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_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_久久这里只有精品777_亚洲熟女少妇二三区_4438x8成人网亚洲av_内谢国产内射夫妻免费视频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国字幕

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84878閱讀:17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油分離器的壓縮機。
技術(shù)背景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 2008-8259公開了一種葉片旋轉(zhuǎn)式壓縮機。 該壓縮機具有殼體,殼體中容置有氣缸(氣缸體)。氣缸的兩端連接至 前側(cè)體(前側(cè)板)和后側(cè)體(后側(cè)板),并且氣缸中具有轉(zhuǎn)子,轉(zhuǎn)子具 有多個葉片。由這些葉片和相對的側(cè)板在氣缸中形成壓縮腔。轉(zhuǎn)子和葉 片旋轉(zhuǎn)以壓縮壓縮腔中的制冷劑氣體。殼體中形成有排放室(排放區(qū)域),壓縮后的高壓制冷劑氣體排放 到排放室中,后側(cè)體上安裝有用于從制冷劑氣體中分離潤滑油的旋流體 (油分離器)。旋流體包括主體,主體中形成有圓柱狀空間(油分離腔), 制冷劑氣體在該空間中旋轉(zhuǎn),并且該空間由主體的圓柱形內(nèi)表面和從該 圓柱形內(nèi)壁表面連續(xù)地延伸的底壁表面圍繞。旋流體還包括圓筒狀氣體 排放管(油分離管),該圓筒狀氣體排放管設置在圓柱狀空間中,用于 使從入口引入主體中的制冷劑氣體在氣缸體中渦旋流動。該排放管在其 頂部處具有開口,離心分離出潤滑油的制冷劑氣體經(jīng)該開口排出主體。旋流體的主體在其底部具有排油孔,圓柱狀空間中的從制冷劑氣體 分離出的潤滑油經(jīng)該排油孔排入排放室(儲油室)的底部中。排油孔在 旋流體的主體中形成為使得排油孔的位于排放室側(cè)部上的開口定位成 低于儲存在排放室底部中的潤滑油的水平面,并且使得排油孔的面對圓 柱狀空間的相對的開口的下端部定位在圓柱狀空間的底壁表面以下。而向相對于儲存在朝夂放室中的潤滑油的頂面具有水平分量。在后側(cè)體中形 成有油通道,用于將儲存在排放室中的潤滑油引導到壓縮機的滑動部件4和背壓空間。引入旋流體的圓柱狀空間中的制冷劑氣體沿主體的圓柱形內(nèi)表面 呈螺旋形下流。潤滑油在主體的圓柱形內(nèi)表面上與制冷劑氣體離心分 離,并且分離后的潤滑油濺射在底壁表面上然后流過排油孔,從而排入 排放室中。圓柱狀空間中的分離出潤滑油的制冷劑氣體通過氣體排放管 的下開口在氣體排放管中向上流動并經(jīng)氣體排放管的上開口排入排放 室中。然后,制冷劑氣體被排出葉片旋轉(zhuǎn)式壓縮機。在以上文獻中公開的葉片旋轉(zhuǎn)式壓縮機中,當在旋流體的圓柱狀空 間中高速流動的制冷劑氣體經(jīng)排油孔流入排放室中時,儲存在排放室中 的潤滑油被流入排放室中的制冷劑氣體噴出。因此,儲存在排放室中的 潤滑油量減少,并且相應地,排放室中的潤滑油的液位下降。當排放室 中的潤滑油的液位因此而降低時,如果排放室中的潤滑油的液位因壓縮 機的振動而發(fā)生變化,制冷劑氣體就會經(jīng)油通道流動然后流入壓縮腔。 為了預防這種情形,可以增大旋流體的圓柱狀空間的體積,以便降低制 冷劑氣體在旋流體的圓柱狀空間中的流速。但是,如果增大旋流體的圓 柱狀空間的體積,則會使旋流體本身更大,進而增大葉片旋轉(zhuǎn)式壓縮機 本體的尺寸。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將潤滑油從儲油室中噴出而不增大 壓縮機尺寸的壓縮機。發(fā)明內(nèi)容根據(jù)本發(fā)明,壓縮機包括殼體、分隔構(gòu)件、油分離器以及儲油室。分 隔構(gòu)件將殼體內(nèi)的空間分隔成壓縮單元和排放區(qū)域,由壓縮單元壓縮過的 制冷劑氣體排放到排放區(qū)域。油分離器分離M縮單元排出的制冷器氣體 中所包含的潤滑油,并且油分離器容置在排放區(qū)域中。油分離器包括外殼、 油分離室、油分離管以及排油孔。外殼呈圓筒形狀。油分離室形成在外殼 中。油分離管在油分離室的頂部豎直地延伸。排油孔的第一端通入油分 離室的底部,而排油孔的第二端通往外殼的外部。儲油室在排放區(qū)域中形成于油分離器的外部。還i殳有用于使排油孔與儲油室連通的排油通道。 排油通道的第一端連接至排油孔的第二端。排油通道的第二端具有排出 口 ,排出口形成為通入儲油室中并定位在排油孔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排油通道的一部分沿豎直方向向上延伸。從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原理進行的示例性描述中,本發(fā)明的其它方 面和優(yōu)點將變得明顯。


