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恒向流轉子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內嚙合恒向流轉子油泵,在液壓系統(tǒng)及機械傳動中用作為提供一定流量、壓力的液壓能源或循環(huán)潤滑的潤滑油源。
通常機械旋轉式油泵其油液流向與轉子轉向成相應關系。即當轉子轉向改變時其流向也隨之相應改變。大部分旋轉式油泵如片葉泵。由于其葉片與轉子有一定的傾角。故轉子只能單向旋轉而不能反轉。因此,以往對于傳動系統(tǒng)有正反交變時就不能直接帶動油泵,一般是采用外加動力源或是配以換向控制元件來完成。當油泵所處部位受空間和位置限制及交變頻繁時,就難以有效地來完成。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在傳動輸入系統(tǒng)正反交變轉動時,不需配置其他任何換向裝置而能有效地輸出恒定流向的壓力油液的轉子油泵。
本實用新型是由銷釘(8)固定在轉子軸(1)上的內轉子(7),外轉子(6),偏心圈(4),限位銷(3),泵體(2)及泵蓋(5)所組成。如
圖1所示。
工作時,內轉子(7)繞泵體(2)中心旋轉,為主動輪。外轉子(6)繞偏心圈(4)內圓中心作同方向轉動。兩個轉子的偏心量為e。如圖2中所示。內外轉子的齒數差為一齒,如外轉子(6)為五個齒,則內轉子(7)為四個齒。如圖4所示。
工作時內外轉子作異速同向運動,而且內轉子(7)的四個齒全部進入嚙合,共有四條嚙合線,把密封容積分割為四塊。以內外兩轉子的轉心連線為界,在連線下側的二個齒為脫開嚙合,密封容積逐漸增大構成吸油側,連線上側的二個齒為進入嚙合,密封容積逐漸減少構成壓油側。同樣以圓心連線為界,在偏心圈(4)的端面上開了兩個配油槽。下槽與脫開嚙合區(qū)相連,為吸油槽并與泵體(2)的進口相連。上槽與進入嚙合區(qū)相連,為壓油槽,并與泵體(2)的排口相連。當內轉子旋轉時,由圖4、圖5、圖6、圖7所表示中的四個位置連續(xù)變化的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部吸油區(qū)在不斷擴大,上部壓油區(qū)在不斷縮小。當內轉子(7)旋轉一周時,內外轉子所形成的各密封容積都吸壓油一次。通過配油槽不斷地把油吸入、壓出,使之連續(xù)工作。
由圖2所表示,偏心圈(4)是一個自位調整的回轉閥體。在偏心圈(4)上開有一腰形槽。偏心圈(4)的轉角為175-180,對于內轉子(7)齒數為四個齒的恒向流轉子泵,其最佳轉角為177。通過偏心圈(4)使油泵在正反旋轉都可達到恒向吸、排油的目的。
一、轉子軸順時針方向旋轉。
圖2中所表示為轉子軸(1)順時針旋轉時偏心圈(4)所處的位置。當轉子軸(1)作順時針轉動時,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偏心圈(4)按順時針方向自位調整。圖2中右邊虛線所表示的腰形槽處于右半側位置。此位置由限位銷(3)限位。偏心圈。(4)內園中心偏左。外轉子(6)外園與偏心圈(4)內園為間隙配合。偏心圈(4)的兩配油槽之間為封油區(qū),其寬度由轉子的齒數及形狀尺寸而定。工作時,由內外轉子構成的四個密封空腔中,處于下半部的空間容積逐漸擴大。由于瞬時低壓作用,油泵從吸油口入油液。而處于上半部的空腔容積則逐漸縮小,壓力升高,油液從上部排油口壓出。
二、轉子軸逆時針方向旋轉。
圖3 為轉子軸(1)逆時針旋轉時,偏心圈(4)所處的位置。當轉子軸(1)作逆時針轉動時,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偏心圈(4)按逆時針方向自位調整。圖3 中虛線腰形槽處于左半側位置。此位置由限位銷(3)限位。偏心圈(4)內中心向右偏移。當內外轉子在偏心圈(4)內作逆時針轉動時,由于這時偏心圈內圓已向右移。故由內外轉子構成的四個密封空腔中,仍是處于下半部的空間容積逐漸擴大。油泵仍是從吸油口吸入油液。而處于上半部的空間容積則逐漸縮小,油液仍從上部排油口壓出。
因此,無論轉子正反旋轉,均可達到恒向吸、排油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采用內嚙合,嚙合系數大,因此傳動平穩(wěn),吸油條件改善,轉速不受限制,從而使泵做得更緊湊,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流向由偏心圈(4)自位調整使之更加可靠,而且結構簡單。泵體內部機械為整體潤滑,確保使用壽命。在安裝空間位置受限制及頻繁正反交變的條件下其優(yōu)點特別顯著。
權利要求1.一種恒向流轉子油泵、它由泵體(2)、泵蓋(5)及裝在泵體(2)內的偏心圓(4)、外轉子(6)、內轉子(7)、限位銷(3)等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心圈(4)端面上開有配油槽外還有一條腰形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恒向流轉子油泵,其特征于所述的偏心圈(4)上的腰形槽的轉角在175°~180°之間。對于內轉子(7)齒數為四個齒的恒向流轉子油泵,其最佳轉角為177°。
專利摘要恒向流轉子油泵是一種在正、反交變轉動時都能以恒定流向供油的油泵。它采用內齒合轉子結構。其配油槽在一個可限位轉動的偏心圈上,因而當轉子旋轉方向改變時,其帶配油槽的偏心圈也隨著轉子的旋轉方向轉動限定的角度。使得內齒合轉子的吸油腔總是和固定的進油口連通、其壓油腔總是和固定的排油口連通。具有普通油泵難以勝任的優(yōu)點。并且結構簡單、緊湊。
文檔編號F04C2/22GK2056455SQ89214208
公開日1990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1989年7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1989年7月13日
發(fā)明者張志雄 申請人:張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