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雙向校正模具以及具有該雙向校正模具,尤其是一種應用在鍛造領域、在摩擦壓力機上實現(xiàn)重型汽車前軸雙向校正的熱校正模具。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工業(yè)化的進程飛速發(fā)展,我國汽車領域有了巨大的進步,汽車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重型汽車更新?lián)Q代得較快,重型汽車前軸需求越來越大,無形中要求前軸的生產(chǎn)節(jié)奏加快。前軸的生產(chǎn)工藝要隨需求的增加而隨之改進。而由于汽車前軸屬于較長軸類大鍛件,其形狀結構較為復雜,重量較大,重卡前軸一般在IOOKg以上,這些特點導致前軸的鍛造成型過程非常復雜,前軸的鍛造工藝流程如下
下料一輥鍛一預鍛一終鍛一熱切邊一熱校正
其中熱校正工步設置在工藝流程最后,實現(xiàn)對熱切邊后的前軸鍛件進行校正,從而獲得精度較高的前軸。傳統(tǒng)的前軸校正主要是以臥式校正為主,隨著市場對汽車前軸鍛件要求的提高,前軸的校正增加了立式校正,通常,臥式校正是指對前軸長度方向上的彎曲和扭曲進行水平方向的校正,而立式校正是指對前軸的拳頭處(即主銷孔)的上、下端面和拔模斜度,以及鋼板彈簧座的上、下表面進行垂直方向的校正。校正順序通常為先進行水平方向的熱校正,再進行垂直方向的熱校正。目前現(xiàn)有的前軸校正機往往只能進行單方向的校正,如中國專利文獻 CN201596741U公開的一種汽車前軸鍛造復合模,由上模座、下模座、卸料板、凹模、校正上模和校正下模組成,上模座通過銷與下模座呈上下滑動連接,在下模座上設置有凹模,在凹模內(nèi)設置有校正下模;在朝向下模座的上模座上設置有卸料板,在卸料板內(nèi)設置有校正上模。因此,現(xiàn)有技術中實現(xiàn)前軸的臥式校正與立式校正需要分兩臺設備進行,先在一臺校正設備上對前軸鍛件進行水平方向的臥式校正,然后再在另一臺設備上進行垂直方向的立式校正。這樣,前軸鍛件在成90°的兩個方向都進行了校正,鍛件精度提高,后續(xù)機加工量減少,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但是由于前軸的臥式校正與立式校正是在兩臺壓力機上分別完成的,因此存在的缺點是1、需要購置的設備多,除了需要兩臺壓力機外,還要購置設置在兩臺壓力機之間的輸送設備等,使用成本高;2、設備所占用的場地大,不利于場地的優(yōu)化使用;3、在兩臺壓力機之間輸送鍛件占用時間,不利于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
發(fā)明內(nèi)容
為此,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前軸熱校正模具只能分別進行臥式校正或立式校正的問題,提供一種既能夠進行雙向校正又不會對沖壓時的摩擦壓力機滑塊造成較大偏載力矩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
校正上模,所述校正上模固設在所述上模座上,且所述校正上模的分模面上成型有上校正型腔;
校正下模,所述校正下模固設在所述下模座上,且所述校正下模的分模面的相應位置上成型有與所述上校正型腔相配合的下校正型腔;
導向裝置,所述導向裝置用以保證沖壓時所述校正上模能夠與所述校正下模對準; 所述校正上模包括臥式校正上模與立式校正上模,所述校正下模包括臥式校正下模與立式校正下模;
所述上校正型腔包括臥式上校正型腔和立式上校正型腔,所述下校正型腔包括臥式下校正型腔和立式下校正型腔,其中相互配合的所述臥式上校正型腔與所述臥式下校正型腔適合對水平放置在臥式上、下校正型腔之間的前軸的彎曲和扭曲的校正;相互配合的所述立式上校正型腔與所述立式下校正型腔適合對垂直放置在立式上、下校正型腔之間的所述前軸的彈簧座上、下端面,以及所述前軸的拳頭處上、下端面和所述拳頭處傾角的校正;
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與所述立式上、下校正模在上、下模座上的設置滿足 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平行分居于上、下模座中心線的兩側(cè),且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拳頭校正型腔所在的一側(cè)背離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設置,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 50-100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220-270mm ;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垂直于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與所述上、下模座的另一中心線重合。優(yōu)選地,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75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M5mm。所述立式校正上模由數(shù)塊立式校正上模組塊構成,所述立式校正下模由數(shù)塊立式校正下模組塊構成。優(yōu)選地,所述立式校正上模由四塊立式校正上模組塊構成,所述立式校正下模由相應的四塊立式校正下模組塊構成,其中包括兩組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以及兩組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兩組所述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之間相距所述前軸上的兩所述彈簧座之間的距離設置,其上的分模面上成型有校正所述前軸的兩所述彈簧座上、下端面的校正型腔;兩組所述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相距所述前軸的兩所述拳頭處之間的距離設置,其上的分模面上成型有校正兩所述拳頭處上、下端面和所述拳頭處傾角的校正型腔。優(yōu)選地,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的安裝端下沉于成型在所述上、下模座上的凹槽內(nèi),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上、下模座上。優(yōu)選地,所述上模座與所述下模座的相應位置上分別成型有安裝所述臥式校正上模與所述臥式校正下模的燕尾安裝槽,所述臥式校正上或下模通過分別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或下模的安裝端左右兩側(cè)的定位鍵和楔形塊的配合固定在所述燕尾安裝槽內(nèi)。優(yōu)選地,所述導向裝置設置在所述校正上模與所述校正下模的相應位置上。
