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部件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聯(lián)動自鎖式汽車輪轂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輪轂是一種汽車輪胎內以軸為中心,用于支撐輪胎的圓柱形金屬部件,是連接制動盤、輪盤和半軸的重要零部件。固定夾具是加工輪轂的必要輔助工具之一,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加工輪轂的固定裝置中各夾持點之間不具有聯(lián)動性,且加工過程中,受到振動影響,夾持部位容易產(chǎn)生松動,造成夾持不牢固,影響加工精度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聯(lián)動自鎖式汽車輪轂固定裝置。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聯(lián)動自鎖式汽車輪轂固定裝置,包括:呈十字交叉布置的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用于驅動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同步轉動的驅動機構、用于輪轂進行支撐的支撐平臺、以及用于對輪轂進行夾持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其中:
第一桿體、第二桿體的兩端均設有第一螺紋部,第一桿體、第二桿體上且位于任意一個第一螺紋部的一端均設有與該第一螺紋部間距布置的第二螺紋部,且第一桿體的兩側均設有與其平行的第一導向桿,第二桿體的兩側均設有與其平行的第二導向桿;所述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的螺紋旋轉方向相反;
支撐平臺為環(huán)形結構,支撐平臺位于各第一螺紋部和各第二螺紋部之間并分別與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轉動裝配;
第一卡爪的數(shù)量與第一螺紋部的數(shù)量一致,第二卡爪的數(shù)量與第二螺紋部的數(shù)量一致,且各第一卡爪分別對應安裝在各第一螺紋部上并與各第一螺紋部螺紋配合,各第二卡爪分別對應安裝在各第二螺紋部上并與各第二螺紋部螺紋配合,位于第一桿體上的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分別與第一導向桿滑動連接,位于第二桿體上的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分別與第導向桿滑動連接,各第二卡爪與支撐平臺之間的間距與各第一卡爪與支撐平臺之間的間距相等。
優(yōu)選地,第一卡爪為開口朝向支撐平臺的v形塊。
優(yōu)選地,第二卡爪為塊體結構,且第二卡爪靠近支撐平臺一側的側面為向支撐平臺方向凸起的弧形面。
優(yōu)選地,驅動機構包括用于驅動第一桿體轉動的第一動力單元和用于驅動第二桿體轉動的第二動力單元。
優(yōu)選地,還包括用于對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進行支撐的外框體;所述外框體為環(huán)形結構,第一桿體、第二桿體的兩端分別與外框體轉動連接。
優(yōu)選地,外框體與支撐平臺同軸布置,外框體與支撐平臺之間設有連接二者的連接桿。
優(yōu)選地,驅動機構固定安裝在外框體上。
優(yōu)選地,還包括用于對外框體進行支撐的基座,所述外框體轉動安裝在基座上,外框體連接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用于驅動外框體轉動。
本發(fā)明中,通過在第一桿體、第二桿體上設置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并使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的螺紋旋轉方向相反,使支撐平臺位于第一螺紋部和第二螺紋部之間,使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分別位于支撐平臺的內側和外側,并使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分別與第一螺紋部和第二羅紋部螺紋配合,使位于第一桿體上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分別與第一導向桿滑動連接,使位于第二桿體上的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分別與第二導向桿滑動連接,以使得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轉動時,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同時向支撐平臺方向移動,以對放置在支撐平臺上的輪轂進行夾持、固定。