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使礦車、機車復位到軌道上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金屬礦山地下生產運輸中,部分巷道使用的是18kg/m鋼軌,由于軌道輔設質量不達標及節(jié)約成本等原因,礦車及機車在行駛中經常有掉道產生,而要使礦車、機車復位到軌道上,傳統(tǒng)的方法有:一、使用起道器將礦車頂起復位;二、將掉道礦車拖到軌道固定上道器位置復位;三、使用臨時三角架用葫蘆調起復位等。按上述幾種方法在操作中發(fā)現,有些勞動強度大,有些受空間影響無法實施,有些因離固定上道器遠而拖壞軌道,總之盡管上述方法均能使掉道礦車、機車復位,但均存在不足,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式雙向上道器裝置,克服傳統(tǒng)復位軌道方法不方便、勞動強度大、易拖壞軌道的缺點。
一種移動式雙向上道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塊上道器組成一副移動式上道器裝置,上道器包括支承腳、上道鋼板、上道筋,在上道鋼板的兩面各焊接一條上道筋,上道器一頭高、一頭低,高頭端通過將支承腳旋轉到支起位置,與軌道平齊,低頭端與地面接觸。
一種移動式雙向上道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支承腳與上道鋼板通過銷軸活動鏈接,支承腳可翻轉180度雙面使用。
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是:本裝置結構簡單、制作簡單,投資少、維修量少、費用少,安裝方便、安全可靠,可兩面雙向使用,在任何地段使用,一人即可操作,實用、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應用示意圖;
圖中:支承腳1,上道鋼板2,上道筋3,軌道4。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一種移動式雙向上道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塊上道器組成一副移動式上道器裝置,上道器包括支承腳1、上道鋼板2、上道筋3,上道鋼板2是一塊長為350mm、寬為250mm、厚20mm的鐵板,在上道鋼板2的兩面各焊接一條直徑22mm的螺紋鋼作為上道筋3,支承腳1與上道鋼板2通過銷軸活動鏈接,支承腳1可翻轉180度雙面使用。上道器一頭高、一頭低,高頭端通過將支承腳1旋轉到支起位置,與軌道4平齊,低頭端與地面接觸。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制作簡單,投資少、維修量少、費用少,安裝方便、安全可靠,可兩面雙向使用,在任何地段使用,一人即可操作,實用、效果好。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顯變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則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所提交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