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閥門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為了使高壓泵的流量可控,通常在高壓泵的液體出口處設置一個流量調節(jié)閥,以滿足了人們對流量進行控制的需求,但是,當泵體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由于出口處流出的液體壓力高,給設置于出口處的流量調節(jié)閥的操作帶來不便,而且高壓力的液體對流量調節(jié)閥的沖擊很大,導致流量調節(jié)閥的使用壽命較低,需要經常更換流量調節(jié)閥,成本高。
【發(fā)明內容】
[0003]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高壓泵液體出口處的流量調節(jié)閥操作不便、使用壽命低、成本高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操作簡單、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的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
[0004]一種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設有流體通路、流體混合模組和流體輸入口,所述流體通路貫穿所述殼體,流體從所述流體輸入口進入所述流體混合模組,由所述流體混合模組混入空氣后再傳輸至所述流體通路。
[0005]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流體混合模組包括流體腔和空氣腔,所述流體腔和空氣腔環(huán)繞于所述流體通路設置,所述流體輸入口與所述流體腔連通,所述流體腔設有與所述空氣腔連通的第一導通孔,所述空氣腔設有與所述流體通路連通的第二導通孔,所述第二導通孔與所述第一導通孔相對應。
[0006]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空氣腔還設有與外部空氣連通的通孔。
[0007]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通孔為圓錐孔,所述第二導通孔由相接設置的圓錐孔和圓柱孔組成,所述第二導通孔的圓錐孔鄰近所述空氣腔設置。
[0008]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通孔的錐尖朝向所述空氣腔,所述第二導通孔的錐尖朝向所述流體通路。
[0009]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通孔的小端直徑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導通孔的圓錐孔的大端直徑。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通孔和第二導通孔均設有多個,所述多個第一導通孔與所述多個第二導通孔一一對應。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殼體包括第一蓋體、第二蓋體和底座,所述第一蓋體與底座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二蓋體的端面兩側,三者相互配合圍成所述殼體。
[0012]在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流體為高壓流體。
[0013]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提供的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通過在流體中帶入空氣以減少液體的輸出量,從而達到調節(jié)流體流量的目的,其特別適用于高壓泵輸出端的液體流量調節(jié),操作簡單,而且高壓泵輸出端的高壓液體的沖擊力對其毫無影響,使用壽命長,成本低。
【附圖說明】
[001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0015]圖1是本發(fā)明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16]圖2是圖1所示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18]請一并參閱圖1和圖2,其中圖1是本發(fā)明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圖1所示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組裝后的剖面示意圖。所述加氣調節(jié)流量裝置100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設有流體通路2、流體混合模組和流體輸入口 5,其中,所述流體模組包括流體腔3和空氣腔4。所述流體腔3設有與所述空氣腔4連通的第一導通孔31。所述空氣腔4設有與所述流體通路2連通的第二導通孔41,所述第二導通孔41與所述第一導通孔31相對應。
[0019]所述殼體包括第一蓋體11、第二蓋體12和底座13,三者相互疊設配合圍成具收容空間的殼體。所述第一蓋體11與底座13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二蓋體12的二相對端面兩側,并通過緊固螺栓14和緊固螺母15的配合實現(xiàn)與所述第二蓋體12的鎖合固定。
[0020]所述第一蓋體11大致呈中空圓柱狀的臺階結構,其包括圓環(huán)形的底壁111、自所述底壁111的內邊緣垂直延伸的側壁112以及自所述側壁112末端朝遠離所述底壁111的方向垂直延伸的頂壁113。所述底壁111、側壁112及頂壁113圍成兩端開口的收容空間,其中鄰近所述底壁111 一端的開口大于鄰近所述頂壁113—端的開口。所述底壁111上設有若干固定孔1111,用于與所述第二蓋體12及底座13的固定。所述頂壁113為一圓環(huán)型的板狀結構,其開設有一通孔,作為流體輸入口 5。
[0021]所述第二蓋體12大致呈中空的碟狀結構,其包括圓環(huán)形的底板121、自所述底板121的內邊緣垂直延伸的側板122以及與所述側板122垂直相接設置的頂板123。所述底板121由相接設置水平板1211和傾斜板1212連接形成。所述傾斜板1212靠近所述側板122 —端設置。所述水平板1211靠近外邊緣處設有若干固定孔1213。所述水平板1211的固定孔1213與所述第一蓋體11的固定孔1111相對應。所述側板122呈圓柱狀。所述側板122與所述頂板123的截面呈T字形。所述頂板123上設有若干用于連接管道的連接件1231。所述頂板123的側表面設有旋接所述第一蓋體11的外螺紋1232。
[0022]所述底座13大致呈中空的盆狀結構,其包括圓環(huán)形的基座131、第一側壁132、第二側壁133和第三側壁134。所述第一側壁132和第二側壁133均呈圓柱狀,分別自所述基座131的內、外邊緣同側垂直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側壁132、基座131及第二側壁133共同圍成收容部135。所述第三側壁134自所述基座131的內邊緣傾斜延伸形成,其收容于所述收容部135內。所述第三側壁134的傾斜度與所述第二蓋體12的傾斜板1212的傾斜度相關,當所述殼體組裝后,所述第三側壁134與所述傾斜板1212垂直間隔設置。所述第一側壁13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側壁133的高度。所述第三側壁134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側壁133的高度。所述第一側壁132圍成兩端開口的收容空間136。所述第一側壁132相對所述收容空間136的外壁面設有旋接所述第二蓋體12的外螺紋1321。自所述第二側壁133末端朝遠離所述第一側壁132的方向垂直延伸有折邊137。所述折邊137上開設有若干固定孔1371。所述折邊137的固定孔1371與所述第一蓋體11的固定孔1111相對應。所述基座131靠近內邊緣處設有多個用于連接管道的連接件1311。
[0023]當組裝所述殼體時,其包括如下步驟:
[0024]首先,提供第二蓋體12和底座13。
[0025]將所述第二蓋體12蓋設在所述底座13上。所述第二蓋體12的水平板1211與所述底座13的折邊137疊置。所述底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