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吹吸裝置。
背景技術:
吹風機是一種常見的清潔工具,其作用是用于清理花園或者街道等地面上散落的樹葉或者垃圾。吹風機的原理是風扇旋轉產生氣流,氣流可以把散落的樹葉或者垃圾快速的集中在一起,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在一些場合下,集中在一起的樹葉及垃圾仍然需要清理,使用者為此需要借助額外的工具,例如鏟子、掃帚、垃圾桶等,才能進行清理工作。這給使用者造成不便。
對此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吹吸裝置,吹吸裝置除了具有與吹風機作用相同的吹功能之外,還額外具有吸功能。吹吸裝置的吸功能是把樹葉或者垃圾吸入吹吸裝置,并通過連接吹吸裝置的收集裝置把樹葉或者垃圾排入收集裝置。收集裝置可以是體現(xiàn)便攜性的隨身攜帶的垃圾袋,也可以是體型較大的一次性可存儲較多樹葉的垃圾桶。因此,用戶可根據(jù)實際工作情況,自由地選擇吹吸裝置的吹功能和吸功能。這樣優(yōu)勢之處在于:用戶僅需要一臺吹吸裝置,即可完成樹葉的集中及收集處理,不需要其他額外的工具。但是吹吸裝置也有存在技術問題需要克服。
其中存在的一個技術問題是由于樹葉的體積比較大,在吸入吹吸裝置內部時容易形成堵塞,形成堵塞的后果使得氣流的流通不暢從而造成氣流吸力的大幅度削弱,導致進一步加劇堵塞,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此設計吹吸裝置時必須考慮吹吸裝置防止堵塞的問題。
對此一種常見的解決手段是手動清除堵塞。即使用者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或者手把堵塞在吹吸裝置內部的樹葉等清理出來。但是吹吸裝置內部有風扇葉片等尖銳物,容易劃傷使用者。因此需要使用者先操作使吹吸裝置停止工作,然后再進行手動清除。
還有一種常見的解決手段是在吹吸裝置內部的風扇上設置粉碎機構,利用粉碎機構對吸入的樹葉進行粉碎,從而防止堵塞。但是該種解決手段也仍然存在缺點,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使用者會發(fā)現(xiàn),部分的樹葉在未接觸粉碎機構之前就已經(jīng)堵塞,例如在管口堵塞。粉碎機構并不能很好的完全粉碎。而且即使 樹葉被粉碎機構進行了粉碎,粉碎后的樹葉仍然很容易粘附在粉碎機構上。另外,粉碎機構的設置會影響吹吸裝置的工作效率,因此實際效果仍然不理想。
因此吹吸裝置的結構必須得到優(yōu)化,使其能夠有效的解決堵塞的問題,又不需要復雜的結構,滿足用戶的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不易堵塞的吹吸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吹吸裝置,包括:殼體;風管,連接所述殼體并具有連通外界的管口;電機,位于所述殼體內并提供旋轉動力;風扇,受所述電機驅動進行旋轉并產生氣流;其中所述風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旋轉并產生從所述管口向所述殼體內部移動的氣流;當所述從管口進入殼體的氣流受阻時,所述風扇可控制地從第一方向切換至沿第二方向旋轉并產生從所述殼體內部向所述管口移動的氣流。
優(yōu)選地,所述吹吸裝置包括用于檢測所述電機負載的檢測單元、根據(jù)所述檢測結果產生處理指令的處理單元以及根據(jù)所述處理指令使所述風扇的旋轉方向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間切換的執(zhí)行單元。
優(yōu)選地,當所述檢測單元檢測到所述電機的負載變化,所述處理單元和所述執(zhí)行單元基于負載變化控制所述風扇的旋轉方向改變。
優(yōu)選地,當所述檢測單元檢測到所述運行參數(shù)的變化率超過一預設值或者偏離預設區(qū)間時,所述檢測單元發(fā)出第一檢測信號給所述處理單元,所述處理單元接收所述第一檢測信號并發(fā)出第一處理指令;當所述檢測單元檢測所述所述運行參數(shù)的變化率未超過所述預設值或者位于預設區(qū)間時,所述檢測單元發(fā)出第二檢測信號給所述處理單元,所述處理單元接收所述第二檢測信號并發(fā)出第二處理指令。
優(yōu)選地,當所述檢測單元檢測到所述運行參數(shù)超過一預設值或者偏離預設區(qū)間時,所述檢測單元發(fā)出第一檢測信號給所述處理單元,所述處理單元接收所述第一檢測信號并發(fā)出第一處理指令;當所述檢測單元檢測到所述運行參數(shù)未超過所述預設值或者位于預設區(qū)間時,所述檢測單元發(fā)出第二檢測信號給所述處理單元,所述處理單元接收所述第二檢測信號并發(fā)出第二處理指令。
