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輪罩結構。
背景技術:
在日本特開2009-1045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車輪罩結構,所述車輪罩結構具備以擋泥為目的、以覆蓋輪胎的上部的方式而形成的翼子板襯套。
但是,在應用了上述車輪罩結構的車輛中,會產(chǎn)生從車輪罩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方向噴出的空氣的流動,其結果為,存在輪胎側方的空氣的流動發(fā)生紊亂的可能性。當輪胎側方的空氣的流動發(fā)生紊亂時,對于車輛的空氣阻力會增加,此外操控穩(wěn)定性會惡化。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考慮到上述事實,提供一種車輪罩結構,該車輪罩結構能夠使輪胎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穩(wěn)定,進而減小對于車輛的空氣阻力并且提高操控穩(wěn)定性。
第一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具備,車輪罩前壁,其構成配置有前輪的車輪罩的前側的壁;空氣排出部,其被構成為,包括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在所述車輪罩前壁中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處的一個或多個貫穿孔,并且所述空氣排出部使與所述車輪罩前壁相比靠車輛前后方向前側的空氣穿過所述貫穿孔而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
第一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具備,構成配置有前輪的車輪罩的前側的壁的車輪罩前壁。此外,該車輪罩結構具備空氣排出部??諝馀懦霾勘粯嫵蔀?,包括被形成在車輪罩前壁上的一個或多個貫穿孔。一個或多個貫穿孔被形成在車輪罩前壁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處。而且,通過空氣排出部而使與車輪罩前壁相比靠車輛前后方向前側的空氣穿過貫穿孔而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因此,從貫穿孔被排出的空氣與前輪碰撞或進入車輪罩的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的部分的情況被抑制,而會向前輪的側方流動。
除此之外,一個或多個貫穿孔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因此,例如與形成一個大致正方形形狀的貫穿孔的情況相比,能夠在于車輛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較廣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朝向前輪的側方空氣的流動。其結果為,從車輪罩朝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方向噴出的空氣的流動被抑制,從而使前輪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穩(wěn)定。
第二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為,在第一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所述貫穿孔被形成在包括所述車輪罩前壁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內(nèi)的高度位置處。
根據(jù)實驗結果可判斷出,在貫穿孔被形成在車輪罩前壁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處的情況下,與所述貫穿孔被形成在大致中央部以外的部分處的情況相比,使相對于車輛的空氣阻力減小的效果較高。在此,在第二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貫穿孔被形成在包括車輪罩前壁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內(nèi)的高度位置處。因此,根據(jù)第二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能夠更加有效地減小相對于車輛的空氣阻力。
第三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所述貫穿孔被形成有多個。
在第三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貫穿孔被形成有多個。因此,與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而形成有一個貫穿孔的情況相比,易于確保車輪罩前壁的強度。
第四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所述車輪罩前壁中的形成有所述貫穿孔的貫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
在第四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車輪罩前壁中的形成有貫穿孔的貫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而使從貫穿孔排出的空氣的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
第五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為,在第四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與所述貫穿孔基部的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鄰接的內(nèi)側鄰接部隨著趨向于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而向車輛前方位移,與所述貫穿孔基部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鄰接的外側鄰接部隨著趨向于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而向車輛后方位移。
