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在開關裝置內(nèi)主電路與外部主電路之間的接入側及送出側的連接均使用電纜,將開關裝置的斷路器(1)以及連接導體(29、31)與絕緣氣體一起收納于箱體狀的壓力箱體(2)內(nèi),在該壓力箱體的一個面上安裝有對斷路器(1)進行開關操作的操作機構(3)、以及與連接導體(29、31)相連的第1電纜連接部(13),并在與連結操作機構(3)和斷路器(1)的連結方向平行的壓力箱體(2)的另一個面上安裝有與連接導體(29、31)相連接的第2電纜連接部(14)。
【專利說明】氣體絕緣開關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對于1kV級以上的功率設備所使用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以往在利用電纜來進行與變壓器等外部設備的主電路連接的情況下,從確保對應耐電壓性能所需的絕緣距離、并同時避免裝置大型化的觀點來看,采用僅在開關裝置的前方側、或后方側設置用于連接至開關裝置的主電路的引入或送出的電纜連接部位的結構。因此,當需要在一臺開關裝置中通過電纜同時進行主電路的引入及送出的情況下,需要在開關裝置的高度方向上將多個電纜的連接部配置成層疊狀態(tài),通過使開關裝置的高度變高來進行應對(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另外,主電路的引入或送出用的電纜連接部位設置在開關裝置前方側及后方側這兩偵牝但由于要在開關裝置前方側及后方側均確保電纜連接用的空間,開關裝置深度方向的尺寸將變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3]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236036號公報(第4-5頁,第7_8頁,圖1,圖2) 專利文獻2:日本實用新型實開平2-037506號公報(圖1,圖2)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由于現(xiàn)有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采用上述結構,因此在將1kV以上的功率設備設置于小型隧道內(nèi)等設施內(nèi)的情況下,由于上述結構無法實現(xiàn)設施的小型化,所以利用與小型設施不匹配的較大的電室來應對,但這將造成建造成本上升,從而存在如何使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小型化以能應對小型設備的問題。
[0005]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得以完成,其目的在于,獲得一種能減小設置面積,降低設置高度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
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0006]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具備:壓力箱體,該壓力箱體將開關裝置的斷路器以及連接導體與絕緣氣體一起收納于其內(nèi)部;操作機構,該操作機構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一個表面,對所述斷路器進行開關操作;第I電纜連接部,該第I電纜連接部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所述一個面,與所述連接導體相連;以及第2電纜連接部,該第2電纜連接部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另一個面,并與所述連接導體相連接,所述壓力箱體的另一個面平行于將所述操作機構與所述斷路器相連結的方向。
[0007]另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在所述第I側面配置第I電纜連接室,在所述第2側面配置第2電纜連接室,在所述第I電纜連接室的一側部與所述第2電纜連接室的一側部的彼此間配置控制室。
發(fā)明效果
[0008]根據(jù)本發(fā)明,能減小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深度及寬度尺寸,因此即使在深度及寬度尺寸有限的位置處也能設置本發(fā)明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主視圖。
圖3是圖2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右視圖。
圖4是在圖2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IV-1V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剖視圖。
圖5是在圖3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V-V方向觀察到的側面剖視圖。
圖6是將圖5的一部分結構變更后的側面剖視圖。
圖7是將圖5的一部分結構進一步變更后的側面剖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主視圖。
圖9是圖8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右視圖。
圖10是在圖8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X-X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剖視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右視圖。
圖12是在圖11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A-A方向觀察到的后面剖視圖。
