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滾輪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guān)于一種電子裝置及其滾輪模塊,且特別是有關(guān)于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滾輪模塊。
背景技術(shù):
隨著現(xiàn)今信息科技的發(fā)達(dá),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容易從電子裝置取得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憑借工藝技術(shù)水準(zhǔn)的提高,各類型可攜式電子裝置莫不朝向輕薄短小的趨勢發(fā)展,也因為具有便于隨身攜帶的特性與優(yōu)勢,使得大眾普遍接受并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以滑蓋式手機與滑蓋式平板計算機而言,其上下兩機體相疊并可相對滑動,以呈現(xiàn)開啟 與閉合等不同的操作模態(tài)。將上下兩機體相疊有助于縮小整體的體積,并可在特定的操作模態(tài)下將上下兩機體展開。舉例來說,一些滑蓋式手機的上下兩機體除了可相對滑動之外,上機體更可傾斜于下機體,以方便使用者觀看上機體的顯示屏幕。當(dāng)使用者推動上機體相對下機體滑動時,若施力不均可能會導(dǎo)致上機體兩側(cè)滑動速度不一致,使上機體與下機體產(chǎn)生偏擺而無法順暢地滑動。在一些設(shè)計中是利用齒輪與齒條來帶動上機體兩側(cè)同步作動,以解決所述偏擺問題,然而齒輪與齒條的設(shè)計較為復(fù)雜而容易增加制造成本及組裝難度。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滾輪模塊可防止機體滑動時產(chǎn)生偏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滾輪模塊,可防止機體滑動時產(chǎn)生偏擺。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主體及至少一滾輪模塊。主體包括相互滑設(shè)的一第一機體及一第二機體。滾輪模塊包括一軸桿及兩摩擦滾輪。軸桿樞接于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其中之一。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軸桿相對的兩端。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其中之另一且同步地滾動。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滾輪模塊,適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蓴y式電子裝置的一主體包括相互滑設(shè)的一第一機體及一第二機體。滾輪模塊包括一軸桿及兩摩擦滾輪。軸桿樞接于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其中之一。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軸桿相對的兩端。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其中之另一且同步地滾動。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主體具有至少一定位凸部,當(dāng)摩擦滾輪隨著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的滑動而對位于定位凸部時,定位凸部壓迫摩擦滾輪以固定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相對位置。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摩擦滾輪的材質(zhì)為彈性材料。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沿一滑動軸線滑設(shè)于第一機體,滑動軸線垂直于軸桿的延伸方向。[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沿一滑動軸線滑設(shè)于第一機體,滑動軸線通過第二機體的幾何中心,兩摩擦滾輪分別位于滑動軸線相對的兩側(cè)。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機體包括一底座及至少一轉(zhuǎn)動件,轉(zhuǎn)動件可轉(zhuǎn)動地連接于底座,第二機體滑設(shè)于轉(zhuǎn)動件且覆蓋底座,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轉(zhuǎn)動件滑動而暴露部分底座時,轉(zhuǎn)動件相對底座轉(zhuǎn)動以帶動第二機體傾斜于底座。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軸桿樞接于底座,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軸桿樞接于轉(zhuǎn)動件,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轉(zhuǎn)動件具有一凹槽,摩擦滾輪位于凹槽內(nèi)。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軸桿樞接于第二機體,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底座且同步地滾動?;谏鲜?,本實用新型的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軸桿的兩端,而使兩摩擦滾輪適于同步地滾動。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或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以確保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在兩摩擦滾輪所在位置具有相同的相對滑動速度,而可避免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產(chǎn)生偏擺,使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能夠順暢地相對滑動。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xì)說明如下。
