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釋放地附連到車輛的支架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具有車身底板的車輛的支架組件。支架組件包括支架本體,其可通過至少一個緊固件附連到車輛的車身底板。支架本體可限定至少一個通路,所述通路可具有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可在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之間移動。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可定位在第一通路部分中,以使得支架本體被固定至車身底板,且可定位在第二通路部分中,以使得支架本體從車身底板分離。支架本體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相對于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移動。
【專利說明】可釋放地附連到車輛的支架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可附連到車輛的支架組件。
【背景技術】
[0002]許多車輛包括支架或子框架,其安裝到車輛的車身底板。支架通常在車輛前端部處定位在動力傳動系之下。當負載被施加到車輛時,支架用于吸收能量,包括振動和沖擊。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提供了一種用于具有車身底板的車輛的支架組件。支架組件包括支架本體,其可通過至少一個緊固件附連到車輛的車身底板。支架本體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相對于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移動。這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0004]在一個實施例中,支架本體可限定至少一個通路,其具有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可在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之間移動。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可定位在第一通路部分內(nèi),以使得支架本體被固定至車輛的車身底板,且可定位在第二通路部分內(nèi),以使得支架本體從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支架本體構造為當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移動,以使得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相對于支架本體從第一通路部分移動至第二通路部分。
[0005]在另一實施例中,支架本體可限定至少一個通路,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可定位在所述至少一個通路中,以將支架本體固定至車輛的車身底板。支架本體構造為,當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沿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移動,以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0006]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具有車身底板的車輛的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包括:支架本體,其可通過至少一個緊固件附連到車輛的車身底板;其中,支架本體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相對于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移動,以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0007]支架本體限定至少一個通路,所述通路包括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可在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之間移動,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定位在第一通路部分中能使得支架本體被固定至車輛的車身底板,且定位在第二通路部分中能使得支架本體從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并且其中,支架本體構造為當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移動,以使得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相對于支架本體從第一通路部分移動至第二通路部分。
[0008]支架組件還包括釋放機構,所述釋放機構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支架本體分離或變形,以使得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相對于支架本體從第一通路部分移動至第二通路部分。
[0009]支架組件還包括至少部分地包圍第一通路部分的第一套筒和至少部分地包圍第二通路部分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附連到支架本體,所述第二套筒構造為引導支架本體,以在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處于第二通路部分內(nèi)時沿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垂直地移動。
[0010]第一套筒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保持附連到支架本體。
[0011]第一套筒大體包圍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所述第一套筒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支架本體分開。
[0012]支架本體限定至少一個通路,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定位在至少一個通路中,以將支架本體固定至車輛的車身底板,并且其中,支架本體構造為,當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沿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移動,以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0013]支架組件還包括大體包圍所述至少一個通路內(nèi)的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的第一套筒,和圍繞第一套筒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附連到支架本體。
[0014]支架組件還包括墊圈,所述墊圈具有至少一個凸片,第二套筒坐在所述至少一個凸片上,所述至少一個凸片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墊圈分離或變形,以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0015]第二套筒包括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所述下部部分與墊圈的所述至少一個凸片接觸,且其橫截面面積大于上部部分的橫截面面積。
[0016]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勢及其他特征和優(yōu)勢將從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模式的以下詳細描述連同附圖時顯而易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具有車身底板的車輛的側視圖;
[0018]圖2是車輛的局部底部透視圖,支架組件相對于車輛取向且可附連到車輛的車身底板;