在第五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與貫穿孔基部的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鄰接的內(nèi)側鄰接部隨著趨向于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而向車輛前方位移。此外,與貫穿孔基部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鄰接的外側鄰接部隨著趨向于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而向車輛后方位移。因此,能夠使穿過貫穿孔而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被排出的空氣的流動沿著內(nèi)側鄰接部以及外側鄰接部。其結果為,能夠形成更為穩(wěn)定的前輪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
第六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在所述車輪罩前壁的形成有所述貫穿孔的貫穿孔基部上,且在所述貫穿孔的車輛前方側,設置有將空氣向斜后方引導的肋材。
在第六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能夠使從貫穿孔排出的空氣的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
第七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所述貫穿孔貫穿所述車輪罩前壁的貫穿孔基部的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
在第七方式所述的車輪罩結構中,能夠使從貫穿孔排出的空氣的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
而且,本公開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車輪罩結構能夠使輪胎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穩(wěn)定,從而使對于車輛的空氣阻力減小并且提高操縱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以對保險杠罩實施了局部剖切的狀態(tài)來表示應用了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輪罩結構的車輛的前輪周邊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為對圖1的保險杠罩以及前翼子板襯套進行局部剖切而表示的側視圖。
圖3為將保險杠罩、車輪罩前壁以及前輪放大而進行表示的圖1的3-3線剖視圖。
圖4為表示圖3所示的貫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例如,箭頭標記n)相對于車輛前后方向的角度θ與空氣阻力減小效果的關系的坐標圖。
圖5為表示圖3所示的貫穿孔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即距車輪罩前壁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端的距離w與空氣阻力減小效果的關系的坐標圖。
圖6為表示圖2所示的貫穿孔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與空氣阻力減小效果的關系的坐標圖。
圖7a為表示改變例所涉及的空氣排出部的放大剖視圖,且為具備肋材的改變例。
圖7b為表示改變例所涉及的空氣排出部的放大剖視圖,且為使貫穿孔的貫穿方向朝向斜后方的改變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圖來對應用了本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輪罩結構s的車輛10進行說明。另外,在各圖中所適當表示的箭頭標記fr、箭頭標記up、箭頭標記out分別表示車輛的前方(即,前進方向)、上方、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方向。以下,在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來進行說明的情況下,如沒有特別預先進行說明,則設其表示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前后、車輛的左右方向(即,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車輛上下方向的上下。
(整體結構)
在圖1中,圖示了車輛10的前輪12周邊的結構。如圖1所示,車輛10具備:前輪12、構成車輛10的前部的外飾部件并且形成有車輪拱罩14的保險杠罩16以及前翼子板18、以與車輪拱罩14匹配的方式而安裝的前翼子板襯套20。
前翼子板襯套20具備:從車輛上方覆蓋前輪12的上部的襯套主體22、從襯套主體22的前端向車輛前方延伸的襯套前側延伸部24。
如圖2所示,襯套主體22在車輛側面觀察時被設為圓弧形狀且被設為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狀。由此,襯套主體22成為作為配置有前輪12的空間的車輪罩26的車輛前方、車輛上方以及車輛后方的壁。在圖2的實施方式中,襯套主體22的車輛上下方向下端位于與前輪12的中心c相比稍靠下方處。
襯套前側延伸部24以其板厚方向朝向車輛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在與車輪罩26相比靠車輛前方側處。由此,襯套前側延伸部24成為前車廂30的下側的壁的一部分,所述前車廂30為由保險杠罩16等所劃分出的空間。
保險杠罩16被設為,構成從車輛10的前表面起至車輛10的側表面中的前輪12的前方部分為止的外觀設計面的外飾部件。此外,如圖1所示,作為前輪12的上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的外飾部件而安裝有前翼子板18。而且,在保險杠罩16以及前翼子板18中,在車輛側面觀察時形成有拱狀的切口(例如,車輪拱罩14)。
在圖1的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在保險杠罩16的后端處形成有凸緣部16f。而且,在該凸緣部16f上,安裝有前翼子板襯套20的襯套主體22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端部。由此,在圖3的實施方式中,前翼子板襯套20的襯套主體22以及保險杠罩16的凸緣部16f中的與前輪12的上端12t相比靠車輛下方且車輛前方的部分46(參照圖2)構成了配置有前輪12的車輪罩26的前側的壁。也就是說,在圖3的實施方式中,該部分46相當于本公開中的“車輪罩前壁”。
(主要部分結構)
如圖1所示,在車輪罩前壁46上,沿著車輛上下方向形成有多個貫穿孔50。具體而言,在襯套主體22中的處于前輪12的前方的部分上形成有多個貫穿孔50(例如,三個貫穿孔50)。多個貫穿孔50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并排形成,并且各個貫穿孔50的形狀被設為以車輛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孔形狀。通過這些多個貫穿孔50,從而使前車廂30與車輪罩26被連通。
