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該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具有配設在車 輛的地板面上并使前端與儀表板卡合而形成的副儀表板部件、和使前端與儀表板卡合并使 后端與副儀表板部件卡合而形成的移動面板。
背景技術:
在車輛的駕駛席與助手席之間的副儀表板上配設有移動設備等的裝置或小物盒 等的內(nèi)裝部件。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以覆蓋移動設備的方式配設的小物盒的安裝結構。然而,在車輛的副儀表板附近的近年的設計開發(fā)中,提出有將例如全長約450 500mm左右的尺寸的大型的內(nèi)裝部件彼此組裝的結構。例如,在車輛的副儀表板中存在有如下的結構,S卩,將兩個長尺寸的內(nèi)裝部件的一 端固定在成為某種基準的部件(儀表板等)上,將另一端彼此組裝并將兩者上下相連而配
置的結構。然而,在此種結構中存在下面的問題。即,在大型的內(nèi)裝部件中,有部件長度的偏 差變大的傾向。因此,在將一端固定在成為基準的部件上后,在要組裝另一端彼此時,由于 兩者的部件長度的偏差而導致不能夠將組裝形狀確保為恒定,從而會引起外觀設計性的降 低。另外,還可以想到通過進行調(diào)整部件位置的找位等作業(yè)而消除上述問題的方案,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會產(chǎn)生組裝作業(yè)性下降的問題。因此,希望獲得如下的組裝結構,該組裝結構即使是大型的內(nèi)裝部件彼此,也能夠 容易地進行組裝,并且能夠將該組裝狀態(tài)下的間隙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能夠確保外觀 設計性等的品質。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74224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 裝結構,該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能夠提高大型的內(nèi)裝部件、即副儀表板部件與配置在 其上方的移動面板的組裝作業(yè)性,并且能夠將兩者的組裝狀態(tài)下的間隙等控制在一定范圍 內(nèi),且能夠確保外觀設計性等的品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具有配設在車輛的地板面上并使前 端與儀表板卡合而形成的副儀表板部件;以設有空間的方式配置在該副儀表板部件的上 方,使前端與上述儀表板卡合并使后端與上述副儀表板部件卡合而形成的移動面板,所述 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的特征在于,上述移動面板將構成上部側的上面板和構成下部側的下面板組合而形成,在該下面板的后端設有插入部,該插入部插入到設置于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后端的凹陷部中,上述下面板的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側面和與它們相面對的上述副儀表板部件 的上述凹陷部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構成為,通過在設置于一方的卡合凹部中插入設置于另一方 的卡合突起部而能夠卡合,上述卡合凹部設置成,在使上述卡合突起部卡合的狀態(tài)下,能夠限制該卡合突起 部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容許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在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設置副儀表板卡合部,該副儀表板卡合部與設置于上 述儀表板上的被副儀表板卡合部卡合,該副儀表板卡合部和上述被副儀表板卡合部以相對 于上述儀表板能夠容許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的方式卡合,在上述下面板的前端設置有下面板卡合部,該下面板卡合部與設置于上述儀表板 上的被下面板卡合部卡合,該下面板卡合部和上述被下面板卡合部,以相對于上述儀表板 能夠限制上述下面板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并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動的方式卡合,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上表面與上述下面板的前端下表面不卡合,而是以抵接 或設有間隙的方式配置。本發(fā)明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在組裝上述副儀表板部件和配置在其上方的 上述移動面板(尤其是上述下面板)時,例如,能夠以如下的順序進行組裝。由此,能夠解 決作為以往的問題點的組裝作業(yè)性下降、外觀設計性下降等問題,并且能夠實現(xiàn)提高組裝 作業(yè)性、確保外觀設計性。具體來說,首先,使設置在上述下面板的前端的下面板卡合部與設置在上述儀表 板上的被下面板卡合部卡合。由此,以上述儀表板的位置為基準,使上述下面板的前端以上 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與該儀表板卡合。接下來,將設置在上述下面板的后端的插入部插入到設置在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 后端的凹陷部。并且,通過將設置于另一方的卡合突起部插入到設置于一方的卡合凹部而 使兩者卡合。由此,以上述下面板的位置為基準,使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后端以前后方向的 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與該下面板的后端卡合。并且,在上述下面板與上述副儀表板部件之 間產(chǎn)生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時,通過上述卡合凹部及上述卡合突起部來吸收該上下方向的 位置偏差。