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動壓軸承型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使流體流出的、作為動力源的動壓軸承型泵。
背景技術:
用于使流體流出的泵比如用于人工心臟(比如參照日本專利特公平6-102087號公報,第3頁至第5頁,圖5)。
上述傳統的泵如圖6所示,圖7是表示圖6的傳統的泵的動壓軸承。
圖6中,傳統的泵310,包括具有徑向、軸向動壓發(fā)生槽的動壓軸320和轉子磁鐵322。動壓軸320與轉子磁鐵322一體旋轉,而且用于驅動轉子磁鐵322的電樞線圈323也設置在泵隔壁324內。
傳統的泵310,在動壓軸承321上同時兼用于泵壓的壓力發(fā)生裝置和將轉子磁鐵322朝徑向、軸向旋轉自如地進行支承的裝置。
電樞線圈323與轉子磁鐵322配置在泵隔壁324內,故看上去好像沒有流體泄漏、可靠性優(yōu)良。
但是,傳統的泵310中存在著以下缺點。
搭載的動壓軸承321與轉子磁鐵322成為一體,通過軸套331旋轉自如地得到支承。如圖7所示,動壓軸承321具有對徑向進行支承的1個動壓發(fā)生槽332、對軸向推力方向進行支承的動壓發(fā)生槽333,成為對徑向、軸向推力方向都進行保持的結構。
轉子磁鐵322被徑向的動壓軸承333支承,故存在難以小直徑化的缺點。
這里,動壓軸承321進行旋轉產生動壓,為了將流體向泵的外部、即圖7的箭頭A方向送出,流入側的軸向的動壓發(fā)生槽333的動壓Pd333必須始終比流出側的徑向的動壓發(fā)生槽332的動壓Pd332小。
比如,萬一發(fā)生相同的動壓,則動壓軸承321只是將流體朝動壓軸承321內部引入,但無法使其移動,萬一流出側的動壓Pd332相反減小的話,流體就會倒流。
但是,傳統的泵310中,對動壓發(fā)生的大小關系的限定、動壓的調節(jié)方法沒有作過任何研究。
另外,偶爾流入側的動壓發(fā)生槽333側的動壓Pd333設定得小,流體朝流出側、即箭頭A的方向流動的場合,軸套331從動壓低的一側向高的一側移動,其結果,存在動壓軸承321難以支承于固定位置的缺點。
即,為了實際使用,比如需要設置樞軸軸承、在動壓發(fā)生槽333的背面也設置動壓發(fā)生槽等,將動壓軸承321在軸向進行固定的某種裝置。但是,傳統的泵中不可能設置這些裝置。
如上所述,設置在傳統的動壓軸承型泵內的動壓軸承存在經不住實際使用的缺點。
另外,以往,是轉子磁鐵333與電樞323一起配置在泵內部為特征的,但大多由硅鋼板等形成的電樞線圈323當然需要通電,容易生銹,不適合設置在液體內。
另外,轉子磁鐵322大多為金屬,生銹的可能性大,不適合單獨設置在液體內。
而且,以往,為了將電機配置在內部,泵的外壁由圓筒部325和隔壁324等多個構件組合而成,因而難以使流體不泄漏地將圓筒部325與隔壁324的連結部完全密閉,可靠性欠缺。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軸旋轉產生動壓、使軸在徑向旋轉自如、同時動壓軸承能可靠地產生流體的泵壓、能實現小型化的動壓軸承型泵。
本發(fā)明的動壓軸承型泵,通過軸旋轉產生動壓,用于使流體流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部具有流體的流入口、另一端部具有所述流體的流出口的本體;以及配置在所述本體內的所述流體的流體通道內、用于產生使所述流體從所述流體的流入口流入并從所述流體的流出口流出的動壓的旋轉部,所述旋轉部具有軸;在所述軸旋轉后產生用于使所述流體從所述流體的流入口流入并從所述流體的流出口流出的動壓的動壓軸承;以及配置在所述本體內、通過通電使所述軸旋轉的旋轉力發(fā)生部,所述動壓軸承具有在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入口側形成的第1動壓發(fā)生槽;以及在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出口側形成的第2動壓發(fā)生槽,所述軸旋轉時,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1動壓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2動壓小。
所述本發(fā)明中,本體的一端部具有液體的流入口。本體的另一端部具有液體的流出口。
旋轉部配置在本體內的流體的流體通道內。該旋轉部產生用于使流體從流體的流入口流入并從流體的流出口流出的動壓。
當旋轉部的軸旋轉后,旋轉部的動壓軸承產生用于使流體從流體的流入口流入并從流體的流出口流出的動壓。旋轉力發(fā)生部配置在本體內,是通過通電使軸旋轉的驅動部。
動壓軸承具有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第1動壓發(fā)生槽形成于靠近流體的流入口側。動壓軸承的第2動壓發(fā)生槽形成于靠近流體的流出口側。
