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及卡式安裝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及卡式安裝方法,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安裝節(jié)點,包括散流器、吊頂板和卡在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卡扣,卡扣的形狀根據(jù)散流器頸部與散流器葉片坡度方向確定,其規(guī)格根據(jù)散流器規(guī)格確定,利用該卡扣進行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其安裝步驟包括制作卡扣、用卡扣固定散流器與吊頂板、找平散流器外飾面與吊頂板平面、將散流器與風管系統(tǒng)連接等。本發(fā)明利用自制卡扣,使散流器與吊頂板的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且兩者之間平整無縫,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方便,解決了風口與吊頂板離縫的現(xiàn)象,同時解決了隨著吊頂龍骨的調(diào)整散流器也必須隨之進行調(diào)整的問題,使得散流器的安裝變得快速簡單。
【專利說明】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及卡式安裝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空調(diào)系統(tǒng)末端裝置的安裝【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是涉及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及卡式安裝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通風系統(tǒng)散流器安裝是通風專業(yè)施工工序中的重要工序之一,是通風與空調(diào)工程驗收評比的重要施工項目。散流器是露于裝飾面層的部件,其安裝效果直接關(guān)系到工程的優(yōu)劣,是工程質(zhì)量的直觀評證。散流器安裝的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散流器頸部的固定、散流器與吊頂板的結(jié)合縫、散流器的平整度及方正度等。以往的施工方法主要是采用附加龍骨來固定散流器,此種安裝方法實工中散流器邊與吊頂板的縫隙很難處理,一旦吊頂龍骨調(diào)整,散流器就必須隨之調(diào)整,且不能避免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離縫現(xiàn)象,浪費人力物力的同時,工程質(zhì)量也不能得到良好保障。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提供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及卡式安裝方法,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散流器安裝技術(shù)中散流器與吊頂板的離縫現(xiàn)象,同時解決隨著吊頂龍骨的調(diào)整散流器必須隨之調(diào)整、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而且不能保證工程質(zhì)量的問題,使散流器的安裝變得快速簡單。
[0004]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包括散流器、吊頂板和卡在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是卡在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U形金屬片,所述U形金屬片的寬度為30?50mm,其兩臂的長度不等,短臂的長度與待安裝散流器同一縱剖面內(nèi)次內(nèi)沿點a與下棱線點c之間的距離相等,長臂的長度等于散流器同一縱剖面內(nèi)最外沿點b與上棱線點d之間的距離;所述長臂的尾部有一個向外彎折的彎折部;所述卡扣的底部卡在散流器上下棱之間的頸部凹槽內(nèi),底部的長度與頸部凹槽的槽寬相適應(yīng),短臂卡在散流器的次外沿槽內(nèi),所述彎折部的彎折角度使其恰好能卡在吊頂板內(nèi)沿;所述短臂與長臂之間由中間位置的的螺栓及長臂外側(cè)面的固定螺母連接在一起;所述底部的中間位置有將散流器與卡扣連接在一起的、起固定作用的自攻螺絲。
[0005]所述金屬片為鍍鋅鋼板或足夠長的鍍鋅鋼板邊角料。
