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工具,尤其涉及一種可使調整鈕與活動顎緊密貼合而不產生晃動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9所示,一般現(xiàn)有的活動扳手,包含有一扳手本體,其一端固設有一固定顎,配合固定顎設置一可左右橫移的活動顎,該活動顎的內端具有一排齒,以及一樞設于扳手本體上的調整鈕,該調整鈕與活動顎的排齒相嚙合,以使該調整鈕轉動時,可帶動該活動顎移動。
根據前述的結構,該調整鈕的螺旋齒與該活動顎的排齒嚙合的部分,必須保留一預定的齒隙,否則該調整蝸桿將無法順利地帶動該活動顎,然而,因齒隙的存在,造成活動顎靜止時,會沿著移動方向產生晃動。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具有許多用以防止活動顎晃動的設計,如附件1(是臺灣專利公告第554784號『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的
圖12至
圖17所示,其是附件1的六個實施例,該六個實施例皆針對可將活動顎鎖固或將調整鈕卡死的結構而設計,再觀之附件一,其是將扳手本體開設一凹缺部,并樞設一卡抵裝置,該卡抵裝置上段設有凸輪部,通過按壓該卡抵裝置下段,而使卡抵裝置上段的凸輪部卡抵住調整鈕,進而鎖死活動顎;而欲調整活動顎的位置時,可按壓卡抵裝置的上段,使上段的凸輪部與調整鈕產生一間距,而使得調整鈕可自由轉動,再通過轉動調整鈕而使活動顎產生移動。
然而,此種通過按壓卡抵裝置以鎖固調整鈕及活動顎的設計,存在下列缺點1、上述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為使卡抵裝置裝入扳手本體中,生產時需要將扳手本體開設一相當大的容室或凹缺部,以容置卡抵裝置,不但大大增加生產成本,同時也會降低生產效率。
2、如前所述,將扳手本體開設一可容置卡抵裝置的容室,勢必導致扳手本體結構強度的不足,進而減少扳手的使用壽命。
3、卡抵裝置結構過于復雜,組裝不易,且若活動扳手不慎掉落或遭外力碰撞時,卡抵裝置容易從扳手本體脫落或無法發(fā)揮正常功效,而對制造廠商及販賣商家的信譽、形象產生不良影響。
4、當調整鈕被卡抵裝置鎖死時,活動顎便無法轉動,因此每次欲調整活動顎的位置時,都必需先操作卡抵裝置將調整鈕松脫,當調整鈕松脫后,才能自由轉動調整鈕以調整活動顎的位置,待活動顎位置調整完畢后,再操作卡抵裝置將調整鈕鎖死,操作步驟繁瑣,實用性差。
5、當卡抵裝置未鎖死調整鈕時,調整鈕與活動顎的排齒尚有一段間距,因而呈現(xiàn)松弛、晃動的狀態(tài),此時若轉動調整鈕以調整活動顎的位置,因調整鈕處于松弛、晃動的狀態(tài),故轉動調整鈕時手感不佳,調整鈕轉動圈數(shù)與活動顎移動的距離亦不易掌控。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前述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存在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可有效地降低活動顎及調整鈕的晃動,并使轉動調整鈕時可得到更佳的轉動手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包括一扳手本體,一端延設有一固定顎,該固定顎軸向設有一供活動顎橫向位移的滑槽,該滑槽一端設有一相連通的容置室,該容置室供容設調整活動顎橫向位移的調整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室縱向鉆設有一孔部,該孔部內容設一推抵件;借由孔部內的推抵件所產生的彈性抵頂力,而迫使調整鈕與活動顎具有較佳的咬合緊密度,借此固定活動顎,并令使用者轉動調整鈕時的觸感更為緊實,進而通過調整鈕的轉動圈數(shù),可輕易得知活動顎的位移距離。
前述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中調整鈕是由一半徑略小于調整鈕中央通孔孔徑的軸心插銷插固于容置室,使調整鈕得以在容置室中上下微幅位移。
前述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中推抵件是由球形體及一彈性組件組成。
前述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中推抵件由圓柱體及一彈性組件組成。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1、本實用新型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推抵件僅需要在本體上鉆設一小孔室即可,因此可降低生產成本。
2、現(xiàn)有結構的卡抵裝置需要由較大的容置室容置,故會降低扳手本體的結構強度,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推抵件僅需一小孔室供其容置,并不破壞扳手本體結構強度,亦不會減少產品的使用壽命。
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組裝容易,且操作簡便,實用性強。
4、本實用新型設計一推抵件,該推抵件一直處于推抵調整鈕的狀態(tài),故可使調整鈕與活動顎緊密嚙合但卻不卡死,以解決現(xiàn)有結構易卡死的問題。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圖一;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圖一;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圖二;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局部剖面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局部示意圖;圖9是一般現(xiàn)有的活動扳手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10———扳手本體11———固定顎12———滑槽13———容置室131——孔室 132——穿孔133——凹孔20———活動顎 21———頸部22———排齒30———推抵件 31———球形體32———彈性組件33———圓柱體40———調整鈕 41———通孔42———螺旋齒 43———軸心插銷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