[0019]圖3和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圖2的支架組件的接頭位置處的局部透視圖,分別在固定位置和釋放位置;
[0020]圖5和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圖2的支架組件的接頭位置處的局部透視圖,分別在固定位置和釋放位置;
[0021]圖7和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圖2的支架組件的接頭位置的局部橫截面視圖,分別在固定位置和釋放位置;橫截面大體在圖2的標為7,8-7,8的線處截??;和
[0022]圖9是圖7和8的支架組件的附連釋放組件的局部底部透視圖,緊固件部分被移除。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認識到,諸如“之上”、“之下”、“向上”、“向下”等的術語用來描述附圖,且不表示對本發(fā)明的范圍的限制,所述范圍如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任何數(shù)字指代,諸如“第一”或“第二”僅是示意性的,且不意圖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0024]參考附圖,其中,在多個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對應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具有車身底板12的車輛10在圖1中示出,可附連且附連至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的支架組件20在圖2中示出。支架組件20大致包括支架本體22,支架本體22可通過至少一個緊固件44附連到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如圖3-8所示。支架本體22可在支架本體22上的后安裝接頭位置24和/或中間安裝接頭位置26處附連到車身底板12,如圖2所示。盡管支架本體22示出在車身底板12的前端部處,應意識到,其還可以定位在車身底板12的后部處。在一個實施例中,支架本體22可由頂部板或部分28和底部板或部分30形成,如圖3-8所示。在未示出的另一實施例中,支架本體22可由一個實心材料件形成。
[0025]緊固件44可以為,但不限于,螺栓。緊固件44與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相互作用,以在緊固件44上產(chǎn)生負載或在緊固件44中產(chǎn)生張緊力,以將支架本體22保持在固定位置,如圖3、5和7所示。車輛10可包括匹配部件14,諸如圖7和8所示的,緊固件44可與之相匹配。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緊固件44可具有螺紋(未示出),匹配部件14可以帶有螺紋,從而緊固件44旋擰到匹配部件14中,以產(chǎn)生負載,而將支架本體22保持在固定位置。應意識到,能夠?qū)⒅Ъ鼙倔w22保持在固定位置的任何其他機構也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0026]當車輛10上的被施加負載(其一部分傳遞至支架本體22)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支架本體22構造為從固定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從而支架本體22可與車輛10分離,如以下詳細所述。
[0027]現(xiàn)參考圖3和4,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支架組件20示出在圖2所示的后安裝接頭位置24中的一個處。在后安裝接頭位置24處,頂部板28可限定第一開口 34,底部板30可限定第二開口 36,它們大體對齊以形成通路38,緊固件44在該通路中可相對于支架本體22移動。第一開口 34和第二開口 36可成形為相同的鍵孔,從而通路38具有第一通路部分40 (如圖4所示)和第二通路部分41 (如圖3所示),其中,第二通路部分41可具有比第一通路部分40更大的橫截面面積。緊固件44定位在第一通路部分40中,以在固定位置中將支架本體22固定到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緊固件44定位在第二通路部分41中,以使得支架本體22沿垂直方向滑離緊固件44,以允許支架本體22與車輛10在每個后安裝接頭位置24處分離。
[0028]當緊固件44定位在第一通路部分40中時,緊固件44大體與支架本體22接觸,例如緊固件44的頭部下側接觸底部板30。緊固件44上的負載在緊固件44和支架本體22之間產(chǎn)生阻力,將支架本體22保持在固定位置。阻力可取決于緊固件44和支架本體22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當車輛10上的被施加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緊固件44和支架本體22之間的阻力可被克服,從而支架本體22可與固定位置分離。其則可相對于緊固件44移動,如通過圖3中的箭頭43所指示的,從而緊固件44從在第一通路部分40內(nèi)移動到在第二通路部分41內(nèi)(在釋放位置),如圖4所示。支架本體22于是可垂直移動,如通過圖4中的箭頭45所示,向下滑動到緊固件44以下,從而支架本體22與車輛10分離。
[0029]支架組件20還可包括釋放機構46,釋放機構46構造為,當緊固件44和支架本體22之間的阻力被克服但車輛12上被施加的負載低于臨界大小時,將支架本體22保持在固定位置。為實現(xiàn)此,釋放機構46可在第一通路部分40和第二通路部分41之間提供屏障,從而支架本體22被阻止相對于緊固件44縱向(或側向)移動,如圖3所示。如在圖3和5中示出的,釋放機構46可以是分立的凸片、板等,其附連到支架本體22。在支架本體22由一個實心材料件制成(如上所述)時,釋放機構46可整合或并入在支架本體22中。當被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釋放機構46可構造為變形和/或從支架本體22分開,類似于熔融,以將支架本體22從固定位置分離到釋放位置,如上所述。
[0030]支架本體22從固定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的臨界大小可取決于各種因素而變化。這些因素可包括,但不限于,支架本體22的材料、釋放機構46的材料、支架本體22的尺寸和形狀、車輛10的尺寸和類型、將緊固件44固定至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的負載、緊固件44和支架本體22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等。
[0031]支架組件20還可包括圍繞第一通路部分4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套筒48,以及圍繞第二通路部分41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套筒50。當處于固定位置時,且當緊固件44在第一通路部分40內(nèi)時,第一套筒48初始地附連至支架本體22。第一套筒48可經(jīng)由例如與底部板30的定位焊點附連到支架本體22。當緊固件44在第二通路部分41內(nèi)時,第二套筒50引導支架本體22以沿緊固件44垂直地滑動,有效地將緊固件44從支架本體22抽出,以將支架本體22與車輛10分離,如前所述。第二套筒50可成角度,以進一步沿緊固件44引導支架本體。
[0032]在圖3和4所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套筒48僅部分地將緊固件40包圍在第一通路部分40內(nèi)。當被施加的負載在臨界大小或之上時,第一套筒48保持與支架本體22完好,且由此不與緊固件44 一起從第一通路部分40移動到第二通路部分41,如圖4所述。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第一套筒48和第二套筒50可被連接,其中,第一套筒48和第二套筒50可被焊接在一起,或替換地,可由同一件材料形成。
[0033]在圖5和6所見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套筒48可以是包圍緊固件44的襯套。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第一套筒48與緊固件44 一起從第一通路部分40移動到第二通路部分41,從支架本體22分開。在第一套筒48經(jīng)由至少一個定位焊點附連到支架本體22的實施例中,定位焊點應具有足夠強度,以當被施加負載低于臨界大小時保持與支架本體22的附連,如上所解釋的,且在被施加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支架本體22分離。
