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涉及化油器供油裝置,特別涉及供油裝置的油量控制結構。
背景技術:
自前對汽油機化油器供油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利用發(fā)動機的油軸轉動帶動汽油泵直接把汽油泵入化油器浮子室內(nèi),浮子室內(nèi)的油靠浸入汽油的浮子浮力控制針閥的開啟和關閉,由針閥開關控制進油量,從而確定浮子室內(nèi)油面的高度,這種供油裝置通常應用在汽車發(fā)動機化油器上;另一種為發(fā)動機較小功率所采用,如通用摩托車用化油器采用的供油系統(tǒng),主要是靠油箱的高度設置高于化油器高度,靠油自身重力向化油器浮力室供油,室內(nèi)的油面高度通過針閥在浮力作用下開啟和關閉來確定。以上兩種化油器的供油系統(tǒng)其共同點都由浮子受浮力的大小來確定針閥的開關,從而確定油面的高度,保證汽油機在任何工況條件下都能平穩(wěn)供油。對通用摩托車發(fā)動機化油器而言油箱必須配置在化油器的上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fā)動機的結構設計。針閥結構由于存在對本體加精度,及其相關的零配件的安裝精度要求較高,所以在實際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很難得到保證,易造成針閥泄漏致使油浪費并沾污其構件,另外還存在起火爆炸的危險,因此化油器的制造質量深受人們關注,但一直以來沒有得以很好解決。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自溢調(diào)節(jié)式供油裝置,達到自動控制油量的目的,克服針閥結構易泄漏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連通發(fā)動機氣道的吸油泵,達到泵油結構設置簡單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包括泵油裝置,該泵油裝置通過吸油管連通油箱,該泵油裝置連通送油管,所述的送油管連通貯油體的貯油室,貯油室的室壁上設有用以控制油面高度的溢流孔,溢流孔通過回油管連通油箱,所述的貯油室通過導油管連通化油器;所述的泵油裝置為心式泵油體,該心式泵油體內(nèi)設置工作腔,工作腔由設置在其內(nèi)的彈性膜片分為氣腔、進油腔,氣腔通過導氣管連通發(fā)動機進氣道,所述的進油腔通過吸油通道連通吸油管,該吸油管通道里設置單向輸入閥,所述的進油腔通過出油通道連通送油管,該出油通道設置單向輸出閥;所述的心式泵油體設置有壓力推進氣道,該壓力推進氣道一端與設置在心式泵油體表面可用于改變進油腔壓力而使其工作的手動彈性吸油杯相連通,另一端連通進油腔。
所述的貯油室壁上設置導油繩,該導油繩一端放置在貯油室內(nèi),另一端放置在回油管內(nèi)。
按本實用新型主題設計的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由于貯油室的室壁上設置溢流孔克服了針閥結構易泄漏油的缺陷,結構設置簡單,制造方便,油量控制準確。與之相配套的心式泵油體的動力直接來自發(fā)動機的進氣道,同樣結構設置比較簡單,工作狀態(tài)比較穩(wěn)定,故障少、維修容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揭示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詳細描述其實施例;由上體與下體組成泵油體,兩者之間當中位置為工作腔,工作腔內(nèi)設置的彈性膜片(7)使其分為兩部份空腔,上體內(nèi)為氣腔(8),下體內(nèi)為進油腔(9),氣腔(8)通過設置在上體上的氣道連通導氣管(10)、發(fā)動機進氣道,由發(fā)動機進氣道的工況來控制彈性膜片(7)的運動。下體設置吸油通道與進油腔(9)連通,該吸油通道通過吸油管(2)連通于油箱,該吸油通道或吸油管里設置單向輸入閥,保證油只能從吸油通道進入進油腔(9)而不能使油或空氣從進油腔(9)里通過吸油通道流出。上體設有出油通道與進油腔(9)相連通,該出油通道連通送油管(3),送油管(3)連通貯油體的貯油室(1)。出油通道或送油管里設置單向輸出閥,油或空氣只能從進油腔(9)中流出不能回流,起單向流出導通作用。單向輸出閥、單向輸出閥都采用瓣膜,為了簡化設計結構,起閥門作用的瓣膜,與彈性膜片(7)形成整張彈性膜,其周邊的膜用于上、下體固定連接的密封,瓣膜的開設部位應與吸油通道。出油通道相對應。為了使發(fā)動機剛開始工作時有油供應,需設置一個手動輔助結構,特別對大功率發(fā)動機而言。