圖IA至圖IC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圖2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gòu)件立體圖。圖3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gòu)件立體圖。圖4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H線的剖視圖。圖5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II-II線的剖視圖。圖6為圖4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的示意圖。圖7為圖5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的示意圖。圖8為圖6的第二機體傾斜于第一機體的示意圖。圖9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III-III線的局部剖視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可攜式電子裝置110:主體112:第一機體112a:底座112b:轉(zhuǎn)動件112c:輸入接口112d:凹槽114:第二機體114a、114b :定位凸部[0038]114c:滑軌114d:顯示面120、130、140 :滾輪模塊122、132、142 :軸桿124、134、144 :摩擦滾輪A :滑動軸線C :幾何中心具體實施方式
圖IA至圖IC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請參考圖IA至圖1C,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例如為滑蓋式手機或滑蓋式平板計算機,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一主體110包括相互滑設(shè)的一第一機體112及一第二機體114。第二機體114適于如圖IA所不覆蓋第一機體112,且適于從圖IA所不位置相對第一機體112滑動至圖IB所示位置,以暴露第一機體112上的輸入接口 112c (如鍵盤模塊)。此外,第二機體114更可從圖IB示狀態(tài)相對第一機體112傾斜至圖IC所示狀態(tài),讓使用者以舒適的角度觀看第二機體114的顯示面114d。圖2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gòu)件立體圖。圖3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gòu)件立體圖。圖4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I-I線的剖視圖。圖5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II-II線的剖視圖。為了使圖式較為清楚,圖2未繪示出圖I的第二機體114,且圖3未繪示出圖2的第一機體112的底座112a。請參考圖2至圖5,本實施例的第一機體112包括一底座112a及至少一轉(zhuǎn)動件112b (繪示為兩個),轉(zhuǎn)動件112b可轉(zhuǎn)動地連接于底座112a,第二機體114滑設(shè)于轉(zhuǎn)動件112b且覆蓋底座112a??蓴y式電子裝置100更包括滾輪模塊120、滾輪模塊130及滾輪模塊140。滾輪模塊120包括一軸桿122及兩摩擦滾輪124,軸桿122樞接于第一機體112的底座112a,兩摩擦滾輪124分別固定于軸桿122相對的兩端。滾輪模塊130包括一軸桿132及兩摩擦滾輪134,軸桿132樞接于第一機體112的轉(zhuǎn)動件112b,兩摩擦滾輪134分別固定于軸桿132相對的兩端。滾輪模塊140包括一軸桿142及兩摩擦滾輪144,軸桿142樞接于第二機體114,兩摩擦滾輪144分別固定于軸桿142相對的兩端。圖6為圖4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的示意圖。圖7為圖5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的示意圖。當(dāng)?shù)诙C體114從圖4及圖5所示位置相對第一機體112滑動至圖6及圖7所示位置時,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會轉(zhuǎn)變成圖IB所示狀態(tài)以暴露出部分底座112a。在第二機體114相對第一機體112滑動的過程中,兩摩擦滾輪124接觸第二機體114且同步地滾動,兩摩擦滾輪134接觸第二機體114且同步地滾動,兩摩擦滾輪144接觸第一機體112的底座112a且同步地滾動。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各滾輪模塊是以如下方式配置與作動。軸桿樞接于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的其中之一,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對應(yīng)的軸桿相對的兩端。當(dāng)?shù)诙C體114相對第一機體112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的其中之另一且同步地滾動。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各滾輪模塊的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對應(yīng)的軸桿的兩端,而使兩摩擦滾輪適于同步地滾動。當(dāng)?shù)诙C體114相對第一機體112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112或第二機體114且同步地滾動,以確保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在兩摩擦滾輪所在位置具有相同的相對滑動速度,而可避免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產(chǎn)生偏擺,使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能夠順暢地相對滑動。此外,由于滾輪模塊120、滾輪模塊130及滾輪模塊140支撐于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之間,因此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可保持適當(dāng)間隙,以避免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相對滑動時產(chǎn)生刮傷。在本實施例中,是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配置了三個滾輪模塊(滾輪模塊120、滾輪模塊130及滾輪模塊140)。在其它實施例中,亦可僅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配置滾輪模塊120、滾輪模塊130及滾輪模塊140的其中之一,或僅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配置滾輪模塊120、滾輪模塊130及滾輪模塊140的其中之二,而同樣可達(dá)到上述的避免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產(chǎn)生偏擺的效果。 請參考圖4及圖6,本實施例的主體110的第二機體114具有定位凸部114a及定位凸部114b。