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配料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制造高可靠性電纜的配料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fā)展,電纜行業(yè)也隨之飛速發(fā)展,技術不斷更新,制造工藝和制造方法也不斷改進,電纜的用途也越來越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裝、連接設備、輸送電力等多重作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不可缺少的。電纜一般由線芯、內護層、裝鎧層和外護層構成,線芯一般是銅線,電纜線芯的制造是制造線纜的核心,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也是技術攻關的難題所在。
線纜線芯的銅線制造一般需要經過配料、混合、熔化、除渣、除氧、澆鑄、鑄坯處理、軋制、冷卻、清洗、干燥、收線和儲運等過程,首先,將各原料按一定比例進行配料,而后進行混合后投放到反射爐內,在反射爐中將原料熔化成銅液,再去除銅液表面的雜質,然后通過氧化還原作用除去銅液中的氧氣,再將處理好的銅液進行澆鑄成形,而后去除鑄坯表面的缺陷,然后將鑄坯軋制成銅桿,再將銅桿冷卻至常溫狀態(tài),而后將銅桿表面進行清洗還原,最后再將銅桿收線成卷,包裝儲運。
在現(xiàn)有電纜線芯的制造過程中,制造銅線的配料裝置大多結構復雜,而且自動化程度很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加工的配料質量也比較差,加工成本居高不下,極大地限制了電纜制造行業(yè)的技術革新和行業(yè)發(fā)展。隨著電纜制造行業(yè)的競爭日益激烈,電纜制造行業(yè)的技術革新已成為必然趨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配料質量好的制造高可靠性電纜的配料裝置。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制造高可靠性電纜的配料裝置,包括有側板、傳送裝置i、傳送裝置ii、漏筒、擋板、齒條、滑塊、滑道、齒輪、大皮帶輪、平皮帶、小皮帶輪、電機i、支架i、支架ii、配料筒、電機ii、轉動柱、軸承座、轉板i、電機iii、轉板ii、電機iv和集料箱;側板上端右側設置有傳送裝置i,傳送裝置i右側設置有傳送裝置ii,傳送裝置ii左側下方設置有漏筒,漏筒下方設置有擋板,擋板左側連接有齒條,齒條上方設置有滑塊,滑塊上方設置有滑道,滑塊與滑道配合,齒條下方設置有齒輪,齒輪和齒條嚙合,齒輪前側設置有大皮帶輪,大皮帶輪上連接有支架i,支架i另一端設置在側板上,支架i下方設置有支架ii,支架ii上設置有小皮帶輪,小皮帶輪后側設置有電機i,小皮帶輪和大皮帶輪之間繞有平皮帶,擋板下方設置有配料筒,配料筒內部左側設置有電機ii,配料筒內部右側設置有軸承座,電機ii和軸承座之間設置有轉動柱,轉動柱下方左側設置有轉板i,轉板i左端和配料筒鉸接,轉板i左端連接有電機iii,轉動柱下方右側設置有轉板ii,轉板ii右端和配料筒鉸接,轉板ii右端連接有電機iv,轉板i和轉板ii下方設置有集料箱。
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支架iii、氣缸和撞擊塊,支架iii設置在滑道上方,支架iii上設置有氣缸,氣缸上連接有撞擊塊。
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控制器,控制器設置在側板右側下端,控制器分別與傳送裝置i、傳送裝置ii、電機i、電機ii、電機iii、電機iv和氣缸連接。
傳送裝置i、傳送裝置ii、電機i、電機ii、電機iii和電機iv均為所屬領域現(xiàn)有技術,連接結構為成熟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3)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下制造高可靠性電纜的配料裝置結構復雜、自動化程度低、耗費人力物力、配料質量差的缺點,通過轉動柱將原料i和原料ii攪拌混合,使原料i和原料ii混合均勻,形成的配料質量大大得到提升;通過撞擊塊間歇性地撞擊漏筒,使漏筒中原料i和原料ii更快的進入配料筒中,漏筒側壁上不易殘留原料i或原料ii;通過控制器分別對傳送裝置i、傳送裝置ii、電機i、電機ii、電機iii、電機iv和氣缸進行控制,進一步提升了本發(fā)明的自動化程度,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加工成本,使本發(fā)明工作起來更加高效快捷;本發(fā)明達到了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配料質量好的效果,而且通過合理的裝置布局使本發(fā)明結構簡單,運行起來簡便高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側板,2-傳送裝置i,3-傳送裝置ii,4-漏筒,5-擋板,6-齒條,7-滑塊,8-滑道,9-齒輪,10-大皮帶輪,11-平皮帶,12-小皮帶輪,13-電機i,14-支架i,15-支架ii,16-配料筒,17-電機ii,18-轉動柱,19-軸承座,20-轉板i,21-電機iii,22