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側窗卷繞式遮蔽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機動車輛的電動側窗巻繞式遮蔽件。
技術背景根據(jù)車輛相對于太陽的方位,日升和日落時處于低高度的太陽可 能產(chǎn)生照射到駕駛員上的眩光。駕駛員可通過使用傳統(tǒng)的遮陽板來防 止來自前部的眩光,傳統(tǒng)的遮陽板鉸接在擋風玻璃上方的頂板上,因 為駕駛員在需要時將遮陽板折下來。來自側面的陽光也會有所干擾,這是從本專利文獻中獲知在這里 使用窄巻繞式遮陽件的原因,巻繞式遮陽件設置于前側窗的上部區(qū)域 中。這些巻繞式遮蔽件包括巻繞軸,巻繞軸安裝于窗框后緣的門中,即,在B柱附近。條狀巻繞式遮蔽件巻繞到巻繞軸上,其從巻繞軸 拉出且然后遮蔽窗的上部區(qū)域(窗高度的大約20%)。巻繞式遮蔽件借助于發(fā)條傳動裝置而巻繞到巻繞軸上,但展開卻 通過手動來實現(xiàn)。展開的巻繞式遮蔽件的前緣或末端固定到窗框上靠 近A柱的相應相對位置。根據(jù)車輛類型(兩門或四門),對于前側窗,窗框的后緣差不多位于駕駛員肩部后方。因此,駕駛員難于握住并拉出巻繞式遮蔽件。另一方面,用于容納驅動裝置的空間是4艮有限的,這是因為不應 當由于驅動裝置而增加窗框寬度。發(fā)明內(nèi)容從這些背景技術開始,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形成一種用于前側窗的 新穎的電動操作側窗巻繞式遮蔽件。根據(jù)本發(fā)明,利用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特點的側窗巻繞式遮蔽 件來實現(xiàn)這個任務。在這種新穎側窗巻繞式遮蔽件中,安裝巻繞軸使得其可在窗框的 后緣的上部區(qū)域中旋轉。巻繞軸的長度比相關的基本上垂直的部段 短。巻繞式遮蔽件利用 一個邊緣固定到巻繞軸上。巻繞式遮蔽件具有 遠離巻繞軸的自由端或末端。導軌沿著窗框的上緣延伸,巻繞式遮蔽 件的自由端在導軌中受引導。使用發(fā)條傳動裝置使巻繞軸在將巻繞式遮蔽件巻繞到巻繞軸的 方向上偏壓。繞窗引導一根線繩,這根線繩皇少在窗框中的某些部段中延伸并 且被固定到巻繞式遮蔽件的自由端。可將用于使線繩運動的電驅動馬 達配置到該線繩。使用繞著窗延伸的線繩具有以下優(yōu)點獨立于運動方向,在線繩 中僅出現(xiàn)拉力,這個拉力必須由電動馬達來施加。如果并不繞著窗引 導線繩,那么借助于線繩就只能實現(xiàn)伸展運動,而收回只能通過發(fā)條 傳動裝置產(chǎn)生,即,發(fā)條傳動裝置也將必須克服線繩所遭受的摩擦力。 相比之下,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置中,發(fā)條傳動裝置必須僅施加巻起巻 繞式遮蔽件或在操作期間保持巻繞式遮蔽件充分繃緊所必需的力。在 巻繞式遮蔽件返回期間線繩所遭受的摩擦力從相關拉緊的線繩部賴: 或返回線繩部段傳輸?shù)津寗玉R達。線繩的額外優(yōu)點在于其還可,辨著較小的曲率半徑偏轉而不會產(chǎn) 生較大問題,像(例如)在窗框上角中所出現(xiàn)的那些情形。如果缺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線繩設置的返回線繩部段,該部段從巻繞 式遮蔽件末端在朝向巻繞軸的方向向后延伸并且從那里延伸到馬達, 那么在由馬達來施加所產(chǎn)生的摩擦時,必須使用在壓縮情況下為剛性 的元件來替代工作線繩部段。用于驅動巻繞式遮蔽件在壓縮情況下為 剛性的元件是已知的,但其產(chǎn)生相對大量的摩擦。