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ー種燃氣灶具,特別涉及ー種可充分利用余熱的高效節(jié)能商用燃氣灶具。
背景技術:
目前商業(yè)使用的灶具普遍都是需要強制送風的,熱負荷高達25KW-50KW,而灶具產生煙氣的熱量大多都是直接排放到外界中而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即便現(xiàn)有的ー些灶具設有對空氣進行預熱的裝置,但預熱裝置屬于單獨使用的配套裝置,而沒有與灶具本身形成一體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進行預熱的節(jié)能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ー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包括爐盤、燃燒器和混合腔,爐盤底的中部設有燃燒器,燃燒器與混合腔連通,該灶還包括煙氣導流罩,用于將爐盤內的煙氣余熱導流至混合腔外壁以對混合腔內預混燃氣進行預熱,爐盤的邊沿具有與鍋接觸的翻邊,煙氣導流罩與爐盤底部連通,煙氣導流罩套設于混合腔外,煙氣導流罩底部與混合腔的外壁密封連接,煙氣導流罩上設有余熱排放的出ロ,該灶還包括蜂窩狀多孔陶瓷和聚能板架,蜂窩狀多孔陶瓷通過聚能板架傾斜架設于爐盤內,且呈環(huán)形張ロ結構,煙氣導流罩與爐盤底部的連通處位于蜂窩狀多孔陶瓷的下方。本發(fā)明將混合腔設置在煙氣導流罩內,使得預熱裝置與灶具形成一體,不需要拆分単獨使用就可以實現(xiàn)對通入灶具內的預混燃氣進行預熱的目的。煙氣的熱量被鍋底散射到達蜂窩狀多孔陶瓷,蜂窩狀多孔陶瓷截留煙氣中的熱量,進ー步輻射加熱鍋底,確保了爐盤內的所有煙氣與鍋底充分換熱。而通過蜂窩狀多孔陶瓷的煙氣,又被收集進入煙氣導流罩中,對混合腔內已經預混的燃氣和空氣進行預熱,充分利用灶具產生的熱能。聚能板架用于使蜂窩狀多孔陶瓷在爐盤內保持傾斜固定,其上等距離設置ー排或多排通孔,不妨礙通過蜂窩狀多孔陶瓷的煙氣順利進入煙氣導流罩內。蜂窩狀多孔陶瓷可以是一體成形,也可以是多塊拼合后,架設于聚能板傾斜架之上。如上述的煙氣導流罩的結構為上大下小的圓臺結構,煙氣導流罩下部的外側設置有排氣管,排氣管上具有出口,出ロ用于向外直接排放或與其他加熱裝置連接。如上述的煙氣導流罩的下部通過導流罩鎖緊環(huán)與混合腔密封連接。本發(fā)明將爐盤、煙氣導流罩、排氣管連通,取消爐盤上部傳統(tǒng)的煙氣排放缺ロ,減少未經余熱利用的煙氣直接排放。煙氣導流罩內的廢煙氣通過排煙管送入灶具的其他加熱裝置(如尾鎿),用于加熱廚師用于炒菜、洗鍋的水,充分利用煙氣中剰余的熱量,使得灶具達到節(jié)能又環(huán)保的目的。煙氣導流罩上大下小的圓臺結構設計,使得倒流的余熱能夠較持久地保持在煙氣導流罩中,以方便充分利用余熱。如上述的混合腔為從上而下逐漸縮減的梯級管狀結構,其中設有燃燒器的一端為上部,混合腔的上部設于爐盤內,混合腔下部的外壁通過導流罩鎖緊環(huán)與煙氣導流罩密封連接。優(yōu)選的,如上述的混合腔外壁上還設有若干翅片。優(yōu)選的另外ー個方案是,如上述的混合腔外壁和/或煙氣導流罩的內壁具有向下導流的螺紋結構。本發(fā)明的混合腔的結構為從上而下逐漸縮減的梯級結構,如此的結構,使得混合腔與煙氣導流罩的換熱面積増加,増加余熱利用效率?;旌锨煌獗诘某崞饕鸬皆黾訐Q熱面積的作用,也起到延緩余熱排放的作用。而向下導流的螺紋結構,有效地確保了煙氣導流罩的煙氣沿螺旋方向向下導流,可有效增加了余熱的交換時間和面積。 如上述的混合腔與風管彎頭相通,風管彎頭的一端與導流罩鎖緊環(huán)相接,另一端與風機相連。如上述的風管彎頭內設置有長明火燃氣和主火燃氣兩條通道,長明火燃氣通道與燃燒器相通,主火燃氣管道位于風機進風的入口處。本發(fā)明的灶具采用的中壓送風進氣,風機及燃燒產生的噪音顯著減少30分貝。本發(fā)明將燃氣和空氣按最佳配比預混后,再通入混合腔中一起預熱,一方面可以利用分子熱運動促進兩者混合的充分性,另ー方面顯著節(jié)約預混燃氣達到其燃點需消耗的熱量,從而使得燃燒更充分,火焰溫度更高,減少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如上述的燃燒器整體呈圓盤狀,圓盤的底面沿圓周方向均勻設有多個徑向開的條形槽,圓盤的頂面對應條形槽設置多個通孔,條形槽與通孔連通。燃燒器的底面的中部設有圓弧形凸起,條形槽圍繞該圓弧形凸起外部設置?;旌锨粌鹊幕旌蠚怏w通過燃燒器的下部的條形槽進入燃燒器后,再從燃燒器上部的通孔噴射沖擊鍋底,而圓弧形凸起使得預熱的混合燃氣進一歩散射,提高燃氣與空氣混合的充分性,然后集中通過條形槽進入與之相通的圓形通孔噴射出燃燒,可進ー步增強燃氣與空氣混合的充分性,并最大限度地維持預混燃氣的噴射壓力,從而大大提升了灶具的燃燒效率及熱交換效率。
