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自動化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外迫壁虎組裝機及其自動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外迫壁虎組裝主要是依賴人工組裝,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成本降不下來;人工裝配外迫壁虎質量不穩(wěn)定,造成很大浪費;外迫壁虎在組裝前,需要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外迫管和外迫豆,目前,外迫豆和外迫管的挑選都是通過人工識別進行挑選和剔除,勞動強度大,易疲勞,耗費時間長,效率極低,大大影響外迫壁虎的生產效率,而且由于人為因素還存在識別誤差,影響挑選的精確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外迫壁虎組裝機及其自動組裝方法,能夠自動上料,能夠自動快速組裝,組裝效率高,出錯率低。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外迫壁虎組裝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外迫管選料裝置、外迫豆選料裝置和組合裝置,所述組合裝置包括組裝底座,所述組裝底座設有上下通透的卸料孔,所述卸料孔上方設有可向遠離組裝底座方向移動的放料底板,所述卸料孔一側設有可移動到放料底板上方的外迫管輸送座,所述外迫管輸送座設有上下通透的外迫管放料孔,所述卸料孔另一側設有可移動到放料底板上方的外迫豆輸送座,所述外迫豆輸送座設有上下通透的外迫豆放料孔,所述移動后外迫豆支座的外迫豆放料孔設在移動后外迫管輸送座的外迫管放料孔上方,所述外迫管輸送座與外迫豆輸送座上方設有送料支座,所述送料支座對應卸料孔位置設有可向組裝底座方向移動的沖棒,所述送料支座對應外迫管放料孔和外迫豆放料孔位置分別對應設有外迫管送料孔和外迫豆送料孔,所述外迫管放料孔和外迫豆放料孔通過管路分別與外迫管選料裝置和外迫豆選料裝置相連,所述外迫管放料孔、外迫豆放料孔、卸料孔和沖棒配合使用。
所述外迫管選料裝置包括外迫管底座和設于底座上方的外迫管振動盤,所述外迫管振動盤包括外迫管料斗,所述外迫管料斗內壁設有螺旋上升的外迫管進料道,所述外迫管進料道末端向外迫管料斗外側延伸處設有可向遠離料斗方向移動的送料架,所述送料架下方設有與外迫管料斗外壁相連且逐漸下降的輸送機構,所述送料架與送料氣缸相連,所述送料架上方且遠離外迫管料斗的位置設有可向外迫管料斗方向移動的退料架,所述退料架與退料氣缸相連,所述外迫管料斗外壁對應送料架的位置設有與退料架和送料架配合使用的缺口,所述退料氣缸和送料氣缸與設在料斗外壁的第一固定支架相連,所述送料架上方設有第一接近開關,所述送料架遠離外迫管進料道末端的一側設有光纖傳感器,所述第一接近開關和光纖傳感器分別通過導線與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器相連。
所述輸送機構包括送料槽、第一送料管、第二送料管、弧形槽和第三送料管,所述送料槽橫截面為u形,所述送料槽接近外迫管料斗的端部設有擋板,所述第一連接管為兩端帶u形槽的圓金屬管,所述擋板分別與進料道末端下表面和/或外迫管料斗外表面相連,所述送料槽一端與擋板成夾角相連且沿遠離擋板方向逐漸降低,所述送料槽另一端插設在第一送料管第一端u形槽內,所述送料槽上表面設有蓋板,所述蓋板通過螺釘與第一送料管上表面相連,所述第一送料管第二端u形槽內插設有可上下活動的第二送料管,所述第二送料管遠離第一送料管的端部與弧形槽的第一端相連,所述弧形槽的第二端向下彎曲并與第三送料管相連,所述弧形槽上設有可拆卸的弧形板,所述第二送料管為圓金屬管,所述弧形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
所述弧形槽側面設有第二接近開關,所述第二接近開關與控制器通過導線相連,所述第二接近開關用于檢測弧形槽內是否有外迫管。
所述外迫豆選料裝置包括外迫豆底座和設于外迫豆底座上方的外迫豆振動盤,所述外迫豆振動盤包括外迫豆料斗,所述外迫豆料斗內壁設置有螺旋上升的外迫豆進料道,所述外迫豆進料道末端延伸處設有逐漸向下的輸料管,所述輸料管管腔與外迫豆進料道末端配合使用,所述輸料管遠離料斗的端下方設有與輸料管相連且逐漸向下的分料槽,所述分料槽遠離輸料管的部位底面沿遠離外迫豆料斗方向依次設有上下通透的合格料孔和不合格料孔,所述合格料孔上方分料槽的寬度與外迫豆大端直徑相配合,所述不合格料孔上方分料槽的寬度大于外迫豆大端直徑,所述輸料管遠離料斗的端與合格料孔之間分料槽的寬度大于外迫豆小端直徑小于外迫豆大端直徑,所述合格料孔通過管路與送料支座的外迫豆送料孔相連。
所述組裝底座為長條形且組裝底座下表面與機架相連,所述機架設有與組裝底座的卸料孔配合使用的卸料通道,所述組裝底座卸料孔一側上表面設有與外迫管輸送座配合使用的外迫管導軌,所述組裝底座另一側上表面設有與外迫豆輸送座配合使用的外迫豆導軌,所述放料底板設在外迫管導軌和外迫豆導軌之間且三者配合使用,所述外迫管輸送座通過外迫管導軌使外迫管送料孔移動到卸料孔與沖棒之間相對應位置,所述外迫豆輸送座通過外迫豆導軌使外迫豆送料孔移動到外迫管送料孔與沖棒之間對應位置。
所述外迫管輸送座、外迫豆輸送座、沖棒和放料底板遠離卸料孔的一端分別與對應的氣缸相連,所述外迫管輸送座、外迫豆輸送座、沖棒和放料底板相連的氣缸上分別設有原位磁性開關和到位磁性開關,所述磁性開關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相連,所述磁性開關用于檢測氣缸的工作位置。
所述分料槽包括固定基板、兩根圓軸和兩個固定座,所述固定基板為長條形,所述固定座為長方體,所述固定座設在固定基板兩端的上表面,所述兩根圓軸設在兩個固定座之間,所述圓軸通過固定座上通透的固定孔相連,所述固定座上設有貫穿兩個固定孔的調節(jié)孔,所述圓軸對應調節(jié)孔位置設有與調節(jié)孔配合使用的通孔,所述調節(jié)孔通過螺栓和螺母將圓軸固定在固定座上。
所述合格料孔和不合格料孔下方分別設有外迫豆輸送管,所述外迫豆輸送管為圓環(huán)形,所述合格料孔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設有貫穿圓環(huán)的透孔,所述透孔外側設有第三接近開關。
