藥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號:SCXK-Sichuan 2008-19);動物飼養(yǎng)于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SPF屏障系統中。飼養(yǎng)環(huán)境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環(huán)境溫度控制于20-22 °C,濕度控制于50-60%。全營養(yǎng)顆粒飼料由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小鼠跳臺儀(型號ZXC-5Q)由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設備維修供應站生產
實驗方法:60只小鼠,18~22 g,雌雄各半,按體重隨機分為6個組,即空白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多奈哌齊組(5.0mg·kg-1)、化合物(I)高劑量組(10.0 mg·kg-1)、化合物(I)中劑量組(5.0mg·kg-1)、化合物(I)低劑量組(2.5mg·kg-1)。每組小鼠按給藥劑量分上下午給藥,連續(xù)給藥3次,末次給藥后50 min進行造模,除空白對照組以外其他各組腹腔注射東莨菪堿3 mg·kg-1,連續(xù)給藥24天。造模后20 min進行跳臺法訓練,將動物放入反應箱內適應3 min,然后立即通以36 V交流電,訓練5 min,并記錄每次小鼠受到電擊的次數(錯誤次數),并由此作為學習成績。24 h后進行測試,每只小鼠測定 5 min,記錄受到電擊的動物數及第一次跳下平臺的潛伏期以及5 min內的錯誤次數,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用均值±標準誤差(Stand error,S.E.)表示。采用SPSS11.5軟件分析,方差齊的選擇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各組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分別見圖3。
參閱圖3,實驗結果表明:本發(fā)明(N-1,2,3,4-四氫異喹啉基)-阿魏酰胺(I)對東莨菪堿所致小鼠記憶再現功能障礙均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