參考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當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描述能夠最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及其目的和優(yōu)點,其中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葉片式壓縮機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沿圖1的II-II線的橫向剖視圖;圖3是沿圖1的III-III線的橫向剖視圖,其中示出壓縮機的油分離 器和排油通道;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排油通道的橫向剖視圖;以及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排油通道的橫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圖l至圖3描述本發(fā)明的壓縮機,具體為本發(fā)明的第一 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葉片式壓縮機。在以下描述中,以圖1中的雙箭頭Yl 指示葉片式壓縮機的前后,并以圖1中的雙箭頭Y2指示安裝在車輛中 的壓縮機的頂部和底部。參見圖1,葉片式壓縮機10具有殼體H,殼體H包括后殼體11和 連接于后殼體ll的一個端面或前端面的前殼體12。如圖3所示,后殼 體11與前殼體12通過多個螺栓B緊固在一起。如圖2所示,后殼體 11中容置有氣缸體13,氣缸體13具有圓柱形外表面和橢圓形內(nèi)表面。后殼體11中具有前側(cè)板14和作為分隔構(gòu)件的后側(cè)板15,前側(cè)板14 固定在氣缸體13的一個端面或前端面上,后側(cè)板15固定在氣缸體13的另一個端面或后端面上。由氣缸體13的外周表面、后殼體ll的面對 氣缸體13外周表面的內(nèi)周表面以及前側(cè)板14和后側(cè)板15的面對氣缸 體13的第一端面14A、 15A限定出排放空間DA。前側(cè)板14的面對氣 缸體13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前凹進從而形成背壓槽14H,而后側(cè)板15的 面對氣缸體13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后凹進從而形成背壓槽15H。轉(zhuǎn)軸17延伸穿過氣缸體13并由前側(cè)板14和后側(cè)板15以可旋轉(zhuǎn)的 方式支撐。圓筒狀轉(zhuǎn)子18固定地安裝至轉(zhuǎn)軸17從而與轉(zhuǎn)軸17 —起在 氣缸體13內(nèi)旋轉(zhuǎn)。參見圖2,轉(zhuǎn)子18中形成有多個徑向葉片插槽18A, 用于在其中容置葉片20以便允許葉片20進出葉片插槽18A。潤滑油供 給至葉片插槽18A。每個葉片插槽18A在轉(zhuǎn)子18中形成為其一端或其 前端與前側(cè)板14的背壓槽14H連通,而其另一端或其后端與后側(cè)板15 的背壓槽15H連通。在葉片式壓縮機10的操作中,當轉(zhuǎn)軸17驅(qū)動轉(zhuǎn)子18旋轉(zhuǎn)時,每 個葉片20的外端部與氣缸體13的內(nèi)周表面保持接觸,因此轉(zhuǎn)子18的 外周表面、氣釭體13的內(nèi)周表面、兩個相鄰葉片20以及前側(cè)板14和 后側(cè)板15形成了壓縮腔21。在葉片式壓縮機10中,壓縮腔21的體積 隨著轉(zhuǎn)子18的旋轉(zhuǎn)方向逐漸增大的階段為吸氣沖程,而其體積隨著轉(zhuǎn) 子18的旋轉(zhuǎn)方向逐漸減小的階段為壓縮沖程。后殼體ll、氣缸體13、 前側(cè)板14和后側(cè)板15、轉(zhuǎn)軸17、轉(zhuǎn)子18以及葉片20形成葉片式壓縮 機10的壓縮單元C。如圖1所示,在前殼體12中位于其頂部處形成有入口 24以及與入 口 24連通的吸入空間SA。前側(cè)板14具有形成為與吸入空間SA連通 的一對吸入口 14B。氣缸體13具有沿其軸向延伸貫穿的一對吸入通道 13B。