第1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1動壓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2動壓小。
由此,動壓軸承同時具有將軸朝徑向旋轉自如地進行支承的作用和產生流體的泵壓的作用。即,因第1動壓比第2動壓小,故能可靠地產生泵壓,使流體從流體的流入口穿過流體的流出口,流過流體通道,能可靠地將流體朝一個方向移動地進行流出。
由于動壓軸承同時具有將軸朝徑向旋轉自如地進行支承的作用和產生流體的泵壓的作用,故能實現動壓軸承型泵的小型化。
本發(fā)明,在上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軸的端部相對于所述本體內的推力軸承能在推力方向可旋轉地得到支承。
上述本發(fā)明中,軸的端部相對于本體內的推力軸承能在推力方向可旋轉地得到支承。
由此,軸能可靠地相對于其軸向進行旋轉。
另外,本發(fā)明,在上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在所述軸的軸向上的寬度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在所述軸的軸向上的寬度小。
上述本發(fā)明中,第1動壓發(fā)生槽在所述軸的軸向上的寬度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在所述軸的軸向上的寬度小。
由此,可使第1動壓比第2動壓小。
另外,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軸的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入口側的部分的直徑比所述軸的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出口側的部分的直徑小。
上述本發(fā)明中,軸的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入口側的部分的直徑設定得比軸的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出口側的部分的直徑小。
由此,可使第1動壓進一步比第2動壓小。
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的槽深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槽深淺。
上述本發(fā)明中,第1動壓發(fā)生槽的槽深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槽深淺。
由此,可使第1動壓進一步比第2動壓小。
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是人字形槽,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的流入角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流入角大。
上述本發(fā)明,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都是人字形槽,第1動壓發(fā)生槽的流入角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流入角大。
由此,可使第1動壓進一步比第2動壓小。
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本體內設置隔壁,所述旋轉力發(fā)生部具有電樞線圈;以及通過對所述電樞線圈通電使所述軸旋轉的磁鐵,所述電樞線圈是在所述本體內、配置在所述隔壁的外部,所述磁鐵固定在所述軸的外周面上。
上述本發(fā)明中,旋轉力發(fā)生部的磁鐵,通過對旋轉力發(fā)生部的電樞線圈通電產生磁性相互作用而使軸旋轉。電樞線圈是在本體內、配置在隔壁的外部。磁鐵固定在軸的外周面上。
由此,電樞線圈通過隔壁與流體隔離,故電樞線圈不會暴露在流體中。
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在所述磁鐵的表面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流體隔離、包覆所述磁鐵的包覆構件。
上述本發(fā)明中,在磁鐵的表面設置有與流體隔離用的包覆磁鐵的包覆材料。由此,可保護磁鐵不與流體接觸。
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本體是覆蓋所述隔壁的周圍的其他的隔壁。
