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送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例如在空調(diào)機的傳熱管等長條狀物的送進中使用的送進裝置。
背景技術(shù):
以往,作為這種送進裝置,如圖9所示,存在如下的送進裝置將2個平帶301、302 對置配置,利用設(shè)置于該平帶301、302的對置的面的截面大致圓弧狀的槽301130 夾持傳熱管303而進行輸送(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1 號公報的圖3)。但是,在上述以往的送進裝置中,圓弧狀的槽301130 必須形成為能夠供傳熱管303嵌入的尺寸,因此,在輸送不同直徑的傳熱管的情況下,必須更換成具有相應(yīng)的尺寸的圓弧狀的槽的平帶,存在不具有通用性的問題。并且,在上述以往的送進裝置中,利用平帶301、302的圓弧狀的槽301130 從上下兩個方向按壓傳熱管303,因此,從微觀上看形成2點接觸,傳熱管303有可能變得扁平。進一步,在上述以往的送進裝置中,由于使用具有圓弧狀的槽301a、302a的特殊的平帶301、302,因此需要用于形成該特殊的平帶301、302的專用的模具,制造成本變高, 并且,存在訂貨后的交貨期較長的問題。[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沈沈8號公報的圖
實用新型內(nèi)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送進裝置,該送進裝置能夠輸送各種直徑的長條狀物,具有通用性,并且,不存在使長條狀物變得扁平的可能性,并且能夠廉價地在短交貨期內(nèi)進行制造。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的送進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進裝置具備4根截面為圓形的圓帶;卷繞有上述圓帶的帶輪;以及驅(qū)動上述帶輪的驅(qū)動裝置,上述4根圓帶配置成,與截面為圓形的長條狀物的周圍接觸。對于上述結(jié)構(gòu)的送進裝置,由于4根圓帶與傳熱管等截面為大致圓形的長條狀物的周圍的4個部位接觸而進行輸送,因此能夠輸送各種寬范圍的直徑的長條狀物,具有通用性。并且,通過改變上述4根圓帶的壓縮量、或者將作為通用品的圓帶更換成直徑與其不同的圓帶,能夠輸送各種直徑的長條狀物。并且,上述送進裝置并不利用平帶的圓弧狀的槽通過2點接觸按壓傳熱管等長條狀物,而是利用4根圓帶按壓長條狀物的周圍的4個部位,因此,長條狀物不會變得扁平,能夠防止變形為扁平形狀。上述送進裝置并不使用像帶有圓弧狀的槽的平帶這樣的特殊形狀的帶,而是使用普通的圓帶,因此能夠廉價地在短交貨期內(nèi)制作。在一個實施方式中,2根上述圓帶卷繞于第一帶輪,另外2根上述圓帶卷繞于第二帶輪。[0021]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在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分別卷繞有2根圓帶,因此,能夠簡單地使2根圓帶同步,并且構(gòu)造簡單、廉價。并且,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在卷繞有上述2根圓帶的帶輪設(shè)置有突起,所述突起位于上述2根圓帶之間,且與上述2根圓帶面接觸。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與上述2根圓帶面接觸的突起的存在,上述2根圓帶與帶輪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從而輸送能力增大。并且,一個實施方式具備按壓機構(gòu),該按壓機構(gòu)具有朝長條狀物按壓上述圓帶的按壓輥。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于能夠利用按壓輥朝長條狀物按壓圓帶,因此能夠增大圓帶的輸送力。并且,在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按壓輥是帶凸緣的輥,該帶凸緣的輥具有防止上述圓帶移動的凸緣。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當(dāng)利用帶凸緣的輥朝長條狀物按壓上述圓帶時,圓帶想要相對于按壓方向朝橫向逃逸,但是,凸緣防止該圓帶的逃逸,因此能夠增大輸送力。并且,上述凸緣是帶凸緣的輥的一部分并且旋轉(zhuǎn),因此,即便約束圓帶的橫向的動作,也不會損傷圓帶。