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建筑設備,具體是一種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的現有技術中,混凝土外加劑攪拌機是一個高揚塵高噪音的建筑機械,對環(huán)境和施工人員的健康危害較大,而且攪拌機不能保證能夠攪拌均勻,攪拌的效率也不高。
專利號CN 205627781 U公開了一種高效率攪拌機,包括:殼體、主傳動軸、電動機、加水口、主攪拌器、副傳動軸、副攪拌器;所述的殼體上方設置有入料口,殼體內部安裝有主傳動軸;所述的主傳動軸上連接有電動機,主傳動軸底部安裝有主攪拌器;所述的主攪拌器為螺旋形,能夠將殼體下方的物料傳送到殼體上方;所述的副傳動軸安裝在殼體內側下方,副傳動軸上安裝有副攪拌器;所述的副攪拌器為螺旋形,能夠將殼體中側面的物料輸送至殼體中央。
此專利通過主攪拌器和副攪拌器對物料進行攪拌,但由于副攪拌器設置在殼體側壁上,易造成黏附在殼體內壁上的物料無法刮下參與攪拌混合,降低了產物的質量;此專利中僅通過一個進水口進行加水,水的噴灑面積小,與物料混合速度慢,降低了工作效率;主攪拌器和副攪拌器在攪拌過程中易產生振動,若不將振動進行吸收,將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包括罐體;所述罐體內部設置為攪拌腔;罐體頂部設置有進料管和加水與驅動裝置;所述進料管設置在罐體頂部左側;所述加水與驅動裝置設置在罐體頂部中間,且加水與驅動裝置由傳動盒、旋轉電機、進水管和旋轉噴淋盤組成;所述傳動盒內部設置有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旋轉電機的主軸固定連接;所述旋轉電機固定在傳動盒上表面;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相互嚙合,且第二齒輪頂部與進水管活動連接,底部與連接管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進水管與傳動盒固定連接,且進水管上設置有加壓泵;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旋轉噴淋盤固定連接;所述旋轉噴淋盤設置在攪拌腔中,且旋轉噴淋盤設置成圓盤形;旋轉噴淋盤側壁和底面上均布有若干噴嘴;旋轉噴淋盤下表面中部與第一攪拌裝置連接;所述攪拌腔中設置有第一攪拌裝置和第二攪拌裝置;所述第一攪拌裝置由第一攪拌軸、螺旋攪拌葉和刮料板組成;所述第一攪拌軸頂部與旋轉噴淋盤下表面固定連接,且第一攪拌軸表面設置有螺旋攪拌葉;所述螺旋攪拌葉端部設置有擋邊;第一攪拌軸通過固定桿與刮料板連接;所述第二攪拌裝置設置在罐體底部,且第二攪拌裝置由攪拌電機、第二攪拌軸和攪拌片組成;所述攪拌電機通過減速器與第二攪拌軸連接;所述第二旋轉軸頂部設置有攪拌片;所述攪拌片設置有四片,且四片攪拌片相互垂直設置;攪拌片表面均布有若干導料孔,且與垂直方向成30度夾角;罐體頂部側壁上設置有除塵裝置,底部側壁上設置有排料管;所述除塵裝置由除塵管、過濾罐和抽風機組成;所述除塵管一端與罐體連通,且連通處設置有擋料網;所述過濾罐和抽風機設置在除塵管上,且過濾罐內部設置有三層活性炭吸附板;罐體底面通過減振裝置與底板連接;所述減振裝置由彈簧、導柱和套筒組成;所述彈簧頂部與罐體固定連接,底部與底板固定連接,彈簧內部設置有導柱和導套;所述導柱頂部與罐體固定連接,底部設置在導套中;所述導套底部與底板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罐體設置成空心圓柱體,由不銹鋼制成。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轉噴淋盤、連接管和第二齒輪內部設置有流道。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電機和減速器固定在罐體底面,且攪拌電機和減速器外表面設置有消音罩。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通過加水與驅動裝置的設置,利用加壓泵將進水管引入的清水進行加壓,加壓后的清水通過流道從旋轉噴淋盤表面均布的噴嘴中噴出,便于對物料進行混合,提高產物的質量,且在使用后對罐體進行清洗,方便下次使用;通過旋轉電機為第一攪拌裝置提供旋轉動力;通過第一攪拌裝置的設置,利用螺旋攪拌葉和擋邊將罐體底部的物料提升到第一攪拌裝置頂部,通過離心力的作用,物料從新落回到罐體底部,用于對物料進行攪拌,便于物料之間的混合;通過刮料板的設置,將黏附在罐體內壁上的物料刮下,便于提高混合質量,且在排料時利于完全排料;通過第二攪拌裝置的設置,對罐體底部的物料進行反向攪拌,通過導料孔減小攪拌阻力,利于物料進行充分攪拌,提高產物的質量,消音罩的設置,用于減小攪拌電機發(fā)出的噪音;通過除塵裝置的設置,用于將攪拌混合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進行吸附,防止粉塵直接排放污染環(huán)境;通過減振裝置的設置,將物料攪拌混合過程中產生的振動進行吸收,防止設備的長期振動縮短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