圖I是本發(fā)明的平面結構連接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爐蓋的側視圖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爐蓋的俯視圖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煙氣導流罩的側視圖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煙氣導流罩的俯視圖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風管彎頭的側視圖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第一種聚能板架的俯視圖示意圖;圖8是本發(fā)明第二種聚能板架的俯視圖示意圖;圖9是本發(fā)明燃燒器的側視圖示意圖10是本發(fā)明燃燒器的俯視圖示意圖;圖11是本發(fā)明混合腔的側視圖示意圖;圖12是本發(fā)明混合腔的俯視圖示意圖;圖13是本發(fā)明導流罩鎖緊環(huán)的側視圖示意圖;圖14是本發(fā)明導流罩鎖緊環(huán)的俯視圖示意圖;圖15是本發(fā)明攏火環(huán)的側視圖示意圖;圖16是本發(fā)明攏火環(huán)的俯視圖示意圖;圖17是本發(fā)明長明火蓋的側視圖示意圖; 圖18是本發(fā)明長明火蓋的俯視圖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ー步的詳細說明。 參照圖I、2、3、4、5、6、11、12、13、14所示,本發(fā)明ー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包括爐盤I、煙氣導流罩2、風管彎頭3,蜂窩狀多孔陶瓷4、聚能板架5、燃燒器6和混合腔7,爐盤I為中部開孔的空心圓柱盤,爐盤I的邊沿具有與鍋接觸的翻邊,爐盤I內共設有三處折彎,爐盤I的底部與煙氣導流罩2相通,煙氣導流罩2的結構為上大下小的圓臺結構,煙氣導流罩2下部的外側設置有排氣管,排氣管的出口與灶具的尾鎿相連,煙氣導流罩2套設于混合腔7タト,混合腔7為從上而下逐漸縮減的梯級管狀結構,設有燃燒器6的一端為上部,混合腔7的上部設于爐盤I內,煙氣導流罩2的下部與混合腔7的外壁通過導流罩鎖緊環(huán)8相互密封連接,混合腔7的外壁上還設有若干翅片,混合腔7的外壁和煙氣導流罩2的內壁上均設有向下導流的螺紋結構,混合腔7的下部通過導流罩鎖緊環(huán)8與“ L”型的風機彎頭3連通,風管彎頭3的一端和導流罩鎖緊環(huán)8連通,風管彎頭3的另一端接有風機,風管彎頭3與風機相連端的一側設有長明火燃氣通氣管9和主火燃氣通氣管10,長明火燃氣通氣管9與燃燒器6相通,主火燃氣通氣管10設于風機進風入口處。參照圖1、7、8、9、10、15、16、17、18所示,聚能板架5設置在混合腔7的上部邊緣,聚能板架5的側壁上等距離開有多個通孔,通孔可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成ー排或兩排,蜂窩狀多孔陶瓷4通過聚能板架5傾斜架設于爐盤I內,蜂窩狀多孔陶瓷4呈環(huán)形張ロ結構且蜂窩狀多孔陶瓷4最外部邊緣緊貼爐盤I,煙氣導流罩2與爐盤I底部的連通處位于蜂窩狀多孔陶瓷4的下方,燃燒器6位于爐盤I底部的中部位置并與混合腔7連通,燃燒器6整體呈圓盤狀,包括攏火環(huán)11和長明火蓋12,燃燒器6的上部環(huán)形邊緣601套接在混合腔7的上部,燃燒器6的下部環(huán)形邊緣602的底部沿圓周方向均勻設有多個徑向開的條形槽603,燃燒器6的上部環(huán)形邊緣601上對應設有多個通孔604,條形槽603與通孔604相通,燃燒器6的下部中央位置設有圓弧形凸起底部605,圓弧形凸起底部605的中部位置開有可供長明火燃氣通氣管9通過的圓孔606,長明火蓋12置于圓孔606之上,長明火蓋12上開有若干小孔121,攏火環(huán)11設置在燃燒器6的上部環(huán)形邊緣601上。使用灶具時,先用風機中壓將空氣送入風機彎頭3,然后往長明火燃氣通氣管9內通入適當的燃氣,通入長明火燃氣直接通過圓孔606到達燃燒器6,并與通過607進入的空氣預混合后,從長明火蓋12的121孔中噴出點火燃燒。在需要加大火力正常使用時,往主火燃氣通氣管10向風管彎頭3通入燃氣,主火燃氣與空氣經過最佳配比預混后進入混合腔7,預混燃氣在混合腔7中預熱并通過燃燒器6底部圓弧型凸起605的散射作用進ー步充分混合后,集中通過條形槽603進入與之相通的圓形通孔604噴射出燃燒器6遇長明火點燃燃燒。燃燒后的煙氣通過攏火環(huán)11進ー步向爐盤I內擴散并加熱鍋底,此時,爐盤I的溫度高達1600°C,鍋底同時又將大部分高溫煙氣散射通過蜂窩狀多孔陶瓷4,此時蜂窩狀多孔陶瓷4將一部分煙氣中的熱量截留,然后又繼續(xù)將熱量輻射回鍋底,被截留部分熱量后的煙氣通過蜂窩狀多孔陶瓷4上的小孔進入爐盤I的下部井隨之進入煙氣導流罩2內,此時,位于煙氣導流罩2的煙氣溫度約為400-500°C,煙氣從上而下運動,對混合腔7內從下而上的預混燃氣進行預熱,混合腔7內的氣體溫度隨之升至約200°C,預熱完畢的廢煙氣最終通過排煙管進入到灶具的尾鎿,繼續(xù)加熱炒菜和洗鍋的用水。