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動變速機的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自動變速機的控制裝置,例如已知一種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那樣的裝置。在該公報中,根據發(fā)動機負載來切換加速踏板釋放時的目標發(fā)動機轉速,當節(jié)氣門開度大時將目標發(fā)動機轉速設為高轉速,當節(jié)氣門開度小時將目標發(fā)動機轉速設定為低轉速,由此抑制產生過量的發(fā)動機制動力。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870676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例如如果對帶式無級變速機應用上述控制,則在加速踏板釋放狀態(tài)下變更目標發(fā)動機轉速時進行帶式無級變速機的變速。于是,存在以下問題:在變速速度快的情況下產生由液壓的振動引起的車輛振動。
本發(fā)明著眼于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加速踏板釋放狀態(tài)下的變速時避免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的自動變速機的控制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出于該目的,在本發(fā)明中,在對將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變速后傳遞到驅動輪的帶式無級變速機的變速比進行液壓控制時,當加速踏板為釋放狀態(tài)且發(fā)動機轉速為規(guī)定值以下時,將變速速度限制為規(guī)定值以下。
發(fā)明的效果
由此,能夠在變速時抑制帶式無級變速機的液壓振動,能夠避免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實施例1的車輛的驅動系統(tǒng)及其整體控制系統(tǒng)的概要系統(tǒng)圖。
圖2是實施例1的變速對應圖。
圖3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流程圖。
圖4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時序圖。
圖5是表示在執(zhí)行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過程中踩踏了加速踏板的情況的時序圖。
圖6是在執(zhí)行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過程中將目標主轉速從第一慣性線a1基礎切換為第二慣性線b1基礎的情況下的時序圖。
圖7是表示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有無與液壓振動的關系的時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發(fā)動機;4:無級變速機;5:驅動輪;6:主帶輪;7:副帶輪;8:帶;22:發(fā)動機控制器;24:變速機控制器;25:控制閥單元;27:加速踏板開度傳感器;32:車速傳感器;cvt:變速器(帶式無級變速機構);l/u:鎖止離合器;t/c:變矩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圖1是表示具備實施例1的自動變速機的控制裝置的車輛的驅動系統(tǒng)及其整體控制系統(tǒng)的概要系統(tǒng)圖。發(fā)動機1經由v形帶式的無級變速機4以能夠適當分離的方式驅動耦合于驅動輪5。
無級變速機4的變速器cvt是由主帶輪6、副帶輪7以及架設在這些帶輪6、7之間的v形帶8(環(huán)形撓性構件)構成的v形帶式無級變速機構。此外,v形帶8采用了利用環(huán)形帶捆束多個元件的結構,但也可以是鏈條方式等,對結構不作特別地限定。主帶輪6經由變矩器t/c耦合于發(fā)動機1的曲軸,副帶輪7經由差動齒輪耦合于驅動輪5。來自發(fā)動機1的動力經由具備鎖止離合器l/u的變矩器t/c被輸入到主帶輪6,之后依次經由v形帶8、副帶輪7傳遞到驅動輪5來使車輛行駛。
在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過程中,一邊減小主帶輪6的帶輪v槽寬度一邊增大副帶輪7的帶輪v槽寬度,由此在增大v形帶8與主帶輪6的套繞圓弧直徑的同時減小v形帶8與副帶輪7的套繞圓弧直徑。由此,變速器cvt進行向高(high)側帶輪比(高側變速比)的升檔。
反之,一邊增大主帶輪6的帶輪v槽寬度一邊減小副帶輪7的帶輪v槽寬度,由此在減小v形帶8與主帶輪6的套繞圓弧直徑的同時增大v形帶8與副帶輪7的套繞圓弧直徑。由此,變速器cvt進行向低(low)側帶輪比(低側變速比)的降檔。
變速器cvt具有檢測作為主帶輪6的轉速的主轉速npri的主轉速傳感器和檢測作為副帶輪7的轉速的副轉速nsec的副轉速傳感器,基于由這兩個轉速傳感器檢測出的轉速來計算實際變速比,進行各帶輪的液壓控制等,使得該實際變速比成為目標變速比。