所述的外迫壁虎組裝機自動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外迫管和外迫豆的篩選輸送
1)外迫管的篩選輸送
a.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管通過外迫管振動盤和外迫管進料道傳送到置物板;
b.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一接近開關判斷置物板上是否有待檢外迫管;
c.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光纖傳感器判斷置物板上外迫管接近光纖傳感器端內部是否有螺紋,若判斷有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送料氣缸,所述送料氣缸帶動送料架向遠離外迫管料斗方向移動,從而使置物板上外迫管落入輸送機構的送料槽內;若判斷無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退料氣缸,所述退料氣缸帶動退料架向外迫管料斗方向移動從而第二豎板推動外迫管使其落入料斗內;
d.所述輸送機構的送料槽將外迫管傳送到送料支座的外迫管送料孔,所述外迫管送料孔將外迫管傳送到外迫管輸送座的外迫豆放料孔;
e.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二接近開關判斷弧形槽內是否有外迫管,若判斷無外迫管,啟動外迫管振動盤開始工作;
2)外迫豆的篩選輸送
a.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豆通過外迫豆振動盤和外迫豆進料道傳送到輸料管內腔,所述外迫豆從輸料管內腔輸送到分料槽的兩根圓軸上,若外迫豆大端先從輸料管內腔輸出,則外迫豆在兩根圓軸上翻轉轉換為外迫豆大端向上小端向下,從而卡設在兩根圓軸之間,若外迫豆小端先從輸料管內腔輸出,則外迫豆大端向上小端向下直接卡設在兩根圓軸之間;
b.所述外迫豆移動到合格料孔上方,若外迫豆大端與設定的合格品的大端相一致,則落入合格料孔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若外迫豆大端大于設定的合格品的大端,則外迫豆繼續(xù)沿兩根圓軸下滑從而落入不合格料孔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輸送到不合格品收集箱;
c.所述合格料孔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通過管路將外迫豆輸送到送料支座的外迫豆送料孔,所述外迫豆送料孔將外迫豆傳送到外迫豆輸送座的外迫豆放料孔;
d.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三接近開關判斷合格料孔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透孔內是否有外迫豆,若判斷無外迫豆,啟動外迫豆振動盤開始工作;
(2)自動組裝
1)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二接近開關、第三接近開關、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和外迫豆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相結合判斷外迫管放料孔和外迫豆放料孔內分別是否有料,若判斷有料,所述控制器根據(jù)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和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處于接通狀態(tài)發(fā)出控制信號使外迫管輸送座移動到設定位置,則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2)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和外迫豆原位磁性開關處于接通狀態(tài),從而發(fā)出控制信號使外迫豆輸送座移動到外迫管輸送座上方設定位置,則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3)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和外迫管輸送座上到位磁性開關處于接通狀態(tài),從而發(fā)出控制信號使沖棒向下移動到設定位置,則沖棒到位磁性開關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4)所述控制器根據(jù)沖棒原位磁性開關信號接通狀態(tài)發(fā)出控制信號使放料底板沿遠離組裝底座方向移動到設定位置,從而使組裝好的外迫壁虎通過卸料孔傳送到卸料通道,同時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5)所述控制器根據(jù)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接通狀態(tài)發(fā)出控制信號使放料底板、外迫管輸送座、外迫豆輸送座、沖棒回到各自原位,則放料底板、外迫管輸送座、外迫豆輸送座、沖棒的原位磁性開關燈亮并將信號傳送到控制器;
6)重復步驟1)-5)。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夠自動上料,能夠自動識別和自動剔除,能都快速組裝,全過程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組裝效率高,出錯率低,而且結構巧妙且簡單,實現(xiàn)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外迫管選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4是圖2的局部b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2拆除第一固定支架和防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7是圖5局部b放大示意圖;