[0034]現(xiàn)參考圖7和8,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20示出在圖2所示的中間安裝接頭位置26中的一個處。在中間安裝接頭位置26處,支架本體2可限定通路134,緊固件44可布置在其內(nèi)。通路134可分別通過支架本體22的頂部板或部分28和底部板或部分30中的第一開口 138和第二開口 140限定。緊固件44被插入通過通路134,以將支架本體22固定到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在固定位置中,如圖7所示。
[0035]支架組件20可以包括第一套筒150和第二套筒148。第一套筒150包圍通路134內(nèi)的緊固件44。第二套筒148包圍第一套筒150,從而在其之間存在干涉配合。第二套筒148還附連到支架本體22,例如經(jīng)由焊接至頂部板28和/或底部板30。
[0036]如上所解釋的,緊固件44與車輛10的車身底板12相互作用,從而產(chǎn)生緊固件44上的負載或緊固件44中的張緊力。負載被傳遞至第一套筒150,由于第一套筒150和第二套筒148之間的干涉配合,第一套筒150繼而將力施加在第二套筒148上,由此將支架本體22保持在固定位置。當車輛10上施加的負載(其一部分傳遞至支架本體22)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從第一套筒150施加在第二套筒148上的力可被克服,從而支架本體22可與固定位置分離。這允許支架本體22然后沿緊固件44垂直移動,如在圖7中通過箭頭145所指示的,從而支架本體22可從固定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如圖8所見,且最終與車輛10分離。
[0037]支架組件20還可包括墊圈152,墊圈152具有凸片154,如圖9所示,且其與緊固件44接觸。第一套筒150坐在墊圈上,第二套筒148坐在凸片154上。墊圈152被構造為,當?shù)谝惶淄?50和第二套筒148之間的力被克服但車輛12上被施加的負載低于臨界大小時,將支架本體22保持在固定位置。為此,第一套筒150坐在墊圈152上,第二套筒148坐在凸片154上。當被施加的負載在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被施加負載的傳遞到支架本體22的部分從第二套筒148傳遞至第一套筒150和凸片154 二者。凸片154構造為然后變形和/或與墊圈152分尚,從而支架本體22可與固定位置分尚。盡管圖9中不出四個凸片154,應意識到可存在任何數(shù)量的凸片154。
[0038]支架本體22與固定位置分離和/或凸片154變形和/或分離時的臨界大小可基于各種因素設定。它們可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套筒150和第二套筒148之間的表面接觸面積的量,等等。例如,第二套筒148可包括臺階部156,臺階部156將第二套筒148分為上部部分160和下部部分158。上部部分160的橫截面面積通常小于下部部分158。臺階部156可以是帶角度的。臺階部156的角度和/或上部部分160與下部部分158的高度比可被調(diào)節(jié)以設定凸片154變形和/或與墊圈152分離時的臨界大小。
[0039]詳細描述和附圖或視圖支持和描述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的范圍僅由權利要求限定。盡管已詳細描述了用于執(zhí)行要求保護的發(fā)明的最佳模式和其他實施例,存在各種替換涉及和實施例,用于實踐限定在所附權利要求中的本發(fā)明。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具有車身底板的車輛的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包括: 支架本體,其可通過至少一個緊固件附連到車輛的車身底板,所述支架本體限定至少一個通路,至少一個緊固件在所述通路中可相對于支架本體移動,所述至少一個通路具有第一通路部分和第二通路部分,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定位在第一通路部分中能使得支架本體被固定至車輛的車身底板,且定位在第二通路部分中能使得支架本體從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其中,支架本體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移動,以使得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從第一通路部分移動至第二通路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組件,還包括釋放機構,所述釋放機構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支架本體分離或變形,以使得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相對于支架本體從第一通路部分移動至第二通路部分。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組件,還包括至少部分地包圍第一通路部分的第一套筒和至少部分地包圍第二通路部分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附連到支架本體,所述第二套筒構造為引導支架本體,以在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處于第二通路部分內(nèi)時沿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垂直地移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組件,其中,第一套筒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保持附連到支架本體。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套筒大體包圍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所述第一套筒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支架本體分開。
6.一種用于具有車身底板的車輛的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包括: 支架本體,其可通過至少一個緊固件附連到車輛的車身底板,所述支架本體限定至少一個通路,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定位在所述至少一個通路中,以將支架本體固定到車輛的車身底板; 其中,支架本體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沿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移動,以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組件,還包括大體包圍所述至少一個通路內(nèi)的所述至少一個緊固件的第一套筒,和圍繞第一套筒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附連到支架本體。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組件,還包括墊圈,所述墊圈具有至少一個凸片,第二套筒坐在所述至少一個凸片上,所述至少一個凸片構造為,當車輛上施加的負載處于臨界大小或在其之上時,與墊圈分離或變形,以使得支架本體與車輛的車身底板分離。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組件,其中,第二套筒包括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所述下部部分與墊圈的所述至少一個凸片接觸,且其橫截面面積大于上部部分的橫截面面積。
【文檔編號】B62D21/00GK104290815SQ201410342863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19日
【發(fā)明者】B.S.桑哈, J.K.穆爾, Z.莫爾赫姆, D.V.馬祖爾, M.A.雷, Q.許, J.權, J.B.樸 申請人:通用汽車環(huán)球科技運作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