發(fā)動機控制器22被輸入來自檢測加速踏板踩入量(加速踏板開度)apo的加速踏板開度傳感器27的信號,來對發(fā)動機1進行輸出控制。變速機控制器24基于來自加速踏板開度傳感器27的信號、來自車速傳感器32的信號、來自檔位信號33的信號以及來自發(fā)動機控制器22的扭矩信號來進行變速器cvt的變速控制。關于變速器cvt、鎖止離合器l/u的控制,基于從被進行發(fā)動機驅動的機械式油泵o/p供給的液壓來進行控制。
控制閥單元25與來自變速機控制器24的指令隨動地將來自機械式油泵o/p的油調壓為與車輛請求驅動力對應的管線液壓pl。另外,與來自變速機控制器24的鎖止指令隨動地將管線液壓pl適當供給到變矩器t/c來控制鎖止離合器l/u的接合狀態(tài),由此設為根據需要將輸入輸出部件之間直接連結的鎖止狀態(tài)。另外,與來自變速機控制器24的cvt變速比指令隨動地將管線液壓pl調壓到主帶輪壓力并將該主帶輪壓力供給到主帶輪6,由此控制主帶輪6的v槽寬度和副帶輪7的v槽寬度,以使cvt變速比與來自變速機控制器24的指令一致,從而實現(xiàn)來自變速機控制器24的cvt變速比指令。另外,根據來自變速機控制器24的夾持力指令將管線液壓pl調壓到副帶輪壓力并將該副帶輪壓力供給到副帶輪7,由此進行夾壓以避免副帶輪7在v形帶8上滑動。
接著,對變速控制處理進行說明。圖2是實施例1的變速對應圖。實施例1的車輛在以規(guī)定車速以上的車速行駛時,將鎖止離合器l/u接合,將發(fā)動機1的轉速直接傳遞到主帶輪6來行駛。由此,設為以使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的主帶輪6的主轉速npri與發(fā)動機轉速ne實際上為相同轉速的方式進行旋轉的情況并進行說明。
變速機控制器24在參照圖2所示的預先設定的變速對應圖的同時,根據車輛的運轉狀態(tài)(在實施例1中為車速vsp、主轉速npri以及加速踏板開度apo)來控制無級變速機4。在該變速對應圖中,與以往的帶式無級變速機的變速對應圖同樣地,按每個加速踏板開度apo設定變速線,按照與加速踏板開度apo相應地選擇的變速線來進行無級變速機4的變速。此外,當決定目標變速比時,基于當前的車速vsp設定目標發(fā)動機轉速,控制變速比以使發(fā)動機轉速成為目標發(fā)動機轉速。
在此,在變速對應圖中,在加速踏板開度apo為0的所謂的慣性行駛狀態(tài)下設定了第一慣性線a1和第二慣性線b1,其中,在第一慣性線a1的情況下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得較低,在第二慣性線b1的情況下,與第一慣性線a1相比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得略高。在變速機控制器24內具有發(fā)動機制動力判斷部,該發(fā)動機制動力判斷部基于行駛狀態(tài)來判斷是否請求了強的發(fā)動機制動力。例如進行是手動模式等希望產生發(fā)動機制動力的模式還是通常的優(yōu)先考慮燃油消耗的模式之類的判定。然后,當判斷為需要發(fā)動機制動力時,使加速踏板釋放時目標轉速校正控制進行動作,并基于第二慣性線b1計算目標主轉速npri*。
由此,能夠提高主轉速npri來確保發(fā)動機制動力。另一方面,當判斷為不需要發(fā)動機制動力時,結束加速踏板釋放時目標轉速校正控制,并基于第一慣性線a1計算目標主轉速npri*。由此,能夠降低主轉速npri來避免產生不需要的發(fā)動機制動力。
〔變速速度限制處理〕
在控制無級變速機4的變速比時,基于車速vsp和加速踏板開度apo來設定目標主轉速npri*,控制主帶輪6和副帶輪7的帶輪壓力,使得成為能夠實現(xiàn)目標主轉速npri*的變速比。另外,加速踏板開度apo越大,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得越高。由此,當減小目標主轉速npri*時,使變速比向高側變速來降低發(fā)動機轉速ne。由此,能夠將發(fā)動機轉速ne設定得較低,因此能夠抑制產生過剩的發(fā)動機制動,來避免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
圖7的(a)是表示使目標主轉速npri*降低時的各液壓的狀態(tài)的時序圖。當不對變速速度施加限制地將目標主轉速npri*變更為低轉速時,變速器cvt的變速速度變快。為了確保向高側變速的變速速度,必須向副帶輪7一下子供給帶輪液壓。在此,從機械式油泵o/p向變速器cvt供給了液壓,隨著發(fā)動機轉速ne的降低,泵排出流量降低。另外,由于加速踏板被釋放,因此管線液壓也被設定得較低。于是,油泵排出壓產生振動,由于該振動導致各帶輪壓力也振動,并且鎖止離合器l/u的鎖止壓也振動,使驅動輪產生前后加速度振動,由此有可能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
因此,在實施例1中,在加速踏板被釋放時使目標主轉速npri*降低時,通過限制變速速度來抑制由副帶輪7消耗的副帶輪壓力的變化,來抑制泵排出壓的振動,由此避免伴隨振動而引起的不適感。