上述本發(fā)明中,本體由覆蓋隔壁的周圍的其他隔壁構成。
本發(fā)明,在所述動壓軸承型泵中,所述動壓軸承的圓筒構件由燒結金屬構成,所述流體是潤滑油。
上述本發(fā)明中,動壓軸承的圓筒構件是燒結金屬制成的,流體是潤滑油。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動壓發(fā)生軸承型泵的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是將圖1的泵的軸承的一部分進行放大表示的圖。
圖3是表示圖2的軸的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形狀例的圖。
圖4是表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泵的燃料電池的例子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泵的CPU冷卻裝置的例子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傳統的泵的截面結構的圖。
圖7是表示圖6的傳統的泵的動壓發(fā)生部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以下所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例,故帶有技術上較佳的各種限定,但本發(fā)明的范圍,以下說明中除非記載對本發(fā)明進行特別的限定,則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圖1是本發(fā)明的動壓軸承型泵(以下稱為泵)的較佳實施例。該泵10是用于將流體L向流體供給對象物100供給的泵。
該泵10同時兼作對軸14的旋轉進行支承的裝置和對于流體L產生泵壓的壓力發(fā)生裝置。
泵10具有本體120、旋轉部121。
本體120具有第1隔壁102、空間形成構件19及最外壁103。最外壁103是第2隔壁。最外壁103將第1隔壁102和空間形成構件19收容在內部。
在本體120的最外壁103的一端部123形成流體的流入口11。在最外壁103的另一端部124形成流體的流出口12。流體的流入口11與流體的流出口12的軸向相互稍微錯開。流體的流入口11通過本體120的軸向的中心部,但流體的流出口12處于從其中心部稍微錯開的位置。
第1隔壁102比如大致為圓筒狀的構件。第1隔壁102具有推力軸承17。第1隔壁102具有與流體的流出口12相連的孔12A。
第1隔壁102的流體的流入口11側的部分102A的外徑比第1隔壁102的流體的流出口12側的部分102B的外徑稍小。第1隔壁102形成泵10內的流體通道130。該流體通道130與流體的流入口11和流體的流出口12相連。
第1隔壁102,比如可由黃銅、不銹鋼等金屬、LCP(液晶聚合物)、PPS(聚苯硫醚)、聚酰胺、聚酰亞胺、PC(聚碳酸酯)、POM(聚縮醛)等構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空間形成構件19是設置在流體的流入口11側的環(huán)狀構件。在空間形成構件19的中央形成將流體的流入口11與流體通道130相連的孔19A??臻g形成構件19是用于可靠地防止流體的泄漏的,將最外壁103與局部102A的端部連接。
下面對旋轉部121的結構進行說明。
旋轉部121以封入本體120中的形式進行配置。
旋轉部121具有軸14、動壓軸承13及旋轉力發(fā)生部133。
軸13,比如由不銹鋼等金屬和上述LCP、PPS、聚酰胺、聚酰亞胺、PC等高分子材料形成。軸14的端部形成半球面的端部14H。該端部14H相對于推力軸承17可在推力方向可旋轉地得到支承。該端部14H位于流體的流出口12側。
軸14具有第1部分14A和第2部分14B及第3部分14C。
第1部分14A形成于第3部分14C與第2部分14B之間。第1部分14A的直徑比第2部分14B的直徑及第3部分14C的直徑小。即,靠近流入的流入口11側的第1部分14A的直徑設定得比流體的流出口12側的第2部分14B的直徑小。
圖1所示的動壓軸承13具有圓筒構件13A。
圓筒構件13A相對于第1隔壁102的內周面比如利用壓入的方式進行固定。圓筒構件13A,是比如由黃銅、不銹鋼等金屬、燒結金屬或LCP、PPS、聚酰胺、聚酰亞胺、PC等高分子材料形成的構件。該圓筒構件13A最好由燒結金屬制成,流體比如是潤滑油和水。
第1動壓發(fā)生槽15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形狀,如圖2和圖3(A)、(B)所示。
第1動壓發(fā)生槽15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16在圓筒構件13A的內周面13B上朝圓周方向形成。