優(yōu)選地,所述導向裝置為鎖扣式導向裝置,包括成型在所述臥式校正上模上的鎖扣凸起或鎖扣凹槽,成型在所述臥式校正下模上適合所述鎖扣凸起或鎖扣凹槽插入的鎖扣凹槽或鎖扣凸起,其中所述鎖扣凸起的拔模斜度為。-7°。優(yōu)選地,所述鎖扣式導向裝置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包括對稱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長度方向上的兩端的角鎖扣,以及設置在兩角鎖扣之間的中間鎖扣,其中兩所述角鎖扣設置于朝向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同一側(cè),兩所述中間鎖扣設置于背向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同一側(cè)。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發(fā)明將臥式校正與立式校正結合在同一模具上時,節(jié)省了一臺壓力機以及一輸送設備,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時減少了場地的占用,有利于場地的優(yōu)化使用,免去了前軸鍛件在兩臺壓力機之間的輸送,節(jié)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通過對臥式校正模與立式校正模在模具上的合理布局,從而降低校正模對滑塊所造成的偏載力矩的大小,提高了摩擦壓力機以及校正模具的壽命,同時保證了前軸鍛件的校正質(zhì)量,進一步降低了使用成本;2、在發(fā)明中,立式校正上、下模采用分體式的模塊組塊構成,不僅節(jié)約了制作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原材料,同時還便于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加工和裝卸更換,節(jié)省了成本。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臥式校正下模和立式校正下模安裝在下模座上的俯視圖; 圖2是臥式校正下模的俯視圖; 圖3是上或下模座的俯視圖; 圖4是上或下模座的左視圖; 圖5是圖1中帶有校正上模的K向視圖6是圖1中帶有上校正模的A_A截面處的臥式校正模的剖視圖; 圖7是圖1中帶有上校正模的B_B截面處的立式校正模的剖視圖; 圖8是圖5中圓圈D對臥式校正模的中間鎖扣的放大視圖; 圖9是前軸右邊的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的左視圖; 圖10是前軸右邊的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的左視圖。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上模座、2-下模座、3-臥式校正上模、4-臥式校正下模、 5-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6-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7-燕尾安裝槽、8-定位鍵、9-楔形塊、10-角鎖扣、11-中間鎖扣、12-彈簧座、13-拳頭、14-鎖扣凸起、15-鎖扣凹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如圖1-1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校正模具,包括上模座1 ;下模座 2 ;固設在所述上模座1上的臥式校正上模3與立式校正上模;固設在所述下模座2上的臥式校正下模4與立式校正下模;設置在所述校正上模與所述校正下模的相應位置上,通過相互配合以保證沖壓時所述校正上模能夠與所述校正下模對準的導向裝置;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分模面上成型有相互配合的臥式上、下校正型腔,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分模面上成型有相互配合的立式上、下校正型腔,其中相互配合的所述臥式上、下校正型腔適合對水平放置在所述臥式上、下校正型腔之間的前軸的彎曲和扭曲的校正,如圖6所示;相互配合的所述立式上、下校正型腔適合對垂直放置在所述立式上、下校正型腔之間的所述前軸的彈簧座12上、下端面,以及所述前軸的拳頭13處上、下端面和所述拳頭13處傾角的校正,如圖7所示;由于前軸是一個結構比較復雜且不規(guī)則的,質(zhì)量較大的鍛件,因此,臥式校正模與立式校正模不能簡單結合設置在同一模座上時,必須考慮到二者在模座上的合理布局,來最大限度減少鍛壓時兩模具對摩擦壓力機上的滑塊的偏載力矩,從而降低對摩擦壓力機的損害,同時也提高校正質(zhì)量,在本發(fā)明中,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與所述立式上、下校正模在上、下模座上的設置滿足 如圖1所示,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的中心線(圖1中Yl所指)與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圖1中Y2所指)平行分居于上、下模座中心線(圖1中YY所指)的兩側(cè),且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拳頭13校正型腔所在的一側(cè)背離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設置,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 2上的所述中心線75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M5mm ;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垂直于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與所述上、下模座的另一中心線(圖1中XX所指)重合。