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探地雷達應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
背景技術:
探地雷達是一種通過主動發(fā)射電磁波,并根據地下介質反射特性的差異來探測地下目標的工具。由于探地雷達具有探測速度快、操作方便、過程連續(xù)、分辨率高、不損傷探測目標等優(yōu)勢,使其近些年來在建筑考古領域得到了快速應用。
探地雷達在探測古建筑地基時,需要臨近地面發(fā)射電磁波,使其受到大氣環(huán)境內的干擾降到最小。一般操作方法即直接將探地雷達放置在地面上進行拖拽,但由于古建筑地面經過長期的侵蝕,表面通常不平整;同時,方磚地面交接處的縫隙,也會對探地雷達的移動造成路線偏離的影響。這些原因都會造成探地雷達雜波干擾,增加了后期數據處理難度。此外,探地雷達長期與地面摩擦,殘損嚴重,折舊率較高,降低了探地雷達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解決將探地雷達直接放置在地面上進行拖拽時移動不便,造成探地雷達雜波干擾,容易損壞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包括框架主體、用于支撐所述框架主體的支架、設置在所述支架底部的滾輪、設置在所述框架主體上用于固定探地雷達的的柔性固定束帶、以及牽引桿;
其中所述框架主體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橫向伸縮桿和第二橫向伸縮桿,在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和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之間垂直連接有第一縱向桿和第二縱向桿,在所述第一縱向桿和所述第二縱向桿之間垂直連接有第三橫向桿和第四橫向桿;
所述支架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兩端的第一豎向伸縮桿、第二豎向伸縮桿,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兩端的第三豎向伸縮桿、第四豎向伸縮桿。
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或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上設有兩個立桿,在所述的兩個立桿之間連接有第五橫向桿,所述第五橫向桿上設有滑動卡槽,所述牽引桿的一端連接有牽引螺栓接頭,所述牽引螺栓接頭設置在所述滑動卡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由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和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組成,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可伸縮的連接在所述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中;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由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和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組成,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可伸縮的連接在所述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中。
具體地,在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與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之間垂直連接有第三縱向桿和第四縱向桿。
具體地,在所述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與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之間設有第一伸縮調節(jié)鈕,在所述所述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與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之間設有第二伸縮調節(jié)鈕。
具體地,在所述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與所述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所述柔性固定束帶,在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與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所述柔性固定束帶。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豎向伸縮桿、第二豎向伸縮桿、第三豎向伸縮桿、第四豎向伸縮桿分別由豎向外層固定桿和豎向內層伸縮桿組成,所述豎向內層伸縮桿可伸縮的連接在所述豎向外層固定桿中。
具體地,在所述豎向外層固定桿與所述豎向內層伸縮桿之間設有第三伸縮調節(jié)鈕。
進一步地,所述滾輪包括分別對應設置在所述的第一豎向伸縮桿、第二豎向伸縮桿、第三豎向伸縮桿和第四豎向伸縮桿底部的第一滾輪、第二滾輪、第三滾輪和第四滾輪。
具體地,在所述的第一滾輪、第二滾輪、第三滾輪和第四滾輪上分別安裝有減震彈簧。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在支架的底部設置滾輪,便于移動;在框架主體上設置柔性固定束帶,便于固定探地雷達;在框架主體上設置牽引桿,便于實現牽引操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將探地雷達通過柔性固定束帶固定在牽引車上,從而使探地雷達通過牽引車進行靈活移動,避免了探地雷達直接接觸古建筑地面造成的雜波干擾以及與地面摩擦造成的磨損,不僅增加了探地雷達對古建筑進行基礎勘察的準確性和便捷性,而且延長了探地雷達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的俯視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1:第一橫向伸縮桿;101: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102: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2:第二橫向伸縮桿;201: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202: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3:第一縱向桿;4:第二縱向桿;5:第三橫向桿;6:第四橫向桿;7:第一豎向伸縮桿;8:第二豎向伸縮桿;9:第三豎向伸縮桿;10:第四豎向伸縮桿;11:立桿;12:第五橫向桿;13:滑動卡槽;14:牽引桿;15:牽引螺栓接頭;16:第三縱向桿;17:第四縱向桿;18:第一伸縮調節(jié)鈕;19:第二伸縮調節(jié)鈕;20:柔性固定束帶;21:第三伸縮調節(jié)鈕;22:第一滾輪;23:第二滾輪;24:第三滾輪;25:第四滾輪;26:探地雷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包括框架主體、用于支撐所述框架主體的支架、設置在所述支架底部的滾輪、設置在所述框架主體上用于固定探地雷達26的的柔性固定束帶20、以及牽引桿14。