優(yōu)選地,所述電機具有圍繞軸線轉動的電機軸,所述電機軸連接所述風扇,當所述電機軸正向旋轉時,所述風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轉,當所述電機軸反向 旋轉時,所述風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轉。
優(yōu)選地,所述執(zhí)行單元包括可選擇的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間切換的開關組件,當接收到所述第一處理指令時,所述開關組件切換至第一工作位置,此時所述電機軸沿反向旋轉;當接收到所述第二處理指令時,所述開關組件切換至第二工作位置,此時所述電機軸沿正向旋轉。
優(yōu)選地,所述運行參數(shù)包括通過所述電機的電流、電壓或所述電機的轉速。
優(yōu)選地,所述處理單元為微控制單元,所述檢測單元與所述執(zhí)行單元電性連接所述微控制單元。
優(yōu)選地,所述風扇為軸流風扇。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優(yōu)選地,所述吹吸裝置包括控制所述風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轉的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第一開關和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一開關的第二開關,所述第二開關可操作地在使所述風扇沿第一方向旋轉的第一位置和在使所述風扇沿第二方向旋轉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所述控制電路還設有電路調整模塊,且所述電路調整模塊在所述第二開關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進行工作。
優(yōu)選地,所述電路調整模塊包括降壓電路,當所述降壓電路工作時使通過所述電機的電壓下降。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開關為雙控開關。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開關還具有復位結構,所述復位結構使所述第二開關產生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的趨勢。
優(yōu)選地,所述復位機構包括使所述第二開關向所述第一位置偏壓的彈性件。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電路連接所述電機,所述電機具有圍繞軸線轉動的電機軸,所述電機軸連接所述風扇,當所述電機軸正向旋轉時,所述軸流風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轉,當所述電機軸反向旋轉時,所述風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轉。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開關可操作地啟動或關閉所述電機。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吹吸裝置,包括:殼體,風管,連接所述殼體并具有連通外界的管口,風扇,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轉并產生氣流,電機,用于驅動所述風扇并提供旋轉動力,所述風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轉產生從所述管口吸入的氣流遇到堵塞時,所述風扇可 控制地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轉產生從所述管口吹出的氣流。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吹吸裝置,包括:殼體,風管,連接所述殼體并具有連通外界的管口,風扇,可操作地沿不同方向旋轉從而產生沿不同方向移動的氣流,電機,用于驅動所述風扇沿不同方向旋轉,當吹吸裝置遇到堵塞時,所述風扇可控制地改變旋轉方向從而使氣流的移動方向改變。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吹吸裝置,包括:殼體,風管,連接所述殼體并具有連通外界的管口,電機,位于所述殼體內并提供旋轉動力,風扇,受所述電機驅動進行旋轉并產生氣流,其中所述風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旋轉,當所述風扇沿第一方向旋轉時所述風扇產生從所述管口向所述殼體內部移動的氣流,當所述風扇沿第二方向旋轉時所述風扇產生從所述殼體內部向所述管口外移動的氣流;所述吹吸裝置包括控制所述風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轉的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中含有用于當所述風扇從所述第一方向切換至所述第二方向時使所述電機的輸出功率下降的電路調整模塊。