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精制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精制盤彼此間相對旋轉的盤型精制機。精制盤具有精制元件,精制元件間形成精制間隙,精制區(qū)用于纖維材料的加工。優(yōu)選纖維材料是木質纖維素纖維材料,而該精制機用于例如等外品木漿、再循環(huán)纖維木漿,及諸如紙板木漿、熱力變形木漿(TMP)和化學-熱力變形木漿(CTMP)之類熱力變形木漿的生產,以及化學木漿的低濃度精制。
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上述精制機中使用的精制元件。
精制元件形成有棒和中間槽式樣。可根據此加工的纖維材料和加工程度(對于木質纖維素材料來說則根據所需的木漿質量),以不同的方式形成棒和槽。例如,棒可以是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且以不同的式樣排列?;旧贤ㄟ^精制元件的棒來加工纖維材料。形成精制間隙,以使徑向的纖維材料從內向外傳送。在進料區(qū)內部、精制間隙的最里面,精制元件通常具有寬棒(粗糙式樣),用于進行材料的第一次粉碎并用于在精制間隙中向外推進材料。精制表面間的距離最大處,精制元件內部也發(fā)生某種脫纖維作用,即材料纖維的分離。此后,精制間隙向外減小,即相對的精制表面間的距離減小并過渡至精制區(qū),同時,隨著棒的變細(更精細式樣),來實現纖維材料所需的加工或精制。以較大密度設置外部的棒,即有更多的棒邊緣用于進行材料的主加工。外部可包括較多的區(qū),在這種情況下,其式樣通常為徑向向外,且各區(qū)之間更緊密。
在從粗糙式樣內部向精細式樣外部的過渡區(qū)中,材料減速。這就表示材料壓制和該位置中精制元件棒上負荷增加。因此,在精制元件內部和外部間的過渡區(qū)中,精制元件棒的磨損增加。
本發(fā)明提供上述問題的解決辦法。根據本發(fā)明,精制元件內部和外部間的過渡區(qū)形成為自精制元件內緣的徑向距離變化的弧形。因此,從進料區(qū)到精制區(qū)的材料過渡區(qū)分布在精制元件的較大區(qū)域上,顯著地減輕了磨損問題。
本發(fā)明的特征如權利要求所述。
下面將參考說明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
圖1顯示具有棒和中間槽的圖案的精制元件的前視圖。
圖2是根據圖1中A-A的截面圖。
圖3是在精制元件外部的棒的截面圖(B-B)。
圖4是在精制元件內部的棒的截面圖(C-C)。
圖1中,顯示了精制元件10,用于纖維材料的精制。精制元件10具有棒和中間槽的圖案,且分為內部11和外部12。內部11為具有寬棒13的粗糙圖案,外部為具有窄棒14的精細圖案。這兩部分間的過渡區(qū)表示為15。
精制元件內部11的棒13用于材料的第一次粉碎并在精制間隙中向外推進材料。精制元件內部也發(fā)生某種脫纖維作用,即材料纖維的分離。精制元件外部12的棒14用于進行纖維材料所需的加工或精制。
內部11和外部12間的過渡區(qū)15以離開精制元件內緣16不同的徑向距離而呈弧形延伸。適當形成精制元件,使得過渡區(qū)15離開內緣16的距離從精制元件的一側17到另一側18連續(xù)增加。但也能設想其它構型的過渡區(qū)。在精制元件上離開內部16的徑向距離可增加或降低例如一倍或幾倍。重要的是,過渡區(qū)不在整個精制元件的同一半徑上。
棒13,14相對于精制元件的半徑適當傾斜,以使得在材料的加工過程中,能夠促進其向外進料。然后,過渡區(qū)15離開內緣16的距離增加,并將精制元件的指定旋轉方向考慮在內。
當將本發(fā)明精制元件用于精制機中時,它們在相對的精制盤(精制元件支持物)上直接面對面,以實現相互旋轉。由于精制元件內部11和外部12間的過渡區(qū)可徑向變化,因此在過渡區(qū)處材料對精制元件的作用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這就意味著磨損顯著降低,精制元件的壽命增加,同時,進料變得更加均勻和改善。這樣,還同時導致操作安全性改善,木漿質量提高。
當然,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所示實施方式,而可參考本說明和附圖,在權利要求書范圍內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加工纖維材料的盤型精制機的精制元件,所述精制元件(10)具有棒(13,14)和中間槽的圖案,并且,所述精制元件(10)分為具有粗糙棒(13)的內部進料部分(11)和具有精細棒(14)的外部(12),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部和外部(分別為11和12)間的過渡區(qū)(15)距離精制元件內緣(16)的距離不同,在精制元件上呈弧形延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元件,其特征在于,過渡區(qū)(15)距離內緣(16)的距離從精制元件的一側邊緣(17)向另一側邊緣(18)連續(xù)增加。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加工纖維材料的盤型精制機的精制元件,該精制元件(10)具有棒(13,14)和中間槽的圖案,并且,精制元件(10)分為具有粗糙棒(13)的內部進料部分(11)和具有精細棒(14)的外部(12)。內部和外部(分別為11和12)間的過渡區(qū)(15)在精制元件上離開精制元件內緣(16)不同距離處呈弧形延伸。
文檔編號D21D1/00GK1909967SQ200580002629
公開日2007年2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月21日
發(fā)明者N·韋爾維, P·普羅萊恩, L·霍爾姆斯滕 申請人:美佐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