這樣的布局可以盡量使臥式、立式校正模的共同受力中心盡量與模座中心重合,從而降低校正模對滑塊所造成的偏載力矩的大小,提高了摩擦壓力機以及校正模具的壽命,同時保證了前軸鍛件的校正質(zhì)量。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50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225mm。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100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270mm。在以上所有的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所述立式校正上模由四塊立式校正上模組塊構成,所述立式校正下模由相應的四塊立式校正下模組塊構成,其中包括兩組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5,以及兩組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6,兩組所述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5之間相距所述前軸上的兩所述彈簧座之間的距離設置,其上的分模面上成型有校正所述前軸的兩所述彈簧座上、下端面的校正型腔;兩組所述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6相距所述前軸的兩所述拳頭處之間的距離設置,其上的分模面上成型有校正兩所述拳頭處上、下端面和所述拳頭處傾角的校正型腔。立式校正上、下模采用分體式的模塊組塊構成,不僅節(jié)約了制作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原材料,同時還便于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加工和裝卸更換,節(jié)省了成本。在以上所有的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安裝在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方式可以優(yōu)選為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的安裝端下沉于成型在所述上、 下模座上的凹槽內(nèi),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上、下模座上。在以上所有的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安裝在所述上、 下模座上的方式可以優(yōu)選為所述上模座1與所述下模座2的相應位置上分別成型有安裝所述臥式校正上模3與所述臥式校正下模4的燕尾安裝槽7,所述臥式校正上或下模通過分別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或下模的安裝端左右兩側(cè)的定位鍵8和楔形塊9的配合固定在所述燕尾安裝槽7內(nèi)。在以上所有的實施例中,所述導向裝置優(yōu)選為鎖扣式導向裝置,如圖5和圖8所示,該鎖扣式導向裝置包括成型在所述臥式校正上模3上的鎖扣凸起或鎖扣凹槽,成型在所述臥式校正下模4上適合所述鎖扣凸起14或鎖扣凹槽15插入的鎖扣凹槽15或鎖扣凸起14,其中所述鎖扣凸起14的拔模斜度β為3° -V。在本實施例1中,如圖1所示,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鎖扣式導向裝置,包括對稱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長度方向上的兩端的角鎖扣10,以及設置在兩所述角鎖扣10之間的中間鎖扣11,其中兩所述角鎖扣10設置于朝向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同一側(cè),兩所述中間鎖扣11設置于背向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同一側(cè),這樣能保證鍛壓時,對校正上、下模導向準確。本發(fā)明的臥式校正上模與立式校正上?;蚺P式校正下模與立式校正下模可以成型一體,也可以分開成型。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O);校正上模,所述校正上模固設在所述上模座(1)上,且所述校正上模的分模面上成型有上校正型腔;校正下模,所述校正下模固設在所述下模座( 上,且所述校正下模的分模面的相應位置上成型有與所述上校正型腔相配合的下校正型腔;導向裝置,所述導向裝置用以保證沖壓時所述校正上模能夠與所述校正下模對準;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上模包括臥式校正上模(3)與立式校正上模,所述校正下模包括臥式校正下模(4)與立式校正下模;所述上校正型腔包括臥式上校正型腔和立式上校正型腔,所述下校正型腔包括臥式下校正型腔和立式下校正型腔, 