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_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_久久这里只有精品777_亚洲熟女少妇二三区_4438x8成人网亚洲av_内谢国产内射夫妻免费视频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国字幕

振動馬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93436閱讀:479來源:國知局
振動馬達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振動馬達。



背景技術:

近幾年,各種類型的振動馬達被用作移動通信裝置等的無聲通知設備或其他用途。例如,利用在細長圓柱狀的馬達末端的旋轉軸端部安裝了偏心配重的圓筒型振動馬達、在薄型扁平圓柱狀的馬達末端的旋轉軸端部安裝了偏心配重的硬幣型振動馬達、以及在薄型扁平圓柱狀的馬達內(nèi)部對配置在磁鐵部側方的線圈通電來使磁鐵部克服彈簧的施力而往返運動的硬幣型縱振動線性馬達。

并且,在美國專利第8334624號說明書中公開的振動發(fā)生裝置中,具有磁鐵的振動單元被配置在側方的四個板簧保持于線圈的中心軸線方向上方,通過對線圈通電,使振動單元水平振動。在日本公開公報2001-347225號公報以及日本公開公報2001-347226號公報中公開的振動發(fā)生裝置中,永久磁鐵通過板簧配置在電磁線圈的中心軸線方向上方,通過對電磁線圈通電,使永久磁鐵在上下方向上振動。

但是近幾年,為了將振動馬達容納于戒指等的內(nèi)部,需要振動馬達更加小型化。但是,在上述的圓筒型振動馬達、硬幣型振動馬達以及硬幣型縱振動線性馬達中,由于結構的限制等難以小型化至能夠容納于戒指內(nèi)。對于美國專利第8334624號說明書的振動發(fā)生裝置也相同。

在日本公開公報2001-347225號公報以及日本公開公報2001-347226號公報的振動發(fā)生裝置中,由于永久磁鐵在電磁線圈的中心軸線方向上振動,因此裝置在該中心軸線方向上大型化。并且,若內(nèi)置了振動馬達的戒指等落下對振動馬達施加沖擊,則存在如下隱患:永久磁鐵劇烈晃動,板簧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對振動馬達施加了沖擊時,抑制板簧的損 壞。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具有:線圈部,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板簧,其主面與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振動部,其包括磁鐵,且被板簧支承在線圈部的上方,并與線圈部隔著空隙在上下方向上相向,通過產(chǎn)生于磁鐵與線圈部之間的力在橫向上振動;殼體部,其將線圈部、振動部以及板簧容納于內(nèi)部空間,且支承線圈部以及板簧;以及限制部,其被殼體部支承。振動馬達的板簧具有:自由端部,其安裝于振動部的前端部;固定端部,其在比振動部靠后側的位置固定于殼體部;以及側部彈簧部,其在振動部的側方從自由端部延伸至比振動部靠后側的位置,且與振動部一同在橫向上振動,限制部配置在振動部的后側。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限制部在振動部的后側沿橫向延伸。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限制部是與殼體部連成一體的部件。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板簧還具有后部彈簧部,該后部彈簧部從側部彈簧部連續(xù)地向振動部的后方延伸并與振動部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

振動馬達的限制部配置在振動部與后部彈簧部之間。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具有被殼體部支承在振動馬達的后部彈簧部的后側的第二限制部。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第二限制部在后部彈簧部的后側沿橫向延伸。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第二限制部是與殼體部連成一體的部件。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板簧還具有第二后部彈簧部,該第二后部彈簧部從后部彈簧部連續(xù)地向后部彈簧部的后方延伸并與后部彈簧部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

第二限制部配置在后部彈簧部與第二后部彈簧部之間。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振動部的前端部位于比線圈部靠前方的位置。

振動部的前端部的下方的殼體部的底部的上表面位于比線圈部的上表面靠上側的位置。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側部彈簧部與振動部隔著空隙在橫向上相向。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側部彈簧部與線圈部隔著空隙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振動部的橫向寬度隨著從前端部向后方而增大。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振動馬達的振動部具有:磁鐵,其與線圈部隔著空隙在上下方向上相向;以及質量部,其層疊于磁鐵的上側。