當(dāng)摩擦滾輪134隨著第二機體114相對第一機體110的滑動而如圖4所示對位于定位凸部114a或如圖6所示對位于定位凸部114b時,定位凸部114a或定位凸部114b會壓迫摩擦滾輪134以固定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的相對位置。本實施例的摩擦滾輪124、摩擦滾輪134及摩擦滾輪144的材質(zhì)例如為橡膠(rubber)、熱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pol之另一 urethane, TPU)或熱塑性橡膠(Thermal Plastic Rubber,TPR)等具有高摩擦系數(shù)的材料,以避免摩擦滾輪滾動時與第一機體112 (或第二機體114)之間產(chǎn)生相對滑動。上述橡膠、熱塑性聚氨酯或熱塑性橡膠為彈性材料,使摩擦滾輪134能夠被定位凸部114a或定位凸部114b壓縮,以穩(wěn)固地固定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的相對位置。此外,由于摩擦滾輪124的材質(zhì)如上述為彈性材料,因此當(dāng)?shù)诙C體114從圖IC狀態(tài)閉闔至圖IB所示狀態(tài)時,可藉由摩擦滾輪124的緩沖而吸收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的撞擊能量,以避免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因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相對閉闔時的碰撞而產(chǎn)生損壞。軸桿122、軸桿132及軸桿142的材質(zhì)可包括金屬或塑料。若軸桿122的兩端的材質(zhì)為塑料,則材質(zhì)為橡膠、熱塑性聚氨酯或熱塑性橡膠的兩摩擦滾輪124可藉由雙料射出制程分別結(jié)合于軸桿122的兩端。同樣地,若軸桿132的兩端的材質(zhì)為塑料,則材質(zhì)為橡膠、熱塑性聚氨酯或熱塑性橡膠的兩摩擦滾輪134可藉由雙料射出制程分別結(jié)合于軸桿132的兩端。若軸桿142的兩端的材質(zhì)為塑料,則材質(zhì)為橡膠、熱塑性聚氨酯或熱塑性橡膠的兩摩擦滾輪144可藉由雙料射出制程分別結(jié)合于軸桿142的兩端。請參考圖2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114沿一滑動軸線A滑設(shè)于第一機體112,且滑動軸線A垂直軸桿122的延伸方向、軸桿132的延伸方向及軸桿142的延伸方向。此外,滑動軸線A通過第二機體114的幾何中心C,兩摩擦滾輪124分別位于滑動軸線A相對的兩側(cè),兩摩擦滾輪134分別位于滑動軸線A相對的兩側(cè),兩摩擦滾輪144分別位于滑動軸線A相對的兩側(cè)。藉此,兩摩擦滾輪124分別位于第二機體114的幾何中心C的兩側(cè),兩摩擦滾輪134分別位于第二機體114的幾何中心C的兩側(cè),且兩摩擦滾輪144分別位于第二機體114的幾何中心C的兩側(cè),以確保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在所述幾何中心C的兩側(cè)具有相同的相對滑動速度,而可避免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產(chǎn)生偏擺。[0056]圖8為圖6的第二機體傾斜于第一機體的示意圖。第二機體114可藉由轉(zhuǎn)動件112b相對于底座112a的轉(zhuǎn)動而如圖IC及圖8所示傾斜于第一機體112。當(dāng)可攜式電子裝置100處于圖8所示狀態(tài)時,藉由定位凸部114b對摩擦滾輪134的定位可固定第二機體114的位置,避免第二機體114非預(yù)期地下滑。圖9為圖I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III-III線的局部剖視圖。請參考圖9,在本實施例中,轉(zhuǎn)動件112b具有一凹槽112d,且摩擦滾輪134位于凹槽112d內(nèi),藉以節(jié)省配置空間,避免因設(shè)置摩擦滾輪134而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厚度。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114具有一滑軌114c,轉(zhuǎn)動件112b滑設(shè)于滑軌114c,使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藉由轉(zhuǎn)動件112b沿滑軌114c的移動而相對滑動。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機體112與第二機體114可藉由其它形式的結(jié)構(gòu)來相互滑設(shè),本實用新型不對此加以限制。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軸桿的兩端,而使兩摩擦滾輪適于同步地滾動。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或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以確保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在兩摩擦滾輪所在位置具有相同的相對滑動速 度,而可避免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產(chǎn)生偏擺,使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能夠順暢地相對滑動。由于滾輪模塊支撐于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因此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可保持適當(dāng)間隙,以避免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相對滑動時產(chǎn)生刮傷。摩擦滾輪的材質(zhì)可為彈性材料,使摩擦滾輪能夠被主體的定位凸部壓縮,以穩(wěn)固地固定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相對位置。此外,當(dāng)?shù)诙C體閉闔至第一機體時,可藉由彈性材質(zhì)的摩擦滾輪的緩沖而吸收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撞擊能量,以避免可攜式電子裝置因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相對閉闔時的碰撞而產(chǎn)生損壞。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dāng)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dāng)視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zhǔn)。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體,包括相互滑設(shè)的一第一機體及一第二機體;以及 至少一滾輪模塊,包括 一軸桿,樞接于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其中之一;以及 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該軸桿相對的兩 端,其中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其中之另一且同步地滾動。