在較小側窗巻繞式 遮蔽件的情況下,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不相稱地較高,尤其是在由于門中 所安裝的其它部件(例如鏡子等)需要小偏轉半徑時。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置具有相對較低的摩擦,即,也從發(fā)條傳動裝置的觀點來說。巻繞軸的長度根據(jù)伸展的巻繞式遮蔽件的底緣的可允許高度來度量且位于窗的后側緣長度的20%與40%之間,其至少近似垂直地延伸。巻繞式遮蔽件可具有近似銳角三角形的形式。巻繞式遮蔽件可在其遠離巻繞軸的端部配備引導裝置,該引導裝 置被設計成在導軌中運行。這可能會涉及到一種滑塊,該滑塊剛性地 連接到線繩。因此,線繩獨立于溫度和濕氣的影響總是保持充分繃緊且因此不 存在自由行進,這在利用張緊彈秉(;ensile spring)使線繩端部彼此連接 的情況下是有利的。另一個可能性可在于線繩端部被固定到繩索滑輪上,其中, 一端 依次被彈性偏壓。順便提一句,本發(fā)明的改進是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下文關于附圖的描述解釋了用于理解本發(fā)明的幾個方面。本領域 技術人員可從附圖以通常的方式得知其它未描述的細節(jié),這些未描述 的細節(jié)在這個方面補充附圖的描述。顯而易見,可能進行一系列的修 改。以下附圖未必按照比例繪制。為了說明一些細節(jié),某些區(qū)域可能 被過度放大地示出。另外,附涵在泉大程度上是簡化的,且并不包含 實際構造的每個可選細節(jié)。術語"頂部"和"底部"或"前部"和"后 部"是指機動車輛中正常安裝定位或術語。圖1以朝向內(nèi)部的頂視圖示出左側機動車輛門。圖2示出了根據(jù)附圖的機動車輛門,為了說明與驅動裝置相結合 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移除了內(nèi)襯。圖3以透視截面圖示出與滑塊相結合的導軌的截面。圖4示出將線繩附接到繩索滑輪上的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朝向機動車輛的左前門1內(nèi)部的視圖??煽吹较虏块T體2,窗框3以弧形跨越在下部門體2的上方。窗框3與門體2的頂緣 4 一起限定窗口 5??蚣?分成后框部分6和頂框部分7,后框部分6 和頂框部分7在8處通過內(nèi)緣結合在一起。后框部段6從內(nèi)角8導引到門體2的頂緣4并且在那里通向門體2。頂框部段7從內(nèi)角8導引到門的前沿并且以弧形延伸,之后其同 樣通向門體2。在本文中,當討論框架或門體時,指明為中空結構,其中安裝并 引導個別門安裝部件(例如,揚聲'll、鎖、窗玻璃升降器、滑輪、窗 導軌等)而不進一 步區(qū)分承載金屬板車體與可能的內(nèi)襯。對于本領域 技術人員顯然,窗框和門體均具有中空構造且基本上由金屬板外層和 內(nèi)村9制成,在外層與內(nèi)襯9之間設有承載殼。內(nèi)襯9形成門體2的可見側的主要部分,門把手設置ll固定到 內(nèi)襯9上。門把手設置11具有^fc手凹部12、鎖觸動桿14(安裝于凹 部13中使得鎖觸動桿12可進行樞轉)、以及開關15(利用開關15可 以調(diào)整或觸動窗玻璃、鏡子、座椅等)??吹搅硪粭l形內(nèi)襯16在后框部段6的內(nèi)部上。在窗開口 5的前部的區(qū)域中存在填板17,在填板17上車外后視 鏡以已知方式位于外部,且在填板17中設有用于窗玻璃的導軌(不能 更詳細地看到)。相應導軌位于后框:部段6中。導軌延伸到門體2內(nèi)。最后,在門體2的頂側4上可以看到銷子18,其用作門鎖定鈕 且其表示門鎖的閉合狀態(tài)。以這種方式建置的前門1配備側窗巻繞式遮蔽件20(圖2),在圖 1中示出前門1的巻繞式遮蔽件21是伸展的。