在本實用新型中,能夠抑制板簧的損壞。

參照附圖并通過以下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驟、特點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

附圖說明

圖1是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2是振動馬達的立體圖。

圖3是振動馬達的縱剖視圖。

圖4是振動馬達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基底部、線圈部以及電路板的立體圖。

圖6是板簧以及振動部的立體圖。

圖7是省略了外罩部的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8是省略了外罩部的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9是省略了外罩部的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10是省略了外罩部的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11是省略了外罩部的其他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12是省略了外罩部的其他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13是省略了外罩部的其他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14是省略了外罩部的其他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圖15是示出其他振動馬達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16是省略了外罩部的其他振動馬達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說明書中,將后述的線圈部12的中心軸線J1方向的圖3的上側簡稱作“上側”,將后述的線圈部12的中心軸線J1方向的圖3的下側簡稱作“下側”。并且,將與中心軸線J1平行的方向稱作“上下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組裝于實際的設備時的位置關系和方向。另外,將圖3中的右側以及左側分別稱作“前側”以及“后側”,將圖3中的左右方向稱作“前后方向”。圖1中的左右方向稱作“橫向”。

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動馬達1的平面圖。圖2是振動馬達1的立體圖。圖3是振動馬達1的縱剖視圖。在圖3中,示出在圖1中的III-III的位置剖切了振動馬達1的截面。在圖3中,也圖示了比截面靠里側的部位的一部分,并且省略了細節(jié)部分的截面的剖面線。圖4是振動馬達1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基底部112、線圈部12以及電路板16的立體圖。圖6是板簧13以及振動部14的立體圖。圖7、圖8以及圖9是省略了外罩部111的振動馬達1的平面圖。在圖7至圖9中,為了易于理解板簧13的形狀,用虛線表示固定端部31。并且,在圖7至圖9中,為了易于理解圖,對限制部51標注剖面線。在圖8以及圖9中,用雙點劃線圖示位于圖7所示的位置的板簧13以及振動部14。

振動馬達1是共振致動器(RA:Resonant Actuator)。振動馬達1例如作為內(nèi)置于戒指等的無聲通知設備而使用。振動馬達1的除了電路板16以外的大小例如是上下方向的高度在1mm以上3mm以下,前后方向的長度在1mm以上8mm以下,橫向寬度在1mm以上5mm以下。

振動馬達1包括殼體部11、線圈部12、板簧13、振動部14、電路板16以及限制部51。殼體部11呈大致長方體狀。殼體部11包括外罩部111和基底部112。外罩部111是向下方開口的大致長方體狀的箱狀部件?;撞?12是大致矩形狀的板狀部件。外罩部111固定于基底部112?;撞?12封閉外罩部111的下部的開口。換言之,基底部112是殼體部11的底部。

外罩部111例如是非磁性的金屬制品。外罩部111例如由不銹鋼形成?;撞?12例如是樹脂制品。外罩部111與基底部112的連接例如通過使設置于外罩部111的下 部的開口緣部的爪部卡合于基底部112的外緣而進行。在殼體部11的內(nèi)部空間容納線圈部12、板簧13以及振動部14。在殼體部11的內(nèi)部空間也容納電路板16的一部分。

線圈部1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J1為中心。線圈部12例如呈大致長圓環(huán)狀。線圈部12被殼體部11支承。具體地說,線圈部12安裝于殼體部11的基底部112。在圖3以及圖5所示的例子中,線圈部12配置在從基底部112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13的周圍。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凸部113稱作“線圈用凸部113”。線圈用凸部113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線圈用凸部113的橫向長度長。