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吹吸裝置,包括:殼體,風管,連接所述殼體并具有連通外界的管口;電機,位于所述殼體內并提供旋轉動力;風扇,受所述電機驅動進行旋轉并產生氣流;其中所述風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旋轉,所述吹吸裝置具有至少三種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風扇沿第一方向旋轉,所述風扇產生從所述管口向所述殼體內部移動的氣流;在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風扇均沿第二方向旋轉,所述風扇產生從所述殼體內部向所述管口外移動的氣流;其中所述電機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小于所述電機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切換不同方向風扇旋轉方向,使得吹吸裝置在吸模式下遇到堵塞時切換成向外吹出的氣流,從而方便的解決堵塞的問題。
附圖說明
以上所述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過下面的能夠實 現(xiàn)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同時結合附圖描述而清楚地獲得。
附圖以及說明書中的相同的標號和符號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吹吸裝置處于吸模式下的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吹吸裝置處于吹模式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控制電路的框架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的控制電路的控制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控制電路的示意圖。
1、吹吸裝置2、殼體3、風管
4、馬達5、風扇6、控制電路
7、檢測單元8、處理單元9、執(zhí)行單元
21、第一開口22、第二開口31、吹風管
32、吸風管33、管口41、馬達軸
61、第一開關62、第二開關63、第一回路
64、第二回路65、電路控制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請參考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吹吸裝置1。吹吸裝置1包括殼體2和連接殼體2的風管3。殼體2通常包括兩個對稱的哈弗式半殼,半殼之間通過固定元件連接起來。固定元件可以常見的螺釘螺母等。殼體2上具有分開設置的第一開口21和第二開口22??諝饪梢酝ㄟ^第一開口21和/或第二開口22實現(xiàn)殼體2內外的流通交換。當不需要使用時,風管3可以從殼體2上拆卸下來,從而便于儲藏。吹吸裝置1至少具有兩種工作模式。當吹吸裝置1處于第一工作模式時,吹吸裝置1執(zhí)行吹風功能,空氣從風管3吹向外界,空氣的流動方向如圖2中箭頭所示。而當吹吸裝置1處于第二工作模式時,吹吸裝置1執(zhí)行吸風功能,空氣連同樹葉、垃圾等從風管3吸入,空氣的流動方向如圖1中箭頭所示。因此第一工作模式也可以稱之為吹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稱之為吸模式。由于吹風和吸風對氣流移動的性能要求各不一樣,因此通常情況下風 管3包括了吹風管31和吸風管32。吹風管31用于在吹模式下連接殼體2,而吸風管32用于在吸模式下連接殼體2。吹風管31和吸風管32是兩根不同的風管,吹風管31的管徑較細,吸風管32的管徑較粗。并且吹風管31和吸風管32連接殼體2的位置也不相同。而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和2所示,吹風管和吸風管采用同一根風管3,即在吹模式下該風管3連接殼體2,在吸模式下該風管3仍然連接殼體2。并且進一步地,該風管3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下連接殼體2的位置相同。優(yōu)選地,該風管3均通過第二開口22與殼體2可拆卸的連接。當然,本發(fā)明并沒有對風管的數(shù)量、風管與殼體的連接位置做限定。在其中的一實施例中,風管的數(shù)量為一,在吹模式下,風管3與殼體2通過第二開口22連接;而在吸模式下,風管3與殼體2通過一不同于第二開口22的第三開口連接。