并且,在一個實施方式中,送進裝置具備檢測上述長條狀物到達預(yù)定位置的傳感器;以及控制部,當(dāng)從上述傳感器接收到表示上述長條狀物到達預(yù)定位置的信號時,該控制部削弱上述按壓機構(gòu)的按壓輥按壓圓帶的力。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上述傳感器檢測到長條狀物到達預(yù)定位置,控制部能夠根據(jù)來自該傳感器的表示長條狀物到達預(yù)定位置的信號削弱按壓輥按壓圓帶的力,從而減小輸送力,因此,能夠防止長條狀物的壓曲和長條狀物的前端的變形。并且,在一個實施方式中,送進裝置具備使驅(qū)動上述4根圓帶的帶輪同步的齒輪機構(gòu)。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于利用齒輪機構(gòu)使帶輪同步,因此能夠簡單地使4根圓帶的送進速度相同。對于本實用新型的送進裝置,由于使4根圓帶與傳熱管等截面為大致圓形的長條狀物的周圍的4個部位接觸而輸送長條狀物,因此具有以下優(yōu)點能夠輸送各種直徑的長條狀物,具有通用性,并且,長條狀物不會變得扁平,能夠防止變形為扁平形狀,并且,能夠廉價地在短交貨期內(nèi)制作。
圖1是使用了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折彎機的示意圖。圖2是上述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3是上述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立體圖。圖4是上述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從后方觀察的立體圖。[0043]圖5是上述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從前方觀察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上述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齒輪機構(gòu)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上述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按壓機構(gòu)和支承機構(gòu)的示意圖。圖8是示出按壓輥和支承輥的變形例的圖。圖9是示出以往的送進裝置的示意圖。標(biāo)號說明3 送進裝置;10 傳熱管;11、12、13、14 圓帶;20 主體;21,23 第一帶輪;22、 24 第二帶輪;25,26 槽;27,28 突起;31,32,39 齒輪;41,42 帶凸緣的輥;41b,42b 凸緣;50 按壓機構(gòu);51 按壓輥;52、62 支承部件;60 支承機構(gòu);61 支承輥;70 控制部; 71 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jù)圖示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xì)說明。圖1是示出使用了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進裝置的折彎機的主視圖。該折彎機由切割部100和折彎部200構(gòu)成。上述切割部100在切割部主體1設(shè)置有矯平器2,該矯平器2消除作為長條狀物的一例的空調(diào)機的傳熱管10的彎曲等缺點;送進裝置3,該送進裝置3朝前方輸送來自該矯平器2的被矯正缺點后的傳熱管10 ;以及能夠前后移動的切割機構(gòu)4,該切割機構(gòu)4在預(yù)定部位將傳熱管10切斷。另一方面,上述折彎部 200具備止擋部5,該止擋部5能夠前后移動,以調(diào)整傳熱管10的由切割機構(gòu)4切斷的切斷部位,該止擋部5抵接于傳熱管10的前端而對傳熱管10進行定位;以及彎曲機構(gòu)6,該彎曲機構(gòu)6使由該止擋部5定位后的傳熱管10彎曲。如圖2的示意圖所示,上述送進裝置3具備4根圓帶11、12、13、14,這4根圓帶11、
12、13、14與截面為圓形的作為長條狀物的一例的空調(diào)機的傳熱管10的周圍的大致等間隔的4個部位接觸。該圓帶11、12、13、14例如由橡膠或者撓性的合成樹脂形成。具體地說,如圖3所示,將第一帶輪21、23和第二帶輪22、24以旋轉(zhuǎn)自如的方式安裝于主體20,并使第二帶輪22J4與第一帶輪21、23對置。圖4是圖3從后方觀察圖3的送進裝置的放大立體圖,圖5是從前方觀察圖3的送進裝置的放大立體圖。在上述第一帶輪21、23卷繞有截面為大致圓形的2根一組的圓帶11、12,在上述第二帶輪22J4卷繞有截面為大致圓形的2根一組的圓帶13、14,2根一組的圓帶11、12和
