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工具,具體地講,涉及一種利用一個風扇對電動工具中的發(fā)熱性高的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有效地進行冷卻的電動工具。
背景技術:
一般地,在電動工具中,將風扇安裝在馬達的輸出軸上,在外殼的馬達上游側設置吸氣口、在馬達下游側設置排氣口,并在外殼內(nèi)形成通過馬達的冷卻通道,利用伴隨著馬達驅動的風扇旋轉,而在冷卻通道內(nèi)產(chǎn)生空氣流,對馬達的發(fā)熱進行冷卻。
但是,在上述電動工具的冷卻結構中,不能對高速旋轉并產(chǎn)生摩擦熱的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的發(fā)熱進行冷卻,而使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的耐久性降低。
因此,如圖14所示,現(xiàn)行的電動工具在外殼3上形成吸氣口6和排氣口7,在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周圍或附近設有通風道20,利用安裝在馬達4的輸出軸15上的冷卻風扇19的旋轉,將冷卻馬達4后的空氣流導入通風道20內(nèi),通過對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進行強制冷卻,來散熱,能夠提高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耐久性(例如,參照專利文件1)。
另外,如圖15所示,作為其它裝置,除添加冷卻風扇19之外,還包括在外殼3上設置吸氣口6和排氣口7,在外殼3的前端設置夾頭2,在支撐該夾頭2并能旋轉的旋轉軸21上,安裝冷卻用的風扇22,對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進行強制冷卻,散發(fā)熱量,提高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耐久性(例如,參照專利文件2)。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件1所公開的裝置中,對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發(fā)熱進行冷卻的冷卻風是在對馬達4進行冷卻并因而被加熱后才抵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因此極大地降低了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冷卻效率。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件2所公開的裝置中,必須設置用于冷卻馬達和冷卻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的兩個冷卻風扇19、22,結構復雜,成本提高,并且,由于需要必要的空間,使電動工具增大。
其中,專利文件1特開平9-11158(圖1)。
專利文件2特開平9-11157(圖1)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對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進行冷卻時,能夠利用結構簡單的風扇高效進行冷卻,降低成本的、并能節(jié)省空間的電動工具。
在第1項發(fā)明中,一種電動工具,在于前端安裝工具的夾頭2與內(nèi)置于外殼3內(nèi)的馬達4之間設置有包含減速機的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通過內(nèi)置風扇8的運轉、而由形成在外殼3上的吸氣口6導入外部氣體、對馬達2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進行冷卻,并將排出冷卻后的外部氣體的排氣口7形成在外殼3上,其特征在于在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之間配置有風扇8,風扇8從馬達方向及旋轉驅動傳遞部件方向的二方向吸氣,并在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設置吸氣口6a、6b,在風扇8附近設置排氣口7。
根據(jù)這種結構,利用風扇8的運轉,可從形成在馬達側及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口6a、6b的二方向吸氣,能夠對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分別單獨進行冷卻,實施冷卻而被加熱的外部氣體能夠由形成在風扇8附近的排氣口7排出,使用一個風扇8,就可提高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冷卻效率,簡化結構,降低成本,節(jié)省空間。
在第2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風扇8在馬達側的吸氣力比在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力大。根據(jù)這種構成,使用一個風扇8,就可與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相比、在馬達側導入更多的外部氣體,能夠有效地對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發(fā)熱量高的馬達4進行冷卻,據(jù)此,可使風扇8小型化,能夠降低馬達4的負荷。
同時,很少出現(xiàn)馬達4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側產(chǎn)生的發(fā)熱量相同的情況,且電動工具自身的功率越上升,兩者的發(fā)熱量越變得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若采用如圖16所示的現(xiàn)行常使用的徑流式風扇8X時,由于風扇兩側的吸入量相同,必須配合發(fā)熱量多的一側(馬達4)來設定風扇方式,而從發(fā)熱量低的一側(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考慮,風扇大型化,馬達4的負荷變大。