而在另外的一實施例中,風管的數(shù)量為兩個,分別為吹風管31和吸風管32。吹風管31在吹模式下與殼體2連接,吸風管32在吸模式下與殼體2連接,并且吹風管31和吸風管32連接殼體2的位置并不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風管3的一端連接殼體2,風管3的另一端具有管口31??諝鈴囊欢说墓芸?3進入,并從另外一端進入殼體2。風管3的管口33與殼體2的第一開口21構成氣體流通進出吹吸裝置1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如圖2所示,當吹吸裝置1處于吹模式下,空氣從第一開口21進入殼體2,從風管3的管口33吹向外界,此時第一開口21構成進風口,而風管3的管口33構成出風口。而如圖1所示,當吹吸裝置1處于吸模式下,空氣連通樹葉、粉塵等雜物從管口33吸入殼體2,并從第一開口21排出,此時風管3的管口33構成進風口,而第一開口21構成出風口。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口21和管口33均沿縱向設置,并且第一開口21和管口33的朝向相反。當然,本發(fā)明并沒有對進風口、出風口的位置和數(shù)量做出限定。在一實施例中,進風口、出風口并非均沿縱向設置,例如進風口沿縱向朝前設置,而出風口偏離縱向方向朝向地面設置,使得進風口和出風口的朝向大致呈90度角度關系,如圖3所示。并且在吹模式下,空氣從第一進風口進入并從第一出風口吹出;而在吸模式下,空氣連通樹葉、粉塵等雜物從第二進風口進入并從第二出風口排出。其中,第一進風口與第二進風口、第一出風口與第二出風口各不相同。
吹吸裝置1還設有馬達4和風扇5。馬達4用于提供旋轉動力。按動力來 源劃分,馬達4可以是氣動馬達,也可以是電力驅動的電動馬達,也可以是以汽油為燃料的汽油馬達。而作為最常見的電動馬達,電動馬達又可以根據(jù)碳刷類型劃分為有刷馬達或者無刷馬達。而電動馬達根據(jù)電源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ac馬達和dc馬達。馬達4具有馬達軸41,馬達4可圍繞馬達軸41的軸線驅動地沿順時針方向或者沿逆時針方向旋轉。風扇5可被馬達4驅動相應旋轉從而產生氣流。在本實施例中,風扇5連接馬達軸42,從而受馬達軸42的驅動相應旋轉。當然,風扇5與馬達4之間也可以設有太陽行星齒輪等傳動機構,用以提高傳動效率。風扇5設置在殼體2的內部。風扇5可以是軸流風扇、也可以是離心風扇等。軸流風扇是指風扇沿風扇軸線旋轉,產生的氣流沿風扇軸線延伸的方向移動。而離心風扇是指風扇沿風扇軸線旋轉,產生的氣流沿垂直風扇軸線延伸的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風扇5是軸流風扇。軸流風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轉。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反。如圖1所示,在吸模式下,風扇5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圖1中的箭頭a)旋轉并產生從管口33向殼體2內部移動的氣流;而在吹模式下如圖2所示,風扇5可控制地沿第二方向(圖2中的箭頭b)旋轉并產生從殼體2內部向管口33移動的氣流。而控制風扇切換不同方向旋轉的是通過馬達切換不同的旋轉方向。當馬達4圍繞馬達軸41的軸線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風扇5被驅動地沿第一方向旋轉;當馬達4圍繞馬達軸41的軸線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風扇5被驅動地沿第二方向旋轉。當然,控制風扇5切換不同方向旋轉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xiàn)。例如,在馬達4與風扇5之間的傳動機構中設置有離合機構,離合機構可操作地在第一離合位置與第二離合位置之間切換,其中第一離合位置對應風扇沿第一方向旋轉的位置,第二離合位置對應風扇沿第二方向旋轉的位置,通過改變離合機構的位置也可以實現(xiàn)風扇5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旋轉,如此馬達可以始終沿一個方向旋轉。
在吹吸裝置1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在吸模式下由于樹葉等體積較大的垃圾會隨氣流吸入吹吸裝置1,容易對吹吸裝置1內部的氣流通道造成堵塞。形成堵塞后會進一步影響氣流通道的暢通,使得通過的氣流越來越弱,從而影響吹吸裝置1的正常使用。因此在本發(fā)明中,當從管口33進入殼體2的氣流遇到堵塞或者受阻時,風扇5可控制地從第一方向切換至沿第二方向旋轉,從而產生 從殼體2內部向管口33移動的氣流。也就是說,當氣流遇到堵塞時,風扇5可控制地改變旋轉方向,從而使氣流的移動方向也改變,從而使氣流從風管4的管口33向外吹出,如此借助向外吹出的氣流作用解決堵塞的問題。當堵塞問題解決后,風扇5又可以變?yōu)檠氐谝环较蛐D,從而繼續(xù)產生從管口33吸入的氣流,執(zhí)行正常吸模式的工作。