圖8是圖2拆除篩選機構和防護機構的側面示意圖;
圖9是圖8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10是外迫豆選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0的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12是圖10的局部b放大示意圖;
圖13是圖10拆除加強板和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圖13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15是圖13局部b放大示意圖;
圖16是組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組裝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外迫管輸送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外迫豆輸送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0是送料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機架,2.組合裝置,3.外迫管選料裝置,4.外迫豆選料裝置,5.儲氣罐,6.電控箱,11.卸料口,21.組裝底座,22.放料底板,23.外迫管輸送座,24.外迫豆輸送座,25.送料支座,26.沖棒,27.背板,31.外迫管振動盤,32.外迫管底座,33.篩選機構,34.輸送機構,35.防護機構,41.外迫豆底座,42.分料槽,43.外迫豆振動盤,44.輸料管,45.加強板,46.分料槽蓋板,47.支撐板,61.第一接近開關,62.光纖傳感器,63.第二接近開關,64.第三接近開關,211.卸料孔,212.外迫管導軌,213.外迫豆導軌,221.放料底板氣缸,222.放料底板支架,231.外迫管放料孔,232.外迫管滑道,233.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4.外迫管輸送座氣缸支架,241.外迫豆放料孔,242.外迫豆滑道,243.外迫豆輸送座氣缸,244.外迫豆輸送座氣缸支架,245.外迫豆輸送座連接板,251.外迫管送料孔,252.沖棒裝配孔,253.外迫豆送料孔,261.沖棒支架,262.沖棒氣缸,311.外迫管料斗,312.外迫管底盤,331.第一固定支架,332.送料架,333.送料氣缸,334.退料架,335.退料氣缸,341.送料槽,342.第一送料管,343.擋板,344.蓋板,345.第二送料管,346.弧形槽,347.第三送料管,348.弧形板,349.觀察孔,351.防護底板,352.防護側板,421.固定基板,422.兩個固定座,423.兩根圓軸,424.合格料孔,425.不合格料孔,426.引導槽,427.外迫豆輸送管,428.透孔,431.外迫豆料斗,432.外迫豆底盤,441.輸送管支架,611.第一接近開關支架,621.光纖傳感器支架,631.第二接近開關支架,641.第三接近開關支架,2211.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2212.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2331.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332.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431.外迫豆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432.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621.沖棒原位磁性開關,2622.沖棒到位磁性開關,3111.外迫管進料道,3112.防護板,3113.斷口,3114.阻擋桿,3115.缺口,3321.連接板,3322.置物板,3341.第一豎板,3342.第二豎板,3343.水平板,3451.配重塊,4311.外迫豆進料道,33221.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以助于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
如圖1-20所示,所述外迫壁虎組裝機包括機架1和電控箱6,所述機架1上表面設有外迫管選料裝置3、外迫豆選料裝置4和組合裝置2,所述機架1側面設有儲氣罐5,所述外迫管選料裝置3包括外迫管振動盤31和外迫管底座32、所述振動盤31安裝在外迫管底座32上方并通過外迫管底座32與機架1相連,所述外迫管振動盤31包括外迫管料斗311和外迫管底盤312,所述外迫管料斗311為筒狀,所述外迫管料斗311的內腔中心安裝有蓋帽,所述外迫管料斗311的內壁設置有螺旋上升的外迫管進料道3111,所述進料道3111的前端與外迫管料斗311內腔底面相連,所述外迫管進料道3111的末端延伸至外迫管料斗311的最上部,所述外迫管料斗311的最上部的進料道3111內側設有外迫管防護板3112,所述外迫管進料道3111的寬度大于等于2個外迫管直徑。
所述外迫管進料道3111中間部位接近外迫管料斗311內腔中心側設有斷口3113,所述斷口3113與外迫管料斗311內壁的距離大于等于2個外迫管半徑小于3個外迫管半徑,所述斷口3113用于阻擋外迫管進料道3111上兩個并排的外迫管,從而使得外迫管進料道3111的末端每排只有1個外迫管輸出。
所述外迫管進料道3111中間部位外迫管料斗311內壁或所述斷口3113上方設有向著外迫管料斗311中心彎曲的外迫管阻擋桿3114,所述外迫管弧形阻擋桿3114與外迫管弧形阻擋桿3114下方外迫管進料道3111的距離小于外迫管的長度,所述外迫管弧形阻擋桿3114用于阻擋外迫管進料道3111上縱向分布的外迫管,所述外迫管弧形阻擋桿3114為弧形,能夠使外迫管進料道3111上縱向分布的外迫管掉落下來或者倒下變成橫向輸出到外迫管進料道3111末端。