2.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主體具有至少一定位凸部,當(dāng)該摩擦滾輪隨著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的滑動而對位于該定位凸部時,該定位凸部壓迫該摩擦滾輪以固定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相對位置。
3.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各該摩擦滾輪的材質(zhì)為彈性材料。
4.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機體沿一滑動軸線滑設(shè)于該第一機體,該滑動軸線垂直于該軸桿的延伸方向。
5.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機體沿一滑動軸線滑設(shè)于該第一機體,該滑動軸線通過該第二機體的幾何中心,該兩摩擦滾輪分別位于該滑動軸線相對的兩側(cè)。
6.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機體包括一底座及至少一轉(zhuǎn)動件,該轉(zhuǎn)動件可轉(zhuǎn)動地連接于該底座,該第二機體滑設(shè)于該轉(zhuǎn)動件且覆蓋該底座,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轉(zhuǎn)動件滑動而暴露部分該底座時,該轉(zhuǎn)動件相對該底座轉(zhuǎn)動以帶動該第二機體傾斜于該底座。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軸桿樞接于該底座,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
8.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軸桿樞接于該轉(zhuǎn)動件,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轉(zhuǎn)動件具有一凹槽,該摩擦滾輪位于該凹槽內(nèi)。
10.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軸桿樞接于該第二機體,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底座且同步地滾動。
11.一種滾輪模塊,適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主體包括相互滑設(shè)的一第一機體及一第二機體,其特征在于,該滾輪模塊包括 一軸桿,樞接于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其中之一;以及 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該軸桿相對的兩端,其中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其中之另一且同步地滾動。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主體具有至少一定位凸部,當(dāng)該摩擦滾輪隨著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的滑動而對位于該定位凸部時,該定位凸部壓迫該摩擦滾輪以固定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相對位置。
13.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各該摩擦滾輪的材質(zhì)為彈性材料。
14.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機體沿一滑動軸線滑設(shè)于該第一機體,該滑動軸線垂直于該軸桿的延伸方向。
15.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機體沿一滑動軸線滑設(shè)于該第一機體,該滑動軸線通過該第二機體的幾何中心,該兩摩擦滾輪分別位于該滑動軸線相對的兩側(cè)。
16.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機體包括一底座及至少一轉(zhuǎn)動件,該轉(zhuǎn)動件可轉(zhuǎn)動地連接于該底座,該第二機體滑設(shè)于該轉(zhuǎn)動件且覆蓋該底座,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轉(zhuǎn)動件滑動而暴露部分該底座時,該轉(zhuǎn)動件相對該底座轉(zhuǎn)動以帶動該第二機體傾斜于該底座。
17.如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軸桿樞接于該底座,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
18.如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軸桿樞接于該轉(zhuǎn)動件,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第二機體且同步地滾動。
19.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轉(zhuǎn)動件具有一凹槽,該摩擦滾輪位于該凹槽內(nèi)。
20.如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軸桿樞接于該第二機體,當(dāng)該第二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滑動時,該兩摩擦滾輪接觸該底座且同步地滾動。
專利摘要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滾輪模塊,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主體及至少一滾輪模塊。主體包括相互滑設(shè)的一第一機體及一第二機體。滾輪模塊包括一軸桿及兩摩擦滾輪。軸桿樞接于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其中之一。兩摩擦滾輪分別固定于軸桿相對的兩端。當(dāng)?shù)诙C體相對第一機體滑動時,兩摩擦滾輪接觸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其中之另一且同步地滾動。
文檔編號H05K5/00GK202773205SQ20122044366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8月16日
發(fā)明者林哲賢 申請人:仁寶電腦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