以下是兩個個不同的實施例。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吹吸裝置1能夠自動地探測到氣流遇到堵塞的情況并控制風扇改變旋轉方向,從而達到清堵的目的。在該實施例中,吹吸裝置1具有電性連接馬達4的控制電路6,控制電路6可自動探測到吸模式下遇堵的情況并相應控制馬達4的旋轉方向。具體地,控制電路6包括檢測馬達4負載的檢測單元7、根據(jù)檢測結果產生處理指令的處理單元8以及根據(jù)處理指令使風扇的旋轉方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間切換的執(zhí)行單元9。
當吹吸裝置1在吸模式下正常工作時,馬達4處于穩(wěn)定的工作狀態(tài),即馬達4的負載都處于正常的情況。檢測單元7能夠檢測到此時馬達4的負載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表明此時吹吸裝置1正常工作。當吹吸裝置1在吸模式下,由于可能會出現(xiàn)吸入樹葉等物體具有較大黏著力的原因而堵塞在吹吸裝置1內部的情況時,馬達4的負載會較正常狀態(tài)出現(xiàn)變化,一般來說,馬達4的負載會變大。當檢測單元7檢測到電機4的負載產生變化,相應地,處理單元8和執(zhí)行單元9會基于負載的變化控制風扇的旋轉方向產生改變。而檢測負載產生變化的方式可以有較多形式,其中一種形式是檢測電機的運行參數(shù)。如果檢測單元7檢測到異常的運行參數(shù),則表明吹吸裝置1可能遇到堵塞,需要采取相應的動作來排除堵塞的情況。運行參數(shù)可以是表征馬達是否正常工作的一切參數(shù),例如馬達的電壓、電流或者轉速等。在本實施例中,檢測單元7是電性連接在控制電路6中的傳感器,其能夠探測馬達的工作電壓。當檢測單元7探測到工作電壓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時,表明吹吸裝置處于正常工作的狀態(tài),檢測單元7會發(fā)出第一檢測信號。第一檢測信號代表的含義是維持不變。當檢測單元7探測到工作電壓有較大幅度的波動時,表明馬達4的工作狀況出現(xiàn)異常,例如其負載變大,而造成該原因的是吹吸裝置1在吸風的時候遇到堵塞,因此檢測單元7會發(fā)出第一檢測信號。第一檢測信號代表的含義的需要對當前的馬達4的 運行做出改變。而檢測單元7探測工作電壓有較大波動的方式可以有兩種探測形式,一種形式是檢測到電壓的變化率超過一預設值即可認為有較大幅度的波動,而檢測到電壓的變化率未超過該預設值時,即可認為電壓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預設值可以是預先設置。另外也可以檢測其變化率是否超過一預設區(qū)間。當檢測到的電壓的變化率超過一預設區(qū)間時可認為有較大幅度的波動,而電壓的變化率位于該預設區(qū)間時可認為電壓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另外一種形式是探測到電壓本身數(shù)值超過一預設值時即認為有較大幅度波動,而電壓本身的數(shù)值未超過該預設值時,認為電壓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當然也可以是檢測電壓本身數(shù)值是否超過預設區(qū)間,而超過預設區(qū)間時,認為有較大幅度波動,而位于該預設區(qū)間時認為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檢測單元7檢測的對象還可以是通過馬達4的電流,也可以是馬達4的旋轉速度。檢測單元7的具體結構也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傳感器,例如電感傳感器、霍爾傳感器等。
處理單元8用于接收檢測單元的檢測信號并相應發(fā)出處理指令。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8可以是連接在控制電路6中的微控制單元(mcu)。微控制單元具有多個引腳接口,該些引腳接口分別與檢測單元7、執(zhí)行單元9電性連接。檢測單元7的檢測信號通過引腳接口傳遞給處理單元8。具體地,當處理單元8接收到第一檢測信號時,處理單元8會發(fā)出第一處理指令;當處理單元8接收到第二檢測信號時,處理單元8會發(fā)出第二處理指令。第一處理指令或第二處理指令同樣通過該些引腳接口傳遞給執(zhí)行單元9。
