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潛油泵導流殼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潛油泵導流殼。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潛油泵一般都在用外徑Φ76-Φ200mm的導流殼,尤其是小外徑導殼的市場用量大,但現(xiàn)有導流殼的性能偏低,為提高導殼性能開發(fā)一種小外徑導殼,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技術(shù)問題而提供一種潛油泵導流殼。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潛油泵導流殼,包括導流殼,所述導流殼具有后蓋以及與所述后蓋連接的外殼,所述后蓋的中心上設有軸孔,所述后蓋與外殼之間設有正導葉片,所述外殼的內(nèi)壁上設有與所述正導葉片旋向相反的反導葉片,所述反導葉片出口與正導葉片進口段通過反導葉片的出口斜面與正導葉片的進口斜面形成液體混合區(qū);所述反導葉片入口角為15°-35°,所述反導葉片出口角為5°-25°,所述反導葉片包角≥360°/反導葉片數(shù)量。
所述導流殼外徑為76-200mm。
所述反導葉片數(shù)量比正導葉片數(shù)量多3-5枚。
本實用新型導流殼通過以上設計,可提高導流殼揚程、泵效水力性能,減少潛油泵中導流殼、葉輪、墊片數(shù)量以及泵軸、泵殼長度,降低泵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導流殼的半剖面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油泵導流殼的半剖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導流殼中正導葉片與反導葉片的疊加投影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導流殼中反導葉片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導流殼與葉輪的裝配示意圖;
圖中:1、反導葉片 2、反導葉片出口斜面 3、正導葉片 4、反導葉片背面 5、反導葉片工作面 6、葉輪 61、葉輪后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性特點和優(yōu)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
如圖2-5所示,一種潛油泵導流殼,包括導流殼,所述導流殼具有后蓋11以及與所述后蓋連接的外殼10,所述后蓋的中心上設有軸孔12,所述后蓋與外殼之間設有正導葉片3,所述外殼的內(nèi)壁13上設有與所述正導葉片旋向相反的反導葉片1,所述反導葉片指向外殼的內(nèi)壁的出口側(cè)具有出口斜面2,與所述正導葉片的進口斜面31的傾斜方向相反,從而在所述反導葉片出口與正導葉片進口段形成如圖5所示的三角狀的液體混合區(qū)7;所述反導葉片入口角β1為15°-35°,所述反導葉片出口角β2為5°-25°,所述反導葉片包角Φ≥360°/反導葉片數(shù)量。
所述導流殼外徑為76-200mm。
所述反導葉片數(shù)量比正導葉片數(shù)量多3-5枚,可以保證液體從葉輪出口出來有效控制液體的擴散,有效收集液體勢能。
優(yōu)選的,所述正導葉片為6片,所述反導葉片為9片,如圖3所示。
本實用新型中,由于反導葉片1旋向與正導葉片3旋向相反,有利于葉輪6出口與導殼正導葉片3液體流動的銜接,增加液體勢能的能量轉(zhuǎn)化。
其中,反導葉片1側(cè)B值(反導葉片的上端21與外殼10的前端間的距離)與正導葉片3側(cè)A值(后蓋11的后端面與外殼10的后端的外側(cè)的端面間的距離)一致,串裝配允許有0-0.07mm間隙,從而可以控制反導葉片1與正導葉片3之間液體勢能的漏失。
如圖5所示,在與葉輪6裝配后,所述反導葉片1位于葉輪與外殼之間的液體流道中,且反導葉片的上端21高于葉輪后蓋板61并與導流殼的后蓋11的后端面相接觸,從而在反導葉片的出口側(cè)與安裝在后蓋與外殼的間的正導葉片的進口段形成液體混合區(qū)7。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由于反導葉片1出口與正導葉片3進口段形成有液體混合區(qū),可以保證正導葉片3進口處液體的緩沖注入,減少正導葉片3的進口沖擊損失。
本實用新型導流殼通過以上設計,可提高導流殼揚程、泵效水力性能,減少潛油泵中導流殼、葉輪、墊片數(shù)量以及泵軸、泵殼長度,降低泵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