在葉片式壓縮機10的吸氣沖程中,壓縮腔21與吸入空間SA經(jīng) 吸入口 14B和吸入通道13B彼此連通。參見圖2,氣缸體13的相對的側(cè)部凹入或凹進從而形成排放室13D。 因此, 一對排放室13D分別由位于氣缸體13的外周中的凹入部形成并 形成排放空間DA的一部分。氣缸體13的用于排放室13D的每個凹入部均具有從氣缸體13的外氣缸體13的外周表面的裝配表面13G。因此,排放室13D由階梯形表面13F、裝配表面13G、前側(cè)板14的第一端面14A和后側(cè)板15的第一 端面15A以及后殼體11的內(nèi)周表面形成。圖2左側(cè)的排放室13D形成 為使得其階梯形表面13F位于其裝配表面13G上方。圖2右側(cè)的另一 個排放室13D形成為使得其階梯形表面13F位于其裝配表面13G下方。
在氣缸體13的每個裝配表面13G中分別形成有用于使排放室13D (排放空間DA)與壓縮腔21之間連通的排出孔13A??赏ㄟ^安裝于裝 配表面13G的排放閥打開排出孔13A。在壓縮腔21中受到壓縮的制冷 劑氣體打開排放閥22并經(jīng)排出孔13A排入排放室13D (排放空間DA) 中。
如圖1所示,通過后側(cè)板15在后殼體11中形成排放區(qū)域30。也就 是說,后殼體11內(nèi)的空間被后側(cè)板15分隔成壓縮單元C和排放區(qū)域 30。排放區(qū)域30由后側(cè)板15的另一個端面或第二端面15B與后殼體 11的內(nèi)表面形成。第二端面15B定位在后側(cè)板15的沿后側(cè)板15的厚 度方向與第一端面15A相對的一側(cè)。
如圖l所示,后側(cè)板15的第二端面15B上具有向后凸出并具有預 定厚度的加厚部15C。如圖3所示,在加厚部15C中形成有一對排放通 道15E。每個排放通道15E均由長槽15F和節(jié)流閥15G形成,其中長 槽15E形成在后側(cè)板15的加厚部15C的后端面中,節(jié)流閥15G沿軸向 延伸穿過后側(cè)板15并且在其一端或底端處與長槽15F連接。節(jié)流閥15G 具有圓形橫截面。節(jié)流閥15G的一端或前端通入排放室13D從而與排 放空間DA連通,并且其另一端或后端通入槽15F的底端。
如圖1所示,節(jié)流閥15G在后側(cè)板中形成為定位在后側(cè)板的豎向中 央處并以其前端面對排出孔13A (排放室13D)。因此,節(jié)流閥15G并 非設在后側(cè)板15的底部中。從排放空間DA經(jīng)通入排放室13D的排放 通道15E流入排放區(qū)域30中的制冷劑氣體在排放通道15E的節(jié)流閥 15G處被節(jié)流,使得制冷劑氣體的壓力降低。這種制冷劑氣體所流入的 排放區(qū)域30具有比排放空間DA低的壓力,并且相對于制冷劑氣體的 流向位于排放空間DA的下游。在后側(cè)板15的加厚部15C中形成有供 油通道15D,其從加厚部15C的底端沿徑向朝轉(zhuǎn)軸17延伸然后沿徑向 繞轉(zhuǎn)軸17朝背壓槽15H延伸。
葉片式壓縮機10具有形成在排放區(qū)域30中的用于分離制冷劑氣體中所含的潤滑油的油分離器40。油分離器40具有與排放區(qū)域30大致相 同的低壓。在油分離器40外部的排放區(qū)域30中形成有儲油室31。
如圖3所示,油分離器40具有帶有孔41B的連結(jié)部41,螺栓V插 入孔41B中。通過將插入孔41B的螺栓V擰緊到加厚部15C中而將油 分離器40固定地連接至后側(cè)板15的加厚部15C,使得排放通道15E被 油分離器40的連結(jié)部41覆蓋。
油分離器40還包括圓筒狀外殼42、油分離室43以及油分離管44。 圓筒狀外殼42與連結(jié)部41 一體形成并在排放區(qū)域30中豎向延伸。油 分離室43在外殼42中形成為底部封閉而頂部開口的圓筒形狀,并在外 殼42中豎向延伸。油分離管44形成為豎向延伸且固定裝配至油分離室 43頂部的圓筒形狀。連結(jié)部41具有一對連通通道41A,連通通道在其 一端處開口從而面對油分離管44的外周表面,而在其另一端處或在排 放通道15E的頂端處與排放通道15E連通。
如圖3所示,連結(jié)部41具有與其一體形成的折流板42D,折流板 位于外殼42的相對側(cè)上并從連結(jié)部41遠離外殼42向下朝外側(cè)延伸。 折流板42D用作沖撞構(gòu)件。折流板42D設在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上方。 油分離器40具有位于外殼頂部處的排氣口 42A,油分離管44中流動的 制冷劑氣體經(jīng)該排氣口排出葉片式壓縮機10,例如流入葉片式壓縮機 10所連入的外部制冷劑回路中。