其中相互配合的所述臥式上校正型腔與所述臥式下校正型腔適合對水平放置在臥式上、下校正型腔之間的前軸的彎曲和扭曲的校正;相互配合的所述立式上校正型腔與所述立式下校正型腔適合對垂直放置在立式上、下校正型腔之間的所述前軸的彈簧座上、下端面,以及所述前軸的拳頭處上、下端面和所述拳頭處傾角的校正;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與所述立式上、下校正模在上、下模座上的設置滿足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平行分居于上、下模座O)中心線的兩側(cè),且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拳頭校正型腔所在的一側(cè)背離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設置,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50-100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220-270mm ;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垂直于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與所述上、下模座的另一中心線重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 75mm,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M5mm。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校正上模由數(shù)塊立式校正上模組塊(5)構成,所述立式校正下模由數(shù)塊立式校正下模組塊 (6)構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校正上模由四塊立式校正上模組塊構成,所述立式校正下模由相應的四塊立式校正下模組塊構成,其中包括兩組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 ,以及兩組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 (6),兩組所述彈簧座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 之間相距所述前軸上的兩所述彈簧座之間的距離設置,其上的分模面上成型有校正所述前軸的兩所述彈簧座上、下端面的校正型腔; 兩組所述拳頭處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6)相距所述前軸的兩所述拳頭處之間的距離設置,其上的分模面上成型有校正兩所述拳頭處上、下端面和所述拳頭處傾角的校正型腔。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組塊的安裝端下沉于成型在所述上、下模座上的凹槽內(nèi),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上、下模座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與所述下模座O)的相應位置上分別成型有安裝所述臥式校正上模( 與所述臥式校正下模的燕尾安裝槽(7),所述臥式校正上或下模通過分別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或下模的安裝端左右兩側(cè)的定位鍵(8)和楔形塊(9)的配合固定在所述燕尾安裝槽 (7)內(nèi)。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設置在所述校正上模與所述校正下模的相應位置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為鎖扣式導向裝置,包括成型在所述臥式校正上模C3)上的鎖扣凸起或鎖扣凹槽,成型在所述臥式校正下模(4)上適合所述鎖扣凸起(14)或鎖扣凹槽(1 插入的鎖扣凹槽(15) 或鎖扣凸起(14),其中所述鎖扣凸起(14)的拔模斜度為3° -7°。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式導向裝置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上,包括對稱設置在所述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長度方向上的兩端的角鎖扣(10),以及設置在兩所述角鎖扣(10)之間的中間鎖扣(11),其中兩所述角鎖扣(10)設置于朝向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同一側(cè),兩所述中間鎖扣(11)設置于背向所述立式校正上、下模的同一側(c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重型汽車前軸雙向熱校正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導向裝置;臥式校正上、下模;立式校正上、下模,臥式校正模與立式校正模在模座上的設置滿足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立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平行分居于上、下模座中心線的兩側(cè),且臥式校正上、下模上的拳頭校正型腔所在的一側(cè)背離立式校正上、下模設置,臥式校正上、下模的沿臥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所述中心線50-100mm,立式校正上、下模的沿立式校正型腔長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線距所述上、下模座上的中心線220-270mm。本發(fā)明實現(xiàn)了在一臺壓力機上進行雙向校正,同時保證了在校正過程中,熱校正模具對壓力機滑塊的偏載力矩很小。
文檔編號B21D37/10GK102189181SQ201110086410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7日
發(fā)明者李治滇, 段秋平 申請人:湖南中沃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