圖13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是與圖4相當?shù)钠矫嫫室晥D。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方式I
圖1是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立體圖,圖2、圖3、圖4分別是主視圖、右視圖、圖2的IV-1V剖面俯視圖。另外,圖5是從圖3的V-V方向觀察到的斷路器部分的側面剖視圖。
[0011]以下,基于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進行說明。
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包括:壓力箱體2,該壓力箱體2在內(nèi)部封入有絕緣氣體,用于收納對主電路進行導通/導通的斷路器I ;操作機構室5,該操作機構室5收納有對所述斷路器I進行開關操作的操作機構3以及與所述斷路器I的一個端子相連的第一電纜4 ;電纜室7,該電纜室7收納有第2電纜6,該第2電纜6與所述斷路器I的另一個端子相連;以及控制室8,該控制室8收納對該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未圖示),并配置于所述操作機構室5與所述電纜室7之間。在控制室8的一個面具備門9,通過轉(zhuǎn)盤10的旋轉(zhuǎn)來解除鎖緊部(未圖示)的鎖緊狀態(tài),以鉸鏈部(未圖示)為中心旋轉(zhuǎn)門9,從而能對控制室8內(nèi)部進行維修、對斷路器I進行開關操作。操作機構室5的側面安裝有可裝卸的蓋部5a,另外,電纜室7的側面安裝有可裝卸的蓋部7a,通過螺釘11來緊固。另外,12是設置于壓力箱體2下部的對所述壓力箱體進行支承的臺架。
[0012]另外,圖2?圖5中,13是第I電纜4的端部的插入部與連接于壓力箱體2內(nèi)的主電路導體的連接套管15構成為一體的電纜終端。另外,14是第2電纜6的端部的插入部與連接于壓力箱體2內(nèi)的主電路導體的連接套管(未圖示)構成為一體的電纜終端。此處,電纜終端13、14的電纜插入方向與主電路連接方向正交。
另外,圖4中,16是電室的壁面,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通常與壁面相鄰配置。該情況下,若相對于壓力箱體將操作機構室5 —側作為絕緣開關裝置101的正面?zhèn)葋磉M行操作、監(jiān)視,則將門9作為第I位置的門9a,并安裝為可通過鉸鏈(未圖示)來進行開關。另外,若相對于壓力箱體將電纜室7 —側作為絕緣開關裝置101的正面?zhèn)葋磉M行操作、監(jiān)視,則將門9作為第2位置的門%,并安裝為可通過鉸鏈(未圖示)來進行開關。其中,如上所述,可以有選擇地設置門9a或門%,除此以外,也可以同時設置門9a及門%。
[0013]此外,圖4中,在將圖下方作為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的正面?zhèn)?,將圖上方作為內(nèi)面?zhèn)鹊那闆r下,控制室8配置于由操作機構室5的右外側的壁面的延長線、與電纜室7的正面?zhèn)缺诿娴难娱L線所包圍的空間部。也就是說,在操作機構室5前側以及電纜室7的右側角落部配置控制室8,并將該控制室8配置為使得控制室8的背面部與操作機構室5相抵接,控制室8的左側面部與電纜室7相抵接。
通過如上那樣配置,能夠統(tǒng)一設置在控制室8是操作機構室5之間、以及控制室8與電纜室7彼此間的用于測量及控制的電線,而不用考慮上述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配置。另外,根據(jù)上述結構,將由操作機構室5的右外側的壁面的延長線與電纜室7的正面?zhèn)缺诿娴难娱L線包圍的空間部(即較小空間中產(chǎn)生的浪費空間)作為控制室8來使用,從而能將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構成得較小。若不將控制室8設置于上述空間內(nèi),則需要將控制室8配置于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的上部或另外設置控制室8,這將導致裝置的高度變大,設置面積變大等問題。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示出使控制室8的背面部與操作機構室5相抵接,使控制室8的左側面部與電纜室7相抵接的示例,但控制室8不一定要與操作機構室5及電纜室7均抵接,在控制室8與操作機構室5及電纜室7中的某一個相抵接的情況下,或者并非抵接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距離的情況下也是一樣。
[0014]接下來,在圖5中,壓力箱體2的內(nèi)部封入有絕緣氣體,并收納有斷路器1、三位置開關18等開關。此外,三位置開關18是兼具斷路器以及接地開關功能的開關,具備連接、斷路、接地的各功能。另外,圖5的左側是操作機構室5,操作機構室5的上半部收納斷路器I的操作機構3以及三位置開關18的操作機構19,操作機構室5的下半部一并收納有從底面17引入的第I電纜4、以及插入第I電纜4前端的電纜終端13。壓力箱體2的下部配置有臺架12,從下方支承壓力箱體2。
[0015]圖5的右上部示出了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的壓力箱體2的內(nèi)部結構。作為斷路器I的斷路部,公開了在真空容器中具有可動接點以及固定接點并對主電路進行開關的真空閥20的示例。真空閥20由安裝于底板40的絕緣框21支承,該底板40安裝有操作機構3及操作機構19,利用安裝于壓力箱體2的左側壁面外側的操作機構3經(jīng)由絕緣桿22在圖中的左右方向?qū)φ婵臻y20的可動接點進行開關驅(qū)動。另外,斷路器I的上部配置有具備連接、斷路、接地的各功能的三位置開關18。三位置開關18與斷路器I相同,由安裝于底板40的絕緣框23支承。
