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保險杠附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防錯裝型行李箱自動感應器支架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保險杠是吸收和減緩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前后部的安全裝置。轎式小客車型的車輛大多在車身后部設有后行李箱蓋,后行李箱蓋一般設置在后保險杠上方,利用后行李箱蓋的開合操作,打開或關閉行李箱。在這樣的車輛后行李箱蓋開合構造中,采用在車寬方向兩側配置合葉,具體而言是配置具有固定于車身的合葉座和與該合葉座連結并能夠自由轉動的合葉臂的分列左右的一對合葉,以該合葉的合葉臂支承后行李箱蓋使之能夠開合。
現(xiàn)在高檔轎車,均使用后行李箱自動開啟技術,利用一個自動感應裝置進行開關控制,自動開啟感應裝置需通過一個支架,裝配在后保險杠上,然后才能和行李箱進行配合。目前由于缺乏防錯結構,在生產(chǎn)車間裝配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裝反、錯裝的情況,造成安裝的失誤,影響自動開啟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在不改變現(xiàn)有后保險杠的結構的情況下,具有提醒糾錯功能,防止將自動感應器支架裝反,提高產(chǎn)品的的合格率的防錯裝型行李箱自動感應器支架結構。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防錯裝型行李箱自動感應器支架結構,安裝于汽車后保險杠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后保險杠的安裝位置處設置有劃線,劃線的輪廓為感應器支架的形狀;所述的感應器支架為一個方形片狀結構,且中間設有條狀凸起,在感應器支架的一個側邊的中間設置有半圓形的內(nèi)凹結構,該內(nèi)凹結構正對的后保險杠表面設置有一個防錯筋片,該防錯筋片粘接在后保險杠表面為可拆卸結構,并正對感應器支架內(nèi)凹結構的最低點;所述的感應器支架內(nèi)凹結構的最低點設置有一個矩形卡槽,卡槽的寬度與防錯筋片寬度相同,用于卡緊防錯筋片進行定位。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感應器支架的中間的條狀凸起上面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分列在條狀凸起兩邊,一個為圓孔,一個為腰圓孔,腰圓孔的延伸方向與條狀凸起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防錯筋片的高度大于感應器支架邊緣的厚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感應器支架的四個角均設計為圓弧結構,且圓弧的半徑大于感應器支架邊長的1/10。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防錯筋片為一個楔形結構,其高度一邊高一邊低,低的一端正對感應器支架內(nèi)凹結構的最低點。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在不改變現(xiàn)有后保險杠的結構的情況下,具有提醒糾錯功能,能夠防止將自動感應器支架裝反,提高了產(chǎn)品的合格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2是圖1的A-A視圖;
圖中:1感應器支架,2條狀凸起,3內(nèi)凹結構,4防錯筋片,5卡槽,6后保險杠。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更容易清楚地被理解,下面根據(jù)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防錯裝型行李箱自動感應器支架結構,安裝于汽車后保險杠6上,在所述的后保險杠6的安裝位置處設置有劃線,劃線的輪廓為感應器支架1的形狀;所述的感應器支架1為一個方形片狀結構,且中間設有條狀凸起2,在感應器支架1的一個側邊的中間設置有半圓形的內(nèi)凹結構3,該內(nèi)凹結構3正對的后保險杠6表面設置有一個防錯筋片4,該防錯筋片4粘接在后保險杠6表面為可拆卸結構,并正對感應器支架1內(nèi)凹結構的最低點;所述的感應器支架1的內(nèi)凹結構3的最低點設置有一個矩形卡槽5,卡槽5的寬度與防錯筋片4寬度相同,用于卡緊防錯筋片4進行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條狀凸起2上面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分列在條狀凸起兩邊,一個為圓孔,一個為腰圓孔,腰圓孔的延伸方向與條狀凸起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防錯筋片4的高度大于感應器支架1邊緣的厚度;防錯筋片4為一個楔形結構,其高度一邊高一邊低,低的一端正對內(nèi)凹結構3的最低點。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感應器支架1的四個角均設計為圓弧結構,且圓弧的半徑為感應器支架1邊長的1/5。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