外殼42在其底部處具有排油孔42B,儲存在油分離室43中的潤滑 油經(jīng)該排油孔排出油分離室。排油孔42B的一端或第一端通入油分離室 43的底部中,而另一端或第二端定位在與油分離室43的底表面基本相 同的水平面上。排油孔42B如圖3中由其軸線L1所指示的那樣水平延 伸。
在外殼42中的油分離室43的底部處設有作為網(wǎng)構(gòu)件的金屬絲網(wǎng) 46。金屬絲網(wǎng)46形成為圓筒形狀以遮擋外殼42的位于油分離室43的 底部處的整個內(nèi)周表面以及排油孔的在其第一端的開口或在油分離室 43的開口。金屬絲網(wǎng)46通過任意適合的裝置固定至油分離室43以防止 金屬絲網(wǎng)46轉(zhuǎn)動。
圓筒狀通道形成室45連接至油分離器40中的外殼42的側(cè)表面的 一部分,并從外殼42的底端豎直向上延伸。通道形成室45與外殼42連接使得通道形成室45的頂端與油分離管44的底端基本位于相同的水 平面上。
通道形成室45中形成有排油通道50,排油通道50大體呈L形并與 排油孔42B連通。排油通道50的一端或第一端通往排油孔42B的第二 端,而其另一端或第二端通入儲油室31。排油通道50具有形成為與排 油孔42B的第二端連通的第一通道51和形成為垂直于第一通道51延伸 的第二通道52。
第一通道51在排油通道50中形成為進行水平延伸,使得其軸線L2 與排油孔42B的軸線Ll彼此重合。第一通道51的橫截面面積與排油 孔42B的橫截面面積基本相同。第二通道52在排油通道50中形成為使 得其軸線L3垂直于第一通道51的軸線L2和排油孔42B的軸線Ll。 因此,第二通道52從第一通道51沿豎直方向向上延伸。
第二通道52具有形成在其頂端或形成在排油通道50的第二端部處 的排出口 53,油分離室43中的潤滑油經(jīng)排出口 53流入儲油室31中。 排油通道50的第二通道52豎直向上延伸成使得排出口 53定位在排油 孔42B的第一端上方。
排油通道50的第二通道52的緊鄰其排出口 53的部分向上逐漸變 細從而形成節(jié)流閥50B。排油通道50形成為使得排出口 53鄰近折流板 42D定位。換而言之,排油通道50 (通道形成室45)鄰近折流板42D 形成使得從排出口 53流出的制冷劑氣體沖撞在折流板42D上。
下面將描述葉片式壓縮機10的操作。在葉片壓縮機10的操作中, 當驅(qū)動轉(zhuǎn)軸17從而使轉(zhuǎn)子18和葉片20旋轉(zhuǎn)時,制冷劑氣體從吸入空 間SA經(jīng)成對的吸入口 14B和吸入通道13B流入壓縮腔21中,此時處 于吸氣沖程。在壓縮沖程中,流入壓縮腔21中的制冷劑氣體因壓縮腔 21的體積減小而被壓縮。壓縮后的制冷劑氣體從壓縮腔21經(jīng)排出孔13A 排入排放室13D中。
排出排放室13D中的制冷劑氣體因流經(jīng)節(jié)流閥15G而被節(jié)流然后 流入槽15F中。制冷劑氣體從槽15F經(jīng)連通通道41A流入油分離器40。 然后,制冷劑氣體噴射在油分離管44的外周表面上并在于油分離管44 的外周表面與外殼42的內(nèi)周表面之間渦旋流動的同時被引入油分離室 43的底部中。潤滑油被離心分離出渦旋流動的制冷劑氣體然后滴落到油分離室43的底部。從中分離出潤滑油的部分制冷劑氣體在油分離管 44中向上流動并經(jīng)排氣口 42A排出葉片式壓縮機10,例如排入外部制 冷劑回路。
流向油分離室43的底部的制冷劑氣體沿金屬絲網(wǎng)46和外殼42的 內(nèi)周表面渦旋,使得潤滑油粘附至金屬絲網(wǎng)46。因此,潤滑油被分離 出制冷劑氣體,并且分離出的潤滑油滴落到油分離室43的底部。沖撞 在金屬絲網(wǎng)46上的制冷劑氣體的渦旋速度降低。
與排油孔42B連通的排油通道50形成為從排油孔42B水平延伸然 后豎直向上延伸,使得排出口 53在排油孔42B的第一端上方開口。因 此,潤滑油儲存在油分離室43的底部和排油孔42B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 在油分離室43的底部和排油孔42B中制冷劑氣體與潤滑油混合,使得 制冷劑氣體以泡沫的形式混在潤滑油中。
儲存在油分離室43的底部中的潤滑油穿過金屬絲網(wǎng)46和排油孔 42B流入第一通道51中。由于金屬絲網(wǎng)46的節(jié)流作用,使得潤滑油中 的泡沫狀制冷劑氣體無法通過金屬絲網(wǎng)46,因此將泡沫狀制冷劑氣體 從潤滑油中分離出來。潤滑油沿第一通道51的軸線L2水平流動,然后 沿第二通道52的軸線L3豎直向上流動并被引至高于排油孔42B的位 置。然后,經(jīng)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 53將潤滑油引入儲油室31中并儲 存在儲油室31中。當潤滑油流過排出口 53時,潤滑油中的泡沫狀的制 冷劑氣體無法通過節(jié)流閥50B。因而可以提高流過排出口 53的潤滑油 的純度。