但是,在風扇8中,通過進行馬達側的吸氣口6a及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口6b的面積的設定或從各吸氣口6a、6b到風扇8的各送風路的阻力的設定,而能夠實現(xiàn)獲得對應于發(fā)熱量的吸氣量的結構。
在第3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風扇8在基板9上設置有通孔10,在馬達側形成有吸氣用的葉片11。如果采用這種結構,則不言而喻,具有吸氣用葉片11的一側能夠經(jīng)過基板的通孔10從相反側吸氣,可使具有葉片11的一側吸氣量變大,從而,通過在馬達側面對葉片11設置風扇8,而容易獲得馬達側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吸氣量大的結構。
在第4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以風扇8的旋轉中心為中心的同心圓上等間距地設置多個通孔10。根據(jù)這種結構,能夠提高風扇8的旋轉平衡,能夠實現(xiàn)平穩(wěn)的旋轉。
在第5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在通孔10、10之間的增強壁12上形成有錐狀的導入部13。根據(jù)這種結構,能夠提高從通孔10的吸氣效率,降低馬達4的負荷。
在第6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風扇8在基板9兩側形成有吸氣用的葉片11、14。根據(jù)這種結構,能夠從風扇8的兩側充分地吸氣。
在第7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在風扇8上形成有貫通插在馬達4的軸15上進行固定的筒體16,所述筒體16的外徑從風扇8的基板9開始沿離開基板的方向變小。根據(jù)這種結構,能夠使由風扇8的吸氣而產(chǎn)生的空氣流動平穩(wěn),提高吸氣效率,降低馬達4的負荷。
在第8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風扇8中至少由熱的良導體形成基板9。根據(jù)這種結構,利用馬達4的軸15將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發(fā)熱傳送到風扇8的基板9上。能夠由熱良導體的基板9的表面散發(fā)熱量,提高冷卻效率。
在第9項發(fā)明中,其特征在于用熱的良導體的罩17包覆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在罩17的外面的風扇8的冷卻風的通道內(nèi),形成散熱突起18。根據(jù)這種結構,能夠增加從包覆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罩17表面的散熱量,從而,能夠降低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量,并降低馬達4的負荷。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將外殼局部剖開的主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內(nèi)部結構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和整流板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和整流板的分解立體圖。
圖6(a)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和整流板的側視圖,(b)是表示該風扇和整流板的主視圖。
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的側視圖。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扇的局部剖視圖。
圖11(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風扇的主視圖,(b)是該風扇的側視圖,(c)是該風扇的后視圖。
圖12(a)是表示本發(fā)明風扇的另一實施例的主視圖,(b)是該風扇的側視圖,(c)是該風扇的后視圖。
圖13(a)是表示本發(fā)明風扇的再一實施例的主視圖,(b)是該風扇的側視圖,(c)是該風扇的后視圖。
圖14是現(xiàn)行例的局部剖開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
圖15是表示另一現(xiàn)行例的局部剖開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
圖16(a)是表示現(xiàn)行例的風扇的主視圖,(b)是表示該風扇的側視圖。
圖中1—工具,2—夾頭,3—外殼,4—馬達,5—旋轉驅動傳遞部件,6—吸氣口,7—排氣口,8—風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是主視圖。圖2是將外殼局部剖開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內(nèi)部結構的剖視圖。
電動工具A,在外殼3的內(nèi)部后方內(nèi)置有馬達4,在馬達4的前方配置有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其包含有能夠傳遞馬達4的輸出的減速機,在該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前方的外殼3的前端部,設有安裝工具的夾頭2,能夠將來自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夾頭2的輸出旋轉軸23,該電動工具A是諸如錘鉆、螺旋·鉆孔工具等的電動工具。
被內(nèi)置在電動工具A內(nèi)的馬達4,由電力消耗引起發(fā)熱,在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中,由機械元件之間的摩擦等也引起發(fā)熱,因而在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之間的馬達4的輸出軸15上安裝風扇8,用于對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發(fā)熱進行冷卻。