振動部14在線圈部12的上方被板簧13支承。振動部14隔著空隙在上下方向上與線圈部12相向。振動部14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振動部14的橫向的長度長。換言之,振動部14沿前后方向延伸。振動部14的橫向寬度隨著從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向后方而增大。振動部14的橫向最大寬度即后端部44的橫向寬度比線圈部12的橫向最大寬度大。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振動部14的俯視形狀呈前端部43的寬度比后端部44的寬度小的大致梯形狀。振動部14的俯視形狀例如也可以呈橫向寬度隨著向后方而變大的大致三角形狀或大致扇形狀。

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位于比線圈部1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在線圈部12的前方,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隔著空隙與殼體部11的基底部1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的下方的基底部112的上表面114位于比線圈部12的上表面21靠上側的位置。換言之,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與基底部112的上表面114在比線圈部12的上表面21靠上側的位置隔著空隙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振動部14包括磁鐵41和質量部42。磁鐵41隔著空隙與線圈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磁鐵41是N極與S極在橫向上排列的永久磁鐵。質量部42層疊于磁鐵41的上側。質量部42是所謂的配重。質量部42例如通過粘接劑固定于磁鐵41。質量部42的俯視形狀與振動部14的俯視形狀相同。雖然磁鐵41的俯視形狀與質量部42的俯視形狀大致相同,但磁鐵41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質量部42的前后方向的長度短。磁鐵41的后端與質量部42的后端大致一致,磁鐵41的前端位于比質量部42的前端靠后側的位置。在振動部14中,在比磁鐵4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質量部42向下方突出,質量部42的下表面與磁鐵41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板簧13是在長邊方向的大致全長范圍內(nèi)上下方向的寬度大致恒定的帶狀的彈性 部件。板簧13的上下方向的寬度例如與振動部1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相等。板簧13例如是非磁性的金屬制品。板簧13包括固定端部31、自由端部32、側部彈簧部33以及后部彈簧部34、35。板簧13的主面130在板簧13的大致全長范圍內(nèi)與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詳細地說,板簧13的兩側的主面130在板簧13的除了固定端部31以外的部位的全長的范圍內(nèi)與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

固定端部31例如是大致矩形板狀的部位。固定端部31的主面例如與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配置。固定端部31在比振動部14靠后側的位置固定于殼體部11。由此,板簧13被殼體部11支承。固定端部31例如固定于外罩部111的頂蓋部的下表面。固定端部31例如熱焊接于殼體部11。

自由端部32例如是大致矩形板狀的部位。自由端部32安裝于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自由端部32的主面與前后方向大致垂直地配置,自由端部32的后側的主面固定于振動部14的前端面。自由端部32與振動部14例如通過激光焊接而固定。

側部彈簧部33在振動部14的側方從自由端部32延伸至比振動部14靠后側的位置。側部彈簧部33隔著空隙與振動部14在橫向上相向。側部彈簧部33以與振動部14非接觸的方式同振動部14的側面大致平行地呈直線狀延伸。側部彈簧部33的前端與自由端部32連接,側部彈簧部33的后端位于比振動部14的后端面靠后側的位置。側部彈簧部33隔著空隙與線圈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詳細地說,側部彈簧部33的自由端部32附近的部位位于線圈部12的上方,且隔著空隙與線圈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后部彈簧部34從側部彈簧部33連續(xù)地向振動部14的后方延伸。另一個后部彈簧部35從后部彈簧部34連續(xù)地向后部彈簧部34的后方延伸。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后部彈簧部34稱作“第一后部彈簧部34”,將另一個后部彈簧部35稱作“第二后部彈簧部35”。第二后部彈簧部35與固定端部31的后緣連接。

第一后部彈簧部34在振動部14的后側呈大致橫向延伸。詳細地說,第一后部彈簧部34從側部彈簧部33的后端向橫向且稍后方延伸。第一后部彈簧部34隔著空隙與振動部14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第二后部彈簧部35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側呈大致橫向延伸。詳細地說,第二后部彈簧部35從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與側部彈簧部33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即后端向橫向且稍后方延伸。第二后部彈簧部35隔著空隙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端比振動部14的后端 部44的側面向橫向突出。換言之,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橫向長度比振動部14的后端部44的橫向寬度大。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后部彈簧部35之間的前后方向的距離隨著從側部彈簧部33向橫向離開而逐漸減小。