另外,與此同時,使設置于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的副儀表板卡合部與設置于 上述儀表板上的被副儀表板卡合部卡合。由此,使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與上述儀表板 卡合。并且,在上述副儀表板部件與上述儀表板之間產(chǎn)生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時,通過上述 副儀表板卡合部及上述被副儀表板卡合部來吸收該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另一方面,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上表面與上述下面板的前端下表面不卡合而 是以抵接或設置間隙的方式配置。即,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與上述下面板的前端相互 不卡合而是相對于上述儀表板分別組裝。如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在將大型的內(nèi)裝部件即上述副儀表板部件和配置 在其上方的上述移動面板(尤其是上述下面板)進行組裝時,能夠不進行調(diào)整兩者的位置 的找位等的作業(yè),而以與上述儀表板卡合的上述下面板的位置為基準,使上述副儀表板部 件的后端與該下面板的后端卡合。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上述副儀表板部件與上述移動面板的組裝,從而能夠提高組裝兩者時的作業(yè)性。而且,能夠將兩者的組裝狀態(tài)下的間隙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且使偏 差較小,從而能夠確保外觀設計性等的品質。
圖1是示出實施例中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的說明圖。圖2是示出實施例中的下面板的結構的說明圖。圖3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副儀表板部件的結構的說明圖。圖4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副儀表板部件與下面板的組裝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5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卡合突起部與卡合凹部的卡合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6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與下面板的前端的位置關系的說明 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副儀表板部件通過設置在車輛的地板面上而決定上下方向的位 置。因此,所謂上述下面板與上述副儀表板部件之間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是以上述副儀 表板部件的位置為基準的上述下面板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另外,能夠在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上述凹陷部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上設有一對上述卡 合突起部,在上述下面板的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側面上設置有一對上述卡合凹部。在這種情況下,各部件的成形比較容易,并且能夠容易使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 側面與和它們相面對的上述凹陷部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卡合。另外,優(yōu)選的是,上述卡合凹部構成為其內(nèi)側面由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前端內(nèi)側 面及后端內(nèi)側面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的上端內(nèi)側面及下端內(nèi)側面包圍,與深度方向正交的 截面的形狀設置成四邊形狀,并且在使上述卡合突起部卡合的狀態(tài)下,通過上述前端內(nèi)側 面和上述后端內(nèi)側面支承該卡合突起部,從而限制上述卡合突起部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 且上述上端內(nèi)側面與上述下端內(nèi)側面之間的距離比上述卡合突起部的上下寬度大,從而能 夠容許上述卡合突起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在使上述卡合凹部與上述卡合突起部卡合的狀態(tài)下,能夠充分限 制上述卡合突起部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且能夠充分容許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另外,優(yōu)選的是,在上述下面板的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側面上,以從上述卡合凹 部的上述后端內(nèi)側面?zhèn)冗M行連通的方式設置有用于將上述卡合突起部向上述卡合凹部內(nèi) 引導的引導槽部,上述引導槽部設置成,槽寬度從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后端內(nèi)側面朝向后 方慢慢變大。在這種情況下,僅通過以使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后端接近上述下面板的后端的方 式進行相對移動,就能夠經(jīng)由上述引導槽部將上述卡合突起部平滑地向上述卡合凹部引 導、插入。另外,優(yōu)選的是,在上述引導槽部與上述卡合凹部相交的插入口部設有移動防止 突起部,該移動防止突起部用于防止與上述卡合凹部卡合的上述卡合突起部從上述插入口 部向上述引導槽部側移動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通過上述移動防止突起部防止插入到上述卡合凹部中的上述卡合突起部容易從上述卡合凹部脫落的情況。