所述外迫管進料道3111末端設有篩選機構33,所述篩選機構33包括第一固定支架331、送料架332、送料氣缸333、退料架334和退料氣缸335。
所述外迫管進料道3111末端向外迫管料斗311外側延伸處設有可向遠離外迫管料斗311方向移動的送料架332,所述送料架332下方設有與外迫管料斗311外壁相連且逐漸下降的輸送機構34,所述送料架332與送料氣缸333相連,所述送料架332上方且遠離外迫管料斗311的位置設有可向料斗311方向移動的退料架334,所述退料架334與退料氣缸335相連,所述外迫管料斗311外壁對應送料架332的位置設有與退料架334和送料架332配合使用的缺口3115,所述退料氣缸335和送料氣缸333與設在外迫管料斗311外壁的第一固定支架331相連。
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31可為u型,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31的第一端與外迫管料斗311外壁相連;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31可為l型,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31的第一端與機架1相連;所述送料氣缸333和退料氣缸335分別與第一固定支架331側面或第一固定支架331第二端下表面相連。
所述送料架332包括連接板3321和置物板3322,所述送料架332縱切面為l形,所述連接板3321和置物板3322為矩形,所述置物板3322設在進料道311末端對應缺口3115位置,所述連接板3321與置物板3322遠離缺口3115端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送料氣缸333與連接板3321相連。
所述置物板3322中心位置設有向下凹陷的與外迫管配合使用的凹槽33221,所述置物板3322上表面與凹槽33221最低處的距離小于外圓1/4直徑。
所述退料架334包括第一豎板3341、第二豎板3342和水平板3343,所述退料氣缸335與遠離外迫管料斗311的第一豎板3341相連,所述第一豎板3341設在連接板3321遠離外迫管料斗311側且接近置物板3322端與設在連接板3321上方的水平板3343的第一端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第二豎板3342設在連接板3321接近外迫管料斗311側且與水平板3343的第二端的下表面垂直相連,所述第二豎板3342接近置物板3322的端部與置物板3322上表面的距離小于等于外迫管的外圓半徑,所述置物板3322的長度大于第二豎板3342接近置物板3322的端部的長度,所述置物板422的長度為置物板422從進料道311末端向料斗31外側延伸方向的長度。
所述第一豎板3341設在連接板3321外側上方,所述第二豎板3342設在連接板3321內側,所述第一豎板3341、第二豎板3342和連接板3321相平行。
所述缺口3115上方設有與缺口3115相連且向外迫管料斗311中心方向逐漸下降的防護機構35,所述防護機構35包括防護底板351和防護側板352,所述防護底板351一側與缺口3115上表面成銳角相連,所述防護側板352與防護底板351遠離出口的側垂直相連,所述防護底板351的寬度大于等于外迫管進料道3111寬度,所述防護底板351長度大于等于置物板3322的長度,所述防護底板351用于防止退料架334的第二豎板3342將置物板3322上的外迫管推回外迫管料斗311內腔時碰撞到外迫管進料道3111上的外迫管,所述防護側板352用于防止退料架334的第二豎板3342將置物板3322上的外迫管推回外迫管料斗311內腔時落到外迫管料斗311外。
所述防護底板81的長度為防護底板81與缺口3113相連的端的長度。
所述輸送機構34包括送料槽341和第一送料管342,所述送料槽341橫截面為u形,所述送料槽341接近外迫管料斗311的端部設有擋板343,所述第一連接管342為兩端帶u形槽的圓金屬管,所述擋板343分別與外迫管進料道3111末端下表面和/或外迫管料斗311外表面相連,所述送料槽341一端與擋板343成夾角相連且沿遠離擋板343方向逐漸降低,所述送料槽341另一端插設在第一送料管342第一端u形槽內,所述送料槽341上表面設有蓋板344,所述蓋板344通過螺釘與第一送料管342上表面相連。
所述輸送機構34還包括第二送料管345、弧形槽346和第三送料管347,所述第二送料管345為圓金屬管,所述弧形槽346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弧形槽346、第二送料管345和第三送料347直徑一致,所述第一送料管342第二端u形槽內插設有可上下活動的第二送料管345,所述第二送料管345遠離第一送料管342的端部與弧形槽346的第一端相連,所述弧形槽346的第二端向下彎曲并與第三送料管347相連,所述弧形槽346上設有可拆卸的弧形板348,所述弧形板348主要用于取出堵塞或不合格的外迫管。
所述弧形板348的長度小于弧形槽346長度,所述弧形槽346上方未設弧形板348的部位為觀察孔349,所述觀察孔349的長度大于等于外迫管的長度。
所述第二送料管345下方設有配重塊3451,所述配重塊3451通過鏈條與第二送料管345下表面相連,所述第二送料管345與第一送料管342可上下活動連接便于輸送機構34內外迫管的輸送,所述配重塊3451控制第二送料管345上下活動范圍。
所述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裝置還包括控制系統(tǒng),所述控制系統(tǒng)包括控制器、控制回路、第一接近開關61、光纖傳感器62和第二接近開關63,所述控制器設在電控箱6內,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1設在置物板3322上方,優(yōu)選采用置物板3322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1可通過第一接近開關支架連接在第一固定支架331上,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11支架也可與第一固定支架331一體成型,所述光纖傳感器62通過光纖傳感器支架與第一固定支架331側面相連,所述光纖傳感器支架621也可與第一固定支架331一體成型,所述第二接近開關63設在弧形槽346側面,所述第二接近開關62用于檢測弧形槽346位置是否有外迫管,所述第二接近開關63與第二接近開關支架631相連,所述第二接近開關支架621設在機架1上。