即在所述的上體設置有壓力推進氣道(11),該壓力推進氣道(11)通過起單向輸入閥作用的瓣膜連通進油腔(9),壓力推進氣道(11)連通手動彈性油杯(12)。捏住彈性油杯(12)時,則進油腔(9)由于內(nèi)壓增大,則單向輸出閥瓣膜打開,排出氣體,直致進壓腔與外界的壓力相同,單向輸出閥瓣膜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關閉出油痛道,這時一但松開彈性油杯,則內(nèi)壓減少,單向輸入閥瓣膜打開,油進入油腔,該瓣膜在打開吸油通道的同時關閉壓力推進氣道,當再次捏住彈性油杯時,就可以把油送入貯油室內(nèi),這樣反復操作多次,就可把貯油室泵滿油,保證發(fā)動機的啟動。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緊湊,貯油室可直接設置在上體上側,這時送油管就可省略。貯油室通過導油管(6)連通化油器。氣腔(8)連通發(fā)動機進氣道,一般情況下泵油主要由發(fā)動機進氣道實現(xiàn)自動泵油。為了控制貯油室(1)的油液高度,在貯油室(1)的壁上設置溢流孔,當油液到達此高度時,油從溢流孔中排出通過回油管(5)流回油箱。在發(fā)動機停止工作后,留在貯油室內(nèi)的油由于機件密封原因可能會導致泄漏,因此需在貯油室壁設置一條導油繩(12),該導油繩為鋼絲繩,卡在室壁上,一端伸入到貯油室底部,另一端放置在回油管里,那么油就可順著導油繩回流油箱。為了使油流回油箱,則本發(fā)明吸油泵的安裝高度應該高于油箱。
權利要求1.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包括泵油裝置及貯油體,該泵油裝置通過吸油管(2)連通油箱,該泵油裝置通過出油通道連通貯油體的貯油室(1),所述的貯油室(1)通過導油管(6)連通化油器,其特征在于貯油室(1)的室壁上設有用以控制油量的溢流孔(4),溢流孔(4)連通油箱。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油裝置為心式泵油體,該心式泵油體內(nèi)設置工作腔,工作腔內(nèi)設置有彈性膜片(7),該彈性膜片(7)把工作腔分割為氣腔(8),進油腔(9),氣腔(8)通過導氣管(10)連通發(fā)動機進氣道,所述的進油腔(9)通過吸油通道連通吸油管(2),該吸油通道配設單向輸入閥,所述的進油腔(9)連通出油通道,該出油通道配設單向輸出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單向輸入閥、單向輸出閥為單向開啟瓣膜。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心式泵油體由上體、下體密封固定連接而成,上、下體之間為工作腔,瓣膜、彈性膜片組成的整體彈性膜位于上、下體之間,上體內(nèi)為氣腔(8),下體內(nèi)為進油腔(9),所述的貯油室(1)設置在上體上。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心式泵油體設置有壓力推進氣道(11),壓力推進氣道(11)一端與設置在心式泵油體表面可改變進油腔壓力而使其工作的手動彈性吸油杯相連通,另一端連通進油腔(9)。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孔(4)通過回油管(5)連通油箱。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貯油室(1)室壁上設置導油繩(12),該導油繩(12)一端放置在貯油室(1)內(nèi),另一端放置在回油管(5)內(nèi)。
專利摘要一種發(fā)動機化油器的自溢式吸油泵,涉及化油器供油裝置的改進發(fā)明,包括心式泵油體及貯油體,心式泵油體內(nèi)設置工作腔,該工作腔由安裝其內(nèi)的彈性膜片(7)分為氣腔(8)、進油腔(9),氣腔(8)連通發(fā)動機進氣道,進油腔(9)通過出油通道、送油管連通貯油體的貯油室(1),出油通道內(nèi)設置單向輸出閥,進油腔(9)通過吸油通道、吸油管連通油箱,吸油通道內(nèi)設置單向輸入閥,貯油室的壁上設有控制油高度的溢流孔,該溢流孔連通油箱。按本實用新型設計的化油器供油裝置,克服原泵油裝置采用針閥控制液面易泄漏的缺陷,油量控制穩(wěn)定,結構設計簡單,特別適用汽車發(fā)動機化油器。
文檔編號F02M37/14GK2605396SQ0228724
公開日2004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1月9日
發(fā)明者陳其安 申請人:陳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