在板簧13中,若將側部彈簧部33、第一后部彈簧部34以及第二后部彈簧部35統(tǒng)稱作“彈簧主體部36”,則彈簧主體部36從自由端部32的橫向的一方的端緣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呈大致直線狀向后方延伸,且在側部彈簧部33的后端向橫向彎折或彎曲。然后,彈簧主體部36在振動部14的后側從橫向的一側向另一側呈大致橫向延伸,且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端向橫向的上述一側彎折或彎曲。并且,彈簧主體部36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側從橫向的上述另一側向一側呈大致橫向延伸,且上緣與固定端部31的后緣連接。

限制部51被殼體部11支承。限制部51配置在振動部14的后側。具體地說,限制部51配置在振動部14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之間。限制部51從振動部14以及第一后部彈簧部34分離而配置。限制部51是在振動部14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之間呈大致橫向延伸的板狀部位。限制部51的前表面511與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限制部51的后表面512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前表面341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限制部51是與殼體部11連成一體的部件。具體地說,限制部51是與殼體部11的基底部112連成一體的部件,且從基底部112向上方突出。限制部51例如是樹脂制品。限制部51的上端位于比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的下端以及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下端靠上側的位置。優(yōu)選限制部51的上端位于比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以及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側的位置。更優(yōu)選限制部51的上端位于比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的上端以及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上端靠上側的位置。

限制部51的橫向的側面例如與外罩部111的側壁部的內(nèi)表面接觸。換言之,限制部51從外罩部111的側壁部向殼體部11的內(nèi)部空間呈大致橫向突出。

電路板16安裝于基底部112。電路板16例如通過粘接劑固定于基底部112。電路板16與線圈部12電連接,將來自電源的電流供給于線圈部12。電路板16例如是具有撓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在振動馬達1中,若通過電路板16使電流流入線圈部12,則在線圈部12產(chǎn)生 磁場。通過線圈部12的磁場以及磁鐵41的磁場,產(chǎn)生使振動部14在橫向上移動的力。振動部14如上所述被板簧13支承于線圈部12的上方,通過產(chǎn)生于磁鐵41與線圈部12之間的力以及板簧13的復原力在橫向上振動。詳細地說,振動部14以圖7所示的位置為中心,如圖8以及圖9所示,向橫向的兩側振動。在振動部14振動時,板簧13的側部彈簧部33也與振動部14一同在橫向上振動。

如圖7至圖9所示,在振動部14在橫向上振動時,振動部14以及板簧13與限制部51不接觸。換言之,振動部14以及板簧13維持著與限制部51非接觸狀態(tài)地在橫向上振動。如圖9所示,在振動部14向與側部彈簧部33相反的一側振動時,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與限制部51靠近。此時,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與限制部51的前表面511大致平行。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振動馬達1包括線圈部12、板簧13、振動部14以及殼體部11。線圈部1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J1為中心。板簧13的主面130與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振動部14包括磁鐵41,且被板簧13支承于線圈部12的上方。振動部14隔著空隙與線圈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且通過產(chǎn)生于磁鐵41與線圈部12之間的力而在橫向上振動。殼體部11將線圈部12、振動部14以及板簧13容納于內(nèi)部空間,且支承線圈部12以及板簧13。板簧13包括固定端部31、自由端部32以及側部彈簧部33。固定端部31在比振動部14靠后側的位置固定于殼體部11。自由端部32安裝于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側部彈簧部33在振動部14的側方從自由端部32延伸至比振動部14靠后側的位置。側部彈簧部33與振動部14一同在橫向上振動。

