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學裝置,特別是一種光學裝置中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主要是利用機體的置放位置及其本身的重量,固定移動裝置的自動鎖定裝置。
在掃描器或其它類似的光學裝置的機體中,通常裝設有一個移動模組,用以進行掃描、影像識別或其他光學或感應操作;在操作時,這種移動模組是在機體中利用皮帶裝置、齒條裝置或其他類似的傳動裝置進行一定行程的往反運動;而在移動模組停止操作期間,通常是利用原機械設定而將其移動至一定的歸位位置。
在這種機體中,因驅動動力的功率限制以及移動模組本身的重量因素,故在傳動機構與移動模組的配合上,往往無法使移動模組在傳動機構上自鎖;這樣,會造成機體在搬運過程中易損壞。
當前,上述機體進行較大加速度或較大傾角的移動時,機體內的移動模組極有可能會因傳動機構無法提供有效阻止移動模組在其上滑移的靜摩擦力,而造成移動模組在機體內非預期的移動,此種移動輕者會使移動模組脫離其原歸位位置,重者則會造成移動模組與機體內壁或元件間的撞擊,更甚者,會造成機械內或移動模組中零件的偏位或損壞。
為解決前述問題,現有技術中有利用手控操作的定位裝置,將移動模組固定在其歸位位置上,以避免機體移動時可能引起移動模組的盲動,例如美國專利第5,769,515與5,973,866中公開的方式即屬此類手段。
利用前述手控操作的定位裝置,雖可在預期搬動機體時使用,但在操作人員疏忽或者機體不正常位移(如遭意外摔落)情形下,機體往往是在定位裝置尚未處于其固定位置時即行位移,很明顯,在這種情形下,即便原機體設有適當的定位裝置,移動模組可能的偏移甚至是元件損壞仍是不可避免的。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機體所處的位置及其本身的重量回饋控制移動模組定位狀態(tài)的自動鎖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在機體脫離置放面時,可自動將移動模組鎖定在其歸位位置上的自動鎖定裝置,而在機體置放在置放面上時,可自動將移動模組釋放。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措施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機體上設有一個具有一底面的殼壁,移動模組以可移動方式裝設在機體內,機體的正常置放狀態(tài)是以該底面向下的方式置放在一個置放面上;其特征在于,自動鎖定裝置包括一個輸入部,設置于殼壁上,用以確認該機體置放狀態(tài)是否正常;一個轉移部,設于機體內并與輸入部連接,用以依據輸入部所確認的機體置放狀態(tài)產生反應;一個輸出部,設于機體內并與轉移部連接,用以將轉移部的反應執(zhí)行為將移動模組在機體內固定與否的狀態(tài);其中,所述轉移部包括一個滑桿及一個彈簧,滑桿貫穿滑動在所述殼壁的一個裝置穴中,彈簧裝置在滑桿與殼壁間,滑桿向下穿過所述底面的部分形成一作為所述輸入部的抵壓端,滑桿向上在機體內形成一個作為輸出部的定位突緣,移動模組上設有一個與定位突緣相對應的配合限位;機體的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抵壓端抵壓在置放面上,彈簧為儲存位能狀態(tài);機體的非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抵壓端未抵壓在置放面上,且彈簧為釋放位能狀態(tài),定位突緣與移動模組上的配合限位形成限位的固定狀態(tài)。
其中,所述定位突緣呈倒勾狀,所述配合限位為定位突緣穿入一個定位孔。
其中,所述滑桿上分別形成一個下限位與一個上限位,用以分別與所述殼壁相對應處形成所述滑桿在所述裝置穴中滑動的下死點與上死點。
其中所述輸入部包括一個貫穿設置在所述殼壁的一裝置孔的輸入桿與一的個設在裝置孔中的彈簧,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該殼壁與輸入桿上;所述輸出部包括一個輸出桿,輸出桿的自由末端形成一個限位裝置,用以與一個設在所述移動模組上的一個相應限位配合裝置配合;所述轉移部包括一個連接在輸入桿與輸出桿間的樞接裝置及一個設在輸出桿中段與所述機體成轉滑動配合的裝置;其中,機體的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輸入桿低于所述底面的一端抵壓在所述置放面上,輸出桿與移動模組上的限位配合裝置為非干涉狀,且彈簧為儲存位能狀態(tài);機體的非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輸入桿未抵壓在置放面上,且彈簧處于釋放位能狀態(tài),輸出桿的限位裝置與移動模組上的限位配合裝置形成限位的固定狀態(tài)。
其中,所述限位裝置為一個扣入臂,所述限位配合裝置為一個限位突緣。
其中,所述限位裝置為一個磁性物,所述限位配合裝置為與磁性物磁性相吸的另一個磁性物。