如圖可見,巻繞式遮 蔽件21具有近似三角形的坯料切片(blankcut),其中寬端位于后窗框 部#殳6,而末端22連接到滑塊23,滑塊23在導軌24中運行。兩個邊緣25和26限定巻繞式遮蔽件21,這兩個邊緣中至少邊 緣26是直的,而邊緣25近似遵循框部段7的底緣的輪廓并且?guī)缀踔?地或完全直地延伸。如圖1所示,在拉緊狀態(tài),巻繞式遮蔽件21緊挨著窗玻璃內(nèi)部 靠近窗框部段7的近似水平部段下方延伸,其中在窗框部段7的底緣 與巻繞式遮蔽件邊緣25之間實際上只存在很小的間隙。底緣26近似 平行于門體2的頂緣4延伸,即,它們之間的距離使得仍存在根據(jù)成 形規(guī)則(shaping regulation)所允許的區(qū)域,成形規(guī)則要求絕對不能妨礙 到向外觀察。通過狹槽拉出巻繞式遮蔽件21,狹槽位于緊挨窗玻璃內(nèi)部處并 且狹槽始于內(nèi)角8。狹槽被構造為內(nèi)襯6中的凹部。巻繞式遮蔽件21利用其遠離末端22的端部固定至巻繞軸26上, 安裝巻繞軸26使得其可在后框,譽6中在金屬板外層與置于這個外 層上的內(nèi)襯之間旋轉。巻繞軸26具有截頭體形構造,其中,在圖2 中,錐角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張地示出。借助于這種錐形巻繞軸構造, 應實現(xiàn)巻繞式遮蔽件21的末端22可遵循頂部窗框部段6的弧形輪 廓。在巻繞軸27的內(nèi)部設有發(fā)條傳動裝置28,發(fā)條傳動裝置28在 一端與支承軸頸29旋轉地鎖定且在另 一端連接到巻繞軸27。借助于 發(fā)條傳動裝置28,使巻繞軸27在巻起巻繞式遮蔽件21的方向偏壓。底部支承軸頸31對應于支承軸頸29,保持底部支承軸頸31使 得其可在軸承座(未更詳細地示出)中旋轉。在圖3中示出已提到的導軌24的截面。如圖可見,導軌24包含 引導凹槽32,引導凹槽32由凹槽狹槽33和凹槽腔室34組合而成。 狹槽33的寬度小于近似圓形的凹槽腔室34的直徑。這產(chǎn)生底切引導 凹槽32。導軌24始于巻繞軸27附近且當巻繞式遮蔽件21完全伸展時導 軌24靠近逐漸引導至末端22的每個點的上方伸展。其位于在巻繞軸 27底端的高度處。出于觀察原因并未更詳細地示出用于將導軌24附接到金屬板外 層上的附接機構。本領域技術人員了解如何實現(xiàn)這種附接。除了導軌24外,在圖3中還示出了滑塊23。如圖可見,其包括 滑塊基部主體35,滑塊基部主體35具有短圓柱件形狀,這種形狀適 于使滑塊基部主體35在縱向穿過凹槽腔室34滑動而不堵塞。也可使 用啞鈴狀部件作為圓柱件的替代。短銷36近似在滑塊基部主體35的中央突出,板37附接到短銷 36上。銷子36的直徑對應于凹槽狹槽33且度量其長度使得板37可 延伸到導軌24外部。板37從銷子或喉部36向下導引(如圖所示)且 在底端包含附接開口 38,利用例如鉚釘將巻繞式遮蔽件21的末端22 固定到附接開口 38。為了沿著導軌24移動滑塊23,提供柔性線繩40,柔性線繩40 不可移動地連接到滑塊基部主體35。線繩40(例如)在右端從導軌24 的凹槽腔室34出來并且從那里經(jīng)由引導元件(未更詳細地示出)延伸 到在側窗5的前底角區(qū)域中的引導fe件41 。位于引導件41與導軌24 的鄰近端部之間的引導件可具有類似的構造。在窗的底緣6下方和因此在門體2內(nèi),線繩40繞偏轉滾子47 延伸,安裝偏轉滾子41使得其可朝向電驅動裝置43的繩索滑輪42 旋轉。線繩40從驅動裝置43導引到張緊彈簧或補償彈簧44,線繩40 利用一端45固定到張緊彈簧或補償彈簧44上。線繩40具有第二端 46,第二端46固定到張緊彈簧或補償彈簧44的另一端。線繩40從 這端46導引到偏轉滾子47,偏轉滾子47位于門體2內(nèi)窗5的后底 內(nèi)角下面。