絕緣框23在前端部保持有筒狀的固定接點24、在中間部保持有對棒狀的可動接點25進行支承的筒狀的中間電極26、在基部保持有接地接點27。利用安裝于底板40的操作機構19經(jīng)由絕緣桿28在圖中的左右方向上對可動接點25進行開關驅(qū)動,該可動接點25在向右移動時與固定接點相連而成為主電路連接狀態(tài),在中間位置時成為主電路的斷路狀態(tài),在向左移動時與接地接點27相接觸而使斷路器I 一側成為接地狀態(tài)。從三位置開關的固定接點24向上方引出有三個相的引出導體29,并向與附圖的紙面相交的方向(附圖的深度方向)引出。三個相的各個引出導體29分別與圖3的電纜終端14相連。
另外,斷路器I的可動側端子以及三位置開關18的中間電極26通過連接導體30相連,此外,斷路器I的固定側端子與設置為貫通壓力箱體2的左側壁面的連接套管15的一端之間通過連接導體31相連。由此,電纜終端13與電纜終端14之間的主電路經(jīng)由斷路器I以及三位置開關18電連接。
另外,在壓力箱體的右上方,在斷路器I的固定側端子與壓力箱體2之間配置有避雷器32。此外,在操作機構室5內(nèi),將變流器33配置于第I電纜4處。
[0016]此外,圖5中,示出了單相的主電路結構,但該裝置通常在三相中使用,在附圖的深度方向上配置有三個相的電路。
另外,在例如將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用于風力發(fā)電裝置的發(fā)電機與外部的送電線之間的連接部的情況下,將第I電纜4稱作從發(fā)電機引入的“引入側”,將第2電纜6稱作向送電線送出的“送出側”。根據(jù)該描述,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中,電纜的引入與送出的各連接部的位置按下述方式設置,即:將一個連接部設置在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開關操作裝置的安裝面?zhèn)?第I側面),將另一個連接部設置在沿所述開關操作裝置的安裝面直行的方向上,且位于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側部(第2側面)。
[0017]圖6示出了實施方式I中從圖5的結構除去避雷器32以后的狀態(tài)。在無需避雷器32的情況下采用這種結構。三位置開關18的固定接點24由引出導體29連接,三位置開關18的中間電極26與斷路器I的可動側端子之間由連接導體30連接,此外,斷路器I的固定側端子與連接套管15之間由連接導體31連接。
[0018]圖7示出了從圖6的結構進一步變更后的結構,即示出了改變引出導體29與三位置開關18與斷路器I之間的連接后的狀態(tài)。三位置開關18的中間電極26由引出導體29連接,三位置開關18的固定接點24與斷路器I的固定側端子之間由連接導體30連接,此夕卜,斷路器I的可動側端子與連接套管15之間由連接導體31連接。
在上述結構中,若通過操作機構19的接地操作,使可動接點25從圖7的狀態(tài)進一步向左方移動,則可動接點25與接地接點27相接觸,從而成為接地狀態(tài)。該情況下,能使引出導體29 —側接地。
[0019]通過如上那樣構成,即使在為了在高壓用開關裝置中確保耐壓性能而需要確保一定程度的絕緣距離的情況下,由于將一個電纜連接部配置于操作機構3、19下方的空間部,從操作機構3開始在與斷路器I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側部配置另一個電纜連接部,因此能將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整體尺寸構成得較小,從而能獲得在狹小的電室內(nèi)也能設置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
另外,由于在覆蓋以正交狀態(tài)配置的2處的電纜連接部的兩個空間之間配置有控制部,從而實現(xiàn)了配置空間的有效利用,因此能減小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整體尺寸,能獲得即使在狹小的電室內(nèi)也能設置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
另外,可以有選擇地使用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1的兩個面,或者也可以同時使用兩個面,來進行維修或操作,因此,即使在使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后表面以及未連接電纜一側的側面與建筑物壁面或相鄰的結構物相接觸的狀態(tài)下,也能進行設置。
[0020]實施方式2
圖8至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中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2的圖,圖8是主視圖,圖9是圖8的右側面圖,圖10是從圖8的X-X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剖視圖。圖中,與圖2至圖4相同,在電纜室7內(nèi),三個電纜終端14a經(jīng)由壓力箱體2的側壁分別與三個相的引出導體29(圖5)相連。
兩個電纜終端14a及14b互相連接。電纜終端14b與電纜終端14a的背面連接部(連接部未詳細圖示)相連。
[0021]通過串聯(lián)連接多個電纜終端,能夠連接多個電纜。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增加電纜連接室5內(nèi)的電纜根數(shù)的示例,而對于壓力箱體2右側面的電纜終端13也相同。
[0022]另外,根據(jù)安裝有該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2的電室的狀態(tài)來有選擇地設置控制室8的門9a、9b中的某個,也可以同時設置門9a、9b。
[0023]通過如上那樣構成,即使將連接電纜設為三相二線,如圖9所示那樣,深度尺寸增加了一條線的電纜終端14b,但是,作為整個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2而言,尺寸僅稍有增加,從而也能夠獲得即使在狹小的電室內(nèi)也能設置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
[0024]實施方式3
