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粉粒體清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從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中去除粉塵的粉粒體清洗裝置。
背景技術:
在樹脂成型時,通常使作為原料的樹脂的粉粒體熔融,利用注射模塑成型或擠壓 成型等方法成型。作為樹脂的粉粒體,有例如利用粉碎等方法加工成的粉末、顆粒等形狀的粉粒體。 在這樣的粉粒體中,由于粉碎等方法產生的微粉、粉粒體,在輸送時混入的雜質等的粉塵會 有混入。而這些粉塵對成型產品的加工有影響。因此作為去除粉塵的裝置,有專利(例如專利文獻1)提出了例如從顆粒狀物體的 輸送方向上游側向下游側依序設置第1空氣清洗平臺、垂直文丘里(Venturi)區(qū)域、以及第 2空氣清洗平臺,分別夾著第1空氣清洗平臺和第2空氣清洗平臺設置導入側通風孔和排出 側通風孔的除塵機。如果采用這種除塵機,顆粒狀物體首先借助于在第1空氣清洗平臺從導入側通風 孔通過第1空氣清洗平臺的孔(hole以及slot ;孔洞和狹縫)吹向排出側通風孔的氣流進 行凈化。其后,通過垂直文丘里區(qū)域落下時,借助于通過垂直文丘里區(qū)域向上吹的氣流進
一步凈化。最后,在第2空氣清洗平臺,與在第1空氣清洗平臺一樣,借助于從導入側通風孔 通過第2空氣清洗平臺的孔吹向排出側通風孔的氣流進行凈化。在先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美國專利第5035331號說明書
發(fā)明內容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除塵機中,在第1空氣清洗平臺和第2空氣清洗平 臺上,有兩種孔(hole和slot ;孔洞和狹縫)混合存在??锥从惺箯念w粒狀物體中分離粉塵的氣流發(fā)生,狹縫有使將顆粒狀物體向偏轉板 加速的氣流發(fā)生。也就是說,孔洞(hole)與狹縫(slot)分別有不同方向的氣流發(fā)生。為此,有時候在第1空氣清洗平臺和第2空氣清洗平臺上,不同方向的氣流相互干 涉發(fā)生紊流。在這種情況下,一度從顆粒狀物體中分離出的粉塵由于紊流而再度附著在顆 粒狀物體上,發(fā)生不能夠高效率地去除粉塵的不理想的情況。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從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中高效率地去除粉塵 的粉粒體清洗裝置。為了解決上述存在問題,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明,是一邊輸送粉粒體與粉塵的混 合物,一邊從所述混合物中去除所述粉塵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引導所述 混合物的輸送的第1導向構件、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相連地設置于所述混合物的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引導所述混合物的輸送的第2導向構件、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相對面配置,沖撞 所述混合物的沖突構件、在所述沖突構件的相反側,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相對面配置,發(fā)生 向著所述第1導向構件和所述第2導向構件的氣流的第1送風手段、以及在所述第1送風 手段的相反側,與所述第2導向構件相對面配置,將來自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氣流向外部排 出的排氣裝置,所述第1導向構件具備控制來自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氣流,使其向著所述沖 突構件流動的第1氣流控制部,所述第2導向構件具備控制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氣流,使其 向著所述排氣裝置流動的第2氣流控制部。采用這樣的結構,從第1送風手段流向第1導向構件的氣流,可在第1導向構件的 第1氣流控制部的控制下流向沖突構件。又,從第1送風手段流向第2導向構件的氣流,可 在第2導向構件的第2氣流控制部的控制下流向排氣裝置。也就是說,第1送風手段發(fā)生氣流時,在第1導向構件只發(fā)生流向沖突構件的氣 流,在第2導向構件只發(fā)生流向排氣裝置的氣流。因此,首先,混合物被引向第1導向構件,同時借助于流向沖突構件的氣流向沖突 構件沖擊。借助于此,以物理方式將粉粒體上附著的粉塵剝離。接著,從第1導向構件向第2導向構件輸送的混合物,在被引向第2導向構件的同 時曝露于流向排氣裝置的氣流中。借助于此,可將比較輕的粉塵和比較重的粉粒體分離開, 氣流只將粉塵向排氣裝置輸送。其結果,能夠高效地從粉粒體和粉塵的混合物中去除粉塵。