-轉板ii,23-電機iv,24-集料箱,25-支架iii,26-氣缸,27-撞擊塊,28-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一種制造高可靠性電纜的配料裝置,如圖1-圖2所示,包括有側板1、傳送裝置i2、傳送裝置ii3、漏筒4、擋板5、齒條6、滑塊7、滑道8、齒輪9、大皮帶輪10、平皮帶11、小皮帶輪12、電機i13、支架i14、支架ii15、配料筒16、電機ii17、轉動柱18、軸承座19、轉板i20、電機iii21、轉板ii22、電機iv23和集料箱24;側板1上端右側設置有傳送裝置i2,傳送裝置i2右側設置有傳送裝置ii3,傳送裝置ii3左側下方設置有漏筒4,漏筒4下方設置有擋板5,擋板5左側連接有齒條6,齒條6上方設置有滑塊7,滑塊7上方設置有滑道8,滑塊7與滑道8配合,齒條6下方設置有齒輪9,齒輪9和齒條6嚙合,齒輪9前側設置有大皮帶輪10,大皮帶輪10上連接有支架i14,支架i14另一端設置在側板1上,支架i14下方設置有支架ii15,支架ii15上設置有小皮帶輪12,小皮帶輪12后側設置有電機i13,小皮帶輪12和大皮帶輪10之間繞有平皮帶11,擋板5下方設置有配料筒16,配料筒16內部左側設置有電機ii17,配料筒16內部右側設置有軸承座19,電機ii17和軸承座19之間設置有轉動柱18,轉動柱18下方左側設置有轉板i20,轉板i20左端和配料筒16鉸接,轉板i20左端連接有電機iii21,轉動柱18下方右側設置有轉板ii22,轉板ii22右端和配料筒16鉸接,轉板ii22右端連接有電機iv23,轉板i20和轉板ii22下方設置有集料箱24。
本發(fā)明的配料裝置工作時,通過傳送裝置i2將原料i傳送至漏筒4中,同時,通過傳送裝置ii3將原料ii傳送至漏筒4中,當漏筒4中原料i和原料ii達到一定量時,控制電機i13轉動,帶動小皮帶輪12逆時針轉動,進而通過平皮帶11帶動大皮帶輪10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齒輪9逆時針轉動,通過齒輪9逆時針轉動帶動齒條6向左運動,從而帶動擋板5向左運動,使原料i和原料ii從漏筒4中進入配料筒16中,同時控制電機ii17轉動,帶動轉動柱18轉動,通過轉動柱18轉動將原料i和原料ii進行攪拌,形成配料,當轉板i20和轉板ii22上的配料達到一定量時,控制電機iii21轉動,帶動轉板順時針轉動一定角度,同時控制電機iv23轉動,帶動轉板ii22逆時針轉動,使配料進入集料箱24中,再控制電機i13反轉,帶動小皮帶輪12順時針轉動,進而通過平皮帶11帶動大皮帶輪10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齒輪9順時針轉動,通過齒輪9順時針轉動帶動齒條6向右運動,從而帶動擋板5向右回至初始位置,通過電機iii21和電機iv23反轉帶動轉板i20和轉板ii22回至初始位置,重復以上工作過程,當達到所需配料量時,停止工作。
本發(fā)明的配料裝置通過轉動柱18將原料i和原料ii攪拌混合,使原料i和原料ii混合均勻,形成的配料質量大大得到提升;通過撞擊塊27間歇性地撞擊漏筒4,使漏筒4中原料i和原料ii更快的進入配料筒16中,漏筒4側壁上不易殘留原料i或原料ii;通過控制器28分別對傳送裝置i2、傳送裝置ii3、電機i13、電機ii17、電機iii21、電機iv23和氣缸26進行控制,進一步提升了本發(fā)明的自動化程度,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加工成本,使本發(fā)明工作起來更加高效快捷;本發(fā)明達到了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配料質量好的效果,而且通過合理的裝置布局使本發(fā)明結構簡單,運行起來簡便高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適合推廣使用。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還可以包括有支架iii25、氣缸26和撞擊塊27,支架iii25設置在滑道8上方,支架iii25上設置有氣缸26,氣缸26上連接有撞擊塊27,當擋板5向左運動使原料i和原料ii從漏筒4進入配料筒16時,控制氣缸26拉伸,帶動撞擊塊27向右運動撞擊漏筒4側壁,在通過氣缸26收縮,帶動撞擊塊27向左運動至初始位置,如此控制氣缸26反復拉伸和收縮,使撞擊塊27反復撞擊漏筒4側壁,這樣有利于漏筒4中原料i和原料ii更快進入配料筒16中,使漏筒4側壁上不易殘留原料i或原料ii。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還可以包括有控制器28,控制器28設置在側板1右側下端,控制器28分別與傳送裝置i2、傳送裝置ii3、電機i13、電機ii17、電機iii21、電機iv23和氣缸26連接,控制器28能分別對傳送裝置i2、傳送裝置ii3、電機i13、電機ii17、電機iii21、電機iv23和氣缸26進行控制,這樣提升了本發(fā)明的自動化程度,使本發(fā)明運行起來更加高效快捷,節(jié)省人力物力。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jù)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還可以做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