如此,在振動馬達1中,振動部14在被一個板簧13支承于線圈部12的上方,且恒定地維持了與線圈部12之間的上下方向的距離的狀態(tài)下,在線圈部12的上方沿橫向振動。由此,能夠使振動馬達1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夠實現(xiàn)振動部14的穩(wěn)定的振動。另外,在振動馬達1中,與振動部14一同沿橫向振動的側部彈簧部33配置在振動部14的橫向上,側部彈簧部33的主面在側部彈簧部33的全長范圍內(nèi)與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夠使振動馬達1在橫向上也小型化。

側部彈簧部33如上所述隔著空隙與振動部14在橫向上相向。由此,能夠延長板簧13從固定端部31至與振動部14接合的接合部的長度,能夠增大振動部14的振動量。

側部彈簧部33如上所述,隔著空隙與線圈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由此,與側 部彈簧部33配置在從線圈部12的上方向側方錯開的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使振動馬達1在橫向上進一步小型化。并且,固定端部31熱焊接于殼體部11。由此,能夠將板簧13牢固地固定于殼體部11。

如上所述,板簧13還包括第一后部彈簧部34。第一后部彈簧部34從側部彈簧部33連續(xù)地向振動部14的后方延伸,并隔著空隙與振動部14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由此,由于能夠抑制振動馬達1的大型化,且能夠增長板簧13的全長,因此能夠增大振動部14的振動量。并且,由于在側部彈簧33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連接部中,板簧13彎折或彎曲,因此振動部14振動時產(chǎn)生的應力不僅在自由端部32與彈簧主體部36的連接部以及固定端部31與彈簧主體部36的連接部分散,也在側部彈簧33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連接部分散。其結果是,在振動部14振動時,能夠抑制產(chǎn)生于板簧13的應力集中。

但是,在內(nèi)置有振動馬達1的戒指等例如落下,對振動馬達1施加了前后方向的沖擊的情況下,假設若不設置限制部51,則振動部14如圖10中以雙點劃線所示,向后方移動的同時在橫向上傾斜而使后端部44與側部彈簧部33接近。其結果是,存在如下隱患:振動部14的后端部44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以及側部彈簧部33沖撞。

與此相對,振動馬達1如上所述還包括被殼體部11支承在振動部14與板簧13之間的限制部51。限制部51配置在振動部14的后側。因此,在對振動馬達1施加了前后方向的沖擊的情況下,如圖10中實線所示,通過振動部14的后端部44與限制部51接觸,抑制振動部14向后方移動的同時,抑制振動部14在橫向上傾斜。由此,能夠防止或抑制振動部14與板簧13沖撞。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板簧13的損壞。

如此,在施加了前后方向的沖擊時能夠通過限制部51抑制振動部14向后方移動的結構尤其適用于如下的振動馬達1:板簧13還具有從側部彈簧部33連續(xù)地向振動部14的后方延伸,且與振動部14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第一后部彈簧部34。

如上所述,限制部51在振動部14的后側沿橫向延伸。因此,在振動部14的后端部44與限制部51接觸時,振動部14的后端面46與限制部51的前表面511彼此大致平行。由此,能夠增大振動部14與限制部51的接觸面積。其結果是,能夠減小從限制部51對振動部14施加的每單位面積的力,能夠抑制振動部14的損壞。

限制部51是與殼體部11連成一體的部件。因此,能夠易于承受從振動部14對限制部51施加的力。并且,能夠易于設置限制部51,能夠簡化振動馬達1的制造。

如上所述,在振動馬達1中,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位于比線圈部12靠前方的位置。并且,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的下方的殼體部11的底部的上表面114位于比線圈部12的上表面2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內(nèi)置有振動馬達1的戒指等例如落下,對振動馬達1施加了上下方向的沖擊的情況下,能夠防止或抑制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與線圈部12沖撞。其結果是,能夠抑制線圈部12以及振動部14的損壞。