又,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明,是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 導向構件傾斜著配置,同時相對于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端部,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端部配 置于下方,所述第2導向構件以比所述第1導向構件小的斜度傾斜配置,同時相對于所述輸 送方向上游側端部,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端部配置于下方。采用這樣的結構,在第1導向構件中,與輸送方向下游側端部相對地設置沖突構 件,則能夠借助于向著沖突構件流動的氣流和傾斜使粉粒體加速,同時能夠可靠地使其向 沖突構件沖擊。而且在第2導向構件中,利用比第1導向構件小的傾斜度的傾斜,能夠一邊比較緩 慢地輸送粉粒體,一邊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將其曝露于流向排氣裝置的氣流中。因此,在第1導向構件中,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將粉塵從粉粒體上剝離開,在第2導 向構件中,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將粉塵與粉粒體分離。又,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明,是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具 備與所述第2導向構件相連地設置于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允許所述粉粒體以自己重 量的自由落下的自重下落部、以及可發(fā)生流向所述粉粒體的自重下落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氣 流的第2送風手段。采用這樣的結構,在自重下落部中,粉粒體一邊以自己的重量落下,一邊使自己曝 露于第2送風手段發(fā)生的流向自由下落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氣流中。因此,粉粒體的落下方向與被去除的粉塵的運送方向相反。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將在第2導向構件中沒能夠去除的粉塵與粉粒體分離。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fā)明,是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明中還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 自重下落部具有滑動自如地設置于所述自重下落方向的正交方向上,能夠使所述自重下落部的開口截面積均勻變化的可動壁。采用這樣的結構,通過使可動壁滑動,能夠均勻地改變自重下落部的開口截面積。因此,能夠不改變來自第2送風手段的風量,只要使可動壁滑動,就能夠在整個自 重下落部均勻改變通過開口截面積的氣流的每單位截面積的風量。其結果是,能夠實現(xiàn)更高效率的分離。又,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fā)明,是在權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中,其特 征在于,所述排氣裝置具備排氣口、圍繞所述排氣口周圍設置的排氣管道、以及設置于所述 排氣管道,允許所述粉塵通過,同時對所述粉粒體的通過加以限制的限制構件。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使排氣口周圍被排氣管道包圍,在排氣管道上設置限制構件。因此,從粉粒體中分離的粉塵借助于流向排氣裝置的氣流,通過限制構件從排氣 管道被送往排氣口。另一方面,粉粒體即使被流向排氣裝置的氣流送往排氣裝置,也可被限制構件所 限制,不能進入排氣管道和排氣口。其結果是,能夠在將粉粒體留下的同時,只將粉塵從排氣裝置排出。又,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fā)明是在權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中,其特征 在于,具備去除所述混合物的靜電的除電裝置。采用這樣的結構,可在粉粒體和粉塵帶有靜電的情況下,能夠去除粉粒體和粉塵 上的靜電。因此,即使是粉粒體與粉塵由于帶靜電而互相吸附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將粉 塵從粉粒體上剝離下來。又,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fā)明是在權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中,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1送風手段和所述第2送風手段可分別獨立地對送風量進行控制。