圖3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流程圖。在此,將基于通常的變速比控制而計算出的目標主轉速記載為npri*con,將變速速度限制時目標主轉速記載為npri*lim,將在本控制流程中最終決定的目標主轉速記載為npri*。此外,設為在通過通常的變速比控制計算出的通常的目標主轉速npri*con中還包含通過加速踏板釋放時目標轉速校正控制進行校正后的值。
在步驟s1中,判定目標主轉速npri*是否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當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時進入步驟s2,當大于規(guī)定值npri1時進入步驟s16來將變速速度限制標志flim設為0,進入步驟s17來設定為npri*=npri*con。此外,這是由于,如果在目標主轉速npri*為比規(guī)定值npri1高的轉速時限制變速速度,則始終產生過剩的發(fā)動機制動力。換句話說,即使在目標主轉速npri*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時限制變速速度,也不會隨著產生過剩的發(fā)動機制動力而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
在步驟s2中,判斷加速踏板是否被踩踏(踩入),當加速踏板被釋放時進入步驟s3,當加速踏板被踩踏時進入步驟s7。
在步驟s3中,對限制了變速速度的變速速度限制時目標主轉速npri*lim進行運算。在該運算中,例如既可以通過對通常的目標主轉速npri*con進行低通濾波等濾波處理來限制變速速度,也可以通過以使該目標主轉速npri*con為預先設定的規(guī)定變速速度以下的方式進行限制處理來限制變速速度,不特別地進行限定。
在步驟s4中判斷變速速度限制時目標主轉速npri*lim是否為npri*con以上,當為npri*con以上時進入步驟s5來將變速速度限制標志flim設置為1。另一方面,當小于npri*con時進入步驟s16來將變速速度限制標志flim設置為0,進入步驟s17來設定為npri*=npri*con。
在步驟s6中設定為npri*=npri*lim,一邊限制變速速度一邊進行變速控制。由此,能夠抑制伴隨變速而引起的液壓振動。
在步驟s7中判斷變速速度限制標志flim是否為1,當為1時判斷為正在執(zhí)行變速速度限制處理并進入步驟s8,當為0時進入步驟s16、s17來執(zhí)行通常的變速控制。此外,步驟s7是在踩踏了加速踏板的狀態(tài)下轉移的步驟。
在步驟s8中存儲當前的目標主轉速npri*,并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為目標主轉速存儲值npri*mem。
在步驟s9中判斷目標主轉速存儲值npri*mem是否為npri*con以上,當為npri*con以上時進入步驟s10,當小于npri*con時進入步驟s16、s17來執(zhí)行通常的變速控制。
在步驟s10中判斷加速踏板被踩踏的狀態(tài)是否持續(xù)了規(guī)定時間t1,如果沒有經過規(guī)定時間t1,則進入步驟s15來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為目標主轉速存儲值npri*mem。換句話說,在執(zhí)行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過程中踩踏了加速踏板的情況下,使變速比僅維持規(guī)定時間t1。
即,在慣性行駛中即發(fā)動機轉速ne比怠速轉速高的情況下,停止向發(fā)動機1噴射燃料來實現(xiàn)燃油消耗的改善。但是,當踩入加速踏板時,重新開始向發(fā)動機1噴射燃料,并從發(fā)動機1側輸出扭矩。當在該狀態(tài)下變速器cvt同時進行變速時,伴隨重新開始向發(fā)動機1噴射燃料而引起的沖擊有可能增大。因此,在重新開始向發(fā)動機1噴射燃料的情況下,通過維持變速比來避免沖擊。
在步驟s12中,對從npri*mem向npri*con轉移時的轉移時目標主轉速npri*cr進行運算,并且判斷npri*cr是否為npri*con以上,當為npri*con以上時進入步驟s13,當小于npri*con時進入步驟s16、s17來轉移到通常的變速控制。
在步驟s13中,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為從npri*cr減去規(guī)定轉速n1而得到的值(npri*=npri*cr-n1)。另外,在設定了npri*之后,將下次的npri*cr置換為本次的npri*(=npri*cr-n1)。
接著,對基于上述流程圖的作用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時序圖。本時序圖的初始狀態(tài)被設為以下狀態(tài):加速踏板被釋放,通過加速踏板釋放時目標轉速校正控制來將目標主轉速npri*設定為基于第二慣性線b1的較高的轉速。
在時刻t1,當加速踏板釋放時目標旋轉校正控制結束時,使npri*轉移到基于第一慣性線a1的較低的轉速。此時,npri*是比規(guī)定值npri1高的轉速,沒有特別地限制變速速度,從而不會施加持續(xù)作用發(fā)動機制動力之類的不適感。