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詳細說明如下附圖簡單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的電路方框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機自動鎖定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本實用新型自動鎖定裝置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本實用新型自動鎖定裝置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本實用新型自動鎖定裝置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如
圖1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的實施例示意圖,自動鎖定裝置包括一個用以確認機體狀態(tài)并產生狀態(tài)信號的輸入部100、一個由輸入部100輸入狀態(tài)信號并轉化為反應信號的轉移部200以及一個執(zhí)行反應信號的輸出部300;在本實用新型的系統中,所需執(zhí)行的作業(yè)狀態(tài)如下1、在機體正常置放在一個置放面上時,機體內的移動模組處于具正常操作功能的可移動狀態(tài);2、在上述狀態(tài)外時,機體內的移動模組應定位在一個特定區(qū)域中,并與機體形成一個固定狀態(tài)。
上述本實用新型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可使用機電組合裝置或是純機械裝置,其中的輸入部100可為感測器、觸控開關、機械式位移元件或是其他可產生如電壓或機械位移等信息作為機體狀態(tài)信號或狀態(tài)改變信號的部件;輸出部300可適時連接機體與移動模組的銷孔配合、鍵槽配合、電磁配合或其它類似的機體與移動模組間的機械或電氣配合部件;而移轉部200則為一個輸入信號的處理中心,用以產生符合機體狀態(tài)需要的反應信號至輸出部300,其可為適當的電路系統、機構或其他具類似功能的裝置。
以下即結合幾個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的結構特征。
請參閱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移動模組2在機體1內操作移動,在正常置放狀態(tài)下,機體1以設于其底面13下的多個支腳11(圖中僅顯示一個支腳11)支撐在置放面10上,在此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鎖定裝置的輸入部為一個設在機體1底面13下具探針301的感測器30,轉移部為一個設在機體11內的電控單元31,而輸出部則為一個設在機體1內適當位置的致動器32,致動器32最好設置在移動模組2的歸位位置處,并具有一個可延伸頂出的磁控或電控頂銷321;在此實施例中,感測器30、電控單元31以及致動器32形成為一個完整的電路系統,此電路系統的電源可由獨立于機體1的電源系統外的電池或與機體1電源系統連接的充電電池供應,以在機體1搬運斷電時,仍能維持自動鎖定裝置的操作。
如圖2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當機體1正常置放在一個置放面10上時,因機體1的重量故可將感測器30的探針301利用置放面10壓回并產生一個狀態(tài)信號至電控單元31,電控單元31接收此信號后即控制致動器32,將其頂銷321收回,避免與移動模組2形成干涉狀態(tài);而當機體1脫離置放面10時,因感測器30的探針301即會回復至原自由位置(虛線所示)并產生另一個狀態(tài)信號至電控單元31中,電控單元31接收此信號后即可控制致動器32將其頂銷321突出,穿過機體1的一個突緣12上的通孔121,并進入移動模組2的一個定位孔21中(如虛線所示),形成將移動模組2在機體1上錨定的狀態(tài),此時,即可避免移動模組2與機體1間的相對運動。
在本實用新型中,移動模組2上供自動鎖定裝置定位的定位孔21為移動模組上相對應的限位設計,本實施例中,其為定位孔21,亦可為移動模組2上可起限位作用的各種構形。
在本實用新型中,機體1的突緣12主要用以輔助頂銷321對于移動模組2的定位,利用突緣12,任何移動模組2可能移動的抗力,是由金屬制或塑料制的頂銷321提供;若無此突緣12,則當移動模組2與致動器32形成限位狀態(tài)時,則主要的移動抗力需由致動器32與機體1間的設置面提供。
在第一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鎖定裝置是以機電組合方式制成,故需考慮電源供應問題;而在以下其他實施例中,則是以純機械方式制成,無須相關電路的考慮。
再請參閱圖3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鎖定裝置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機體1的底面適當處形成一部分穿透殼壁的裝置穴14,在裝置穴14中裝設有一個貫穿的滑桿40,滑桿40位于機體1底面13下的部分形成一個作為輸入部100的抵壓端402,滑桿40在與抵壓端402相對并位于機體1內的另一端形成有一個倒勾狀作為輸出部300的定位突緣405,在裝置穴14中的滑桿40與殼壁間又形成有一個裝設空間401,利用裝設空間401設置至少一個壓縮彈簧41,而為限制滑桿40在裝置穴14中的活動范圍,在滑桿40上又可分別形成下限位403與上限位404,以分別與殼壁相對應處形成滑桿在裝置穴14中運動的下死點與上死點。