采用這樣的結構,則能夠根據粉粒體與粉塵的種類容易地進行控制。又,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fā)明是在權利要求5 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中,其特征 在于,具備所述第1導向構件、所述第2導向構件、所述第1送風手段、所述第2送風手段、 所述排氣管道、以及收容所述自重下落部的筐體,所述筐體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所述第2 導向構件、所述排氣管道、以及所述自重下落部之間形成使來自所述第1送風手段以及所 述第2送風手段的氣流通過的間隙,在第1導向構件、所述第2導向構件、所述排氣管道、以 及所述自重下落部,配置于所述間隙的密封部件在任意位置上設置,所述密封部件可對從 所述第1送風手段和所述第2送風手段流向所述間隙的氣流進行控制。采用這樣的結構,筐體與第1導向構件、第2導向構件、排氣管道、以及自重下落部 之間,形成使來自第1送風手段和第2送風手段的氣流通過的間隙,在第1導向構件、第2 導向構件、排氣管道、以及自重下落部,將配置于間隙的密封部件設置于任意位置。而且,密封部件對從第1送風手段和第2送風手段流向間隙的氣流進行控制。因此,例如在第2送風手段與排氣管道相鄰配置的情況下,如在筐體與排氣管道 之間的間隙中設置密封部件,則能夠截斷從第2送風手段流向排氣管道的通過間隙流動的 氣流。又,例如在第1導向構件、第2導向構件以及自重下落部中,如在第1導向構件、第 2導向構件以及自重下落部與筐體之間的間隔中設置密封部件,則能夠控制通過第1導向構件、第2導向構件以及自重下落部與筐體之間的間隙的氣流,防止粉粒體和粉塵堆積于 間隙中。其結果是,能夠高效率地去除粉塵。如上所述,采用權利要求1、則能夠高效率地去除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中的粉
/K土。又,采用權利要求2,則在第1導向構件中,能夠高效率地將從粉粒體上剝離粉塵, 則在第2導向構件中,能夠更高效率地將粉塵與粉粒體分離。又,采用權利要求3,則能夠進一步分離在第2導向構件中不能夠去除的粉塵和粉 粒體。又,采用權利要求4,則能夠實現(xiàn)更高效率的分離。又,采用權利要求5,則能夠在留下粉粒體的同時只將粉塵從排氣裝置排出。又,采用權利要求6,則即使是由于粉粒體與粉塵帶有靜電而互相吸附的情況下, 也能夠將粉塵從粉粒體上容易地剝離。又,采用權利要求7,則能夠根據粉粒體與粉塵的種類容易地控制氣流。又,采用權利要求8,則能夠更高效率地去除粉塵。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粉粒體清洗裝置的一個例子、即清洗
圖2是表示從A方向觀澤1 圖1所示的第1平臺的側面圖。
圖3是表示從B方向觀澤1 圖1所示的第2平臺的側面圖。
符號說明
1清洗機
2外殼
6沖突構件
7可動壁
8第1空氣導入口
9第2空氣導入口
10排氣裝置
11第1平臺
12第2平臺
13垂直部
22氣流偏轉板
27沖孔金屬板
31排氣口
32排氣管道
33翼片
41除電針
S密封部件
具體實施形態(tài)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粉粒體清洗裝置的一個例子,即清洗機的正剖面圖。圖2是 表示從A方向觀看圖1所示的第1平臺的側面圖。圖3是表示從B方向觀看圖1所示的第 2平臺的側面圖。還有,圖1 圖3中所述的方向都以各圖中所示的方向箭頭為基準。清洗機1如圖1所示,是一邊從上向下輸送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一邊從混合物 中去除粉塵的裝置,其具備作為筐體的一個例子的外殼2、將混合物引入外殼2內的材料導 入構件3、以及接收被去除粉塵的粉粒體的材料排出構件4。外殼2形成為下側開放的大致為盒子形狀的構件,在其上壁貫通形成材料供給口 15和3個除電針插通孔16。材料供給口 15形成于外殼2的左側,形成為俯視看來大致為圓形的形狀。各除電針插通孔16俯視看來包圍著材料供給口 15周圍,以相互之間保持大約 120°的間隔配置。在外殼2內設置引導混合物的輸送的輸送構件5、作為第1送風手段的一個例子的 第1空氣導入口 8、沖突構件6、排氣裝置10、可動壁7、作為第2送風手段的一個例子的第 2空氣導入口 9、以及作為3個除電裝置的一個例子的除電針41。輸送構件5配置于外殼2內的左側,該左側形成開放式的大致為U字形的形狀。 又,輸送構件5的上端部被螺絲固定于外殼2的左側內表面,輸送構件5的下端部被螺絲固 定于材料排出構件4的左側內表面。又,輸送構件5的前后方向的長度與外殼2的內側空 間的前后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其后端部與外殼2和材料排出構件4的后側內表面接碰,其 前端部與外殼2和材料排出構件4的前側的內表面接碰。又,輸送構件5具備作為第1導向構件的一個例子的第1平臺11、作為第2導向構 件的一個例子的第2平臺12、垂直部13、固定部14。