圖2表示第1動壓發(fā)生槽15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16在圓筒構件13A的內周面13B上留有間隔地形成的狀態(tài)。
圖2中,軸14的第2部分14B的外周面與第2動壓發(fā)生槽16面對。軸14的第2部分14B與第1部分14A之間設置臺階部14E,但該臺階部14E與第1動壓發(fā)生槽15面對。
圖2和圖3(A)所示的第1動壓發(fā)生槽15和圖2、圖3(B)所示的第2動壓發(fā)生槽16最好都是人字形槽。
如圖3所示,將第1動壓發(fā)生槽15的流體流入角θ15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流體的流入角θ16大。而且,最好將第1動壓發(fā)生槽15的軸向寬度L15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軸向寬度L16小。
下面對圖1所示的旋轉力發(fā)生部133進行說明。
旋轉力發(fā)生部133具有線圈300和轉子磁鐵18。將轉子磁鐵18固定在軸14的第3部分14C的外周面。
在轉子磁鐵18的外周面設有用于隔離流體的包覆構件101。該包覆構件101比如將LCP、聚酰胺、聚酰亞胺等高分子材料用涂覆或外插成形的方式進行設置。
轉子磁鐵18比如由Nd-Fe-B、Sm-Co等的燒結金屬或鐵素體等形成,即使對于流體容易生銹,因在轉子磁鐵18的表面形成該包覆構件101,故比如流體是水等的場合,轉子磁鐵18不會直接與水接觸。因此,轉子磁鐵18不會生銹。
線圈300固定在第1隔壁102的局部102A的外側。該線圈300封入最外壁103中。線圈300的導線19L通過最外壁103導向外部。線圈300如此配置在第1隔壁102與最外壁103之間,故線圈300不會暴露在流體中。因此,線圈300不會生銹,可靠性高。
轉子磁鐵18是沿著圓周方向S極和N極多極磁化的磁鐵。通過從外部對線圈300以規(guī)定的通電形態(tài)進行通電,在轉子磁鐵18所產生的磁場與線圈300所產生的磁場的相互作用下,軸14以中心軸CL為中心在流體通道130內連續(xù)進行旋轉。該中心軸CL是沿著想要將流體進行泵壓的方向Z的方向。
下面對圖1所示的動壓軸承13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當軸14旋轉,動壓軸承13產生用于使流體L從流體的流入口11流入并從流體的流出口12流出的泵壓。
該動壓軸承13進行如此的從流體的流入口11向流體的流出口12側的泵壓作用。而且,該動壓軸承13同時兼有將軸14可旋轉地朝徑向支承的功能。
為了通過該動壓軸承13發(fā)揮流體的泵壓作用,實施了以下特征性的工作。
將圖2和圖3所示的第1動壓發(fā)生槽15產生的第1動壓Pd15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產生的第2動壓Pd16小。即,流體的流入口11側的第1動壓Pd15可靠地設定為比流體的流出口12側的第2動壓Pd16小。
由此,流體能可靠地沿著圖1所示的流體的泵壓方向Z,從值小的第1動壓(靜壓大的一方)向值大的第2動壓(靜壓小的一方)進行移動。
另外,流體的流入口11的第1動壓Pd15可靠地設定成比流體的流出口12側的第2動壓Pd16低,故也可采用以下的1種方式或其組合。
圖1所示的泵10中,為了使第1動壓發(fā)生槽15的第1動壓Pd15可靠地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第2動壓Pd16小,進行以下的改進。
(1)如圖3所示,將第1動壓發(fā)生槽15在圖3中的軸向寬度L15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軸向寬度L16小。
(2)如圖3所示,將第1動壓發(fā)生槽15的流入角θ15設定得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流入角θ16大。
(3)將第1動壓發(fā)生槽15的深度設定成與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的深度不同。該場合,并不是全部做成深的或淺的關系,而是與軸14與動壓軸承13的圓筒構件13A的間隙與動壓發(fā)生槽的深度之比有關,是具有峰值的非線性的。
(4)相對于軸14,將朝流體的流入口11直徑減小的第1部分14A設置成與直徑大的第2部分14B相對。由此,軸14的第1部分14A與圓筒構件13A之間的間隙與第2部分14B與圓筒構件13A之間的間隙相比大得多,故第1部分14A側與第2部分14B相比,產生的動壓減小。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泵10對動壓軸承13和軸14的形狀進行了特別的研究。因此,圖1的流體L能可靠地從流體的流入口11向流體的流出口12的泵壓方向Z流動。而且,推力軸承17設置在流體的流出口12側。