在時刻t2,當npri*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時,變速速度限制標志flim被設置為1,來進行對變速速度的限制。然后,在時刻t3,當npri*與基于第一慣性線a1的目標主轉速npri*一致時,變速速度限制標志flim被設置為0,來轉移到通常的變速控制。
圖7是表示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有無與液壓振動的關系的時序圖。當如圖7的(a)那樣變更了npri*時,特別是在不限制變速速度的情況下,油泵排出壓振動,隨之,各帶輪液壓和鎖止離合器l/u的鎖止壓也振動,因此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與此相對地,當如圖7的(b)那樣變更了npri*時,能夠通過限制變速速度來抑制各液壓的振動,特別是能夠排除鎖止離合器l/u的鎖止壓的振動。由此,能夠不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地變更目標主轉速npri*。
圖5是表示在執(zhí)行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過程中踩踏了加速踏板的情況的時序圖。直到時刻t1、t2為止與圖4相同,因此僅說明時刻t2之后的情況。
在時刻t21,當踩入加速踏板時,維持該時間點的目標主轉速npri*,并將目標主轉速存儲值npri*mem維持規(guī)定時間t1的期間。在此期間,雖然重新開始向發(fā)動機1噴射燃料,但由于維持了變速比,因此能夠充分地抑制伴隨重新開始噴射燃料而引起的沖擊等。
在時刻t22,當經過規(guī)定時間t1時,以規(guī)定轉速n1逐漸地從維持的目標主轉速存儲值npri*mem向通常的目標主轉速npri*con靠近,來轉移到通常的變速控制。
圖6是表示在執(zhí)行實施例1的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過程中將目標主轉速從第二慣性線b1基礎切換為第一慣性線a1基礎,在轉移的途中進一步切換為第二慣性線b1基礎的情況下的時序圖。直到時刻t1、t2為止與圖4相同,因此僅說明時刻t2之后的情況。
在時刻t31,再次進行加速踏板釋放時目標旋轉校正控制,當從基于第一慣性線a1的目標主轉速npri*變更為基于第二慣性線b1的目標主轉速npri*時,基于通常的變速比控制而計算出的目標主轉速npri*con開始逐漸地上升。
在時刻t32,當當前的變速速度限制時目標主轉速npri*lim低于通常的目標主轉速npri*con時,目標主轉速npri*從npri*lim被切換為npri*con。由此,在基于發(fā)動機制動請求等使發(fā)動機轉速上升時,即使目標主轉速npri*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也能夠不限制變速速度地使該目標主轉速npri*上升,能夠確保響應性。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在實施例1中能夠獲得下述列舉的作用效果。
(1)具備:變速器cvt(帶式無級變速機),其將來自發(fā)動機1的動力變速后傳遞到驅動輪;
變速機控制器24(變速比控制部件),其對變速器cvt的變速比進行液壓控制;以及
步驟s3、s4、s5(變速速度限制部件),當加速踏板為釋放狀態(tài)且目標主轉速npri*(發(fā)動機轉速)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時,將變速器cvt的變速速度限制為規(guī)定值以下。
由此,能夠在變速時抑制變速器cvt的液壓振動,避免對駕駛員施加不適感。
(2)在步驟s4中,當npri*lim<npri*con時(在限制變速速度的過程中發(fā)動機轉速向上升的方向變化時),將npri*設定為npri*con(解除對變速速度的限制)。
由此,例如在基于發(fā)動機制動請求等使發(fā)動機轉速上升時,即使目標主轉速npri*為規(guī)定值npri1以下,也能夠不限制變速速度地使該目標主轉速npri*上升,能夠確保響應性。
(3)在步驟s2、s8中,當在限制變速速度的過程中加速踏板被踩入時,將此時的變速比即npri*mem維持規(guī)定時間t1。
由此,即使重新開始向發(fā)動機1噴射燃料,也能夠維持變速比,因此能夠充分地抑制伴隨重新開始噴射燃料而引起的沖擊等。
(其它實施例)
在實施例1中例示了應用于將發(fā)動機設為動力源來行駛的車輛的例子,但也可以應用于具備驅動用馬達等的混合動力車輛。另外,在實施例1中例示了僅具備變速器cvt的無級變速機,但也可以應用于具備副變速機31的帶式無級變速機。
另外,在實施例1中以以下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在執(zhí)行變速速度限制處理的過程中將目標主轉速從第二慣性線b1基礎切換為第一慣性線a1基礎,在正轉移的途中進一步切換為第二慣性線b1基礎,但并不限于該情況,在從根據其它變速請求例如重新加速準備、轉彎中的旋轉保持功能等提高了滑行轉速的狀態(tài)起隨著變速請求的解除而進行升檔時,也同樣能夠應用本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