另外,優(yōu)選的是,上述副儀表板部件具有由上述前端上表面和從該前端上表面的 后端向下方下降設置的下降面形成的下降角部,上述下面板具有在上述前端下表面和從該 前端下表面的后端向上方上升設置的上升面之間形成的上升角部,上述下降角部在前后方 向上的位置關系中,位于比上述上升角部靠前方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上述前端上表面進入上述下面板的下方而不 露出,因此能夠提高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與上述下面板的前端之間的外觀設計性。實施例使用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如圖1所示,本例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1具有配設在車輛的地板面10上 并使前端與儀表板2的下部卡合而形成的副儀表板部件3 ;以隔開空間的方式配置在副儀 表板部件3的上方,使前端與儀表板2卡合并使后端與副儀表板部件3卡合而形成的移動 面板4。在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方側配設有后方側副儀表板部件11,在后方側副儀表板部 件11的上部配設有扶手部件12。另外,如該圖所示,移動面板4通過將構成上部側的上面板5和構成下部側的下面 板6組合而形成。而且,在移動面板4的內(nèi)部收容有移動設備(未圖示)。與該移動設備連 接的移動桿41從移動面板4的內(nèi)部貫通上面板5而向上方突出設置。另外,如圖2所示,插入到設置于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的后述凹陷部31中的插 入部61,向下方突出設置在下面板6的后端。在該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側面610上,向內(nèi) 方凹陷設置有一對卡合凹部62。另外,如圖3所示,在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設有凹陷部31,在該凹陷部31中插入 有設置于下面板6的后端的上述的插入部61。該凹陷部31具有用于插入插入部31的一 部分的貫通孔部311和支承插入部31的下表面的支承面部312。而且,在凹陷部31的左 右的內(nèi)側面310上,以向內(nèi)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有一對卡合突起部32。而且,副儀表板部件3 具有收納小物品等的收納部33。并且,如圖4、圖5所示,下面板6的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側面610和與它們相面 對的副儀表板部件3的凹陷部31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310構成為,通過將設置于凹陷部31的 卡合突起部32插入到設置于插入部61的卡合凹部62中而能夠卡合。S卩,卡合凹部62和 卡合突起部32構成為,通過將卡合突起部32插入卡合凹部62而能夠卡合。另外,如圖5所示,卡合凹部62構成為其內(nèi)側面620由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前端 內(nèi)側面621及后端內(nèi)側面622、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的上端內(nèi)側面623及下端內(nèi)側面624包 圍,與深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狀設置成四邊形狀。而且,卡合凹部62設置成,在使卡合突 起部32卡合的狀態(tài)下,能夠限制卡合突起部32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能夠容許上下方向的 位置偏差。具體來說,如該圖所示,卡合凹部62在使卡合突起部32卡合的狀態(tài)下,通過前端 內(nèi)側面621和后端內(nèi)側面622支承卡合突起部32,從而能夠限制卡合突起部32的前后方向 的移動。而且,卡合凹部62的上端內(nèi)側面623與下端內(nèi)側面624之間的距離比卡合突起部 32的上下寬度大。由此,能夠容許卡合突起部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
7
另外,如圖2、圖5所示,在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側面610上,以從卡合凹部62的 后端內(nèi)側面622側連通的方式設置有引導槽部63,該引導槽部63在將卡合突起部32插入 卡合凹部62時,用于向卡合凹部62內(nèi)引導卡合突起部32。引導槽部63設置成,槽寬度從 卡合凹部62的后端內(nèi)側面622朝向后方慢慢變大。另外,如圖5所示,在引導槽部63與卡合凹部62相交的插入口部64上設有移動 防止突起部65,該移動防止突起部65用于防止與卡合凹部62卡合的卡合突起部32從插入 口部64向引導槽部63側移動。另外,如圖1、圖2所示,在下面板6的前端設有與設置于儀表板2上的被下面板卡 合部(未圖示)卡合的下面板卡合部66。下面板卡合部66與被下面板卡合部,以相對于儀 表板2能夠限制下面板6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并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動的方式卡合。另外,如圖1、圖3所示,在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設有與設置于儀表板2的下部的 被副儀表板卡合部(未圖示)卡合的副儀表板卡合部36。副儀表板卡合部36和被副儀表 板卡合部,以相對于儀表板2能夠容許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的方式卡合。另外,如圖2、圖6所示,下面板6具有形成于前端下表面691與上升面692之間的 上升角部69,所述上升面692從前端下表面691的后端向上方上升設置。另外,如圖3、圖6所示,副儀表板部件3具有由前端上表面391和下降面392形成 的下降角部39,所述下降面392從前端上表面391的后端向下方下降設置。