其中所述框架主體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橫向伸縮桿1和第二橫向伸縮桿2,在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1和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2之間垂直連接有第一縱向桿3和第二縱向桿4,在所述第一縱向桿3和所述第二縱向桿4之間垂直連接有第三橫向桿5和第四橫向桿6。
所述支架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1兩端的第一豎向伸縮桿7、第二豎向伸縮桿8,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2兩端的第三豎向伸縮桿9、第四豎向伸縮桿10。
進一步來說,在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1或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2上設有兩個立桿11,在所述的兩個立桿11之間連接有第五橫向桿12,所述第五橫向桿12上設有滑動卡槽13,所述牽引桿14的一端連接有牽引螺栓接頭15,所述牽引螺栓接頭15卡裝設置在所述滑動卡槽13中,所述牽引螺栓接頭15能夠在沿所述滑動卡槽13進行滑動,從而實現對所述牽引桿14的位置調節(jié),進而通過所述牽引桿14牽引著所述牽引車進行移動時,能夠保證牽引車在前進時受力均勻。
進一步來說,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1由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101和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102組成,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102可伸縮的連接在所述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101中。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2由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201和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202組成,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202可伸縮的連接在所述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201中。
具體來說,在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102與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202之間垂直連接有第三縱向桿16和第四縱向桿17,用以增強所述框架主體的強度。
更具體地來說,在所述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101與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102之間設有第一伸縮調節(jié)鈕18,在所述所述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201與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202之間設有第二伸縮調節(jié)鈕19,通過調節(jié)第一伸縮調節(jié)鈕18和第二伸縮調節(jié)鈕19能夠實現對所述第一橫向伸縮桿1和所述第二橫向伸縮桿2的長度調節(jié)。
更具體地來說,在所述第一橫向外層固定桿101與所述第二橫向外層固定桿201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所述柔性固定束帶20,在所述第一橫向內層伸縮桿102與所述第二橫向內層伸縮桿202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所述柔性固定束帶20。在使用時,如圖3所示,將探地雷達26通過所述的柔性固定束帶20進行固定,操作方便。
進一步來說,所述的第一豎向伸縮桿7、第二豎向伸縮桿8、第三豎向伸縮桿9、第四豎向伸縮桿10分別由豎向外層固定桿和豎向內層伸縮桿組成,所述豎向內層伸縮桿可伸縮的連接在所述豎向外層固定桿中。在所述豎向外層固定桿與所述豎向內層伸縮桿之間設有第三伸縮調節(jié)鈕21。通過調節(jié)各所述第三伸縮調節(jié)鈕21能夠實現對所述的第一豎向伸縮桿7、第二豎向伸縮桿8、第三豎向伸縮桿9以及第四豎向伸縮桿10的高度調節(jié)。
所述滾輪包括分別對應設置在所述的第一豎向伸縮桿7、第二豎向伸縮桿8、第三豎向伸縮桿9和第四豎向伸縮桿10底部的第一滾輪22、第二滾輪23、第三滾輪24和第四滾輪25。在所述的第一滾輪22、第二滾輪23、第三滾輪24和第四滾輪25上分別安裝有減震彈簧,用以適應不平整地面的勘察需要,減少對探地雷達造成的振動。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在框架主體上設置柔性固定束帶,便于固定探地雷達,在支架的底部設置滾輪,便于牽引車移動,在框架主體上設置牽引桿,便于實現牽引操作。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搭載勘察古建筑基礎探地雷達的牽引車,將探地雷達通過柔性固定束帶固定在牽引車上,從而使探地雷達通過牽引車進行靈活移動,避免了探地雷達直接接觸古建筑地面造成的雜波干擾以及與地面摩擦造成的磨損,不僅增加了探地雷達對古建筑進行基礎勘察的準確性和便捷性,而且延長了探地雷達的使用壽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