第1平臺11在輸送構件5的上端部設置,相對于左端部,右端部配置于下方,形成 傾斜配置。又,第1平臺11如圖2所示,形成為大致矩形平板狀,在其上端部形成多個沖孔 20,在其下端部形成第1通風孔21。各沖孔20為圓孔,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相互保持間隔并列配置。第1通風口 21在第1平臺11的前后方向的幾乎整個長度上大約形成矩形。又, 在第1通風口 21內設置前后成1對的支持板23、以及3片作為第1氣流控制部的一個例子 的氣流偏轉板22。兩支持板23形成于第1通風口 21的前后方向兩端緣,形成為從第1平臺11連續(xù) 地向下方延伸的側面看來大致為矩形的形狀。各氣流偏轉板22的前后方向長度形成為與第1通風口 21的前后方向長度大致相 同。又,各氣流偏轉板22分別具備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為矩形的偏轉部24、以及 從偏轉部24的前后方向兩端緣向下方延伸的側面看來大致為矩形的被支持部25。又,各氣流偏轉板22,各自通過螺絲被支持部25固定在支持板23上,越往右方越 向下傾斜的固定于第1平臺11上(參照圖1)。借助于此,將各氣流偏轉板2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保持間隔的并列配置,并且使各 偏轉部24相互之間大致平行。進而言之,各氣流偏轉板22,其上端部(輸送方向上游側端部)將第1通風口 21封閉,其下端部(輸送方向下游側端部)使第1通風口 21開放地傾 斜狀配置。又,各氣流偏轉板22在從上方投影時完全覆蓋第1通風口 21。還有,各氣流偏轉板22,通常用螺絲固定使其不能相對于第1平臺11相對轉動,但是通過將螺絲松動,則能夠相對于第1平臺11搖動,調節(jié)氣流的方向。第2平臺12,如圖1所示傾斜設置,即與第1平臺11的下端部相連地配置于第1 平臺11的下方,以比第1平臺11小的斜度(相對于水平方向成銳角的傾斜角度)相對于 左端部將右端部配置于下方。又,第2平臺12如圖3所示,形成為大致矩形平板狀,又在第2平臺12上形成第 2通風口 26。第2通風口 26在第2平臺12的前后方向的幾乎整個長度上大致形成為矩形。又, 在第2通風口 26內設置作為第2氣流控制部的一個例子的沖孔金屬板27。沖孔金屬板27形成為前后方向兩端部向上方屈曲的大致為矩形的平板狀。又,沖 孔金屬板27的前后方向的長度以及上下方向的長度大致與第2通風口 26的前后方向的長 度以及上下方向的長度相同。又,在沖孔金屬板27上形成無數個大致為正六角形的沖孔28。各沖孔28,形成為粉粒體不能夠通過的尺寸,相互保持間隔斜交錯的配置。而且沖孔金屬板27其前后方向兩端部用螺絲固定于第2平臺12上,將第2通風 口 26全部覆蓋。垂直部13,如圖1所示,接著第2平臺12的下端部配置于第2平臺12的下方,沿 著上下方向(垂直方向)設置。垂直部13形成為沒有開口的平板形狀。固定部14傾斜設置,接著垂直部13的下端部配置于垂直部13的下方,相對于右 端部,左端部配置于下方。又,固定部14的左端部用螺絲固定于材料排出構件4的左側內 表面。第1空氣導入口 8在正面看來配置于輸送構件5、外殼2的左壁以及材料排出構件 4的左壁所區(qū)隔的區(qū)域內。換而言之,第1空氣導入口 8配置于第1平臺11和第2平臺12 的左斜下方。又,第1空氣導入口 8正面看來形成為圓形,貫通外殼2的后壁。第1空氣導 入口 8上連接向外殼2內送入空氣用的鼓風機(未圖示)。沖突構件6是向左斜下方延伸的平板,配置于輸送構件5的上方,與第1平臺11 保持間隔相對配置。沖突構件6的上端部在材料供給口 15的右端緣的下方,被固定于外殼2的上壁。 又,沖突構件6的下端部向右斜下方屈曲,與第1平臺11的第1通風口 21在左右方向上相 對配置。排氣裝置10配置于外殼2的右側上方,與第2平臺12保持間隔相對配置。又,排氣裝置10具備排氣口 31、排氣管道32以及作為多個限制構件的一個例子的 翼片33 ο排氣口 31形成于外殼2的右側上方,貫通外殼2的后壁形成正面看來為圓形的形 狀。在排氣口 31上通過排氣管(未圖示)連接集塵構件(未圖示)。排氣管道32形成為剖面大致為L字形的形狀。進而言之,排氣管道32由沿著上 下方向延伸的垂直部分、連接于垂直部分的下端部并向右斜下方延伸的傾斜部分、以及接著傾斜部分下端部向右方延伸的水平部分構成。又,排氣管道32的上端部用螺絲固定于外殼2的上側內表面,排氣管道32的右端 部用螺絲固定于外殼2的右側內表面。借助于此,排氣管道32與外殼2的上壁和外殼2的 右壁一起,圍繞排氣口 31的周圍設置。又,排氣管道32的前后方向的長度大致與外殼2的內側空間的前后方向的長度相 同。又,在排氣管道32的垂直部分和傾斜部分形成第3通風口 34。