即,推力軸承17起到防止軸14從動壓低的一方、即第1動壓發(fā)生槽15側向動壓高的第2動壓發(fā)生槽16側進行移動的作用。因此,泵10可靠地經得住使用。
上述將流體L在流體通道130內沿泵壓方向Z進行泵壓的做法可自由地利用1個或多個組合進行。
圖1所示的線圈300不容易從流體通過的流體通道130向外部引出。如果線圈300的引出部分的封裝不完全,則會產生流體的泄漏。
但是,本發(fā)明的圖1所示的泵10,線圈300配置在第1隔壁102的外部,而且封入最外壁103內。由此,線圈300的導線19L能可靠地穿過最外壁103且容易地向外部引出。
相對于第1隔壁102設置了空間形成構件19后,在其第1隔壁102與空間形成構件19的周圍形成最外壁103。該最外壁103如上所述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該最外壁103通過無縫結構對第1隔壁102和空間形成構件19進行覆蓋。因此,除流體的流入口11及流體的流出口12以外,旋轉部121可靠地與外部隔離,不會發(fā)生流體的泄漏等問題。
第1隔壁102由黃銅、不銹鋼等金屬、LCP、聚酰胺、聚酰亞胺、PC、POM等高分子材料構成。該場合,最外壁103成形時的溫度如使用能將形成第1隔壁102的高分子材料設定在使用溫度范圍內的高分子材料,則第1隔壁102和最外壁103能以所謂的2級成形形成。
空間形成構件19既可是黃銅和不銹鋼等金屬,也可是上述高分子材料。
本發(fā)明的泵10可適用于圖4所示的燃料電池70和圖5所示的CPU(中央處理裝置)冷卻裝置80。
圖4的燃料電池70搭載有本發(fā)明的泵10。燃料電池70中,泵起到將液體氫燃料進行注入的作用。
利用泵10將氫從氫儲藏罐241向反應槽242輸送,通過向風扇電機243輸送空氣,使氫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反應,從而成為發(fā)電的系統。
另外,還搭載了氫的量的控制回路、對反應熱和濕度進行管理的傳感器等的電氣回路等,為了抑制反應熱引起的溫度上升,在反應槽242上設置散熱器244,而且利用冷卻用風扇電機245向散熱器244送風,可提高冷卻效果。
燃料電池70搭載了本發(fā)明的泵,故可小型化。換言之,氫儲藏罐可相應地增大,可延長反應時間。
發(fā)電時需要邊檢測發(fā)熱量和濕度邊對氫的輸送量進行控制,而旋轉式的本發(fā)明的泵10,控制簡單,很合適。
另外,圖5表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泵10的CPU冷卻裝置80。在該CPU冷卻裝置80中充填了水等冷卻液。一旦驅動泵10,則CPU冷卻裝置80就成為經過路徑251、CPU252、冷卻板253,返回泵10的循環(huán)型的冷卻裝置。
比如,若將CPU冷卻裝置80搭載在筆記本個人計算機上,則成為小型、冷卻性能好的結構,其結果使CPU252的消耗電流減少。
本發(fā)明的泵10,作為流體可采用水和液體氫燃料、不凍液、冷卻油等多種物質。本發(fā)明的泵作為燃料電池的泵使用的場合,是用于泵壓液體氫和甲醇,故流體大多是使金屬腐蝕的。因此,與液體直接接觸的構件最好表面由高分子材料構成。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動壓軸承型泵包括具有2個以上的徑向動壓發(fā)生槽的動壓軸承。該動壓軸承同時兼有將軸朝徑向可旋轉地進行支承的作用以及產生將流體進行泵壓的泵壓力的作用。因此,可使動壓軸承型泵小型化。
動壓軸承的形狀如上所述進行了各種改進,故能可靠地將流體沿泵壓方向Z朝一個方向移動。軸14在推力方向由推力軸承旋轉自如地進行支承,故是軸在流體通道內不移動的實用性高的結構。
流體中配置的轉子磁鐵由高分子材料通過外插成形或涂覆的方式形成。而且,線圈配置在第1隔壁的外面。因此,轉子磁鐵及線圈不會與流體直接接觸,轉子磁鐵和線圈不易生銹,也不需要將來自線圈的配線從泵的內部向外部引出。
泵的周圍被最外壁無縫地封入,故可提供無流體泄漏的、可靠性高的動壓軸承型泵。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發(fā)明,通過軸旋轉產生動壓,使軸在徑向成為旋轉自如,同時動壓軸承能可靠地產生流體的泵壓壓力,實現小型化。
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本發(fā)明的動壓軸承型泵不僅適用于上述CPU冷卻裝置和燃料電池的流體泵壓用途,當然也可適用于其他種類的裝置。