如圖所示,為配合定位突緣405的動作,移動模組2上又形成有一個與其配合的定位孔21,供定位突緣405進行穿過限位用。
在本實施例中,轉移部200由機體1殼壁上的裝置穴14、滑桿40與壓縮彈簧41組合而成;如圖3所示,當機體1正常置放在一個置放面10上時,因機體1的重量故可利用抵壓端402與置放面10的作用將滑桿40向上推移,以使其另一端的定位突緣405脫離與移動模組2的定位孔21間的限位狀態(tài),此時,壓縮彈簧41處于壓縮儲存能量的狀態(tài),且移動模組2能于機體1內進行正常的滑移操作,而當機體1脫離與置放面10時,因壓縮彈簧41能量的釋放,故可將滑桿40下推并使其定位突緣405得以下移至定位孔21中(虛線所示),利用滑桿40與移動模組2所形成的限位作用,達到移動模組2在機體1上的錨定狀態(tài),此時,即可避免移動模組2與機體1間的相對運動。
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主要以單一個滑桿40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而在以下的第三與第四實施例中,則將以一個連桿的方式構成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鎖定裝置。
請參閱圖4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鎖定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自動鎖定裝置主要由一個輸入桿50樞接一個輸出桿52構成,輸入桿50設置在機體1殼壁中的一個裝置孔15中,以作為自動鎖定裝置的輸入部100,如圖所示,輸入桿50的底端延伸出機體1的底面13外,于置放面10的抵頂下可在裝置孔15中移動,輸入桿50的另一端則在機體1內與輸出桿52的一端樞接。
為能使輸入桿50在置放面10抵壓作用移除后得自動回復其自由延伸長度,故可在裝置穴15中裝置一個彈簧51,彈簧51可為一壓縮用彈簧或一拉伸用彈簧;當彈簧51為一個壓縮彈簧時,其上端應限制在機體1上或是裝置孔51中,而其下端則應與輸入桿50連動;而當彈簧51為一拉伸彈簧時,其下端應限制在機體1上或是裝置孔51中,其上端則應與輸入桿50連動。
如圖4所示,輸出桿52的一端(圖中的左端)與輸入桿50形成自由樞接狀態(tài),而其另一端則成形為一個扣入臂構形,此輸出桿52于其中點處與一個設于機體1上的支樞點17形成轉動連接,以使輸出桿52形成可滑動的杠桿構形,為與輸出桿52的扣入臂構形形成一有效的干涉,故在移動模組2上又包括有一個適當構形的限位突緣22。
在第三實施例中,輸入部100由輸入桿50與彈簧51構成,輸出部則由輸出桿52構成,而轉移部200則為輸入桿50與輸出桿52間的樞接以及輸出桿52中段與機體1的支樞點17的轉滑動配合構成;如圖4所示,當機體1正常置放在置放面10上時,因機體1的重量可利用輸入桿50抵靠在置放面10上的作用而將輸入桿50向上推移,并且將位能儲存于彈簧51中,此時輸出桿52與移動模組2的限位突緣22間構成分離狀態(tài),而移動模組2能于機體1內進行正常的滑移操作;而當機體1脫離置放面10時,因彈簧51的能量釋放,故可將輸入桿50下推并連動輸出桿52的扣入臂端上旋與限位突緣22形成限位配合(圖中的虛線位置),形成移動模組2在機體1上的錨定狀態(tài),避免移動模組2與機體1間的相對運動。
再請參閱圖5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機的自動鎖定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第四實施例與前述第三實施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其輸出桿52與移動模組2間限位配合的構形上,在第三實施例中,其限位配合采由扣入臂與限位突緣所構成的限位機構,而在圖5所示的第四實施例中,則是采用磁力配合的方式進行,其中的第一磁鐵521設于輸出桿52的自由端,而可與第一磁鐵521磁性相吸的第二磁鐵23則設在移動模組2的相對應位置上。
本實用新型中,彈簧元件的運用,除上述的壓縮或拉伸彈簧外,亦可采用扭轉彈簧,例如在圖4與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即可以設于各樞接位置上的扭轉彈簧取代其原彈簧51的設置。
本實用新型中,圖中雖以二維平面方式輔助說明,但在實際運用上,應采取適當的空間調配以適應不同機體間的運用,而此類空間調配設計屬于熟習此類技術者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詳敘,同時,此類相關于空間上調配所獲得的機體亦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范圍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由于利用機體所處的置放狀態(tài)及其本身重量的驅動,可有效將其狀態(tài)信息回饋以控制機體內移動模組的定位,藉此,可以在機體脫離置放面時,可自動將移動模組鎖定在其歸位或任何適當的位置上,避免因機體移動所可能導致的移動模組的碰撞問題。