第3通風口 34在排氣管道32的垂直部分和傾斜部分以相當于其前后方向和上下 方向的幾乎全部尺寸貫通形成。翼片33是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屈曲板,形成為左端部向上方屈曲的剖面大致為 鉤形的形狀。又,各翼片33設置于排氣管道32的左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保持間隔并列配 置。各翼片33的右端部固定于排氣管道32的左端部。各翼片33的左端部配置于第2通 風口 26與第3通風口 34之間,在從第2通風口 26向第3通風口 34的方向上大致完全覆 蓋著第3通風口 34配置??蓜颖?具備壁構件35和上下成1對的支持軸36。壁構件35是沿著上下方向從排氣管道32的下端部延伸到材料排出構件4的上端 部的平板。又,壁構件35與輸送構件5的垂直部13在左右方向上對置。又,壁構件35的 上端部滑動自如地與排氣管道32的下端部接觸。壁構件35與輸送構件5的垂直部13 — 起,構成接受粉粒體以自重下落的自由下落部。支持軸36在其外周面上形成螺紋牙,沿著左右方向延伸。又,支持軸36的左端部 通過墊圈用螺帽38固定于壁構件35的右端面。又,支持軸36的右端部貫通外殼2的右壁, 用螺帽39固定于外殼2的右壁。借助于此,可動壁7通常在外殼2上固定,同時通過松動固定支持軸36的右端部 的螺帽39,能夠使壁構件35在左右方向上滑動。壁構件35通過一邊維持沿著上下方向的 姿勢一邊滑動,使形成于與垂直部13之間的自重下落部的開口截面積均勻變化。 還有,可動壁7的壁構件35,從正面看來,可在第2空氣導入口 9的左端緣的左側, 垂直部13的右端緣的右側的范圍內滑動。第2空氣導入口 9,形成從正面看來配置于排氣管道32的下方,而且是配置于比 可動壁7的壁構件35更靠右方,于外殼2的后側內表面,從正面看來大致形成貫通的圓形。 除第1空氣導入口 8的鼓風機(未圖示)之外,在第2空氣導入口 9,連接著向外殼2內輸 送空氣用的鼓風機(未圖示)。各鼓風機(未圖示)分別被獨立的控制。借助于此,可分別 獨立的控制從第2空氣導入口 9送風的送風量和從第1空氣導入口 8送風的送風量。各除電針41是用金屬等導電性材料構成的針,分別插通各除電針插通孔16。又, 左側的除電針41的前端在第1平臺11的上端的上方保持微小間隔相對面配置,右側的除 電針41的前端在第2平臺12的上方保持微小間隔相對面配置。還有,也可以吹入離子風 代替除電針41。材料導入構件3形成為從材料供給口 15的周緣部向上方延伸的大致為圓筒狀的 形狀。用氣動方法向材料導入構件3輸送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材料排出構件4連接于外殼2的下端部設置,并且完全覆蓋外殼2的下方。又,材料排出構件4正面看來形成大致為臺形,其左右兩側壁傾斜,越往下方開口截面積越小。下面對清洗機1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為了用清洗機1清洗粉粒體,從第1空氣導入口 8以及第2空氣導入口 9向 外殼2內送入空氣,使外殼2內發(fā)生氣流。從第1空氣導入口 8送入的空氣被引入利用輸送構件5、外殼2的左壁,外殼2的 前壁、外殼2的后壁、以及材料排出構件4的左壁區(qū)隔形成的空間,從第1通風口 21和第2 通風口 26吹出。也就 是說,第1空氣導入口 8發(fā)生向著第1通風口 21和第2通風口 26的氣流。從第1通風口 21吹出的空氣在氣流偏轉板22的作用下越往右方越向下方偏轉。 在第1通風口 21的右側,相對面配置沖突構件6的下端部,因此從第1通風口 21吹出的空 氣與沖突構件6的下端部發(fā)生干涉。也就是說,氣流偏轉板22控制第1通風口 21來的氣 流使其流向沖突構件6。另一方面,從第2通風口 26吹出的空氣通過沖孔金屬板27的沖孔28,向上吹向右 上方的排氣裝置10。也就是說,沖孔金屬板27控制使第2通風口 26來的氣流流向排氣裝 置10。又,從第2空氣導入口 9送入的空氣被引入利用壁構件35、排氣管道32的水平部 分、外殼2的右壁、外殼2的前壁、以及外殼2的后壁區(qū)隔形成的空間,繞到壁構件35的下 方,從下方通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也就是說,第2空氣導入口 9發(fā)生從下方向上 方吹,通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的氣流。而且從第2通風口 26吹出的空氣和從第2空氣導入口 9送入的空氣從各翼片33 之間吹入排氣管道32,從排氣口 31排向外部。也就是說,排氣裝置10將第1空氣導入口 8 來的氣流排出到外部。外殼2內發(fā)生的氣流被分為從第1通風口 21流向沖突構件6的氣流、從第2通風 口 26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從下方向上方通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流向排氣裝 置10的氣流這三種氣流。接著,通過材料導入構件3將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引入外殼2內。被引入外殼2內的混合物首先由沖突構件6引向第1平臺11的上端部。于是,混合物借助于第1平臺11傾斜和從第1通風口 21流向沖突構件6的氣流, 一邊向右斜下方加速,一邊向沖擊構件6的下端部沖擊。以此用物理方式將附著于粉粒體 的粉塵剝離開來。然后,沖擊沖突構件6的混合物被引向第2平臺12上端部。于是,混合物曝露于從第2通風口 26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中。