在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A中,利用一個風扇8對高發(fā)熱性的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發(fā)熱有效地進行冷卻。在下文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風扇8是從馬達方向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方向二方向吸氣的結構。在外殼3上,在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形成吸氣口6a、6b。排氣口7形成在風扇8附近。分別形成多個各吸氣口6a、6b以及多個排氣口7。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根據(jù)風扇8的運轉,能夠在形成于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口6a、6b的二方向進行吸氣,可以實現(xiàn)分別單獨對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進行冷卻,進行冷卻并被加熱的外部氣體能夠利用形成在風扇8附近的排氣口7排出。這樣,雖然使用一個風扇8,但是能提高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冷卻效率,簡化結構,降低成本,節(jié)省空間。
如圖4及圖5所示,使形成有排出口24的環(huán)狀整流板25圍繞風扇8。利用整流板25對風扇8所產(chǎn)生的排氣風進行整流,將空氣由整流板25的排氣口24順利地引導向外殼3的排氣口7,增加從外殼3排出的風量,提高冷卻能力。其中,可以對整流板25的方式進行各種變更。
如圖6(b)、圖7及圖10所示,在風扇8上,通過在風扇8的一面上設置有吸氣用的葉片11,在風扇8的基板9上設置通孔10,而具有吸氣用葉片11的一側不用說,能夠經(jīng)過基板的通孔10從相反側吸氣,可使具有葉片11的一側吸氣量增大,從而,通過在馬達側面對葉片11設置風扇8,而容易獲得馬達側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吸氣量大的結構。
這樣,風扇8,馬達側的吸氣力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力大,雖然使用一個風扇8,但與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相比可使外部氣體從馬達側導入的量多,與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相比能夠有效地對發(fā)熱量高的馬達4進行冷卻,因此,風扇可以小型化,并能夠降低馬達4的負荷。
并且,在以風扇8的旋轉中心為中心的同心圓上等間距地設置多個通孔10,可以提高風扇8的旋轉平衡,獲得平穩(wěn)的旋轉。
而且,在基板9上的通孔10、10之間的加強壁12上形成錐狀導入部13,能夠提高通孔10的吸氣效率,降低馬達4的負荷。
但是,在風扇8中,通過進行對馬達側的吸氣口6a及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口6b的開口面積的設定、或對從各吸氣口6a、6b到風扇8的送風路的流路阻力的設定等,而能夠實現(xiàn)獲得對應于發(fā)熱量的吸氣量的結構。
圖12表示另一實施例,但是本實施例的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對于相同部分采用相同的符號,故省略對其的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在風扇8中,風扇8的基板9的兩側設置有葉片11、14,以利用基板9兩側的葉片11、14獲得吸氣力。此時,例如,馬達側的葉片11的數(shù)量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葉片14的數(shù)量多,以使馬達側的吸氣量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量大,伴隨著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發(fā)熱量,確保冷卻平衡。
圖13表示再一實施例,但是本實施例的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對于相同部分采用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設置在基板9兩側的葉片11、14的葉片高度H1、H2不相同,而使吸氣量不同。也就是說,使馬達側的葉片11的高度H1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葉片14的高度H2高,使馬達側的吸氣量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量大,以保證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冷卻平衡。
在圖11~圖13所示實施例中,在風扇8上形成有貫通插在馬達4的軸15上進行固定的筒體16,筒體16的外徑越遠離風扇8的基板9越變小,能夠使風扇8的吸氣而產(chǎn)生的空氣流動平穩(wěn),提高吸氣效率,降低馬達4的負荷。
并且,在以上的實施例中的風扇8中,由鋁等的熱的良導體形成風扇8的基板9和筒體16,利用馬達4的軸15將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發(fā)熱傳送到筒體16上,進一步,通過向風扇8的基板9傳熱、由表面散熱,而能夠提高冷卻效率。
另外,在以上的實施例中的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上,用熱的良導體的罩17包覆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在罩17的外面的風扇8的冷卻風的通道上,形成散熱突起18,能夠增加從包覆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的罩17表面的散熱量,從而,能夠減少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量,以減少馬達4的負荷。