執(zhí)行單元9根據(jù)各種處理指令相應執(zhí)行動作。當執(zhí)行單元9接收到第二處理指令時,執(zhí)行單元9維持馬達的旋轉方向不變,從而驅動風扇的旋轉方向維持不變,吹吸裝置1仍然產生出從管口33向殼體2內部移動的氣流。而當執(zhí)行單元9接收到第一處理指令時,執(zhí)行單元9改變馬達的旋轉方向,從而驅動風扇的旋轉方向改變,使得吹吸裝置1產生從殼體2內部向管口33吹出的氣流。在本實施例中,執(zhí)行單元9是一組開關組。開關組可控制地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間進行切換。而當開關組位于不同的工作位置對應于馬達不同的旋轉方向。當接收到第二處理指令,開關組處于第二工作位置,馬達沿正向旋轉,而當接收到第一處理指令,開關組處于第一工作位置,馬達沿反向旋轉。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執(zhí)行單元是多種開關組,每個開關組都可控制地再兩個工 作位置之間移動,從而多種開關組組合成一個整體構成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每個工作狀態(tài)對應不同的處理指令。
因此本實施例中的吹吸裝置1能夠自動探測吹吸裝置1遇堵的情況,并自動地相應改變馬達4的旋轉方向,從而使得吹吸裝置1由產生從管口33吸入的氣流轉變?yōu)楫a生從管口33吹出的氣流,利用吹出的氣流來清理堵塞。吹吸裝置1清堵的方式是這樣實現(xiàn)的:吹吸裝置1處于吸模式,風扇5沿第一方向旋轉并產生從管口33吸入的氣流,檢測單元7自動檢測馬達4的運行狀況,若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執(zhí)行單元9維持風扇5沿第一方向旋轉;若吹吸裝置1遇上堵塞而造成馬達4的運行出現(xiàn)異常,則檢測單元7能夠檢測到馬達4的異常運行,執(zhí)行單元9會根據(jù)指令改變風扇5的旋轉方向,使其沿第二方向旋轉并產生從管口33吹出的氣流,從而解決堵塞的問題。
在該實施例中,優(yōu)選地,控制電路6還包括有電路調整模塊。通過該電路調整模塊,使得風扇5從第一方向切換至第二方向時電機的輸出功率下降。當風扇5旋轉從第一方向切換至第二方向時,電機的轉向也相應被改變。當電機旋轉方向短時間內從一個方向改變至另一個方向時,瞬時會產生比較大的電流,使得電機的瞬時輸出功率比較大,因此設置電路調整模塊的作用是降低電機的輸出功率,從而起到延長電機壽命的目的。當然,電路調整模塊可以設置成僅當風扇從第一方向切換至第二方向工作,而在其他時候不工作。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控制電路6也可以不包含電路調整模塊。
因此,在該優(yōu)選地實施例中,吹吸裝置1具有至少三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吹吸裝置1即處于正常的吸模式,用戶可以根據(jù)實際的環(huán)境需求選擇該工作模式。此工作模式下,風扇沿第一方向旋轉,風扇產生從管口向殼體內部移動的氣流;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吹吸裝置1即處于正常的吹模式,用戶可以根據(jù)實際的環(huán)境需求選擇該工作模式。此工作模式下,風扇沿第二方向旋轉,風扇產生從殼體內部向管口移動的氣流;吹吸裝置1在處于第一工作模式下遇堵時會切換至該第三工作模式。該工作模式并非用戶根據(jù)需求而自由選擇,而是符合一定的觸發(fā)條件后而自動觸發(fā)。在該工作模式下,風扇沿第二方向旋轉,風扇產生從殼體內部向管口移動的氣流,但是由于電路調整模塊在此模式下工作的原因,使得所述電機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小于所 述電機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在第二實施例中,吹吸裝置1可根據(jù)使用者的實際體驗,當遇上堵塞的情況時,手動控制地改變馬達4的旋轉方向,從而使得吹吸裝置1相應地由產生從管口33吸入的氣流轉變?yōu)楫a生從管口33吹出的氣流,利用吹出的氣流來清理堵塞。
如圖6所示,在該實施例中,吹吸裝置1包括控制風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轉的控制電路6??刂齐娐?上設有串聯(lián)連接的第一開關61和第二開關62。第一開關61和第二開關62均位于殼體2的外部,并可被用戶可操作地控制。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第一開關61和第二開關62均可以設置在吹吸裝置1的手柄上,便于用戶使用操作。其中第一開關61用于整個控制電路6的通斷。當?shù)谝婚_關61處于on狀態(tài)時,整個控制電路6導通;當?shù)谝婚_關61處于off狀態(tài)時,整個控制電路6斷開,整個吹吸裝置1處于停機狀態(tài)。而第二開關62用于控制馬達4的旋轉方向,進而控制風扇5的旋轉方向。第二開關62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切換。