中第一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中加水與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中除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中第二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中減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料管,2-加水與驅動裝置,3-除塵裝置,4-第一攪拌裝置,5-罐體,6-減振裝置,7-底板,8-消音罩,9-排料管,10-第二攪拌裝置,11-攪拌腔,12-擋邊,13-螺旋攪拌葉,14-固定桿,15-刮料板,16-第一攪拌軸,17-進水管,18-旋轉電機,19-傳動盒,20-第一齒輪,21-旋轉噴淋盤,22-流道,23-噴嘴,24-連接管,25-第二齒輪,26-加壓泵,27-除塵管,28-過濾罐,29-抽風機,30-活性炭吸附板,31-擋料網,32-攪拌片,33-導料孔,34-減速器,35-攪拌電機,36-第二攪拌軸,37-彈簧,38-導套,39-導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6,一種減振式除塵高效率雙向攪拌設備,包括罐體5;所述罐體5設置成空心圓柱體,由不銹鋼制成,內部設置為攪拌腔11;罐體5頂部設置有進料管1和加水與驅動裝置2;所述進料管1設置在罐體5頂部左側,用于加入物料;所述加水與驅動裝置2設置在罐體5頂部中間,且加水與驅動裝置2由傳動盒19、旋轉電機18、進水管17和旋轉噴淋盤21組成;所述傳動盒19內部設置有第一齒輪20和第二齒輪25;所述第一齒輪20與旋轉電機18的主軸固定連接;所述旋轉電機18固定在傳動盒19上表面,用于提供旋轉動力;所述第二齒輪25與第一齒輪20相互嚙合,且第二齒輪25頂部與進水管17活動連接,底部與連接管24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進水管17與傳動盒19固定連接,且進水管17上設置有加壓泵26;所述連接管24的另一端與旋轉噴淋盤21固定連接;所述旋轉噴淋盤21設置在攪拌腔11中,且旋轉噴淋盤21設置成圓盤形;旋轉噴淋盤21側壁和底面上均布有若干噴嘴23;旋轉噴淋盤21、連接管24和第二齒輪25內部設置有流道22;旋轉噴淋盤21下表面中部與第一攪拌裝置4連接;通過加水與驅動裝置2的設置,利用加壓泵26將進水管17引入的清水進行加壓,加壓后的清水通過流道22從旋轉噴淋盤21表面均布的噴嘴23中噴出,便于對物料進行混合,提高產物的質量,且在使用后對罐體5進行清洗,方便下次使用;通過旋轉電機18為第一攪拌裝置4提供旋轉動力;所述攪拌腔11中設置有第一攪拌裝置4和第二攪拌裝置10;所述第一攪拌裝置4由第一攪拌軸16、螺旋攪拌葉13和刮料板15組成;所述第一攪拌軸16頂部與旋轉噴淋盤21下表面固定連接,且第一攪拌軸16表面設置有螺旋攪拌葉13;所述螺旋攪拌葉13端部設置有擋邊12;第一攪拌軸16通過固定桿14與刮料板15連接;通過第一攪拌裝置4的設置,利用螺旋攪拌葉13和擋邊12將罐體5底部的物料提升到第一攪拌裝置4頂部,通過離心力的作用,物料從新落回到罐體5底部,用于對物料進行攪拌,便于物料之間的混合;通過刮料板15的設置,將黏附在罐體5內壁上的物料刮下,便于提高混合質量,且在排料時利于完全排料;所述第二攪拌裝置10設置在罐體5底部,且第二攪拌裝置10由攪拌電機35、第二攪拌軸36和攪拌片32組成;所述攪拌電機35通過減速器34與第二攪拌軸36連接,且攪拌電機35和減速器34固定在罐體5底面,攪拌電機35和減速器34外表面設置有消音罩8;所述第二旋轉軸36頂部設置有攪拌片32;所述攪拌片32設置有四片,且四片攪拌片32相互垂直設置;攪拌片32表面均布有若干導料孔33,且與垂直方向成30度夾角;通過第二攪拌裝置10的設置,對罐體5底部的物料進行反向攪拌,通過導料孔33減小攪拌阻力,利于物料進行充分攪拌,提高產物的質量,消音罩8的設置,用于減小攪拌電機35發(fā)出的噪音;罐體5頂部側壁上設置有除塵裝置3,底部側壁上設置有排料管9;所述除塵裝置3由除塵管27、過濾罐28和抽風機29組成;所述除塵管27一端與罐體5連通,且連通處設置有擋料網31;所述過濾罐28和抽風機29設置在除塵管27上,且過濾罐28內部設置有三層活性炭吸附板30;通過除塵裝置3的設置,用于將攪拌混合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進行吸附,防止粉塵直接排放污染環(huán)境;罐體5底面通過減振裝置6與底板7連接;所述減振裝置6由彈簧37、導柱39和套筒38組成;所述彈簧37頂部與罐體5固定連接,底部與底板7固定連接,彈簧37內部設置有導柱39和導套38;所述導柱39頂部與罐體5固定連接,底部設置在導套38中;所述導套38底部與底板7固定連接;通過減振裝置6的設置,將物料攪拌混合過程中產生的振動進行吸收,防止設備的長期振動縮短使用壽命。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