并且,如圖6所示,設置于下面板6的前端的上升角部69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關 系中,位于比設置于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的下降角部39靠后方的位置處。另外,下面板6的前端下表面691和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上表面391相互不卡 合而是以設置有間隙的方式配置。接下來,說明本例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1的作用效果。本例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1在將副儀表板部件3和移動面板4(尤其是下 面板6)進行組裝時,例如,能夠以如下的順序進行組裝。由此,能夠解決以往的問題點,即, 組裝作業(yè)性下降、外觀設計性下降等問題,并且能夠實現(xiàn)提高組裝作業(yè)性、確保外觀設計 性。具體來說,首先,如圖1所示,使設置于下面板6的前端的下面板卡合部66與設置 于儀表板2上的被下面板卡合部(未圖示)卡合。由此,以儀表板2的位置為基準,使下面 板6的前端以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與儀表板2卡合。接下來,如圖4所示,將設置于下面板6的后端的插入部61插入到設置于副儀表 板部件3的后端的凹陷部31。實際上,將插入部61的一部分插入貫通孔部311 (圖3),通 過支承面部312 (圖3)支承插入部61的下表面。并且,如圖5所示,通過將卡合突起部32插入到卡合凹部62中而使兩者卡合。具 體來說,以使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接近下面板6的后端的方式使其移動,使卡合突起部32 從弓I導槽部63通過插入口部64而插入到卡合凹部62中。由此,以下面板6的位置為基準, 使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以前后方向的移動受限制的狀態(tài)與下面板6的后端卡合。此外,插入到卡合凹部62中的卡合突起部32,由于移動防止突起部65而無法容易 地從插入口部64向引導槽部63側移動。另外,副儀表板部件3通過配設在車輛的地板面10上而決定上下方向的位置。并
8且,在下面板6與副儀表板部件3之間產(chǎn)生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時,通過卡合凹部62及卡 合突起部32來吸收其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另外,在使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與下面板6的后端卡合的同時,如圖1所示,使 設置于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的副儀表板卡合部36與設置于儀表板2的下部的被副儀表 板卡合部(未圖示)卡合。由此,使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與儀表板2的下部卡合。并且, 在副儀表板部件3與儀表板2的下部之間產(chǎn)生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時,通過副儀表板卡合 部36及被副儀表板卡合部來吸收其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上表面391與下面板6的前端下表 面691不卡合而是以設置有間隙的方式配置。即,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與下面板6的前 端相互不卡合而是相對于儀表板2分別組裝。此外,移動面板4的上面板5在將下面板6與副儀表板部件3進行組裝后組裝到 下面板6上。如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1,在將大型的內(nèi)裝部件即副儀表板部件3和配置在 其上方的移動面板4 (尤其是下面板6)進行組裝時,能夠不進行調(diào)整兩者的位置的找位等 的作業(yè),而以與儀表板2卡合的下面板6的位置為基準,使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與下面板 6的后端卡合。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副儀表板部件3與移動面板4的組裝,從而能夠提高組裝兩 者時的作業(yè)性。而且,能夠將兩者的組裝狀態(tài)下的間隙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且使偏差較小, 從而能夠確保外觀設計性等的品質。另外,在本例中,如圖2、圖5所示,在下面板6的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側面610 上,用于將卡合突起部32向卡合凹部62內(nèi)引導的引導槽部63設置成從卡合凹部62的后 端內(nèi)側面622側進行連通,引導槽部63設置成,槽寬度從卡合凹部62的后端內(nèi)側面622朝 向后方慢慢變大。由此,僅通過以使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接近下面板6的后端的方式使 其進行移動,就能夠通過引導槽部63將卡合突起部32平滑地向卡合凹部62引導、插入。另外,如圖5所示,在引導槽部63與卡合凹部62相交的插入口部64上設有移動 防止突起部65,該移動防止突起部65用于防止與卡合凹部62卡合的卡合突起部32從插 入口部64向引導槽部63側移動。由此,能夠通過移動防止突起部65防止插入到卡合凹部 62中的卡合突起部32容易從卡合凹部62內(nèi)脫落的情況。另外,如圖6所示,副儀表板部件3具有由前端上表面391和從前端上表面391的 后端向下方下降設置的下降面392形成的下降角部39,下面板6具有在前端下表面691和 從前端下表面691的后端向上方上升設置的上升面692之間形成的上升角部69,下降角部 39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關系中,位于比上升角部691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副儀表板部件3 的前端上表面391進入下面板6的下方而不露出,因此能夠提高副儀表板部件3的前端與 下面板6的前端之間的外觀設計性。