(車輛寬度方向的位置)
此外,形成有多個貫穿孔50的位置被設為車輪罩前壁46中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具體而言,多個貫穿孔50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位置被設為,襯套主體22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端附近。由此,如圖3所示,從車輪罩前壁46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端(例如,保險杠罩16的凸緣部16f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端)至貫穿孔50的中心為止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距離w被設為100mm以內(nèi)(即,w≤100mm)。也就是說,車輪罩前壁46中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是指,從車輪罩前壁46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端指向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的100mm以內(nèi)的范圍。
(貫穿孔基部的角度)
此外,如圖3所示,襯套主體22中的形成有貫穿孔50的部分22a(即,構成貫穿孔50的周緣的部分22a。以下,稱之為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例如,箭頭標記n)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換言之,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例如,箭頭標記n)相對于車輛前后方向后方(參照圖3的單點劃線)而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傾斜了角度θ,角度θ被設定為10度以上且80度以下。
(外側鄰接部與內(nèi)側鄰接部的角度)
此外,在貫穿孔基部22a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處,形成有與貫穿孔基部22a鄰接并且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斜后方延伸的外側鄰接部22b。此外,在貫穿孔基部22a的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處,形成有與貫穿孔基部22a鄰接并且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前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的車輛斜前方延伸的內(nèi)側鄰接部22c。
如上所述,由于形成有貫穿孔50的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因此前車廂30內(nèi)的空氣會穿過貫穿孔50而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被排出(參照箭頭標記f)。并且,由于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與貫穿孔基部22a鄰接的外側鄰接部22b以及內(nèi)側鄰接部22c以沿著上述的空氣的流動(參照箭頭標記f)的方式而形成,因此,由此也能夠將從貫穿孔50排出的空氣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斜后方引導。
另外,在圖3的實施方式中,形成有貫穿孔50的貫穿孔基部22a、外側鄰接部22b以及內(nèi)側鄰接部22c相當于本公開的“空氣排出部”(例如,空氣排出部52)。
作用與效果
接下來,對圖1-3的實施方式的車輪罩結構s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車輪罩結構s具備空氣排出部52,所述空氣排出部52被構成為,包括被形成在車輪罩前壁46(具體而言為襯套主體22)上的多個貫穿孔50。而且,貫穿孔50被形成在車輪罩前壁46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并使空氣從貫穿孔50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因此,如圖3所示,從貫穿孔50排出的空氣與前輪12碰撞或者進入車輪罩26的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的部分的情況被抑制,從而從貫穿孔50排出的空氣會向前輪12的側方流動(參照箭頭標記f)。
除此之外,多個貫穿孔50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而形成。因此,例如與形成有一個大致正方形形狀的貫穿孔的情況相比,能夠在于車輛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較廣的范圍內(nèi)形成向前輪12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其結果為,從車輪罩26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方向噴出的空氣的流動被抑制,從而使前輪12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穩(wěn)定。
另外,在圖6中,圖示了貫穿孔50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與空氣阻力減小效果即cd值減小效果的關系(即,基于實驗而得出的關系)。在此,cd值是指空氣阻力系數(shù)(即,coefficientofdrag:阻力系數(shù)),其與外形的大小無關,而是以數(shù)值來表示各個物體的阻力特性的系數(shù)。cd值的數(shù)值越大,則表示該物體的氣流的邊界層越容易發(fā)生剝離從而易于產(chǎn)生漩渦。此外,cd值減小效果表示,將未設置有貫穿孔的情形設為零的情況下的對于車身的空氣阻力被減小的效果。cd值減小效果越大于零,則表示空氣阻力減小的效果越大。如圖6所示可知,在車輪罩前壁46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例如,圖2的h4的高度位置)處形成有貫穿孔50的情況下,與在大致中央部以外處形成有所述貫穿孔50的情況相比,空氣阻力減小效果提高。