板簧13如上所述,還包括第二后部彈簧部35。第二后部彈簧部35從第一后部彈簧部34連續(xù)地向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方延伸,并隔著空隙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由此,由于能夠抑制振動馬達1的大型化,且能夠進一步增長板簧13的全長,因此能夠進一步增大振動部14的振動量。并且,由于板簧13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后部彈簧部35的連接部彎折或彎曲,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振動部14振動時產(chǎn)生于板簧13的應力集中。

如上所述,振動部14的橫向寬度隨著從前端部43向后方而增大。換言之,振動部14的橫向寬度隨著在前后方向上從板簧13的固定端部31離開而減小。如此,通過縮小振動部14的振幅大的部位的寬度,能夠抑制振動部14振動時的振動部14與殼體部11的接觸。并且,通過增大振動部14的振幅小的部位的寬度,能夠使振動部14的質量增大從而增大振動馬達1的振動量。

振動部14如上所述包括磁鐵41和質量部42。磁鐵41隔著空隙與線圈部1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質量部42層疊于磁鐵41的上側。由此,能夠確保振動部14的質量,且能夠縮小振動部14的俯視時的大小。其結果是,能夠確保振動馬達1的振動量,且能夠實現(xiàn)振動馬達1的進一步的小型化。并且,在振動部14中,質量部42在比磁鐵4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向下方突出。如此,在振動部14中,通過增大從板簧13的固定端部31離開的部位的質量,能夠增大振動馬達1的振動量。

如上所述,線圈部12配置在從基底部112向上方突出的線圈用凸部113的周圍。由此,在將線圈部12固定于殼體部11時,能夠容易進行線圈部12的定位。并且,能夠簡化與向殼體部11固定線圈部12相關的結構。

線圈用凸部113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線圈用凸部113的橫向長度長。如此,通過在振動部14的延伸的前后方向上增長線圈用凸部113,能夠縮小線圈部12的橫向寬度。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使振動馬達1在橫向上小型化。

圖11是示出振動馬達的其他優(yōu)選例的圖。圖11是省略了外罩部111的振動馬達 1a的平面圖。振動馬達1a除了包括第一附加部47以及第二附加部48這點,具有與圖1至圖9所示的振動馬達1相同的結構。在以下的說明中,用相同符號標注振動馬達1a的與振動馬達1對應的結構。在圖11中,為了容易理解圖,對限制部51、第一附加部47以及第二附加部48標注剖面線。

第一附加部47以及第二附加部48分別是大致矩形的平板狀部件。第一附加部47安裝于振動部14的側面。第一安裝部47在橫向上夾著振動部14地位于與側部彈簧部33相反的一側。第一附加部47例如通過雙面膠和/或粘接劑固定于振動部14。第二附加部48安裝于板簧13的自由端部32的前表面。換言之,第二附加部48通過板簧13的自由端部32間接地安裝于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的前端面。第二附加部48在主視時呈與自由端部32大致相同的形狀且大致相同的尺寸,且與自由端部32大致重疊。第二附加部48例如在自由端部32與振動部14的質量部42通過激光焊接接合時,同時通過激光焊接而固定于自由端部32。通過設置第二附加部48,能夠增大激光焊接自由端部32與振動部14時的焊接部的前后方向的寬度,能夠易于進行激光焊接。

通過設置第一附加部47,振動部14在向與側部彈簧部33相反的一側振動時,能夠防止振動部14與殼體部11直接地接觸。并且,通過設置第一附加部47,例如在內(nèi)置有振動馬達1a的戒指等例如落下從而對振動馬達1a施加了橫向的沖擊時,能夠減輕由于振動部14與殼體部11的沖撞而產(chǎn)生的沖擊。同樣地,通過設置第二附加部48,例如在內(nèi)置有振動馬達1a的戒指等例如落下從而對振動馬達1a施加了前后方向的沖擊時,能夠減輕由于振動部14與殼體部11的沖撞而產(chǎn)生的沖擊。即,第一安裝部47以及第二安裝部48分別實現(xiàn)吸收對振動部14的沖擊等的減震器的效果。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振動部14的損壞。