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1、光纖傳感器62和第二接近開關63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的輸入端對應相連,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1和第二接近開關63優(yōu)先采用數(shù)字量接近開關,所述光纖傳感器62優(yōu)先采用模擬量光纖傳感器,所述控制器輸出端分別與送料氣缸333、退料氣缸335和外迫管振動盤31的脈沖電磁鐵相連,所述脈沖電磁鐵設在外迫管料斗311的下端。
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器根據(jù)電控箱6上的控制按鈕控制裝置的啟停,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管通過外迫管振動盤31和外迫管進料道3111傳送到置物板3322;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一接近開關61判斷置物板3322上是否有待檢外迫管;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光纖傳感器62判斷置物板3322凹槽33221上外迫管接近光纖傳感器62端內部是否有螺紋,若判斷有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送料氣缸333,所述送料氣缸333帶動送料架332向遠離料斗方向移動,從而使置物板3322上外迫管落入輸送機構34的送料槽341內;若判斷無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退料氣缸335,所述退料氣缸335帶動退料架334向外迫管料斗311方向移動從而第二豎板3342推動外迫管使其落入外迫管料斗311內。
所述外迫豆選料裝置4包括外迫豆振動盤43和外迫豆底座41,所述外迫豆振動盤43安裝在外迫豆底座41上方并通過外迫豆底座41與機架1相連,所述外迫豆振動盤43包括外迫豆料斗431和外迫豆底盤432,所述外迫豆料斗431為筒狀,所述外迫豆料斗431的內腔中心安裝有蓋帽,所述外迫豆料斗431的內壁設置有螺旋上升的外迫豆進料道4311,所述外迫豆進料道4311的前端與外迫豆料斗431內腔底面相連,所述外迫豆進料道4311的末端延伸至外迫豆料斗431的最上部,所述外迫豆料斗431的最上部的外迫豆進料道4311內側設有外迫豆防護板4312,所述外迫豆進料道4311的寬度大于等于2個外迫豆大端直徑。
所述外迫豆進料道4311中間部位接近外迫豆料斗431內腔中心側設有斷口3113,所述斷口3113與外迫豆料斗431內壁的距離大于等于2個外迫豆大端半徑小于3個外迫豆大端半徑,所述斷口3113用于阻擋進料道4311上兩個并排的外迫豆,從而使得外迫豆進料道4311的末端每排只有1個外迫豆輸出。
所述外迫豆進料道4311中間部位外迫豆料斗431內壁或所述斷口3113上方設有向著外迫豆料斗431中心彎曲的阻擋桿3114,所述弧形阻擋桿3114與弧形阻擋桿3114下方外迫豆進料道4311的距離小于外迫豆的長度,所述弧形阻擋桿3114用于阻擋外迫豆進料道4311上縱向分布的外迫豆,所述弧形阻擋桿3114為弧形,能夠使外迫豆進料道4311上縱向分布的外迫豆掉落下來或者倒下變成橫向輸出到外迫豆進料道4311末端。
所述外迫豆進料道4311末端延伸處設有逐漸向下的輸料管44,所述輸料管44通過輸料管支架441固定在接近外迫豆料斗431的固定座422上,所述輸料管44管腔與外迫豆進料道4311末端配合使用,所述輸料管44軸線與兩根圓軸423軸線之間中心線夾角范圍為10~50°,所述輸料管44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端下方設有與輸料管44相連的分料槽42,所述分料槽42逐漸向下,所述分料槽42遠離輸料管44的部位底面沿遠離外迫豆料斗431方向依次設有上下通透的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所述合格料孔424上方分料槽42的寬度與外迫豆大端直徑相配合,所述不合格料孔425上方分料槽42的寬度大于外迫豆大端直徑,所述輸料管44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端與合格料孔424之間分料槽42的寬度大于外迫豆小端直徑小于外迫豆大端直徑。
所述輸料管44內腔直徑大于外迫豆大端直徑。
所述外迫豆料斗431外壁設有與分料槽42配合使用的支撐板49,所述支撐板49為矩形,所述支撐板49的側面與外迫豆料斗431外壁相連,所述支撐板49上表面設有分料槽42。
所述分料槽42包括固定基板421、兩根圓軸423和兩個固定座422,所述固定基板421為長條形,所述固定座422為長方體,所述固定座422設在固定基板421兩端的上表面,所述兩根圓軸423設在兩個固定座422之間,所述圓軸423通過固定座422上通透的固定孔相連,所述固定座422上設有貫穿兩個固定孔的調節(jié)孔,所述圓軸423對應調節(jié)孔位置設有與調節(jié)孔配合使用的通孔,所述調節(jié)孔通過螺栓和螺母將圓軸423固定在固定座22上,所述固定基板421接近外迫豆料斗431的端下表面與支撐板49上表面相連。
所述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優(yōu)先采用圓形孔。