借助于此,將混 合物分離為比較輕的粉塵與比較重的粉粒體。這時,粉粒體的重量比粉塵的重量重得多的情況下,只有粉塵會被氣流向上卷,被 送往排氣裝置10,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上述的是粉粒體的重量比粉塵的重量大的情況,但在粉塵的重量與粉 粒體的重量之差比較小的情況下,有時候粉粒體也會與粉塵一起被氣流向上卷。在這種情況下,與比較重的粉粒體相比,比較輕的粉塵更容易跟著氣流。因此,粉 塵會與氣流一起從翼片33上方繞入排氣管道32內,從排氣口 31排向外部。另一方面,粉粒體比較不容易跟著氣流,因此不能夠像粉塵那樣繞過翼片33進入排氣管道32內,而是會 與翼片33發(fā)生沖突向下方跌落。也就是說,翼片33允許粉塵進入排氣管道32內,同時限 制粉粒體進入排氣管道32。還有,通過第1平臺11和第2平臺12的混合物在通過的過程中與除電針41的前 端接觸。借助于此,在粉粒體和粉塵帶有靜電的情況下能夠將粉粒體和粉塵的靜電加以去 除。而且,在第2平臺12與粉塵分離的粉粒體則在自重的作用下由上往下通過垂直部 13與可動部7之間落下。這時,粉粒體曝露于從下方向上方通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向排氣裝置10 流動的氣流中。也就是說,在自重下落部,粉粒體的輸送方向與氣流方向相反。借助于此,可將在第2平臺12沒能去除的粉塵與粉粒體分離,完成粉粒體的清洗。清洗后的粉粒體由材料排出構件4收集,容納于未圖示的材料容器中。而且在其 后,清洗后的粉粒體被使用于成型加工。還有,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輸送構件5、排氣管道32以及可動壁7與外殼2的前壁 或后壁之間形成間隙,在該間隙內,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設置限制氣流通過的密封部件S。密封部件S由例如金屬薄板形成。又,密封部件S設置于排氣管道32的水平部 分、第2平臺12的上端部(輸送方向上游側端部)、垂直部13的下端部(輸送方向下游側 端部)、固定部14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以及壁構件35的下端部。設置于排氣管道32的水平部分的密封部件S,從下方覆蓋著排氣口 31配置,從正 面看來其右端部與排氣管道32的右端部重疊配置,其左端部配置為向上下方向投影時與 排氣31的左端部重疊配置,設置于排氣管道32的水平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兩端部。第2空氣導入口 9來的氣流被設置于排氣管道32的水平部分的密封部件S截斷。設置于第2平臺12的上端部的密封部件S形成為沿著第2平臺12的厚度方向 (右上方向)的正面看來大致為矩形的形狀,設置于第2平臺12的前后方向兩端部。設置于垂直部13的下端部的密封部件S形成為沿著垂直部13的厚度方向(左右 方向)的正面看來大致為矩形的形狀,設置于垂直部13的前后方向兩端部。固定部14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設置的密封部件S形成為沿著固定部14的厚度 方向(右下方向)的正面看來大致為矩形的形狀,設置于固定部14的前后方向兩端部。從空氣導入口 8來的氣流的一部分在第2平臺12的上端部、垂直部13的下端部、 以及設置于固定部14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密封部件S的控制下,均勻通過外殼2的前壁 或后壁與輸送構件5之間。設置于壁構件35的下端部的密封部件S形成為沿著壁構件35的厚度方向(左右 方向)延伸的正面看來大致為矩形的形狀,設置于壁構件35的前后方向兩端部。從第2空氣導入口 9來的氣流的一部分在壁構件35的下端部設置的密封部件S 的控制下,均勻通過外殼2的前壁或后壁與壁構件35之間。還有,密封部件S除了上面所述以外,也設置于第1平臺11的左端部與外殼2的 左壁之間以及壁構件35的上端部與排氣管道32的下端部之間。這些密封部件S也與上述 密封部件S —樣對通過間隙的氣流進行控制。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從第1空氣導入口 8流向第1平臺11的氣流在第1平臺11的氣流偏轉板22的控制下流向沖突構件6。又,從第1空氣導入口 8流向第2平臺 12的氣流在第2平臺12的沖孔金屬板27的控制下流向排氣裝置10。也就是說,第1空氣導入口 8正在發(fā)生氣流時,在第1平臺11只發(fā)生流向沖突構 件6的氣流,在第2平臺12只發(fā)生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因此,首先,混合物被引向第1平臺11,同時借助于流向沖突構件6的氣流向沖突 構件6沖擊。借助于此,用物理方式將附著于粉粒體上的粉塵剝離。接著,從第1平臺11向第2平臺12輸送的混合物被引向第2平臺12,同時曝露于 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借助于此,混合物被分離為比較輕的粉塵與比較重的粉粒體,氣 流只將粉塵向排氣裝置10輸送。 