13、14分別同步。如圖6所示,將第一齒輪31固定于上述第一帶輪23的軸,將第二齒輪32固定于第二帶輪M的軸,并使該第一齒輪31、第二齒輪32相互嚙合,而使第一帶輪23、第二帶輪 24同步,從而使4根圓帶11、12、13、14同步而以相同的速度進行輸送。上述第一齒輪31、 第二齒輪32構(gòu)成使第一帶輪23、第二帶輪M同步以使4根圓帶11、12、13、14以相同的送進速度進行送進的齒輪機構(gòu)的一例。第二齒輪32與由未圖示的作為驅(qū)動裝置的一例的電動機驅(qū)動的齒輪39嚙合,利用該電動機驅(qū)動齒輪機構(gòu)31、32。這樣,由于使用齒輪機構(gòu)31、32、電動機,因此能夠利用簡單廉價的構(gòu)造使第一帶輪23、第二帶輪M同步,使4根圓帶11、12、13、14以相同的送進速度進行送進。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上述第一帶輪21設(shè)置有供2根圓帶11、12嵌入的2個圓
5弧狀的帶槽25、25,在第二帶輪22設(shè)置有供2根圓帶13、14嵌入的2個圓弧狀的帶槽26、 26。進一步,在上述第一帶輪21設(shè)置有截面由2個大致圓弧形成的突起27,該突起27 位于2根圓帶11、12之間,并且與上述2根圓帶11、12面接觸,在上述第二帶輪22設(shè)置有截面由2個大致圓弧形成的突起28,該突起28位于2根圓帶13、14之間,并且與上述2根圓帶13、14面接觸。雖然并未圖示,但是,在另一方的第一帶輪23和第二帶輪M也設(shè)置有與上述突起27、28相同的突起。由于與2根圓帶11、12面接觸的突起27和與2根圓帶13、14面接觸的突起28的存在,圓帶11、12與第一帶輪21、23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圓帶13、14與第二帶輪22J4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從而輸送能力增大。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主體20設(shè)置有按壓機構(gòu)50和支承機構(gòu)60,該按壓機構(gòu) 50按壓卷繞于上述第一帶輪21、23的圓帶11、12的內(nèi)側(cè),從而朝傳熱管10、即朝卷繞于第二帶輪22、24的圓帶13、14按壓該圓帶11、12,該支承機構(gòu)60從內(nèi)側(cè)支承卷繞于第二帶輪 22,24 的圓帶 13、14。如圖7所示,上述支承機構(gòu)60具備具有圓筒面的支承輥61,該支承輥61從內(nèi)側(cè)支承卷繞于第二帶輪22、24 (參照圖幻的圓帶13、14 ;以及輥支承部件62,該輥支承部件62 利用軸65將支承輥61支承為旋轉(zhuǎn)自如,且該輥支承部件62安裝于主體20。并且,上述按壓機構(gòu)50具備具有圓筒面的按壓輥51,該按壓輥51從內(nèi)側(cè)朝卷繞于第二帶輪22、24的圓帶13、14按壓卷繞于第一帶輪21、23(參照圖3)的圓帶11、12 ;支承部件52,該支承部件52利用軸55將按壓輥51支承為旋轉(zhuǎn)自如;以及氣缸53,該氣缸53 能夠朝下方按壓該支承部件52,且安裝于主體20。利用該按壓機構(gòu)50的氣缸53朝圓帶11、12對按壓輥51進行按壓,由此,利用該圓帶11、12和由支承輥61支承的圓帶13、14從4個部位強力地按壓傳熱管10,從而能夠得到大的輸送力。上述按壓機構(gòu)50的支承部件52的位于按壓輥51的半徑方向外側(cè)的支承部件52 的部分52a、52a位于圓帶11、12的橫向的兩側(cè),從而防止圓帶11、12的朝向橫向的移動而維持對傳熱管10的輸送力,并且,上述支承機構(gòu)60的支承部件62的位于支承輥61的半徑方向外側(cè)的支承部件62的部分62a、6h位于圓帶13、14的橫向的兩側(cè),從而防止圓帶13、 14的朝向橫向的移動而維持對傳熱管10的輸送力。上述氣缸53由圖1所示的控制部70控制。當(dāng)設(shè)置于上述止擋部5的傳感器71檢測到作為長條狀物的傳熱管10到達預(yù)定位置、即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時,上述控制部70從傳感器71接收到表示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的信號,從而以降低對氣缸53供給的空氣的壓力的方式進行控制,以削弱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輥51按壓圓帶11、 12的力。