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實驗室污泥回流裝置,屬于污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在實驗室中,基于蠕動泵的傳統(tǒng)污泥回流體系,沉淀池底部往往設計成倒錐體,污泥由于受到上方水的壓力而貼附在回流管口周圍,僅僅留下一個小孔,回流的是水而不是泥水混合物。大量污泥滯留在沉淀池中,而且很多污泥掛在倒錐體側壁,蠕動泵抽吸不到,污泥回流量往往達不到實驗預設水平,必須手動回流污泥,造成污水處理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在處理污水的過程中,污泥回流不暢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實驗室污泥回流裝置,通過設置污泥回流棒,改變污泥回流棒的位置,將污泥回流棒與蠕動泵相連,大大改善污泥回流狀況,減少污泥在沉淀池中的堆積,而且回流棒可以抽吸到池底每個部分。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實驗室污泥回流裝置,包括反應池、沉淀池、污泥回流棒、回流管道、蠕動泵、排泥管及閥門,反應池與沉淀池上部通過管道連接,反應池底部連接回流管道一端,回流管道另一端連接污泥回流棒,回流管道上安裝蠕動泵;所述污泥回流棒斜插入沉淀池內部,末端置于沉淀池底部,沉淀池底部安裝有排泥管,排泥管上安裝閥門。
進一步,污泥回流棒包括PVC透明管、U-PVC套管及固定節(jié);PVC透明管穿插在U-PVC套管內部,末端突出于U-PVC套管,在U-PVC套管頂部安裝固定節(jié)固定PVC透明管與U-PVC套管。
進一步,PVC透明管末端沿圓周方向開有至少兩個吸污口。
進一步,蠕動泵安裝的高度低于沉淀池底部。
進一步,污泥回流棒材質的密度大于水。
進一步,反應池可以是厭氧池、缺氧池或者好氧池。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優(yōu)點:
1.本發(fā)明沉淀池底部的沉積污泥通過吸污口進入污泥回流棒,大大改善污泥回流狀況,減少污泥在沉淀池中的堆積。
2.本發(fā)明將蠕動泵與污泥回流棒通過回流管道連接,蠕動泵抽吸作用使污泥回流。
3.本發(fā)明的污泥回流棒為可移動的,可以抽吸到池底每個部分,減少污泥在沉淀池中的堆積,回流效果顯著。
3.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效率特別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污泥回流棒末端詳圖。
圖中:1.PVC透明管,2.U-PVC套管,3.污泥回流棒,4.蠕動泵,5.沉淀池,6.閥門,7.固定節(jié),8.排泥管,9.吸污口,10.反應池,11.回流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實驗室污泥回流裝置,包括反應池10、沉淀池5、污泥回流棒3、回流管道11、蠕動泵4、排泥管8及閥門6,反應池可以是厭氧池、缺氧池或者好氧池,反應池10底部連接回流管道11一端,回流管道11另一端連接污泥回流棒3,回流管道11上安裝蠕動泵4;污泥回流棒3斜插入沉淀池5內部,末端置于沉淀池5底部,沉淀池5底部安裝有排泥管8,排泥管8上安裝閥門6,防止污泥堆積沉淀池5底部;污泥回流棒3包括PVC透明管1、U-PVC套管2及固定節(jié)7;PVC透明管1穿插在U-PVC套管2內部,末端突出于U-PVC套管2,在U-PVC套2管頂部安裝固定節(jié)7固定PVC透明管1與U-PVC套管2。
圖2所述PVC透明管1末端沿圓周方向均勻開有大小相同的吸污口9,至少兩個吸污口9。
本發(fā)明在工作過程中,開動蠕動泵4,沉淀池5底部的沉積污泥通過蠕動泵4抽吸作用使沉淀的污泥通過吸污口9進入污泥回流棒3,沉淀的污泥通過回流管道11回流,大大改善污泥回流狀況,減少污泥在沉淀池中堆積。
所述蠕動泵4的工作高度低于沉淀池5池底,便于PVC透明管1內形成虹吸;蠕動泵4與污泥回流棒3直接相連提高了污泥回流效果,減少污泥在沉淀池5底部側壁的堆積;污泥回流棒3還可以抽吸到沉淀池底部的每個部分,解決了傳統(tǒng)污泥回流過程中造成的沉淀池底部側壁污泥堆積的問題,而節(jié)省能源,結構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