若所述兩根圓軸423相平行,所述合格料孔424上方對應圓軸423上設有與外迫豆大端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凹槽,所述不合格料孔25上方對應圓軸423上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不符合標準的外迫豆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向圓軸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為圓弧形,所述兩個第二凹槽之間的最大距離大于兩個第一凹槽之間的最大距離。
若所述兩根圓軸423為八字形,所述兩根圓軸423的小端與接近外迫豆料斗431的固定座422相連,所述兩根圓軸423的大端與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固定座422相連,即所述兩根圓軸423沿遠離外迫豆料斗431方向寬度逐漸增大,所述輸料管44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端與合格料孔424之間兩根圓軸423的寬度大于外迫豆小端直徑小于外迫豆大端直徑。
所述兩根圓軸423優(yōu)先采用金屬軸。
所述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上表面圓周設有引導槽426,所述引導槽426可為一個圓環(huán),若合格料424和不合格料孔425為圓形孔,所述圓環(huán)的內圓直徑大于等于合格料孔424和/或不合格料孔425的直徑,若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為不規(guī)則孔,所述圓環(huán)的內圓直徑大于等于合格料孔424和/或不合格料孔425的最大距離。
所述引導槽426也可為直徑相同的間斷的圓環(huán)形成的,所述引導槽26優(yōu)先采用兩個對稱的圓環(huán),所述兩個對稱的圓環(huán)分別設在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的左右兩側。
所述引導槽426主要用于防止外迫豆在落入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過程中從圓軸423與基板421之間的縫隙漏出,所述圓軸423最上方點與基板421上表面距離大于等于外迫豆的長度,所述圓軸423最上方點與引導槽426最上方點之間距離小于外迫豆的長度。
所述合格料孔424和不合格料孔425下方設有外迫豆輸送管427,所述外迫豆輸送管427為圓環(huán)形,所述外迫豆輸送管427內圓直徑大于外迫豆大端的直徑。
所述合格料孔424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427設有貫穿圓環(huán)的透孔428,所述透孔428外側設有第三接近開關64,所述第三接近開關64設在第三接近開關支架641上,所述第三接近開關支架641設在機架1上。
所述接近開關64通過導線與設在電控箱6內的控制器的輸入端對應相連,所述接近開關64優(yōu)先采用數(shù)字量接近開關,所述控制器輸出端與外迫豆振動盤43的脈沖電磁鐵相連,所述脈沖電磁鐵設在外迫豆料斗31的下端。
所述控制器根據(jù)電控箱上的控制按鈕控制裝置的啟停,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豆通過外迫豆振動盤43和外迫豆進料道4311傳送到輸料管44,所述外迫豆從輸料管44輸送到兩個圓軸423上時自動轉換為大端朝上小端朝下的狀態(tài),并由于分料槽42逐漸向下設置使外迫豆向下滑動,所述外迫豆滑落到合格料孔424上方時,若外迫豆外形為合格品則落入合格料孔424內并通過外迫豆輸送管427輸送到組合裝置2,若外迫豆外形為不合格品則繼續(xù)往下滑動從而落入不合格料孔25內并通過外迫豆輸送管427輸送到不合格品收集箱內。
所述圓軸423上方設有分料槽蓋板46,所述分料槽蓋板46第一端與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固定座422可拆卸連接,所述分料槽蓋板46第二端與輸料管44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一端上表面相連,所述分料槽蓋板46用于防止輸料管44內輸出的外迫豆從圓軸423上滑落。
所述分料槽蓋板46上方設有與外迫豆料斗431外壁相連的加強板45,所述加強板45為長條形,所述加強板45遠離外迫豆料斗431的端與遠離外迫豆進料道4311末端的固定座422可拆卸連接,所述加強板45主要用于增強分料槽42的強度。
所述分料槽42也可為橫截面為u形的槽體制成。
所述組合裝置2包括組裝底座21,所述組裝底座21設有上下通透的卸料孔211,所述卸料孔211上方設有可向遠離組裝底座21方向移動的放料底板22,所述卸料孔211一側設有可移動到放料底板22上方的外迫管輸送座23,所述外迫管輸送座23設有上下通透的外迫管放料孔231,所述卸料孔211另一側設有可移動到放料底板22上方的外迫豆輸送座24,所述外迫豆輸送座24設有上下通透的外迫豆放料孔241,所述移動后外迫豆支座24的外迫豆放料孔241設在移動后外迫管輸送座23的外迫管放料231上方,所述外迫管輸送座23與外迫豆輸送座24上方設有送料支座25,所述送料支座25對應卸料孔211位置設有可向組裝底座方向移動的沖棒26,所述送料支座25對應外迫管放料孔231、沖棒26和外迫豆放料孔241位置分別設有外迫管送料孔251、沖棒裝配孔252和外迫豆送料孔253,所述外迫管放料孔251與外迫管選料裝置3中的第三送料管347相連,所述外迫豆放料孔253通過管路與外迫豆選料裝置4中的合格料孔424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427相連,所述外迫管放料孔231、外迫豆放料孔241、卸料孔211和沖棒26配合使用。