權利要求
一種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具有配設在車輛的地板面上并使前端與儀表板卡合而形成的副儀表板部件;以設有空間的方式配置在該副儀表板部件的上方,使前端與上述儀表板卡合并使后端與上述副儀表板部件卡合而形成的移動面板,所述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的特征在于,上述移動面板將構成上部側的上面板和構成下部側的下面板組合而形成,在該下面板的后端設有插入部,該插入部插入到設置于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后端的凹陷部中,上述下面板的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側面和與它們相面對的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上述凹陷部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構成為,通過在設置于一方的卡合凹部中插入設置于另一方的卡合突起部而能夠卡合,上述卡合凹部設置成,在使上述卡合突起部卡合的狀態(tài)下,能夠限制該卡合突起部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容許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在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設置副儀表板卡合部,該副儀表板卡合部與設置于上述儀表板上的被副儀表板卡合部卡合,該副儀表板卡合部和上述被副儀表板卡合部以相對于上述儀表板能夠容許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的方式卡合,在上述下面板的前端設置有下面板卡合部,該下面板卡合部與設置于上述儀表板上的被下面板卡合部卡合,該下面板卡合部和上述被下面板卡合部,以相對于上述儀表板能夠限制上述下面板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并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動的方式卡合,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前端上表面與上述下面板的前端下表面不卡合,而是以抵接或設有間隙的方式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副儀表板部件的上述凹陷部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上設有一對上述卡合突起部, 在上述下面板的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側面上設置有一對上述卡合凹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凹部構成為其內(nèi)側面由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前端內(nèi)側面及后端內(nèi)側面和在 前后方向上形成的上端內(nèi)側面及下端內(nèi)側面包圍,與深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狀設置成四 邊形狀,并且在使上述卡合突起部卡合的狀態(tài)下,通過上述前端內(nèi)側面和上述后端內(nèi)側面支承 該卡合突起部,從而限制上述卡合突起部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且上述上端內(nèi)側面與上述 下端內(nèi)側面之間的距離比上述卡合突起部的上下寬度大,從而能夠容許上述卡合突起部的 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面板的上述插入部的左右的外側面上,以從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后端內(nèi)側面 側進行連通的方式設置有用于將上述卡合突起部向上述卡合凹部內(nèi)引導的引導槽部, 上述引導槽部設置成,槽寬度從上述卡合凹部的上述后端內(nèi)側面朝向后方慢慢變大。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引導槽部與上述卡合凹部相交的插入口部設有移動防止突起部,該移動防止突 起部用于防止與上述卡合凹部卡合的上述卡合突起部從上述插入口部向上述引導槽部側 移動的情況。
6.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副儀表板部件具有由上述前端上表面和從該前端上表面的后端向下方下降設置 的下降面形成的下降角部,上述下面板具有在上述前端下表面和從該前端下表面的后端向上方上升設置的上升 面之間形成的上升角部,上述下降角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關系中,位于比上述上升角部靠前方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該車輛內(nèi)裝部件的組裝結構具有副儀表板部件(3)和由上面板及下面板(6)構成的移動面板。在下面板(6)的后端設有插入到設置于副儀表板部件(3)的后端的凹陷部(31)中的插入部(61)。下面板(6)的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側面(610)和與它們相面對的副儀表板部件(3)的凹陷部(31)的左右的內(nèi)側面(310)構成為,通過將卡合突起部(32)插入卡合凹部(62)而能夠卡合。卡合凹部(62)設置成,限制卡合突起部(32)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并容許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
文檔編號F16B5/10GK101959717SQ20098010662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小泉昌幸, 谷川裕作 申請人:豐田車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