上述內容是利用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并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即使有人在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基礎上稍作變動,仍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機體上設有一個具有一底面的殼壁,移動模組以可移動方式裝設在機體內,機體的正常置放狀態(tài)是以該底面向下的方式置放在一個置放面上;其特征在于,自動鎖定裝置包括一個輸入部,設置于殼壁上,用以確認該機體置放狀態(tài)是否正常;一個轉移部,設于機體內并與輸入部連接,用以依據輸入部所確認的機體置放狀態(tài)產生反應;一個輸出部,設于機體內并與轉移部連接,用以將轉移部的反應執(zhí)行為將移動模組在機體內固定與否的狀態(tài);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鎖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移部包括一個滑桿及一個彈簧,滑桿貫穿滑動在所述殼壁的一個裝置穴中,彈簧裝置在滑桿與殼壁間,滑桿向下穿過所述底面的部分形成一作為所述輸入部的抵壓端,滑桿向上在機體內形成一個作為輸出部的定位突緣,移動模組上設有一個與定位突緣相對應的配合限位;機體的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抵壓端抵壓在置放面上,彈簧為儲存位能狀態(tài);機體的非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抵壓端未抵壓在置放面上,且彈簧為釋放位能狀態(tài),定位突緣與移動模組上的配合限位形成限位的固定狀態(tài)。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鎖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突緣呈倒勾狀,所述配合限位為定位突緣穿入一個定位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鎖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桿上分別形成一個下限位與一個上限位,用以分別與所述殼壁相對應處形成所述滑桿在所述裝置穴中滑動的下死點與上死點。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鎖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部包括一個貫穿設置在所述殼壁的一裝置孔的輸入桿與一的個設在裝置孔中的彈簧,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該殼壁與輸入桿上;所述輸出部包括一個輸出桿,輸出桿的自由末端形成一個限位裝置,用以與一個設在所述移動模組上的一個相應限位配合裝置配合;所述轉移部包括一個連接在輸入桿與輸出桿間的樞接裝置及一個設在輸出桿中段與所述機體成轉滑動配合的裝置;其中,機體的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輸入桿低于所述底面的一端抵壓在所述置放面上,輸出桿與移動模組上的限位配合裝置為非干涉狀,且彈簧為儲存位能狀態(tài);機體的非正常置放狀態(tài)為輸入桿未抵壓在置放面上,且彈簧處于釋放位能狀態(tài),輸出桿的限位裝置與移動模組上的限位配合裝置形成限位的固定狀態(tài)。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動鎖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為一個扣入臂,所述限位配合裝置為一個限位突緣。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動鎖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為一個磁性物,所述限位配合裝置為與磁性物磁性相吸的另一個磁性物。
專利摘要一種機體內移動模組的自動鎖定裝置,利用機體置放位置及其本重量進行機體內一移動模組固定的裝置,其包括一個輸入部、一個轉移部及一個輸出部;輸入部設置在機體的殼壁上;轉移部設在機體內并與輸入部連接;輸出部設在機體內并與轉移連接;其中,當輸入部所確認的機體置放狀態(tài)正常時,輸出部將移動模組在機體內的固定狀態(tài)解除,使移動模組可在機體內移動;當輸入部所確認的機體置放狀態(tài)不正常時,輸出部將移動模組在機體內定位為固定狀態(tài)。
文檔編號G02B26/10GK2428789SQ0020698
公開日2001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0年5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5月8日
發(fā)明者盧志勇 申請人:明碁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