該控制通過如下方式進行當(dāng)從傳感器71接收到表示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的信號時,自動地將內(nèi)置于控制部70的壓力控制閥(未圖示)設(shè)定成比輸送傳熱管 10時對氣缸53供給的空氣壓低的預(yù)先確定的低壓。這樣,當(dāng)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時,上述控制部70削弱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輥51朝傳熱管10按壓圓帶11、12的力,從而減小輸送力,因此能夠防止傳熱管10的壓曲和傳熱管10的前端的變形。[0068]另外,在圖3中,標(biāo)號57是使上升速度或者下降速度同步的同步缸,并且,在圖3 和圖5中,標(biāo)號82是對傳熱管10進行引導(dǎo)的引導(dǎo)部。上述結(jié)構(gòu)的送進裝置以下述方式動作。現(xiàn)在,如圖1、圖3以及圖4所示,從矯平器2對該送進裝置3供給截面為大致圓形的傳熱管10。這樣,如圖2和圖7所示,4根截面為大致圓形的圓帶11、12、13、14與截面為大致圓形的傳熱管10的周圍的等間隔的4個部位接觸。如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 該圓帶11、12、13、14卷繞于第一帶輪21、23和第二帶輪22、24,第一帶輪23、第二帶輪M 經(jīng)由齒輪39和具有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31、第二齒輪32的齒輪機構(gòu),由未圖示的作為驅(qū)動裝置的一例的電動機同步地旋轉(zhuǎn)驅(qū)動,因此,該同步的圓帶11、12、13、14以相同的速度進行送進,按壓傳熱管10的周圍的等間隔的4個部位而朝前方輸送傳熱管10。這樣,如圖2和圖7所示,由于該送進裝置3使4根圓帶11、12、13、14與大致圓形的傳熱管10的周圍的等間隔的4個部位接觸而進行輸送,因此,僅通過更換圓帶、或者僅通過改變圓帶的壓縮量就能夠輸送各種直徑的傳熱管,具有通用性。并且,該送進裝置3并不像圖9的現(xiàn)有例那樣利用平帶301、302的圓弧狀的槽 301130 通過2點接觸按壓傳熱管303,而是利用4根圓帶11、12、13、14按壓傳熱管10 的周圍的等間隔的4個部位,因此傳熱管10不會變得扁平,能夠防止變形為扁平形狀(偏変形)。該送進裝置30并不使用像帶有圓弧狀的槽的平帶這樣的特殊形狀的帶,而是使用普通的圓帶11、12、13、14,因此能夠廉價地在短交貨期內(nèi)制作。并且,如圖2所示,由于在第一帶輪21、23(在圖2中僅示出21)設(shè)置有截面為2 個大致圓弧狀的突起27,該突起27位于2根圓帶11、12之間,且與上述2根圓帶11、12面接觸,在第二帶輪22、24(在圖2中僅示出2 設(shè)置有截面為2個大致圓弧狀的突起觀,該突起觀位于2根圓帶13、14之間,且與上述2根圓帶13、14面接觸,因此,能夠增大2根圓帶11、12與第一帶輪21、23之間的接觸面積以及2根圓帶13、14與第二帶輪22J4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輸送能力變大。并且,如圖3和圖7所示,從內(nèi)側(cè)利用支承機構(gòu)60的支承輥61支承卷繞于第二帶輪22、24的圓帶13、14,并且,利用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輥51按壓卷繞于第一帶輪21、23的圓帶11、12的內(nèi)側(cè),從而朝圓帶13、14、即朝傳熱管10按壓圓帶11、12,因此,能夠利用圓帶 11、12、13、14從周圍的等間隔的4個部位強力地夾持傳熱管10而獲得大的輸送力。進而,當(dāng)圖1所示的傳感器71檢測到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時,控制部 70從傳感器71接收到表示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的信號,以降低對氣缸53供給的空氣的壓力的方式進行控制,以削弱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輥51按壓圓帶11、12的力。這樣,當(dāng)傳熱管10的前端抵接于止擋部5時,上述控制部70削弱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輥51朝傳熱管10按壓圓帶11、12的力,從而縮小輸送力,因此,能夠防止傳熱管10的壓曲和傳熱管10的前端的變形。