其結果是,能夠高效率地從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中去除粉塵。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在第1平臺11,與第1通風口 21相對地設置沖突構 件6。因此能夠利用流向沖突構件6的氣流,并且借助于第1平臺11的傾斜使粉粒體加速, 同時能夠使其確實與沖突構件6沖撞。又,在第2平臺12,利用其比第1平臺傾斜度小的傾斜,將粉粒體以比較緩慢的速 度輸送,同時能夠使其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曝露于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中。因此,在第1平臺11,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從粉粒體上剝離粉塵,在第2平臺12能夠 以更高的效率將粉塵與粉粒體分離。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在自重下落部(輸送構件5的垂直部13、可動壁7 的壁構件35、以及它們之間),粉粒體在自重的作用下落下同時曝露于從下方流向上方的 氣流中。因此,粉粒體的落下方向與被去除的粉塵的輸送方向相反。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分離在第2平臺12中不能去除的粉塵與粉粒體。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通過使可動壁7滑動,能夠均勻改變自重下落部的 開口截面積。因此,不改變來自第2平臺12的風量,只要使可動壁7滑動,就能夠在整個自重下 落部均勻改變通過開口截面積的氣流的每單位截面積的風量。 其結果是,能夠以更高的效率進行分離。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排氣口 31其周圍被排氣管道32所包圍,在排氣管道 32設置多個翼片33。因此,從粉粒體上分離的粉塵可以借助于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從上方繞過翼 片33進入排氣管道32,從排氣管道32被送往排氣口 31。另一方面,粉粒體即使被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送往排氣裝置10,也由于沖擊翼 片33,進入排氣管道32和排氣口 31會受到限制。其結果是,能夠將粉粒體留下而同時只將粉塵從排氣裝置10去除。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由于設置除電針41,使其與第1平臺11和第2平臺 12相對,因此在粉粒體和粉塵帶電的情況下,能夠去除粉粒體和粉塵的靜電。因此即使是粉粒體與粉塵借助于靜電相互吸引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從粉粒體 上剝離粉塵。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第1空氣導入口 8和第2空氣導入口 9分別獨立控制送風量。因此能夠容易地根據粉粒體與粉塵的種類控制氣流。
又,如果采用這種清洗機1,則在外殼2的前壁或后壁與第1平臺11、第2平臺12、 排氣管道32、垂直部13、以及壁構件35之間形成使第1空氣導入口 8和第2空氣導入口 9 來的氣流通過的間隙,在第1平臺11、第2平臺12、排氣管道32、垂直部13、以及壁構件35, 設置配置于間隙的密封部件S。而且密封部件S對從第1空氣導入口 8和第2空氣導入口 9流向間隙的氣流進行 控制。因此,借助于外殼2與排氣管道32之間的密封部件S,能夠截斷從第2空氣導入口 9流向排氣管道32通過間隙流動的氣流。又,在第1平臺11、第2平臺12、垂直部13、以及壁構件35,保持間隔在第1平臺 11、第2平臺12、垂直部13、以及壁構件35與外殼2之間設置密封部件S,因此能夠控制通 過第1平臺11、第2平臺12、垂直部13、以及壁構件35與外殼2之間的間隙的氣流,能夠防 止粉粒體與粉塵堆積在間隙、間隙附近的外殼2的內表面、以及間隙的近旁各部件構成的 角等上。特別是在自重下落部,有時候通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自由下落的粉塵進 入垂直部13和壁構件35與外殼2的前壁或后壁構成的角。進入角中的粉塵不容易隨著通 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從下方向上吹的氣流飄動,因此有時候與粉粒體一起落下。但是借助于通過垂直部13和壁構件35與外殼2之間的間隙的氣流,能夠防止粉 塵進入角中,能夠使粉塵隨著通過垂直部13與壁構件35之間從下方向上方吹的氣流飄動, 能夠高效率地去除粉塵。
權利要求