沖撞到儲存在油分離室43的底部中的潤滑油上的制冷劑氣體水平 地流過排油孔42B然后流入排油通道50中。排油通道50中的制冷劑氣 體水平流過第一通道51然后經(jīng)第二通道52豎向流動,因此制冷劑氣體 的流速逐漸減小。因而,排入儲油室31中的是流速比在油分離室43中 流動的制冷劑氣體的流速小的制冷劑氣體。因為,排出口53向上開口, 所以從排出口 53流出的制冷劑氣體幾乎不會直接沖撞在儲存于儲油室 31中的潤滑油上。折流板42D沿制冷劑氣體從排出口 53流出的方向設 在儲油室31中,因此從排出口 53流出的制冷劑氣體沖撞在折流板42D 上。在這種情況下,制冷劑氣體中所含的潤滑油被分離出制冷劑氣體并 滴落到儲油室31。
ii儲存在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經(jīng)供油通道15D供給至葉片式壓縮機 10的葉片插槽18A和各種滑動部件,從而使它們潤滑。
本發(fā)明的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在包括帶有形成用于排放潤滑油的排油孔42B的油分離室43 的葉片式壓縮機10中,排油通道50由第一通道51和第二通道52形成。 第一通道從排油孔42B水平延伸從而與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連通,而 第二通道52從第一通道51豎直向上延伸。與例如排油通道50不與排 油孔42B連通進而流過排油孔42B的制冷劑氣體直接排入儲油室31中 而不向上流動的情況相比,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的制冷劑氣體從油分離 室43流至儲油室31的距離因排油通道50的長度而變得更長。因而, 排入儲油室31中的制冷劑氣體的流速小于油分離室43中流動的制冷劑 氣體的流速。經(jīng)排油孔42B排入儲油室31中的制冷劑氣體很難使儲存 在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噴出,因此防止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的液位降 低。所以,可以將儲油室31中的緊鄰供油通道15D的潤滑油的液位保 持成高到供油通道15D被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封住,從而防止制冷劑 氣體進入供油通道15D中。這樣可防止制冷劑氣體從供油通道15D經(jīng) 背壓槽14H、 15H供給至葉片插槽18A,并且可防止制冷劑氣體流入壓 縮腔21和吸入空間SA中。
(2) 如上所述,形成在油分離器40中的排油通道50減小了制冷 劑氣體的流速,使得無需在油分離室43中減小制冷劑氣體的流速。因 此,無需為了減小制冷劑氣體的流速而將油分離器40的外殼42的體積 制得很大,并且能夠在不使油分離器40進而葉片式壓縮機的尺寸很大 的情況下防止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噴出。
(3 )排油通道50包括水平的第一通道51和從第一通道51豎直向 上延伸的第二通道52,并且第二通道52的排出口 53高于排油孔42B 的第二端定位。潤滑油可以在排油通道50與排油孔42B連通的情況下 儲存在油分離室43和排油孔42B中,而不允許油分離室43中的潤滑油 直接流入儲油室31中。所以,排油孔42B被潤滑油封住,并且防止油 分離室43中的制冷劑氣體直接沖撞到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上。因此, 防止儲油室31中的潤滑油噴出。
(4)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 53與油分離器40的油分離管44的底端基本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上。在油分離管44的底端上側(cè)在油分離管44中渦旋流動的制冷劑氣體向下迫壓位于油分離管44下方的油分離室43中的潤滑油,并且潤滑油可在油分離室43中儲存至油分離管44的底端所處的水平面。由于將排出口 53定位在與油分離管44的底端相同的水平面,因此油分離室43中可以充分地儲存潤滑油。
通道形成室45連接至外殼42,使得折流板42D緊鄰排出口 53定位。折流板42D位于制冷劑氣體從排出口 53流往的位置處。使從排出口 53流出的制冷劑氣體沖撞在折流板42D上,從而將潤滑油從制冷劑氣體中分離。因此,可以提高從制冷劑氣體分離潤滑油的效率。
