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輪轂密封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輪轂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車輛行駛過程中,因輪端繞著轉向節(jié)轉動后,軸承產生摩擦會導致輪轂腔體溫度升高,軸承上的潤滑脂由于溫度升高變成可流動潤滑脂,受到車輪轉動的離心力;密封部位內外兩側的存在壓力差,如油封座圈與轉向節(jié)密封不好,潤滑脂會從油封座圈與轉向節(jié)貼合面向外部滲出;軸承潤滑脂減少可能會導致軸承燒蝕風險;潤滑脂滲出到制動盤、制動鼓及摩擦片,也會導致制動疲軟,影響行車安全。請參照圖3,現(xiàn)有技術中轉向節(jié)的軸端插入輪轂腔體內,并通過軸承支撐,其轉向節(jié)與輪轂接觸部通過油封座圈101與油封102進行密封。按要求預緊力鎖緊轉向節(jié)軸頭與軸承保證轉向節(jié)與油封座圈101貼合,實現(xiàn)密封功能,行車過程中溫度升高產生壓力差,貼合面較小可能導致潤滑脂滲出風險。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輪轂密封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轂密封結構,密封效果好,消除了潤滑脂滲出風險。
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上述目的:一種輪轂密封結構,其包括轉向節(jié)、輪轂以及若干軸承,所述轉向節(jié)包括法蘭盤以及軸部,所述輪轂內部設置有貫通的腔體,所述軸部伸入所述腔體內,所述腔體內部收容有套設在所述軸部上的第一軸承,所述第一軸承包括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所述軸承內圈在軸向方向上的長度大于所述軸承外圈且形成有伸長部,所述伸長部上套設有油封,所述軸承內圈的所述伸長部一端抵持住所述法蘭盤,所述油封與所述軸承內圈封閉所述腔體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腔體依次包括第一腔體、第二腔體以及第三腔體,所述第二腔體的內部直徑大于所述第一腔體和所述第三腔體的內部直徑。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軸承收容在所述第一腔體內。
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內圈與所述軸部過盈配合連接,所述軸承外圈與所述第一腔體內壁過盈配合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腔體內收容有套設在所述軸部上的第二軸承。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軸承與所述第一軸承結構相同。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一種輪轂密封結構的有益效果在于:將現(xiàn)有技術中的油封座圈與軸承內圈設計成一個整體結構,將油封直接設置在軸承內圈上,加長了轉向節(jié)與軸承內圈的貼合面,提高了輪轂內部腔體的密封性能,消除了潤滑脂滲出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中密封結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數字表示:
100輪轂密封結構;101油封座圈;102油封;
1轉向節(jié),11法蘭盤,12軸部;2輪轂,21第一腔體,22第二腔體,23第三腔體;3第一軸承,31軸承內圈,311伸長部,32軸承外圈;4油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請參照圖1-圖3,本實施例為輪轂密封結構100,其包括轉向節(jié)1、輪轂2以及若干軸承。轉向節(jié)1包括法蘭盤11以及軸部12。輪轂2內部設置有貫通的腔體(圖中未標示)。軸部12伸入腔體內且輪轂2的一端抵持著法蘭盤11。
所述腔體依次包括第一腔體21、第二腔體22以及第三腔體23。第二腔體22的內部直徑大于第一腔體21和第三腔體23的內部直徑。
第一腔體21內收容有套設在軸部12上的第一軸承3。第三腔體23內收容有套設在軸部12上的第二軸承(圖中未標示),第二軸承與第一軸承3的結構相同。第一軸承3包括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軸承內圈31與軸部12過盈配合連接,軸承外圈32與第一腔體21內壁過盈配合連接。軸承內圈31在軸向方向上的長度大于軸承外圈32,且形成有伸長部311。伸長部311上套設有油封4。
軸承內圈31的伸長部311一端抵持住法蘭盤11,油封4與軸承內圈31封閉所述第一腔體21一端。
本實施例輪轂密封結構100將現(xiàn)有技術中的油封座圈與軸承內圈設計成一個整體結構,將油封直接設置在軸承內圈上,加長了轉向節(jié)與軸承內圈的貼合面,提高了輪轂內部腔體的密封性能,消除了潤滑脂滲出的風險。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