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軸承機構,特別涉及到一種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
背景技術:
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shù),并保證其回轉精度?;瑒虞S承的潤滑原理是油楔的形成,且薄油膜比厚油膜的承載能力要強,其中油膜的承載能力還和潤滑油的動力粘度成正比,在大多數(shù)運行條件下還與兩滑動表面之間的相對速度成正比,而在高載荷運轉的情況下,油膜厚度非常低,失去了承載載荷的能力,軸與襯套發(fā)生磨損。因此滑動軸承應用場合一般在低速、輕載或間歇性工作的工況條件下。然而在一些特殊場景下,軸會發(fā)生撓曲現(xiàn)象,當撓曲度較大時會對滑動軸承機械結構造成嚴重損壞,甚至對軸承體的結構造成損壞。本發(fā)明主要是設計一種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這種軸承機構的特點是,當軸發(fā)生撓曲時,軸承機構在一定范圍內可自由的活動,始終保證軸與軸承機構的同心度,大大降低了軸承機構和軸承體所受的徑向力矩,且該軸承機構結構簡單,易安裝,易維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其工作原理是軸承機構與軸承體接觸的外表面為弧形回轉曲面,軸承機構的軸中心線可在一定范圍內自由活動,且始終保持與發(fā)生撓曲的軸同心。由于弧形回轉曲面與軸承體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小,且軸承機構本身不受徑向力矩,所以大大增強了軸承機構的可靠性。
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fā)明涉及的一種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主要由軸套內圈(1)、共軛軸承套(2)、滑動軸承一(3)、滑動軸承二(4)、外圈(6)五部分組成,其中共軛軸承套(2)為中開式,由上軸承套(8)和下軸承套(9)上下兩部分組成,共軛軸承套(2)與軸承體(5)過渡配合,共軛軸承套(2)的外表面為弧形外凸回轉曲面(b),軸承體(5)的內表面有一段曲面為弧形內凹回轉曲面(d),當軸出現(xiàn)撓曲時,軸可帶動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在軸承體(5)接觸面上在一定范圍內上下左右自由轉動,補償軸產(chǎn)生的撓曲,使軸承機構與軸(7)保持很好的軸線同心度,且可使軸承機構本身不受徑向力矩作用。共軛軸承套(2)的上軸承套(8)和下軸承套(9)的接觸面為凹槽嵌入的結構形式(a),保證了上軸承套(8)和下軸承套(9)不會相對移動,且共軛軸承套(2)兩端為壓蓋一體結構形式(c),通過兩端的壓蓋一體結構形式(c)將軸套內圈(1)、外圈(6)、滑動軸承一(3)、滑動軸承二(4)定位在共軛軸承套(2)內部。軸套內圈(1)和外圈(6)為之間大間隙配合,軸套內圈(1)與軸(7)之間為間隙配合,外圈(6)與共軛軸承套(2)內表面為過渡配合,其中軸承內圈(1)的兩端為弧形端面,可定位滑動軸承一(3)內圈和滑動軸承二(4)內圈的距離。
這種設計方法的主要特點是,保證軸發(fā)生撓曲時,軸承機構與軸承體不受徑向力矩作用,大大的增加了軸承機構與軸承體的可靠性。
本發(fā)明經(jīng)用戶試用,反應效果良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結構原理圖。
圖2是本發(fā)明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的軸發(fā)生撓曲時的工作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共軛軸承套的結構圖。
圖中:1.套內圈,2.共軛軸承套,3.滑動軸承一,4.滑動軸承二,5.軸承體,6.外圈,7.軸,8.上軸承套,9.下軸承套,a.凹槽嵌入的結構,b.弧形外凸回轉曲面,c.壓蓋一體結構,d.弧形內凹回轉曲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本發(fā)明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結構原理圖,本實施例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機構,主要由軸套內圈(1)、共軛軸承套(2)、滑動軸承一(3)、滑動軸承二(4)、外圈(6)五部分組成,其中共軛軸承套(2)為中開式,由上軸承套(8)和下軸承套(9)上下兩部分組成,共軛軸承套(2)與軸承體(5)過渡配合,共軛軸承套(2)的外表面為弧形外凸回轉曲面(b),軸承體(5)的內表面有一段曲面為弧形內凹回轉曲面(d),當軸出現(xiàn)撓曲時,軸可帶動軸撓度共軛補償滑動軸承在軸承體(5)接觸面上在一定范圍內上下左右自由轉動,補償軸產(chǎn)生的撓曲,使軸承機構與軸(7)保持很好的軸線同心度,且可使軸承機構本身不受徑向力矩作用。共軛軸承套(2)的上軸承套(8)和下軸承套(9)的接觸面為凹槽嵌入的結構形式(a),保證了上軸承套(8)和下軸承套(9)不會相對移動,且共軛軸承套(2)兩端為壓蓋一體結構形式(c),通過兩端的壓蓋一體結構形式(c)將軸套內圈(1)、外圈(6)、滑動軸承一(3)、滑動軸承二(4)定位在共軛軸承套(2)內部。軸套內圈(1)和外圈(6)為之間大間隙配合,軸套內圈(1)與軸(7)之間為間隙配合,外圈(6)與共軛軸承套(2)內表面為過渡配合,其中軸承內圈(1)的兩端為弧形端面,可定位滑動軸承一(3)內圈和滑動軸承二(4)內圈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