(6) 當潤滑油從排出口 53流出時,設在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 53處的節(jié)流岡50B從潤滑油中分離泡沫狀制冷劑氣體,使得能夠從排出口53排出純度相對較高或制冷劑氣體含量相對較低的潤滑油。
(7) 設在油分離室43底部處從而覆蓋排油孔42B的金屬絲網(wǎng)46減小了油分離室43中循環(huán)的制冷劑氣體的流速。因而,能夠減小從排油孔42B中流過并從排油通道50排出的制冷劑氣體的流速。
(8) 金屬絲網(wǎng)46從自油分離室43穿過金屬絲網(wǎng)46流動的潤滑油中分離泡沫狀制冷劑氣體。因而,從排出口 53流出的潤滑油純度相對較高或制冷劑氣體含量相對較低。
下面將參照圖4描述本發(fā)明的葉片式壓縮機的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將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部件,并且將省略對這些元件或部件的描述。
如圖4所示,排油孔42B形成在油分離器40的外殼42中。葉片式壓縮機10具有由形成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部上的槽形凹入部提供的排油通道60,該排油通道連接至連結(jié)部41并與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連通。排油通道60由加厚部15C與連結(jié)部41所形成金屬密封裝置遮擋。
排油通道60形成為使得其軸線L4從其一端或第一端豎直向上延伸然后朝油分離器40的連結(jié)部41的外圍傾斜延伸。排油通道60的另一端或第二端具有排出口 60A,排出口 60A經(jīng)由形成在加厚部15C中的連接至連結(jié)部41的凹入部通往儲油室31。排油通道60在其第二端處具有節(jié)流岡60B,并且在緊鄰螺栓B的位置處開口,其中螺栓B定位成使
13得從排出口 60A流出制冷劑氣體沖撞在螺栓B上。
因此,除了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1)至(4)以及(6)至(8)的效果之外,第二優(yōu)選實施方式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 加厚部15C的后端面的一部分凹進并且加厚部15C與連結(jié)部41彼此連接,由此形成排油通道60。因此,在制造后側(cè)板15時,可以通過模鑄法在加厚部15C中形成排油通道60。所以,排油通道60的生產(chǎn)成本進而葉片式壓縮機10的生產(chǎn)成本可以降低。
(10) 排油通道60由形成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面上的槽形凹入部提供使得從排油通道60的排出口 60A流出的制冷劑氣體沖撞在螺栓B上。因而,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從制冷劑氣體中分離潤滑油。
下面將參照圖5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葉片式壓縮機的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將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部件,并且將省略對這些元件或部件的描述。
如圖5所示,油分離器40通過襯墊G連結(jié)至加厚部15C的后端面。排油孔42B形成在油分離器40的外殼42中。排油通道70形成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面與面對加厚部15C的村墊G之間,用于與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連通。換而言之,通過將加厚部15C與油分離器40經(jīng)由襯墊G連接在一起而形成排油通道70。襯墊G的面對加厚部15C的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槽形凹入部,由此形成排油通道70。
排油通道70形成為使得其軸線L5從其一端或第一端豎直向上延伸然后朝油分離器40的連結(jié)部41的外圍傾斜延伸。形成在排油通道70的另一端或第二端的排出口 70A經(jīng)由形成在襯墊G的面對加厚部15C的后端面的表面上的凹入部通入儲油室31中。排油通道70在其第二端處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節(jié)流閥70B。排油通道70的第二端在緊鄰螺栓B的位置處開口,使得螺栓B沿制冷劑氣體從排出口 70A流出的方向定位。
