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油田柱塞泵維修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
背景技術:
柱塞泵是熱注鍋爐的重要設備,它的平穩(wěn)運行和維修速度直接決定了鍋爐運行的利用率?!伴y座”是柱塞泵液力端主要配件,是鍋爐運行中的主要故障點,同時也是每次鍋爐轉注間隙必須要進行的維修點。如圖1和圖2所示,柱塞泵閥座包括閥體1,閥體1沿周向設有環(huán)槽11,環(huán)槽11位于閥體1的軸向中部,環(huán)槽11上開設有多個等間隔設置的出水孔111,閥體1的一端面旋接有閥座螺母2。在閥座的拆裝過程中沒有專用工具,員工只能用管鉗固定閥座,然后用活動扳手拆裝閥座螺母。這種操作方式有三個方面的弊端:
一、管鉗傷害閥體,影響閥座的使用壽命,造成成本浪費;
二、閥體中部的凹槽有坡度,管鉗咬合不緊固,用力不均,致使閥座固定螺絲緊固度不夠,運行過程中易發(fā)生閥座螺母脫落造成故障停爐;
三、在管鉗咬合閥體緊固螺絲過程中,員工用力易發(fā)生管鉗脫位,造成人身傷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包括握持部和呈弧彎狀的結合部,所述結合部由順序連接的支撐托弧段和夾持臂弧段構成,所述支撐托弧段與所述握持部相接,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和所述支撐托弧段內(nèi)表面相接形成用于與柱塞泵閥座的閥體相結合的結合曲面,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所述握持部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支撐托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所述握持部之間的距離,在所述夾持臂弧段的自由端的內(nèi)表面向內(nèi)設有凸臺,所述凸臺朝向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方向凸伸。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支撐托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位于所述握持部的軸線上。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所述支撐托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所述握持部的軸向的距離為13mm至17mm。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支撐托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位于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所述結合曲面之間。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所述支撐托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所述握持部的徑向的距離為6mm至10mm。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過所述夾持臂弧段內(nèi)表面的圓心且垂直于所述握持部的軸線的平面為基準面,所述凸臺的軸線與所述基準面背向所述結合曲面一側的夾角為120°。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凸臺的斷面呈圓形,所述夾持臂弧段的自由端呈與所述凸臺同心的圓弧狀。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夾持臂弧段的自由端端面與所述凸臺的軸線平行設置。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凸臺的長度為4mm至8mm。
如上所述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中,所述握持部和所述結合部為鑄造成型的一體式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結合部由順序連接且不同心的夾持臂弧段和支撐托弧段構成,使得設置于夾持臂弧段自由端內(nèi)表面的凸臺既能夠順利的勾住閥座的出水孔,又能夠順利地與閥座的出水孔分離,從而使得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與閥座既能夠貼合牢固,又能夠快速方便的分離,進而避免了柱塞泵運行中因閥座螺母松動產(chǎn)生故障,保證了閥座螺母連接的可靠性,并提高了閥座拆裝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時避免了閥座的損壞,有效保證了閥座的使用壽命和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此外,該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還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廣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柱塞泵閥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柱塞泵閥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向局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1-閥體;11-環(huán)槽;111-出水孔;2-閥座螺母;
3-結合部;31-支撐托弧段;32-夾持臂弧段;33-凸臺;4-握持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現(xiàn)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其包括呈柱狀的握持部4和呈弧彎狀的結合部3,結合部3由順序連接的支撐托弧段31和夾持臂弧段32構成,支撐托弧段31與握持部4相接,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和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相接形成用于與柱塞泵閥座的閥體相結合的結合曲面,且在結合曲面與閥體相結合時,支撐托弧段31能夠對閥座起到支撐作用,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握持部4之間的距離小于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握持部4之間的距離,在夾持臂弧段32的自由端的內(nèi)表面向內(nèi)設有凸臺33,凸臺33朝向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方向凸伸,凸臺33能夠分別插入各出水孔內(nèi)并與出水孔內(nèi)壁卡接配合,且凸臺33位于握持部4的軸線靠近結合曲面的一側,即凸臺33相對于握持部4的軸線傾斜設置,這樣,使得凸臺33能夠方便的插入或拔出出水孔。