所述組裝底座21為長條形且組裝底座21下表面與機架1上表面相連,所述機架1設有與組裝底座21的卸料孔211配合使用的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與機架1側面的卸料口11相連;所述組裝底座21的卸料孔211一側上表面設有與外迫管輸送座23配合使用的外迫管導軌212,所述組裝底座21另一側上表面設有與外迫豆輸送座24配合使用的外迫豆導軌213,所述外迫管導軌212與外迫豆導軌213凸出與組裝底座21上表面,所述放料底板22設在外迫管導軌212和外迫豆導軌213之間且配合使用,所述放料底板22的寬度小于等于外迫管導軌212和外迫豆導軌213之間的距離,所述放料底板22的高度小于低等于外迫管導軌212的高度,優(yōu)先采用所述放料底板22的高度等于外迫管導軌212的高度,所述外迫管輸送座23下表面設有與外迫管導軌212配合使用的外迫管滑道232,所述外迫管放料孔231設在外迫管輸送座23接近卸料孔211的部位,所述外迫管滑道232設在外迫管放料孔231與外迫管輸送座23遠離卸料孔211端之間,所述外迫管滑道貫穿外迫管輸送座23遠離卸料孔211的端部,所述外迫豆導軌213上表面高于外迫管輸送座23上表面。
所述外迫豆輸送座24下表面設有與外迫豆導軌213配合使用的外迫豆滑道242,所述外迫豆放料孔241設在外迫豆輸送座24接近卸料孔211的部位,所述外迫豆滑道242設在外迫豆放料孔241與外迫豆輸送座24遠離卸料孔211端之間,所述外迫豆滑道242貫穿外迫豆輸送座24遠離卸料孔211的端部。
所述外迫管輸送座23遠離卸料孔211端與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3相連,所述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3通過外迫管輸送座氣缸支架234與機架1上表面相連;所述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3上設有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331和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332。
所述外迫豆輸送座24遠離卸料孔211的端設有外迫豆輸送座連接板245,所述外迫豆輸送座連接板245與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3相連,所述外迫豆輸送座氣缸243通過外迫豆輸送座氣缸支架244與機架1上表面相連,所述外迫豆輸送座氣缸243上設有外迫豆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431和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432。
所述送料支座25為到l形,所述外迫管送料孔251設在送料支座25較高的部位,所述送料支座25與背板27相連,所述背板27機架1上表面相連,所述背板27上設有與放料底板氣缸221相配合使用的通孔,所述放料底板氣缸221的軸通過通孔與放料底板22側面相連,所述放料底板氣缸221上設有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2211和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2212,所述放料底板氣缸221通過放料底板氣缸支架222與機架1上表面相連。
所述沖棒26遠離組裝底座21的端與沖棒氣缸262相連,所述沖棒氣缸262通過沖棒支架261與背板27相連,所述沖棒氣缸262上設有沖棒原位磁性開關2621和沖棒到位磁性開關2622。
所述外迫管輸送座氣缸支架234,外迫豆輸送座氣缸支架244和放料底板氣缸支架222為l形。
所述外迫管輸送座23通過外迫管導軌212使外迫管送料孔231移動到卸料孔211與沖棒26之間相對應位置,所述外迫豆輸送座24通過外迫豆導軌213使外迫豆送料孔241移動到外迫管送料孔231與沖棒26之間對應位置。
所述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2211、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2212、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331、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332、外迫豆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431、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432、沖棒原位磁性開關2621和沖棒到位磁性開關2622分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的輸入端對應相連;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通過導線與放料底板氣缸221、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3、外迫豆輸送座氣缸243和沖棒氣缸262對應的氣動電磁閥相連,所述放料底板氣缸221、外迫管輸送座氣缸233、外迫豆輸送座氣缸243和沖棒氣缸262分別通過氣管路與儲氣罐5相連,所述磁性開關用于檢測氣缸的工作位置。
所述的外迫壁虎組裝機自動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外迫管和外迫豆的篩選輸送
1)外迫管的篩選輸送
a.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管通過外迫管振動盤31和外迫管進料道3111傳送到置物板3322;
b.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一接近開關61判斷置物板3322上是否有待檢外迫管;
c.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光纖傳感器62判斷置物板3322上外迫管接近光纖傳感器62端內部是否有螺紋,若判斷有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送料氣缸333,所述送料氣缸333帶動送料架332向遠離外迫管料斗311方向移動,從而使置物板3322上外迫管落入輸送機構34的送料槽341內;若判斷無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退料氣缸335,所述退料氣缸335帶動退料架334向外迫管料斗311方向移動從而第二豎板3342推動外迫管使其落入外迫管料斗311內;