當?shù)诙_關62切換至第一位置時,此時控制電路6使風扇5沿第一方向旋轉。當?shù)诙_關62切換至第二位置時,此時控制電路6使風扇5沿第二方向旋轉。第二開關62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開關62為雙控開關??刂齐娐?中具有與第二開關62配合的第一回路63和第二回路64。第一回路63和第二回路64可擇一地導通。當?shù)诙_關62被用戶操作移動至第一位置時,第二開關62使得第一回路63導通,而第二回路64處于斷開的狀態(tài)。而當?shù)诙_關62被用戶操作移動至第二位置,第二開關62使得第二回路64導通,而第一回路63處于斷開的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控制電路6中還包括電路控制模塊65,電路控制模塊65設置在第二回路64中,使得當?shù)诙芈?4被導通時電路控制模塊65進行工作。電路控制模塊65的作用使第二回路中64的電壓下降。這是由于當遇到堵塞時,使用者控制第二開關62使得第二回路64導通,從而使風扇5沿第二方向旋轉,利用利用風扇5吹出的氣流達到清堵的目的。由于僅需要清堵即可,風扇5和馬達4并不需要很高的轉速以及很長的工作時間,因此設置電路控制模塊65使得通過馬達4的電流、電壓下降,從而達到保護馬達,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電路控制模塊65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電路控制模塊65具 有降壓電路,降壓電路能夠使通過馬達的電壓下降,使馬達在一個較低功率的狀態(tài)下工作,從而達到保護馬達的目的。在另外一個實施例中,電路控制模塊中具有pwm模塊,從而對電路進行調整控制。
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第二開關62還具有復位結構(圖中未示出),復位結構使得第二開關62產生向第一位置移動的趨勢。因此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或者使用者未進行操作的前提下,第二開關62總是處于第一位置。當使用者對第二開關62施加作用力以克服復位結構的復位作用,第二開關62能夠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一旦用戶解除了施加在第二開關62上的作用力,第二開關62就會自動回復至第一位置。復位結構具有多種結構形式,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復位結構為一使第二開關向第一位置偏壓的彈性件。
吹吸裝置清堵的方式是這樣實現(xiàn)的:吹吸裝置處于吸模式下,第二開關62處于第一位置,風扇5旋轉產生從管口吸入的氣流,當使用者發(fā)覺風管3遇到堵塞時,優(yōu)選以按壓的操作方式操作第二開關,使其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當?shù)诙_關62移動至第二位置后,風扇5改變旋轉方向并產生從管口33吹出的氣流,從管口33吹出的氣流可以將堵塞在吹吸裝置1內的樹葉、粉塵等堵塞物從管口33向外吹出,從而解決堵塞的問題。當使用者發(fā)覺風管3的堵塞問題解決后,使用者可以松開作用在第二開關62上的作用力,第二開關62在復位結構的作用下自動復位至第一位置,風扇5又再度變化回復至最初的旋轉方向并產生從管口33吸入的氣流。當然,第二開關62不設置復位結構并沒有不會影響本發(fā)明的實施,仍然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在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控制電路還包括串聯(lián)連接第一開關61和第二開關62的第三開關66,第三開關66用于控制吹吸裝置1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之間的切換。當?shù)谌_關66處于第一工作位置時,吹吸裝置1處于吹模式;當?shù)谌_關66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吹吸裝置1處于吸模式。特別地,第三開關66設置在吹吸裝置1的內部。第三開關66是通過觸發(fā)件觸發(fā)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間移動,因此并不需要使用者額外的手動控制操作。當?shù)谌_關66僅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也就是說吹吸裝置處于吸模式下時,第二開62關才能被用戶操作移動。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