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按壓機構(gòu)50的按壓輥51和支承機構(gòu)60的支承輥61形成為無凸緣的圓筒形狀,但是,在圖8所示的變形例中,按壓輥41是帶凸緣的輥41, 該按壓輥41由圓筒狀的主體部41a和凸緣41b構(gòu)成,支承輥42也是帶凸緣的輥42,該支承輥42由圓筒狀的主體部4 和凸緣42b構(gòu)成。[0079]在圖8所示的變形例中,當(dāng)利用帶凸緣的按壓輥41的圓筒面狀的主體部41a按壓圓帶11、12時,圓帶11、12、13、14想要相對于按壓方向朝橫向逃逸,但是,利用按壓輥41的與主體部41a —起旋轉(zhuǎn)的凸緣41b防止圓帶11、12的逃逸,利用支承輥42的與主體部4 一起旋轉(zhuǎn)的凸緣42b防止圓帶13、14的逃逸,因此,能夠不損傷圓帶11、12、13、14而增大輸送力。在上述實施方式和變形例中,如圖7、圖8所示,按壓輥51、41和支承輥61、42利用其圓筒面按壓或者支承圓帶11、12、13、14,但是,也可以與第一帶輪21、23和第二帶輪22、 24同樣利用圓弧狀的槽按壓或者支承圓帶11、12、13、1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圓帶11、12、13、14為相同直徑,但是,4根圓帶也可以是不同的直徑。并且,4根圓帶也可以在周圍不等間隔地與傳熱管等長條狀物接觸。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輸送作為長條狀物的空調(diào)機的傳熱管的例子進行了敘述, 但是,并不限于傳熱管,只要截面為大致圓形即可,能夠在任何長條狀物的輸送中使用該實用新型的送進裝置。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進裝置具備4根截面為圓形的圓帶; 卷繞有上述圓帶的帶輪;以及驅(qū)動上述帶輪的驅(qū)動裝置,上述4根圓帶配置成,與截面為圓形的長條狀物的周圍接觸。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 2根上述圓帶卷繞于第一帶輪,另外2根上述圓帶卷繞于第二帶輪。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卷繞有上述2根圓帶的帶輪設(shè)置有突起,所述突起位于上述2根圓帶之間,且與上述 2根圓帶面接觸。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送進裝置具備按壓機構(gòu),該按壓機構(gòu)具有朝長條狀物按壓上述圓帶的按壓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按壓輥是帶凸緣的輥,所述帶凸緣的輥具有防止上述圓帶移動的凸緣。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送進裝置具備檢測上述長條狀物到達預(yù)定位置的傳感器;以及控制部,當(dāng)從上述傳感器接收到表示上述長條狀物到達預(yù)定位置的信號時,該控制部削弱上述按壓機構(gòu)的按壓輥按壓圓帶的力。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3、5、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送進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送進裝置具備使驅(qū)動上述4根圓帶的帶輪同步的齒輪機構(gòu)。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送進裝置,該送進裝置能夠輸送各種直徑的長條狀物,具有通用性,并且,長條狀物不會變得扁平,能夠防止變形為扁平形狀,并且能夠廉價地在短交貨期內(nèi)制作。將4根截面為大致圓形的圓帶(11、12、13、14)卷繞于第一帶輪(21、23)和第二帶輪(22、24),使該圓帶(11、12、13、14)與傳熱管(10)的周圍的等間隔的4個部位接觸。
文檔編號B21D43/00GK202174184SQ20112003245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2月1日
發(fā)明者川端一吉, 浦部大介 申請人:大金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