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基板連接用連接器,其遮蔽來自軟釬焊在基板上的觸點的無用輻射。
【背景技術】
[0002]近年,就安裝在電路基板上的連接器而言,對于遮蔽來自連接器的觸點的電磁波等無用輻射(干擾)的要求逐漸提高。例如,就搭載于在框體內部配置天線的智能手機等便攜式通信設備的連接器而言,在連接器附近配置天線元件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天線特性因從連接器的觸點放射的電磁波而劣化,對觸點要求較高的屏蔽性能。
[0003]針對這種要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如下連接器,其在殼體的外部表面安裝有屏蔽部件,由屏蔽部件覆蓋除了觸點的與基板的軟釬焊部之外的大致整體。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連接器能夠通過屏蔽部件來遮蔽從觸點放射的無用輻射。
[0004]另外,以往已知有在殼體的內部配置屏蔽部件的連接器。作為在殼體的內部配置屏蔽部件的連接器,例如已知有如下的連接器,其在殼體的外部表面形成防水用橡膠等的彈性部件的安裝部,并且在該安裝部上安裝彈性部件。在該連接器中采用如下結構,由于樹脂制的殼體相比于金屬制的屏蔽部件更容易加工,因此基于在外部表面形成用于安裝彈性部件的安裝部的必要性,將屏蔽部件配置在殼體的內部。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 - 27721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8]但是,專利文獻1是在殼體的外部設置屏蔽部件的結構,因而在將屏蔽部件設置于殼體的內部的情況下,具有得到對來自觸點的無用輻射的高屏蔽性能的課題。
[0009]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板連接用連接器,其能夠在將屏蔽部件設置于殼體內部的情況下,能夠盡可能地抑制來自觸點的無用輻射。
[0010]本發(fā)明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具有:絕緣性的殼體,該殼體具有向前方開口并可供對象側連接器插入的插入孔;固定在上述殼體上的觸點,該觸點具備在上述插入孔內向前方突出的連接部、和從上述連接部向后方延伸設置并且向上述殼體的外部后方突出而以軟釬焊的方式焊接于基板的端子部;以及屏蔽部件,該屏蔽部件固定在上述殼體上,并具有覆蓋上述插入孔的內壁的筒狀部,上述屏蔽部件還具有:上部遮蔽部,該上部遮蔽部在比上述觸點更靠上方的位置從上述筒狀部向后方延伸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外部后方覆蓋上述端子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比上述端子部更遠離上述殼體的位置與上述基板的接地部連接;以及下部遮蔽部,該下部遮蔽部在比上述觸點更靠下方的位置從上述筒狀部向后方延伸設置。
[0011 ] 由在觸點的上方從筒狀部向后方延伸設置的上部遮蔽部和在觸點的下方從筒狀部向后方延伸設置的下部遮蔽部,從上下覆蓋比觸點的連接部更靠后方的端子部,由此利用上部遮蔽部以及下部遮蔽部而遮蔽來自端子部的無用輻射。
[0012]本發(fā)明的效果如下。
[0013]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在將屏蔽部件設置于殼體內部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抑制來自觸點的無用輻射。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從上方的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立體圖。
[0015]圖2是從上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立體圖。
[0016]圖3是從下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立體圖。
[0017]圖4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后視圖。
[0018]圖5是圖1的A —A剖視圖。
[0019]圖6是從下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立體圖。
[0020]圖7是從上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立體圖。
[0021]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仰視圖。
[0022]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剖視圖。
[0023]圖10是從上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立體圖。
[0024]圖11是從下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立體圖。
[0025]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后視圖。
[0026]圖13是圖10的B— B剖視圖。
[0027]圖14是從上方的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屏蔽罩的立體圖。
[0028]圖15是將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屏蔽性能與以往進行比較的圖。
[0029]圖中:
[0030]1—基板連接用連接器,10—殼體,11—插入孔,12—觸點保持部,13 —凹部,14 一載置面,15一抵接面,16一抵接面,17一后方壁,20—觸點,21—連接部,22—端子部,30—屏蔽部件,31—筒狀部,32—突出部,33—下部遮蔽部,34—連結部,40—彈性部件,60—屏蔽罩,61—切口部,130—屏蔽部件,132—下部遮蔽部,322—基板連接部,323—橋接部,341—貫通孔,342一支柱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以下,適當?shù)貐⒄崭綀D,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詳細地進行說明。圖中,X軸、y軸以及z軸構成三軸正交坐標系,并以y軸的正方向為前方向、y軸的負方向為后方向、X軸方向為左右方向、z軸的正方向為上方向、以及z軸的負方向為下方向進行說明。
[0032](第一實施方式)
[0033]<基板連接用連接器的結構>
[0034]以下參照圖1至圖8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連接器1的結構詳細地進行說明。
[0035]基板連接用連接器1具備殼體10、觸點20、屏蔽部件30以及彈性部件40。
[0036]殼體10由具有絕緣性的材料形成。殼體10具備向前方開口的插入孔11。插入孔11從殼體10的前端形成至后方壁17的前端,并能夠使未圖示的對象側連接器插入。殼體10具備觸點保持部12,該觸點保持部12從后方壁17向前方延伸設置并向插入孔11突出,并且以從插入孔11的上下左右的內壁離開的方式進行配置。在殼體10的后方壁17的后端形成有向前方凹陷的凹部13和構成凹部13的底面的載置面14。在殼體10后方側的外表面周圍以帶狀形成有凹部19,該凹部19用于對彈性部件40進行定位并固定。殼體10具有與撓性印制電路基板(以下記作“FPC”)50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15、和與FPC50的前端抵接并阻止FPC50向前方移動的抵接面16 (參照圖5)。
[0037]觸點20為細長板狀,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觸點20設置有多個,以在左右方向上設置規(guī)定間隔地排列的狀態(tài),通過一體成形于殼體10而固定在殼體10上。觸點20具備連接部21以及端子部22。連接部21配置為沿著觸點保持部12的延伸設置方向露出于插入孔11內并在插入孔11內朝向前方突出,并且其前端側朝向上方彎曲翹起而固定于觸點保持部12。連接部21與未圖示的對象側連接器的觸點連接。端子部22從連接部21向后方延伸設置,從殼體10的后方壁17向外部后方突出并配置在載置面14上,并且沿著后方壁17向下方以曲柄狀彎曲,其后端表面安裝于FPC50的未圖示的導電部。端子部22后端的軟釬焊部配置為與殼體10的抵接面15位于同一高度(參照圖5)。
[0038]屏蔽部件30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成,通過一體成形于殼體10而固定在殼體10上。屏蔽部件30具備筒狀部31、突出部32、下部遮蔽部33以及連結部34。突出部32以及連結部34構成上部遮蔽部。
[0039]筒狀部31通過將由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成的金屬板彎曲并使其一端側的凹凸部與另一端側的凹凸部進行凹凸卡合而形成筒狀。在屏蔽部件30通過一體成形而固定于殼體10時,筒狀部31覆蓋插入孔11的后方壁17以外的內壁。
[0040]突出部32在觸點20的上方從連結部34向后方延伸設置,并且通過其后端側向下方彎曲并沿著端子部22配置,從而在殼體10的后方壁17的外部后方覆蓋端子部22的一部分。突出部32具備基板連接部322以及橋接部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