一種粉粒體清洗裝置,是一邊輸送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一邊從所述混合物中去除所述粉塵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引導所述混合物的輸送的第1導向構件、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相連地設置于所述混合物的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引導所述混合物的輸送的第2導向構件、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的相對面配置,沖撞所述混合物的沖突構件、在所述沖突構件的相反側,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相對面配置,發(fā)生向著所述第1導向構件和所述第2導向構件的氣流的第1送風手段、以及在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相反側,與所述第2導向構件相對面配置,將來自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氣流向外部排出的排氣裝置,所述第1導向構件具備控制來自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氣流,使其向著所述沖突構件流動的第1氣流控制部,所述第2導向構件具備控制所述第1送風手段的氣流,使其向著所述排氣裝置流動的第2氣流控制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導向構件傾斜著配置,同時相對于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端部,所述輸送方向 下游側端部配置于下方,所述第2導向構件以比所述第1導向構件小的斜度傾斜配置,同時相對于所述輸送方 向上游側端部,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端部配置于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與所述第2導向構件相連地設置于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允許所述粉粒體以自己重 量的自由落下的自重下落部、以及可發(fā)生流向所述粉粒體的自重下落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氣流的第2送風手段。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重下落部具有滑動自如地設置于所述自重下落方向的正交方向上,能夠使所述 自重下落部的開口截面積均勻變化的可動壁。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氣裝置,具備排氣口、圍繞所述排氣口周圍設置的排氣管道、以及設置于所述排氣管道,允許所述粉塵通過,同時對所述粉粒體的通過加以限制的限制 構件。
6.根據權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去除所述 混合物的靜電的除電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送風 手段和所述第2送風手段分別獨立地對送風量進行控制。
8.根據權利要求5 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粉粒體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所述第1導向構件、所述第2導向構件、所述第1送風手段、所述第2送風手段、所 述排氣管道、以及收容所述自重下落部的筐體,所述筐體與所述第1導向構件、所述第2導向構件、所述排氣管道、以及所述自重下落 部之間形成使來自所述第1送風手段以及所述第2送風手段的氣流通過的間隙,在第1導向構件、所述第2導向構件、所述排氣管道、以及所述自重下落部,配置于所述 間隙的密封部件在任意位置上設置,所述密封部件可對從所述第1送風手段和所述第2送風手段流向所述間隙的氣流進行 控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能夠從粉粒體和粉塵的混合物中高效率去除粉塵的粉粒體清洗裝置。解決的手段是,具備具有第1平臺(11)和第2平臺(12)的輸送構件(5)、與第1平臺(11)相對面配置的沖突構件(6)、以及與第2平臺(12)相對面配置的排氣裝置(10),產生從第1平臺(11)流向沖突構件(6)的氣流和從第2平臺(12)流向排氣裝置(10)的氣流,首先,借助于從第1平臺(11)流向沖突構件(6)的氣流,使粉粒體與粉塵的混合物向沖突構件(6)沖擊,從粉粒體上將粉塵剝離,其后利用從第2平臺(12)向排氣裝置(10)流動的氣流,將粉粒體與粉塵分離。
文檔編號B07B11/02GK101856654SQ20101016126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10日
發(fā)明者張春曉, 藤岡秀樹, 長谷川和希, 馬場和弘 申請人:株式會社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