(發(fā)明效果)在第1項發(fā)明中,利用風扇的旋轉,可從形成于馬達側與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口二方向進行吸氣,能夠實現(xiàn)分別單獨對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進行冷卻。實現(xiàn)冷卻而被加熱的外部氣體可以由形成在風扇附近的排氣口排出,使用一個風扇,能夠提高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的冷卻效率,具有簡化結構、降低成本并節(jié)省空間的優(yōu)點。
在第2項發(fā)明中,使用一個風扇,與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相比,能夠在馬達側導入更多的外部氣體,能夠有效地對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發(fā)熱量高的馬達進行冷卻,從而具有能夠使風扇小型化,并能夠降低馬達的負荷的優(yōu)點。
在第3項發(fā)明中,不言而喻,具有吸氣用葉片11的一側能夠經(jīng)過基板的通孔10從相反側吸氣,可使具有葉片11的一側吸氣量大,從而,通過在馬達側設置對向葉片11的風扇8,而容易獲得馬達側比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吸氣量大的結構。
在第4項發(fā)明中,具有能夠提高風扇的旋轉旋轉平衡、并能夠實現(xiàn)平穩(wěn)的旋轉的優(yōu)點。
在第5項發(fā)明中,具有能夠提高從通孔的吸氣效率、并能夠降低馬達4的負荷的優(yōu)點。
在第6項發(fā)明中,具有能夠從風扇兩側充分地進行吸氣的優(yōu)點。
在第7項發(fā)明中,能夠使因風扇的吸氣而產(chǎn)生的空氣流動平穩(wěn),具有提高吸氣效率并降低馬達的負荷的優(yōu)點。
在第8項發(fā)明中,利用軸將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的發(fā)熱傳送到風扇的基板上,能夠由熱的良導體的基板的表面散熱,具有可提高冷卻效率的優(yōu)點。
在第9項發(fā)明中,能夠增加從覆蓋旋轉驅動傳遞部件的罩表面的散熱量,從而,具有能夠降低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量并能夠降低馬達的負荷量的優(yōu)點。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工具,在于前端安裝工具的夾頭與內(nèi)置于外殼內(nèi)的馬達之間設置有包含減速機的旋轉驅動傳遞部件,通過內(nèi)置風扇的運轉、而由形成在外殼上的吸氣口導入外部氣體、對馬達及旋轉驅動傳遞部件進行冷卻,并將排出冷卻后的外部氣體的排氣口形成在外殼上,其特征在于在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之間配置有風扇,風扇從馬達方向及旋轉驅動傳遞部件方向二方向吸氣,并在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設置吸氣口,在風扇附近設置排氣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風扇在馬達側的吸氣力比在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的吸氣力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風扇,在基板上設置有通孔,在馬達側形成有吸氣用的葉片。
4.如權利要求3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以風扇的旋轉中心為中心的同心圓上等間距地設置有多個通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通孔之間的增強壁上形成有錐狀的導入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風扇在基板兩側形成有吸氣用的葉片。
7.如權利要求3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風扇上形成有貫通插在馬達的軸上進行固定的筒體,筒體的外徑從風扇的基板沿遠離基板的方向變小。
8.如權利要求3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風扇中至少由熱的良導體形成基板。
9.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用熱的良導體的罩包覆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并在罩的外面的由風扇產(chǎn)生的冷卻風的通道內(nèi),形成有散熱突起。
全文摘要
一種電動工具,在于前端安裝工具的夾頭(2)和內(nèi)置于外殼(3)內(nèi)的馬達(4)之間設置有包含減速機的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利用內(nèi)置風扇(8)的運轉、由形成在外殼(3)上的吸氣口(6)導入外部氣體、對馬達(2)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進行冷卻。并將排出冷卻后的外部氣體的排氣口(7)形成在外殼(3)上。在馬達(4)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5)之間配置有風扇,該風扇(8)可從馬達方向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方向二方向吸收空氣,在馬達側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側設置有吸氣口(6a、6b),在風扇附近設置有排氣口(7)。這種電動工具,利用結構簡單的風扇能夠對馬達和旋轉驅動傳遞部件有效地進行冷卻,降低成本、并節(jié)省空間。
文檔編號H02K7/14GK1494994SQ03158678
公開日2004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山田穰, 巖野洋 申請人:松下電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