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掲示和教導,本發(fā)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掲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一 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ー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發(fā)明構成任何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包括爐盤、燃燒器和混合腔,所述爐盤底的中部設有燃燒器,所述燃燒器與混合腔連通,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煙氣導流罩,用于將爐盤內的煙氣余熱導流至混合腔外壁以對混合腔內預混燃氣進行預熱; 所述爐盤的邊沿具有與鍋接觸的翻邊,所述煙氣導流罩與爐盤底部連通;煙氣導流罩套設于混合腔外,所述煙氣導流罩底部與混合腔的外壁密封連接,煙氣導流罩上設有余熱排放的出口; 還包括蜂窩狀多孔陶瓷和聚能板架,蜂窩狀多孔陶瓷通過聚能板架傾斜架設于爐盤內,且呈環(huán)形張口結構,煙氣導流罩與爐盤底部的連通處位于蜂窩狀多孔陶瓷的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煙氣導流罩的結構為上大下小的圓臺結構,煙氣導流罩下部的外側設置有排氣管,排氣管上具有出口,所述出口用于向外直接排放或與其他加熱裝置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煙氣導流罩的下部通過導流罩鎖緊環(huán)與混合腔密封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為從上而下逐漸縮減的梯級管狀結構,其中設置有燃燒器的一端為上部,混合腔的上部設于爐盤內,混合腔下部的外壁通過導流罩鎖緊環(huán)與煙氣導流罩密封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外壁上還設有若干翅片。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外壁和/或煙氣導流罩的內壁具有向下導流的螺紋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4-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與風管彎頭相通,風管彎頭另一端與風機相連。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風管彎頭內設置有長明火燃氣和主火燃氣兩條通道,長明火燃氣通道與燃燒器相通,主火燃氣管道位于風機進風的入口處。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器整體呈圓盤狀,圓盤的底面沿圓周方向均勻設有多個徑向開的條形槽,圓盤的頂面對應條形槽設置多個通孔,所述條形槽與所述通孔連通。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器的底面的中部設有圓弧形凸起,條形槽圍繞該圓弧形凸起外部設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余熱對預混燃氣預熱的節(jié)能灶,包括爐盤、燃燒器和混合腔,在爐盤底的中部設有燃燒器,燃燒器與混合腔連通,還包括用于將爐盤內的煙氣余熱導流至混合腔外壁以對混合腔內預混燃氣預熱的煙氣導流罩,爐盤的邊沿具有與鍋接觸的翻邊,煙氣導流罩與爐盤底部連通,煙氣導流罩套設于混合腔外,煙氣導流罩與混合腔的外壁在底部密封連接,煙氣導流罩上設有余熱排放的出口,爐盤內設有通過聚能板架傾斜架設的蜂窩狀多孔陶瓷。本發(fā)明取消了爐盤上部傳統(tǒng)的煙氣排放缺口,減少未經余熱利用的煙氣直接排放,通過將混合腔設置在煙氣導流罩內,使得預熱裝置與灶具形成一體,不需要拆分單獨使用就可實現(xiàn)對通入灶具內的預混燃氣進行預熱的目的。
文檔編號F24C3/04GK102829495SQ201210355860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0日
發(fā)明者鄧延鴻 申請人:鄧延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