在此,在圖2的實施方式的車輪罩結構s中,貫穿孔50被形成在包括車輪罩前壁46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例如,圖2的h4的高度位置)在內(nèi)的高度位置處。因此,在車輪罩結構s中,能夠進一步有效地使對于車輛10的空氣阻力減小。
此外,在圖2的實施方式的車輪罩結構s中,貫穿孔50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而被形成有多個。因此,與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而形成有一個貫穿孔的情況相比,由于能夠將各個貫穿孔50較小地形成,因此易于確保前翼子板襯套20的襯套主體22的強度。
此外,在圖2的實施方式的車輪罩結構s中,車輪罩前壁46中的形成有貫穿孔50的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例如,箭頭標記n)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而使從貫穿孔50排出的空氣的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
此外,在圖2的實施方式的車輪罩結構s中,與貫穿孔基部22a的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鄰接的內(nèi)側鄰接部22c隨著趨向于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而向車輛前方進行位移,與貫穿孔基部22a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鄰接的外側鄰接部22b隨著趨向于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而向車輛后方進行位移。因此,能夠使穿過貫穿孔50而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的空氣的流動沿著內(nèi)側鄰接部22c以及外側鄰接部22b。其結果為,能夠形成更加穩(wěn)定的前輪12的側方的空氣的流動。
最后,使用圖4、5來對貫穿孔50的設置方式、與空氣阻力減小效果即cd值減小效果的關系進行說明。對于圖6,由于在上文中已敘述,因此省略其說明。另外,cd值是指空氣阻力系數(shù)(即,coefficientofdrag:阻力系數(shù)),其與外形的大小無關,而是以數(shù)值來表示各個物體的阻力特性的系數(shù)。此外,cd值減小效果表示,將未設置貫穿孔的情形設為零的情況下的對于車身的空氣阻力減小的效果。cd值減小效果越大于零,則表示空氣阻力減小的效果越大的情況。
在圖4中圖示了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例如,箭頭標記n)相對于車輛前后方向的角度θ與cd值減小效果的關系。如圖4所示可知,在θ為10度以上且80度以下的情況下會取得cd值減小效果。并且可知在θ為20度以上且60度以下的情況下,會更為顯著地取得cd值減小效果。
在圖5中,圖示了貫穿孔50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位置(例如,距車輪罩前壁46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距離w)與cd值減小效果的關系。如圖5所示可知,在w為100mm以下時會取得cd值減小效果。并且,可以看出在w為10mm以上且30mm以下的情況下,會更為顯著地取得cd值減小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的補充說明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使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從而使空氣從貫穿孔50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而排出。但是,本公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圖7a所示,即使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與車輛前后方向平行,也可以通過在貫穿孔50的車輛前方側設置將空氣向斜后方引導的肋材51,從而使空氣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在該情況下,上述肋材51被包含在本公開的“空氣排出部”中。
此外,如圖7b所示,即使貫穿孔基部22a的板厚方向與車輛前后方向平行,也可以通過使貫穿孔50貫穿貫穿孔基部22a的方向d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從而使空氣朝向作為車輛前后方向后方且車輛寬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
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多個貫穿孔50在車輛上下方向并排形成,并且各自的貫穿孔50的形狀被設為以車輛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孔形狀,但是本公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各個貫穿孔的形狀為大致正方形形狀,并且該大致正方形形狀的貫穿孔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并排形成。此外。貫穿孔可以并非被形成有多個,也可以形成一個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貫穿孔。
作為于2015年11月13日提出的日本申請2015-223095的公開內(nèi)容,以整體參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說明書中。
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所有的文獻、專利申請、以及技術規(guī)格中的、以參照的方式而被援引的各個文獻、專利申請、以及技術規(guī)格,以與具體且獨立記載的情況相同的程度而以參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說明書中。
符號的說明
s車輪罩結構;
12前輪;
26車輪罩;
46車輪罩前壁;
16f保險杠罩的凸緣部(車輪罩前壁);
22襯套主體(車輪罩前壁);
50貫穿孔;
30前車廂(與車輪罩前壁相比靠車輛前后方向前側);
52空氣排出部;
h4車輪罩前壁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的高度位置;
22a貫穿孔基部;
n貫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
22b外側鄰接部;
22c內(nèi)側鄰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