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展翅形丁字路口全互通立交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立交橋,尤其是全互通立交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立交橋層次多,占地面積大。即使如中國專利號為02222131.X半沉式四層面立交橋、02222231.6半沉內環(huán)式立交橋A、B型,不僅為四層并且引橋長,無法在市內密集的多個丁字路口都建立交橋,以徹底緩解交通壓力。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全新技術方案在丁字形橫道右側架設一道U字形匝道,入端口起于丁字形橫道道口右側,向上爬行至凈空允許機動車通行高度時,左轉彎繞過橫向路面回轉向下,直至與原路面對側第二車道路面相交;另再在丁字形左側,也架設一道U形匝道,入口端緊靠橫道外側,出口端緊靠橫道內側丁字口處。
橫向路面人行天橋架設于原橫向車道兩側人行道之間,凈空為允許橋下機動車通行的高度,縱向路面人行天橋,架設于原縱向車道兩側人行道之間,凈空為允許橋下機動車通行的高度。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1.不新增土地,不拆遷路邊建筑;2.層次少,引橋短,節(jié)約油料;3.全互通,機非分離,各行其道;4.本發(fā)明特別方便于非機動車及人行天橋的架設,降低造價及行程。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一步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全景(不含人行天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平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立面示意圖。
圖中1.原丁字路橫道路面;2.原丁字路豎道路面;3.右側U字形左轉彎匝道;4.左側U字形左轉彎匝道;5.右側U字形匝道入口端;6.右側U字形匝道出口端;7.左側U字形匝道入口;8.左側U字形匝道出口;9.人行天橋;10.人行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中,本實施例在丁字口橫道右側架設一道U字形匝道(3),入端口(5)起于丁字形橫道道口右側,向上爬行至凈空允許機動車通行高度時,左轉彎繞過橫向路面(1)回轉向下,直至與原路路面(1)對側第二車道路面相交(6);另再在丁字口橫道左側,也架設一道U形匝道(4),入口端(7)緊靠橫道外側,出口端(8)緊靠橫道內側丁字口處。
在圖2中,橫向路面人行天橋(9)架設于原橫向車道(1)兩側人行道(10)之間,凈空為允許橋下機動車通行的高度,縱向路面人行天橋,架設于原縱向車道(2)兩側人行道之間,凈空為允許橋下機動車通行的高度,如圖所示,丁字形橫道路面(1)的機動車來去及右轉均直接通行無阻,左轉則通過左側U形匝道(4)入口端(7)至出口端(8)出口右轉即完成。
豎向路面(2)右轉直通無阻。左轉則通過右側U形匝道(3)入口端(5)上行至最高處右轉彎跨過橫道路面(1),然后回轉向下,直至出口(6),對直前行實現(xiàn)左轉。
非機動車及行人則通過人行天橋(9)實現(xiàn)路面跨越。
權利要求
1.一種展翅形丁字路口全互通立交橋,由原地面道路及高架于空中的橋面組成,其特征在于在丁字口橫道右側架設一道U字形匝道(3),入端口(5)起于丁字形橫道道口右側,向上爬行至凈空允許機動車通行高度時,左轉彎繞過橫向路面(1)回轉向下,直至與原路面(1)對側第二車道路面相交(6);另再在丁字口橫道左側,也架設一道U形匝道(4),入口端緊靠橫道外側,出口端(8)緊靠橫道內側丁字口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展翅形丁字路口全互通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橫向路面人行天橋(9)架設于原橫向車道(1)兩側人行道(10)之間,凈空為允許橋下機動車通行的高度,縱向路面人行天橋,架設于原縱向車道(2)兩側人行道之間,凈空為允許橋下機動車通行的高度。
全文摘要
現(xiàn)有立交橋層次多,占地面積大,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在丁字形橫道右側架設一道U字形匝道,入端口起于丁字形橫道道口右側,向上行至凈空允許機動車通行高度時,左轉彎繞過路面回轉向下,直至與原路對側第二車道路面相交;另再在丁字形左側,也架設一道U形匝道,入口端緊靠橫道外側,出口端緊靠橫道內側丁字口處。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不新增土地,不拆遷路邊建筑,層次少,引橋短,節(jié)約油料,全互通,機非分離,各行其道,本發(fā)明特別方便于非機動車及人行天橋的架設,降低造價及行程。
文檔編號E01C1/04GK1847527SQ200610020830
公開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張航 申請人:成都市武侯專利咨詢研發(fā)轉化研究所, 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