拉伸線繩40從這里穿過后框部件6在朝向巻繞軸27的方 向向上延伸出來并且在那里在內(nèi)角8上方被偏轉滑輪(不可更詳細地 看到)或靜態(tài)滑塊件替代(其在朝向導軌24的左端或后端的方向中偏 轉)。在這里將線繩40依次被導引到引導腔室34內(nèi)。如圖可見,線繩40作為閉環(huán)完全圍繞側窗5,除了由于張緊彈 簧44或到繩索滑輪42的附接點所造成的任何中斷外。繩索滑輪42將線繩40在功能上分成工作線繩部段48和返回線 繩部段49。工作線繩部段48在滑塊23與繩索滑輪42之間延伸,而 返回線繩部段49(其包含補償彈簧44)位于繩索滑輪42與同樣地滑塊 23之間,但在每個區(qū)域中,當巻繞式遮蔽件21收回時,根據(jù)功能使 線繩40具有張力。在下文中更詳細地解釋窗巻繞式遮蔽件20的功能。 圖4示出繩索滑輪42與線繩40之間的非滑移連接。 驅動裝置43包括齒輪馬達51,齒輪馬達51帶有永勵直流馬達 52,永勵直流馬達52驅動齒輪53。繩索滑輪42與齒輪53的輸出軸 54旋轉地鎖定。來自右部并形成工作線繩部段48的線繩40的部段 位于所示的操作位置,其環(huán)繞繩索滑輪42的外圍若干圈,并且它的 端部55錨定于繩索滑輪42中的附接凹槽56中。返回線繩部段49的 相關端部57位于同一附接凹槽56中。由于巻繞式遮蔽件21是伸展 的,返回線繩部段49僅利用大約一次纏繞位于繩索滑輪42上,而返 回線繩部段48以對應于伸展的巻繞式遮蔽件21的長度纏繞若干次而 巻繞。作為所示出的線繩40到繩索滑輪42的連接的替代,也可能形成 類似絞盤的繩索滑輪42,其中線繩40繞繩索滑輪42不切斷地延伸 兩到三圏。在本文中,繩索滑輪配備有輪槽用于保持以繩索滑輪42 為中心的兩到三圈所形成的現(xiàn)有線圈且用于防止線圈以螺旋形狀在 軸向移動。所示設置的功能如下在收回狀態(tài),在發(fā)條傳動裝置28的作用下,巻繞式遮蔽件21 幾乎完全巻繞到巻繞軸27上。在這個位置,滑塊23(巻繞式遮蔽件末 端22固定到滑塊23上)直接位于緊挨后框部段6的內(nèi)緣16處。利用 補償彈簧44使線繩40在其整個長度上保持一定張力。相對于圖2的 圖解,彈簧44位于驅動裝置43附近右邊。由于驅動裝置43是自鎖定的,因此巻繞式遮蔽件20被阻滯于收 回位置。補償彈簧44的力爭取使工作線繩部段48和返回線繩部段 49保持一定張力,即,在朝向繩索滑輪42的方向中拉動端部46。從這個假定位置開始,如果使用者想要伸展巻繞式遮蔽件20,那么,如圖2所示,他通過相應開關(例如在扶手11中的開關15)使 驅動裝置43在適當旋轉方向移動。繩索滑輪42拉動工作線繩部段 48。通過工作線繩部段48,驅動裝置43的拉力被轉移到滑塊23,從 導軌24的后端(即,在圖2中的左端)在朝向前端的方向拉動滑塊23。 滑塊在此同時拉動連接到滑塊的^^繞式遮蔽件21的末端22且抵抗發(fā) 條傳動裝置28的作用從巻繞軸27拉動巻繞式遮蔽件21。同時,工 作線繩部段48施加拉力以便移動返回線繩部段49經(jīng)過相應滑塊位置 (例如,在彎曲導軌24中)。為了收回巻繞式遮蔽件20,使驅動裝置43在相反的旋轉方向運 動,由此現(xiàn)在拉力經(jīng)由返回線繩部段49延伸,然而這個力只是克服 工作線繩部段48所遭受的摩擦所必需的。無須經(jīng)由返回線繩部段49 轉移力來巻起巻繞式遮蔽件21。這個工作通過發(fā)條傳動裝置28來執(zhí) 行,發(fā)條傳動裝置28傳遞所必需的力。由于這個原因,補償彈簧44 還位于返回線繩部段49的區(qū)域中且不在工作線繩40的區(qū)域中以便防 止力必須經(jīng)由張緊彈簧44傳遞,以便抵抗發(fā)條傳動裝置28的作用而 從巻繞軸27拉動巻繞式遮蔽件21 。為了進行滑動,滑塊23利用它的滑塊基部主體25穿過凹槽腔室 34而運行。在這個腔室中,基本上相對于其橫軸以防傾斜的方式引 導滑塊23。通過銷子36防止相對于縱軸的傾斜移動,銷子36在凹 槽狹槽33中運行。