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齒輪取放夾具,屬于夾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齒輪進行加工時,從一個工段到另一個工段的齒輪搬運是少不了的,目前大型生產廠基本都采用機械手來抓取,小廠子則采用人工的方式進行裝箱搬運,因為是直接帶手套去拿放齒輪,工人一天下來手很累,而且手套的用量也很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jù)以上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外齒輪取放夾具,其結構簡單,方便了外齒輪在裝箱時的拿放工作,使用起來更省時省力,合理減少了手套的使用量,而且工人一天下來也不怎么累。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齒輪取放夾具,包括豎直設置的管套,其特征在于:在管套頂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彈性結構的彈性夾片,彈性夾片固定在管套頂部,在兩塊彈性夾片之間設置有將彈性夾片撐開的調節(jié)塊,調節(jié)塊與彈性夾片呈楔形配合,在管套底部設置有用于手握的第一把手,在調節(jié)塊底部設置有鋼絲繩,鋼絲繩一端固定在調節(jié)塊上,另一端從管套底部穿出且連接有用于拉調節(jié)塊的第二把手。
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第一把手為矩形結構。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第二把手為矩形結構,且該矩形結構設置在第一把手矩形結構內。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第一把手的握持部設置有第一防滑層。操作起來更輕松省力。
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第二把手的握持部設置有第二防滑層。操作起來更輕松省力。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齒輪取放夾具,其結構簡單,本設計采用了工具拿放外齒輪,方便了外齒輪在裝箱時的拿放工作,使用起來更省時省力,合理減少了手套的使用量,而且工人一天下來也不怎么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調節(jié)塊 2、彈性夾片 3、鋼絲繩 4、管套 5、第一把手 6、第二把手 7、第二防滑層 8、第一防滑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發(fā)明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所述外齒輪取放夾具,包括豎直設置的管套4,在管套4頂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彈性結構的彈性夾片2,彈性夾片2固定在管套4頂部,在兩塊彈性夾片2之間設置有將彈性夾片2撐開的調節(jié)塊1,調節(jié)塊1與彈性夾片2呈楔形配合,在管套4底部設置有用于手握的第一把手5,在調節(jié)塊1底部設置有鋼絲繩3,鋼絲繩3一端固定在調節(jié)塊1上,另一端從管套4底部穿出且連接有用于拉調節(jié)塊1的第二把手6。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把手5為矩形結構;所述第二把手6為矩形結構,且該矩形結構設置在第一把手5矩形結構內;所述第一把手5的握持部設置有第一防滑層8;所述第二把手6的握持部設置有第二防滑層7。
使用時,如圖1所示,先將調節(jié)塊調節(jié)塊1和彈性夾片2插在外齒輪的內圓上,將第二防滑層7與第一防滑層8向一起捏時,鋼絲繩3會拉著調節(jié)塊1克服彈性夾片2的彈力向下移動,從而將彈性夾片2撐開,完成對外齒輪的固定工作,即可進行搬運,當放好后再松開第二防滑層7和第一防滑層8,在彈性夾片2的恢復彈力作用下調節(jié)塊1復位。
本設計中為了外齒輪的平穩(wěn)固定,可以選擇所述彈性夾片2的固定面為弧形面;為了方便調節(jié)塊1與彈性夾片2之間的配合,可以選擇所述調節(jié)塊1為上大下小的圓椎臺結構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