d.所述輸送機構34的送料槽341將外迫管傳送到送料支座25的外迫管送料孔251,所述外迫管送料孔251將外迫管傳送到外迫管輸送座23的外迫豆放料孔231;
e.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二接近開關63判斷弧形槽346內是否有外迫管,若判斷無外迫管,啟動外迫管振動盤31開始工作;
2)外迫豆的篩選輸送
a.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豆通過外迫豆振動盤43和外迫豆進料道4311傳送到輸料管44內腔,所述外迫豆從輸料管44內腔輸送到分料槽42的兩根圓軸423上,若外迫豆大端先從輸料管44內腔輸出,則外迫豆在兩根圓軸423上翻轉轉換為外迫豆大端向上小端向下,從而卡設在兩根圓軸423之間,若外迫豆小端先從輸料管44內腔輸出,則外迫豆大端向上小端向下直接卡設在兩根圓軸423之間;
b.所述外迫豆移動到合格料孔424上方,若外迫豆大端與設定的合格品的大端相一致,則落入合格料孔424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427,若外迫豆大端大于設定的合格品的大端,則外迫豆繼續(xù)沿兩根圓軸423下滑從而落入不合格料孔425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427輸送到不合格品收集箱;
c.所述合格料孔424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427通過管路將外迫豆輸送到送料支座25的外迫豆送料孔251,所述外迫豆送料孔251將外迫豆傳送到外迫豆輸送座24的外迫豆放料孔241;
d.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三接近開關64判斷合格料孔424下方的外迫豆輸送管427透孔內是否有外迫豆,若判斷無外迫豆,啟動外迫豆振動盤43開始工作;
(2)自動組裝
1)所述控制器根據(jù)第二接近開關63、第三接近開關64、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331和外迫豆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431相結合判斷外迫管放料孔231和外迫豆放料孔241內分別是否有料,若判斷有料,所述控制器根據(jù)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2212和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331處于接通狀態(tài)發(fā)出控制信號使外迫管輸送座23移動到設定位置,則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332燈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2)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332、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2212和外迫豆原位磁性開關2431處于接通狀態(tài),從而發(fā)出控制信號使外迫豆輸送座24移動到外迫管輸送座23上方設定位置,則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431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3)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外迫豆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431、放料底板到位磁性開關2212和外迫管輸送座到位磁性開關2332處于接通狀態(tài),從而發(fā)出控制信號使沖棒26向下移動到設定位置,從而將外迫豆和外迫管組裝在一起,同時沖棒到位磁性開關2622燈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4)所述控制器根據(jù)沖棒到位磁性開關2622信號接通狀態(tài)發(fā)出控制信號使放料底板22沿遠離組裝底座21方向移動到設定位置,從而使組裝好的外迫壁虎通過卸料孔211傳送到卸料通道,同時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2211燈亮并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器;
5)所述控制器根據(jù)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2211接通狀態(tài)發(fā)出控制信號使放料底板22、外迫管輸送座23、外迫豆輸送座24、沖棒26回到各自原位,則放料底板原位磁性開關燈2211、外迫管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331、外迫豆輸送座原位磁性開關2431、沖棒原位磁性開關2621的燈亮并將信號傳送到控制器;
6)重復步驟1)-5)。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故其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發(fā)明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改,皆應仍屬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涵蓋之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