上述實施例中,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形成于圓筒構件的內周面。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第2動壓發(fā)生槽也可設置在軸的外周面。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壓軸承型泵,通過軸旋轉產生動壓,使流體流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部具有流體的流入口、另一端部具有所述流體的流出口的本體;以及配置在所述本體內的所述流體的流體通道內、用于產生使所述流體從所述流體的流入口流入并從所述流體的流出口流出的動壓的旋轉部,所述旋轉部具有軸;在所述軸旋轉后產生用于使所述流體從所述流體的流入口流入并從所述流體的流出口流出的動壓的動壓軸承;以及配置在所述本體內、通過通電使所述軸旋轉的旋轉力發(fā)生部,所述動壓軸承具有在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入口側形成的第1動壓發(fā)生槽;以及在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出口側形成的第2動壓發(fā)生槽,所述軸旋轉時,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1動壓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2動壓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軸的端部相對于所述本體內的推力軸承能在推力方向可旋轉地得到支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在所述軸的軸向上的寬度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在所述軸的軸向上的寬度小。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軸的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入口側的部分的直徑比所述軸的靠近所述流體的流出口側的部分的直徑小。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的槽深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槽深淺。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和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是人字形槽,所述第1動壓發(fā)生槽的流入角比所述第2動壓發(fā)生槽的流入角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體內設置隔壁,所述旋轉力發(fā)生部,具有電樞線圈;以及通過對所述電樞線圈通電使所述軸旋轉的磁鐵,所述電樞線圈在所述本體內,配置在所述隔壁的外部,所述磁鐵固定在所述軸的外周面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磁鐵的表面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流體隔離地包覆所述磁鐵的包覆構件。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是覆蓋所述隔壁的周圍的其他的隔壁。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壓軸承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壓軸承的圓筒構件由燒結金屬構成,所述流體是潤滑油。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動壓軸承型泵,具有配置在本體內的流體的流體通道內、產生使流體從流入口(11)流入并從流出口(12)流出的動壓的旋轉部(121),旋轉部(121)具有軸(14);在軸旋轉后產生使流體從流入口流入并從流出口流出的動壓的動壓軸承(13);以及配置在本體內、通過通電使軸旋轉的旋轉力發(fā)生部(133),動壓軸承具有在靠近流入口側形成的第1動壓發(fā)生槽(15);以及在靠近流出口側形成的第2動壓發(fā)生槽(16),第1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1動壓比第2動壓發(fā)生槽相對于徑向產生的第2動壓小。本發(fā)明能提供一種使軸在徑向旋轉自如、同時動壓軸承能可靠地產生流體的泵壓、能實現小型化的動壓軸承型泵。
文檔編號F04D3/00GK1692229SQ20038010029
公開日2005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宍戶祐司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