圖12至圖14是示出振動馬達的其他優(yōu)選例的圖。圖12至圖14是省略了外罩部111的振動馬達1b的平面圖。振動馬達1b除了還包括另一個限制部52之外,具有與圖1至圖9所示的振動馬達1相同的結構。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振動馬達1b的與振動馬達1對應的結構標注相同符號。在圖12至圖14中,為了易于理解圖,對限制部51、52標注剖面線。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限制部51稱作“第一限制部51”,將另一個限制部52稱作“第二限制部52”。并且,在圖12至圖14中,為了易于理解板簧13的形狀,用虛線示出固定端部31。在圖13以及圖14中,用雙點劃線圖示位于圖 12所示的位置的板簧13以及振動部14。

第二限制部52被殼體部11支承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側。具體地說,第二限制部52配置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后部彈簧部35之間。第二限制部52從第一后部彈簧部34以及第二后部彈簧部35分離而配置。第二限制部52是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側呈大致橫向延伸的板狀部位。第二限制部52的前表面521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表面342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第二限制部52的后表面522與第二后部彈簧部35的前表面351隔著空隙在前后方向上相向。

在圖12至圖1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限制部52是與殼體部11連成一體的部件。具體地說,第二限制部52是與殼體部11的基底部112連成一體的部件,且從基底部112向上方突出。第二限制部52例如是樹脂制品。第二限制部52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下端以及第二后部彈簧部35的下端靠上側的位置。優(yōu)選第二限制部52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以及第二后部彈簧部3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側的位置。更優(yōu)選第二限制部52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上端以及第二后部彈簧部35的上端靠上側的位置。

第二限制部52的橫向的側面例如與外罩部111的側壁部的內(nèi)表面接觸。換言之,第二限制部52從外罩部111的側壁部向殼體部11的內(nèi)部空間呈大致橫向突出。

如圖12至圖14所示,在振動部14橫向振動時,振動部14以及板簧13與第一限制部51以及第二限制部52不接觸。換言之,振動部14以及板簧13維持與第一限制部51以及第二限制部52非接觸狀態(tài)地在橫向上振動。如圖13所示,在振動部14向側部彈簧部33側振動時,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表面342靠近第二限制部52。此時,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表面342與第二限制部52的前表面521大致平行。

振動馬達1b如上所述還包括被殼體部11支承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側的第二限制部52。因此,在對振動馬達1b施加了前后方向的沖擊的情況下,通過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表面342與第二限制部52接觸,抑制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向后方的移動。由此,能夠抑制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比第一后部彈簧部34靠后側的部位沖撞。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抑制板簧13的損壞。

在圖12至圖14所示的例子中,如上所述,第二限制部52配置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后部彈簧部35之間。由此,在對振動馬達1b施加了前后方向的沖擊的情況下,能夠抑制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后部彈簧部35沖撞。其結果是,能夠進 一步抑制板簧13的損壞。

如上所述,第二限制部52在第一后部34的后側沿橫向延伸。因此,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限制部52接觸時,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后表面342與第二限制部52的前表面521彼此大致平行。由此,能夠增大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第二限制部52的接觸面積。其結果是,能夠減小從第二限制部52對第一后部彈簧部34施加的每單位面積的力,能夠進一步抑制板簧13的損壞。

第二限制部52是與殼體部11連成一體的部件。因此,能夠易于承受從第一后部彈簧部34對第二限制部52施加的力。并且,能夠易于設置第二限制部52,能夠簡化振動馬達1b的制造。

在上述振動馬達1、1a、1b中,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第一限制部51以及第二限制部52不必一定是沿橫向延伸的部位,可以是各種形狀。第一限制部51例如也可以是從基底部112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圓柱狀的部位。第二限制部52也相同。