該裝置在同一桿體上設置兩個夾持點,并使該桿體轉動時,可以帶動兩個夾持點同步進行夾持動作,結構簡單緊湊,且由于卡爪與桿體之間螺紋配合,使得夾持狀態(tài)下,具有良好的止退、鎖緊能力,卡爪不會產(chǎn)生松動,卡緊穩(wěn)固、牢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聯(lián)動自鎖式汽車輪轂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聯(lián)動自鎖式汽車輪轂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參照圖1,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一種聯(lián)動自鎖式汽車輪轂固定裝置,包括:呈十字交叉布置的第一桿體1和第二桿體2、用于驅動第一桿體1和第二桿體2同步轉動的驅動機構、用于輪轂進行支撐的支撐平臺3、以及用于對輪轂進行夾持的第一卡爪4和第二卡爪5,其中:
第一桿體1、第二桿體2的兩端均設有第一螺紋部a,第一桿體1、第二桿體2上且位于任意一個第一螺紋部a的一端均設有與該第一螺紋部a間距布置的第二螺紋部b,且第一桿體1的兩側均設有與其平行的第一導向桿6,第二桿體2的兩側均設有與其平行的第二導向桿7;所述第一螺紋部a和第二螺紋部b的螺紋旋轉方向相反。
支撐平臺3為環(huán)形結構,支撐平臺3位于各第一螺紋部a和各第二螺紋部b之間并分別與第一桿體1和第二桿體2轉動裝配。第一卡爪4的數(shù)量與第一螺紋部a的數(shù)量一致,第二卡爪5的數(shù)量與第二螺紋部b的數(shù)量一致,且各第一卡爪4分別對應安裝在各第一螺紋部a上并與各第一螺紋部a螺紋配合,各第二卡爪5分別對應安裝在各第二螺紋部b上并與各第二螺紋部b螺紋配合,位于第一桿體1上的各第一卡爪4和第二卡爪5分別與第一導向桿6滑動連接,位于第二桿體2上的各第一卡爪4和第二卡爪5分別與第導向桿滑動連接,各第二卡爪5與支撐平臺3之間的間距與各第一卡爪4與支撐平臺3之間的間距相等。
本發(fā)明中,通過在第一桿體1、第二桿體2上設置第一螺紋部a和第二螺紋部b,并使第一螺紋部a和第二螺紋部b的螺紋旋轉方向相反,使支撐平臺3位于第一螺紋部a和第二螺紋部b之間,使第一卡爪4、第二卡爪5分別位于支撐平臺3的內側和外側,并使第一卡爪4、第二卡爪5分別與第一螺紋部a和第二羅紋部螺紋配合,使位于第一桿體1上的第一卡爪4和第二卡爪5分別與第一導向桿6滑動連接,使位于第二桿體2上的第一卡爪4、第二卡爪5分別與第二導向桿7滑動連接,以使得第一桿體1和第二桿體2轉動時,第一卡爪4、第二卡爪5同時向支撐平臺3方向移動,以對放置在支撐平臺3上的輪轂進行夾持、固定。該裝置在同一桿體上設置兩個夾持點,并使該桿體轉動時,可以帶動兩個夾持點同步進行夾持動作,結構簡單緊湊,且由于卡爪與桿體之間螺紋配合,使得夾持狀態(tài)下,具有良好的止退、鎖緊能力,卡爪不會產(chǎn)生松動,卡緊穩(wěn)固、牢靠。
本實施例中,第一卡爪4為開口朝向支撐平臺3的v形塊;第二卡爪5為塊體結構,且第二卡爪5靠近支撐平臺3一側的側面為向支撐平臺3方向凸起的弧形面,以適應對不同直徑輪轂的固定,并避免第二卡爪5的側邊與輪轂內側壁之間產(chǎn)生干涉。
此外,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用于對第一桿體1和第二桿體2進行支撐的外框體8;所述外框體8為環(huán)形結構,外框體8與支撐平臺3同軸布置,外框體8與支撐平臺3之間設有連接二者的連接桿9;所述第一桿體1、第二桿體2的兩端分別與外框體8轉動連接;驅動機構固定安裝在外框體8上,驅動機構包括用于驅動第一桿體1轉動的第一動力單元和用于驅動第二桿體2轉動的第二動力單元。
此外,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用于對外框體8進行支撐的基座,所述外框體8轉動安裝在基座上,外框體8連接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用于驅動外框體8轉動,以帶動支撐平臺3和固定在支撐平臺3上的輪轂轉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