因此,除了第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1)至(4)以及(6)至(8)的效果之外,第三優(yōu)選實施方式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 襯墊G具有槽形凹入部以形成排油通道70。螺栓B定位在來自排出口 70A的制冷劑氣體流向的位置處。4吏從排出口 70A流出的制冷劑氣體與螺栓B對撞,由此將潤滑油從制冷劑氣體中分離。因而, 能夠提高從制冷劑氣體分離潤滑油的效率。
襯墊G插置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面與油分離器40之間,用于防止 制冷劑氣體和潤滑油泄漏出排油通道70而流動。僅通過在襯墊G中制 出凹入部就形成排油通道70,因此降低排油通道70的制造成本。
上述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如下改型。
在本發(fā)明的每一個上述實施方式中,可以去掉用作網(wǎng)篩的金屬絲網(wǎng) 46??商娲兀鶕?jù)優(yōu)選實施方式設在油分離室43中的網(wǎng)構(gòu)件可由樹 脂制成。
上述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的排油通道50、 60和70可以去掉節(jié)流閥50B、 60B和70B。
在上述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折流板42D和螺栓B無需設在制冷劑氣體 從排出口53、 60A以及70A流出的方向上。
第二和第三實施方式中的排油通道60、 70可形成為使得螺栓V緊 鄰排出口 60A、 70A定位。
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排出口 53、 60A和70A可位于相應的油分離管 44的底端下方。
在笫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排油通道50可形成為使得其第一端連接 至排油孔42B的第二端,其水平延伸,并且緊鄰排油通道50的第二端 定位的排出口 53在與排油孔42B的第二端的上邊緣相同的水平面上向 上開口。
本發(fā)明可應用于這樣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對應于本發(fā)明的壓縮單 元C的壓縮單元為渦旋式的,并且分隔構(gòu)件由固定的渦旋板提供。
1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壓縮機,包括殼體(H);分隔構(gòu)件(15),其將所述殼體(H)內(nèi)的空間分隔成壓縮單元(C)和排放區(qū)域(30),由所述壓縮單元(C)壓縮過的制冷劑氣體排放到所述排放區(qū)域(30);油分離器(40),其分離從所述壓縮單元(C)排出的制冷劑氣體中所含的潤滑油,且所述油分離器(40)容置在所述排放區(qū)域(30)中,所述油分離器(40)包括呈圓筒形狀的外殼(42);形成在所述外殼(42)中的油分離室(43);油分離管(44),其在所述油分離室(43)的頂部豎直地延伸;以及排油孔(42B),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通入所述油分離室(43)的底部,而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通往所述外殼(42)的外部;以及儲油室(31),其在所述排放區(qū)域(30)中形成于所述油分離器(40)的外部;其特征在于,還設有用于使所述排油孔(42B)與所述儲油室(31)連通的排油通道(50、60、70),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一端連接至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53、60A、70A),所述排出口(53、60A、70A)形成為通入所述儲油室(31)中并定位在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并且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一部分沿豎直方向向上延伸。