第一限制部51以及第二限制部52只要被殼體部11支承即可,不必一定是與殼體部11連成一體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限制部51的下端部被插入設置于基底部112的凹部,由此第一限制部51安裝于基底部112而被支承。對于第二限制部52也相同。并且,第一限制部51以及第二限制部52不必一定被基底部112支承,也可以被外罩部111支承。

板簧13的固定端部31不必一定固定于殼體部11的外罩部111,例如也可以固定于殼體部11的基底部112。并且,向殼體部11固定固定端部31不必一定通過熱焊接。例如,也可以通過固定端部31的下端部被插入形成于基底部112的固定用槽而固定,來使板簧13被殼體部11支承。

板簧13的自由端部32不必一定固定于振動部14的前端面。例如,也可以是振動部14的前端部43的側面固定于板簧13的自由端部32。由此,能夠使振動馬達1、1a、1b在前后方向上進一步小型化。側部彈簧部33不必一定與振動部14隔著空隙在橫向上相向,也可以在振動部14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長范圍內(nèi)與振動部14的側面接觸。

在板簧13中,不必一定設置第二后部彈簧部35,例如圖11所示,也可以固定端部31同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與側部彈簧部33相反的一側的端部的上緣是連續(xù)的。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限制部51配置在振動部14與第一后部彈簧部34之間,且省略第二限制部52。并且,在板簧13中,不必一定設置第一后部彈簧部34,例如固定端部31也可以與側部彈簧部33的后端部的上緣是連續(xù)的。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限制部51在振動部14的后側配置在振動部14與殼體部11的后表面之間,且省略第二限制部52。

例如,如圖16所示,振動馬達1b的固定端部31也可以是同第一后部彈簧部34的與側部彈簧部33相反的一側連續(xù)的,且從該端部向后方延伸。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限制部52在固定端部31的側方配置在第一后部彈簧部34與殼體部11的側壁部之間。

在振動馬達1、1a、1b中,振動部14的橫向寬度隨著從前端部43向后方而逐漸增大,但不限于此。振動部14的橫向寬度例如也可以在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長范圍內(nèi)大致恒定。質量部42不必一定層疊于磁鐵41的上側,例如也可以配置在比磁鐵41靠前側的位置。

線圈用凸部113的形狀可以進行各種變更。并且,向殼體部11安裝線圈部12的方式也可以進行各種變更。線圈部12與側部彈簧部33不必一定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側部彈簧部33也可以從線圈部12的上方在橫向上錯開而配置。

在殼體部11中,向基底部112連接外罩部111的結構可以進行各種變更。殼體部11的結構也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例如,也可以殼體部11包括為大致矩形狀的板狀部件的外罩部111、和向上方開口的大致長方體狀的基底部112,基底部112的上部開口被外罩部111封閉。在該情況下,基底部112的底部是殼體部11的底部。

振動馬達1、1a、1b的各部件的安裝和固定也可以是間接的。例如,向殼體部11安裝線圈部12以及板簧13、外罩部111與基底部112的固定也可以隔著其他部件而進行。

振動馬達1、1a、1b也可以作為內(nèi)置于手機等移動通信裝置的無聲通知設備而使用。

上述實施方式以及各變形例的結構在彼此不產(chǎn)生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適當?shù)亟M合。

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振動馬達能夠用作各種用途的馬達。優(yōu)選作為內(nèi)置于戒指的無聲通知設備而使用。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台江县| 临夏县| 日喀则市| 年辖:市辖区| 金湖县| 武川县| 铜梁县| 巍山| 太谷县| 灵川县| 容城县| 达州市| 翁牛特旗| 商丘市| 佛教| 灯塔市| 玉林市| 图片| 张北县| 淄博市| 腾冲县| 揭阳市| 九江市| 大足县| 洪泽县| 高要市| 临桂县| 五指山市| 秦安县| 广灵县| 福贡县| 咸丰县| 东安县| 磐安县| 迁西县| 民乐县| 泽州县| 九台市| 日喀则市| 白朗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