其中,支撐托弧段31、夾持臂弧段32和凸臺33為鑄造成型的一體式結構,當然,夾持臂弧段32和凸臺33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連接,例如通過卡扣與卡槽的卡接配合等,在此不再贅述,但只要能夠實現(xiàn)將夾持臂弧段32和凸臺33相接的任何現(xiàn)有結構或其簡單替換,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在使用時,工作人員的一只手握住握持部4將柱塞泵閥座扳手的結合曲面與柱塞泵閥座閥體的環(huán)槽內(nèi)表面相結合,并將凸臺33插入鄰近的一個出水孔內(nèi),使凸臺33鉤合住該出水孔,此時,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恰好與環(huán)槽的內(nèi)壁面貼合,對閥體起到支撐作用,并使閥體不能相對柱塞泵閥座扳手轉動,工作人員的另一只手用活動扳手對閥座螺母進行拆卸或緊固,即可完成閥座的拆裝。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結合部3由順序連接且不同心的夾持臂弧段32和支撐托弧段31構成,使得設置于夾持臂弧段32自由端內(nèi)表面上的凸臺33既能夠順利的勾住閥座的出水孔,又能夠順利地與閥座的出水孔分離,從而使得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與閥座既能夠貼合牢固,又能夠快速方便的分離,進而避免了柱塞泵運行中因閥座螺母松動產(chǎn)生故障,保證了閥座螺母連接的可靠性,并提高了閥座拆裝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有效保證了閥座的使用壽命和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此外,該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還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廣的優(yōu)點。
進一步,為了確保凸臺33能夠順利勾住出水孔,凸臺33的長度不宜過短,并且考慮到在完成閥座螺母的拆裝后,要使凸臺33順利地與出水孔分離,因此,凸臺33的長度不宜過上,經(jīng)試驗驗證,當凸臺33的長度為4mm至8mm時,凸臺33即能夠順利勾住出水孔,又能順利的與出水孔分離,其中,當凸臺33的長度為6mm時,凸臺33與出水孔之間的配合效果最佳。
進一步,為了提高握持部4和結合部3之間的連接強度,握持部4和結合部3為鑄造成型的一體式結構,這樣,有效保證了握持部4和結合部3之間的連接強度,從而保證了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的整體強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位于握持部4的軸線上,且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位于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結合曲面之間,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握持部4的軸向的距離為13mm至17mm,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握持部4的徑向的距離為6mm至10mm,優(yōu)選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握持部4的軸向的距離為15mm,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握持部4的徑向的距離為8mm,而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半徑則可以根據(jù)握持部4的長度確定,握持部4的長度則可以大致確定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的力矩。
進一步,如圖3所示,過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且垂直于握持部4的軸線的平面為基準面,凸臺33的軸線與基準面背向結合曲面一側的夾角為120°,這樣的角度,既保證了凸臺33能順利勾住出水孔,又保證了凸臺33能夠順利地與出水孔分離。
在本實施方式的一個優(yōu)選示例中,如圖4所示,凸臺33的端面呈圓形,夾持臂弧段32的上端面呈與凸臺33同心的圓弧狀,這樣,既能夠避免夾持臂弧段32的自由端劃傷閥座,從而保證了閥座的使用壽命,又能夠使得夾持臂弧段32能夠順暢的插入閥體的環(huán)槽內(nèi)。
在本實施方式的另一個示例中,夾持臂弧段32的自由端端面與凸臺33的軸線平行設置,即夾持臂弧段32的自由端端面與基準面之間的夾角也為120°,這樣的角度,使得夾持臂弧段32能夠更方便的插入閥體的環(huán)槽內(nèi),從而使得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與閥座之間的配合更加快捷方便。
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的使用過程:
在使用時,工作人員的一只手握住握持部4將柱塞泵閥座扳手的結合曲面與柱塞泵閥座閥體的環(huán)槽內(nèi)表面相結合,如圖3和圖4所示,由于夾持臂弧段32的自由端端面呈圓弧狀,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握持部4的軸向距離為15mm,夾持臂弧段32內(nèi)表面的圓心與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的圓心沿夾持臂4徑向的距離為8mm,且凸臺33與基準面背向結合曲面一側的夾角為120°,使得凸臺33能夠順暢的插入與其鄰近的一個出水孔內(nèi),并鉤合住該出水孔,此時,支撐托弧段31內(nèi)表面恰好與環(huán)槽的內(nèi)壁面貼合,對閥體起到支撐作用,使閥座的閥體不能相對柱塞泵閥座扳手轉動,即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與閥座牢固貼合,工作人員的另一只手用活動扳手對閥座螺母進行拆卸和緊固,即可完成閥座的拆裝。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結合部由順序連接且不同心的夾持臂弧段和支撐托弧段構成,使得設置于夾持臂弧段自由端內(nèi)表面的凸臺既能夠順利的勾住閥座的出水孔,又能夠順利地與閥座的出水孔分離,從而使得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與閥座既能夠貼合牢固,又能夠快速方便的分離,進而避免了柱塞泵運行中因閥座螺母松動產(chǎn)生故障,保證了閥座螺母連接的可靠性,并提高了閥座拆裝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時避免了閥座的損壞,有效保證了閥座的使用壽命和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此外,該柱塞泵閥座固定扳手還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廣的優(yōu)點。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而且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各組成部分并不僅限于上述整體應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描述的各技術特征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一項單獨采用或選擇多項組合起來使用,因此,本實用新型理所當然地涵蓋了與本案發(fā)明點有關的其它組合及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