圖11及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中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103的側視圖以及從A-A方式觀察到的側面剖視圖。在采用電纜插入方向與主電路連接方向為相同方向的電纜終端的情況下,配置與壓力箱體2的氣體分割相同的壓力箱體36。
圖11中,未特別標注標號的部位與圖3相同。圖11中,第I電纜4側的電纜終端34設置于壓力箱體2的底板,插入從底面17(圖5)向上方直立的第I電纜4的前端。
另外,圖11中,在壓力箱體2的左側上部配置第2壓力箱體36,使其與壓力箱體2相接觸,經(jīng)由絕緣隔片37引入壓力箱體2內(nèi)的引出導體29,并與設置于第2壓力箱體36的底板的電纜終端35的端子導體相接觸。按照各相的每一相排列兩個的方式并排設置電纜終端35,并利用連接導體38并聯(lián)連接。第2電纜6從底面17(圖5)向上方直立,并與電纜終端35相連。
[0025]圖12是從圖11的A-A方向觀察到的后面剖視圖,以設置有貫通壓力箱體2的底板的用于與外部相連的開口的狀態(tài),在壓力箱體2內(nèi)安裝電纜終端34,利用連接導體39將斷路器I的前端的固定側端子與電纜終端34的端子導體相連。電纜終端34需要安裝于壓力箱體2的有限的寬度內(nèi),因此從上方觀察時各相導體的軸心配置成三角形狀,S卩、將R相、S相、T相中的兩側R相、T相的電纜終端34a以及34c配置于圖12的左側,將中央相的S相的電纜終端34b配置于圖12中的右側,由此,能將電纜終端34安裝至壓力箱體2的有限的寬度內(nèi)。
第I電纜4從底面向上方直立,并與電纜終端34相連。在圖12右側具有壁面或相鄰設備的情況下,從圖12的左側的操作機構室5直接進入臺架12內(nèi)進行該連接操作。
[0026]通過本實施方式3,即使電纜終端的連接方向與電纜的直立方向相同,也能使用。
[0027]實施方式4
圖13是從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正面觀察時,對于圖4的結構,將操作機構室的安裝方向左右顛倒后得到的圖。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即使電室的壁面相對于圖4的情況上下顛倒配置,也能容易地應對。
[0028]另外,本發(fā)明可以在其發(fā)明范圍內(nèi)對各實施方式進行自由組合,或者對各實施方式適當?shù)剡M行變形、省略。
工業(yè)上的實用性
[0029]本發(fā)明適用于能減小設置面積以及設置高度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實現(xiàn)。
【權利要求】
1.一種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壓力箱體,該壓力箱體將用于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開關以及連接導體與絕緣氣體一起收納于其內(nèi)部; 操作機構,該操作機構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一個面,對所述開關進行開關操作; 第I電纜連接部,該第I電纜連接部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一個面,并與所述連接導體相連接;以及 第2電纜連接部,該第2電纜連接部安裝于與連結所述操作機構和所述開關的連結方向平行的所述壓力箱體的另一個面,并與所述連接導體相連接。
2.一種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壓力箱體,該壓力箱體將用于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開關與絕緣氣體一起收納于其內(nèi)部; 操作機構,該操作機構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一個面,對所述開關進行開關操作; 第I電纜連接部,該第I電纜連接部安裝于所述壓力箱體的一個面; 操作機構室,該操作機構室覆蓋所述操作機構與所述第I電纜連接部的外周; 第2電纜連接部,該第2電纜連接部安裝于與連結所述操作機構和所述開關的連結方向平行的所述壓力箱體的另一個面; 電纜室,該電纜室覆蓋所述第2電纜連接部的外周;以及 控制室,該控制室配置于所述操作機構室的側部與所述電纜室的側部這兩者之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室通過連接所述操作機構室的側部與所述電纜室的側部,從而配置于兩者之間。
4.如權利要求1至3的任一項所述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第I電纜連接部與所述第2電纜連接部中的某一個電纜連接部的面作為開關裝置的操作面,或者將所述第I電纜連接部與所述第2電纜連接部的面同時作為開關裝置的操作面。
5.如權利要求2至4的任一項所述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室具備開口部,該開口部朝向所述氣體絕緣開關裝置的所述第I電纜連接部側或所述第2電纜連接部側中的某一個的方向,利用門以可開關的方式覆蓋所述開口部。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I電纜連接部或第I電纜連接部中,串聯(lián)連接多個電纜終端,從而能連接多根電纜。
7.如權利要求1、權利要求2、或權利要求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氣體絕緣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I電纜連接部或第I電纜連接部中,將電纜終端的連接方向設為電纜引入方向。
【文檔編號】H02B1/20GK104040812SQ20128006432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7日
【發(fā)明者】吉田忠廣, 有岡正博, 中西徹, 佐藤哲也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