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扳手本體10、一活動顎20、一推抵件30、一調整鈕40,其中扳手本體10具有一沿扳手本體10縱向延伸的固定顎11,扳手本體10靠近固定顎11的一瑞設有一橫向的滑槽12,該滑槽12下設一容置室13,該容置室13上端與滑槽12相連通,容置室13下鉆設一孔室131,而容置室13的側壁開設一穿孔132,該穿孔132是向外穿透扳手本體10,再在容置室13的另一側壁開設一相對于穿孔132的凹孔133,該凹孔133是穿入扳手本體10內適當深度處。
活動顎20的底端設有一頸部21,頸部21底端設有一排齒22,該活動顎20的頸部21及排齒22是容設于該扳手本體10的滑槽12中,使該活動顎20可沿著該滑槽12橫向移動。
推抵件30是由一球形體31與一彈性組件32構成,并容設于容置室13的孔室131中。
調整鈕40的中央具有一通孔41,而調整鈕40外周面具有一螺旋齒42,且調整鈕40容設于扳手本體10的容置室13中,一軸心插銷43,由穿孔132依序穿過該扳手本體10及調整鈕40的通孔41,并插入容置室13的凹孔133中,且該軸心插銷43的直徑略小于調整鈕40的通孔41孔徑。待調整鈕40通過軸心插銷43固設于容置室13中,該調整鈕40上設的螺旋齒42與活動顎20的排齒22嚙合,使轉動該調整鈕40時可帶動該活動顎20做靠近與遠離固定顎11的橫移動作。又,調整鈕40受推抵件30由下往上的推抵,且因軸心插銷43略小于調整鈕40的通孔41,故調整鈕40的螺旋齒42會向上與活動顎20的排齒22緊密嚙合,使調整鈕40與活動顎20不會因齒隙而產生晃動或有松弛感。
本實用新型在操作時,因推抵件30中的彈性組件32推頂球形體31,使球形體31向上抵頂調整鈕40,該彈性組件32推頂?shù)膹椓涍^測量設計,使球形體31推頂?shù)牧α柯源笥谡{整鈕40的重量,且因調整鈕40的軸心插銷43半徑略小于調整鈕40的通孔41孔徑,故調整鈕40會受球形體31抵頂而在容置室13內向上位移一小段距離,進而使調整鈕40外周面設置的螺旋齒42與活動顎20的排齒22嚙合更為緊實。因活動顎20本身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故只需對調整鈕40加壓,借此消除調整鈕40與活動顎20之間的齒隙,便可使活動顎20靜止時不會沿著移動方向產生晃動,而不會使調整鈕40卡死而使其無法轉動。
欲調整活動顎20的位置時,雖調整鈕40被推抵件30由下往上推抵,但因其推抵的彈力是經過測量設計,僅略大于調整鈕40的重量,故調整鈕40與活動顎20較為嚙合,但不會被卡死。因此轉動調整鈕40時可得到較佳的調整手感,卻不會因調整鈕40被卡死而無法轉動。
請參閱圖6至圖8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中主要組件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就不同結構說明之,為使本實用新型推抵件30推頂調整鈕40更為緊實,可將第一實施例中推抵件30的球形體31改為一圓柱體33,以達到更好的卡固功效,并使轉動調整鈕40時得到較佳的調整手感。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例如第一實施例中的球形體可為圓柱體或橢圓柱體或其它可達相同功效的幾何形體。
權利要求1.一種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包括一扳手本體,一端延設有一固定顎,該固定顎軸向設有一供活動顎橫向位移的滑槽,該滑槽一端設有一相連通的容置室,該容置室供容設調整活動顎橫向位移的調整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室縱向鉆設有一孔部,該孔部內容設一推抵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鈕是由一半徑略小于調整鈕中央通孔孔徑的軸心插銷插固于容置室,使調整鈕得以在容置室中上下微幅位移。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是由球形體及一彈性組件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由圓柱體及一彈性組件組成。
專利摘要一種可固定活動顎的活動扳手,包括一扳手本體,一端延設有一固定顎,該固定顎軸向設有一供活動顎橫向位移的滑槽,該滑槽一端設有一相連通的容置室,該容置室供容設調整活動顎橫向位移的調整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室縱向鉆設有一孔部,該孔部內容設一推抵件;借由孔部內的推抵件所產生的彈性抵頂力,而迫使調整鈕與活動顎具有較佳的咬合緊密度,借此固定活動顎,并令使用者轉動調整鈕時的觸感更為緊實,進而通過調整鈕的轉動圈數(shù),可輕易得知活動顎的位移距離。
文檔編號B25B13/12GK2685010SQ200420028319
公開日2005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2月6日
發(fā)明者謝智慶 申請人:謝智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