因此線繩力可被直接傳輸至巻繞式遮蔽件21,巻 繞式遮蔽件21的末端22由滑塊23攜帶,即,經(jīng)由滑塊23將重量引 入到導軌24內(nèi)。用于前門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具有短巻繞軸,短巻繞軸設于門框 中窗后緣的區(qū)域中。短導軌段在窗的頂緣延伸用于引導滑塊,滑塊連 接到巻繞式遮蔽件的末端。為了驅動巻繞式遮蔽件,提供帶線繩的電 驅動裝置。線繩作為閉合環(huán)路繞窗口延伸。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機動車輛的側窗卷繞式遮蔽件(20),其中所述側窗(5)由窗框(3)圍繞,所述窗框(3)具有在頂部的部段(7)、在底部的部段(4)和在側部的部段(6、7),帶有卷繞軸(27),其安裝為使得其可在側部在所述窗框(3)的所述部段中的一個部段(6)中旋轉且其長度比相關部段(6)短,帶有卷繞式遮蔽件(21),其以一個邊緣固定到所述卷繞軸(27)上且其具有遠離所述卷繞軸(27)的自由端(22),帶有導軌(24),利用所述導軌(24)引導所述卷繞式遮蔽件(21)的所述自由端(22),帶有發(fā)條傳動裝置(28),用于使所述卷繞軸(27)在將所述卷繞式遮蔽件(21)卷繞到所述卷繞軸(27)的方向上偏壓。帶有線繩(40),其繞所述窗(5)引導且其在所述窗框(3)中的至少某些部段中延伸且其與所述卷繞式遮蔽件(21)的所述自由端(22)聯(lián)接,且?guī)в须婒寗玉R達(52),其與所述線繩(40)聯(lián)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巻繞軸(27)的長度等于所述窗的垂直側邊緣(6)長度的20%與40% 之間。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巻繞式遮蔽件(21)大體具有銳角三角形的形狀。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側窗(5)是機動車輛的前側窗。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巻繞式遮蔽件(21)在其遠離所述巻繞軸(27)的端部(22)上提供引導 裝置(23),所述引導裝置(23)被設計成在所述導軌(24)中運行。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張 緊裝置(44)被配置到所述線繩(40)上。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繩(40)的端部(45、 46)通過張緊彈簧(44)彼此連接。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窗巻繞式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線繩(40)的端部固定到繩索滑輪(42)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前門的電動側窗卷繞式遮蔽件,其具有短卷繞軸,短卷繞軸設于門框中窗后緣的區(qū)域中。短導軌段在窗的頂緣上方延伸用于引導滑塊,滑塊連接到卷繞式遮蔽件的末端。為了驅動卷繞式遮蔽件,提供帶線繩的電驅動裝置。線繩作為閉合環(huán)路繞窗口延伸。
文檔編號E06B9/56GK101328783SQ20081012893
公開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19日
發(fā)明者J·萊卡 申請人:博斯股份有限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