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區(qū)域(30)中 i殳置有通道形成構(gòu)件(45 )以連接所述外殼(42 ),并且所述糸夂油通道(50、 60、 70)形成在所述通道形成構(gòu)件(45)中。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構(gòu)件(45 ) 中的所述排油通道(50)具有笫一通道(51)和第二通道(52),其中所述 第一通道(51)形成為從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水平延伸以便與所 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連通,所述第二通道(52)形成為垂直于所述第一通道(51)從所述第一通道(51)延伸。
4.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道(60) 由形成在所述分隔構(gòu)件(15)的與所述油分離器(40)連接的端面上的槽 形凹入部提供,并且所述排油孔(42B)經(jīng)由所述凹入部與所述儲油室(31) 連通。
5.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離器(40) 通過襯墊(G)連接至所述分隔構(gòu)件(15),所述襯墊(G)的面對所述分 隔構(gòu)件(15)的表面具有槽形凹入部,并且所述排油孔(42B)經(jīng)由所述 凹入部通入所述儲油室(31)中。
6.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在來自 所述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 (53)的制冷劑氣體流向的位置處i殳有折流 板(42D )。
7. 如權(quán)利要求l、 4和5中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在來 自所述排油通道(60、 70)的排出口 (60A、 70A)的制冷劑氣體流向的位 置處定位有螺栓(B)。
8.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 油通道(50、 60、 70)的排出口 (53、 60A、 70A)與所述油分離管(44) 的底端處于相同的水平面上。
9.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排油通道(50、 60、 70)的排出口 (53、 60A、 70A)處i更有節(jié)流閥(50B、 60B、 70B)。
10.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在位于 所述油分離管(44)下方的所述油分離室(43)中設有網(wǎng)構(gòu)件(46),以便 覆蓋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和所述外殼(42)的整個底部內(nèi)周表面。
全文摘要
一種壓縮機,其包括殼體、分隔構(gòu)件、油分離器以及儲油室。油分離器包括外殼、油分離室、油分離管以及排油孔,排油孔的第一端通入油分離室的底部中而其第二端通往外殼的外部。儲油室形成在油分離器外部。還設有用于使排油孔與儲油室連通的排油通道。排油通道的第一端連接至排油孔的第二端。排油通道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排出口通入儲油室中并定位在排油孔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排油通道的一部分沿豎直方向向上延伸。
文檔編號F04C18/344GK101655092SQ20091016629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8月19日
發(fā)明者佐藤真一, 小林和男, 犬飼均, 鈴木靖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临潭县| 阿克陶县| 庆城县| 扬中市| 南宫市| 巧家县| 临泽县| 拜城县| 富平县| 侯马市| 承德市| 汾西县| 富蕴县| 南陵县| 棋牌| 章丘市| 定西市| 比如县| 五家渠市| 将乐县| 元阳县| 铜川市| 玛纳斯县| 黄山市| 广德县| 南岸区| 那曲县| 原平市| 伊春市| 金堂县| 柳河县| 申扎县| 阜新市| 昌邑市| 即墨市| 大兴区| 高州市| 泰宁县| 英德市| 西华县| 灵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