[0006]所述彎折部的長度為30?50mm。
[0007]所述長臂與短臂之間的角度為90°?150°。
[0008]利上述安裝節(jié)點進行的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裝過程包括以下操作步驟:
步驟一、制作卡扣:即根據(jù)散流器各細部的尺寸裁切和彎折金屬片,并在金屬片上安裝自攻螺絲和螺栓;
步驟二、用卡扣固定散流器與吊頂板;將散流器置于吊頂板上的散流器預留口中,將卡扣的底部、短臂和長臂分別卡在散流器上,擰緊自攻螺絲將卡扣與散流器固定,同時擰緊固定螺母,采用此固定方法,用至少四個卡扣固定散流器與吊頂板,緊固;
步驟三、找平散流器外飾面與吊頂板平面:調(diào)整吊頂板平面與散流器的外飾面平面,使其在同一平面上,調(diào)節(jié)并緊固自攻螺絲及固定螺母,使散流器與吊頂版之間板面平整無縫;
步驟四、將散流器與風管系統(tǒng)連接:將帶吊頂板的散流器安裝在吊頂主龍骨上,調(diào)整散流器所在吊頂面與其他吊頂面,使其在同一水平面上,散流器的頸部與風管系統(tǒng)之間進行軟連接,連接處用環(huán)保密封膠進行密封。
[0009]所述步驟一制作卡扣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步驟1、測量待安裝的散流器各細部尺寸:在散流器的同一縱剖面內(nèi),標注外飾面的中心點O、次內(nèi)沿點a和最外沿點b,同時標注頸部的上棱線點d和下棱線點C,用卷尺量出線段oa、ac、Cd和db的長度,對所測線段的長度作好記錄;
步驟2、裁切金屬片:將金屬板材料剪切成寬度與線段Cd長度相等的金屬片,沿金屬片長度方向依次標注點A、C、D、B、E和F點,使各點之間的長度滿足AC=ac,CD=cd,DB=bd, BE和EF的長度范圍為20?30mm ;
步驟3、彎折金屬片:在金屬片上的點點C、D、B和E處,分別沿寬度方向進行彎折,其中點C和D處的彎折方向相同,點B和E處的彎折方向與C和D相反,使Z ACD與散流器上的Zacd的大小相等,Z⑶B的角度范圍為90?150°,彎折后的AC段為短臂,⑶段為底部,DB段為長臂,BF段為彎折部,其中BE段為彎折部的過度弧形部分,所述彎折部的長度和彎折弧度滿足恰能抵住吊頂板內(nèi)沿;
步驟4、安裝自攻螺絲和螺栓:在卡扣的底部的中間開一個直徑大小與待用的自攻螺絲相適應(yīng)的螺絲預留孔,將長臂和短臂合在一起,用沖孔工具在兩個卡臂的中間位置上打一個直徑大小與待用的螺栓相適應(yīng)的螺栓預留孔,分開長臂和短臂,將螺栓穿過相對應(yīng)的兩個螺栓預留孔后在短臂的外側(cè)面安裝固定螺母。
[0010]所述步驟二用卡扣固定散流器與吊頂板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1、在吊頂板上設(shè)置預留口:用幾何方法找出與散流器中心點O對應(yīng)的吊頂板中心點,并以此點為中心,量取與散流器外飾面上的次內(nèi)沿線圍成區(qū)域形狀大小相等的區(qū)域,并用鉛筆標記該區(qū)域輪廓,使用切割工具沿標記的輪廓線小心進行切割,即得散流器預留Π ;
步驟2、用卡扣固定散流器與吊頂板:散流器的頸部穿過散流器預留口后,將散流器頸部朝上放在平整的操作平臺上,保持散流器穩(wěn)定的同時將卡扣的短邊末端抵在散流器外飾面上的次外沿槽內(nèi),將卡扣的底部嵌進散流器頸部上下棱之間的頸部凹槽內(nèi),卡扣長臂末端的彎折部抵住散流器預留口周圍的吊頂板內(nèi)沿,用自攻螺絲穿過螺絲預留孔將卡扣與散流器固定,同時擰緊卡臂外側(cè)面的固定螺母;
步驟3、按照上述步驟二中的固定方法,在散流器和吊頂板接觸的一周均勻安裝至少四個卡扣。
[0011]所述步驟三中找平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1、制作找平工作平臺:取一塊尺寸大于吊頂板的方形硬質(zhì)石膏板,要求板面光滑平整,用幾何方法確定石膏板板面的中心點后,以中心點為基準,切割一個形狀與散流器預留口相同、邊長或直徑比與散流器預留口大5?IOmm的區(qū)域,切割后的石膏板面為工作平臺的臺面;用角鋼焊接一個井字架,臺面平放在井字架上,然后采用水平儀對臺面進行找平,將井字架和臺面進行固定后,找平工作平臺完成;
步驟2、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的找平:將與吊頂板固定在一起的散流器放進找平工作平臺中心的開口中,此時,散流器的頸部朝下,吊頂板與散流器的外飾面均露在找平工作平臺的臺面以上,將臺面以下的卡扣上的自攻螺絲和固定螺母擰松,調(diào)整吊頂板平面與散流器的外飾面平面,待其在同一平面上后,固定自攻螺絲,同時將固定螺母擰緊,此時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禁固在一起且平整無縫。
[0012]所述散流器為方形散流器或圓形散流器。
[0013]所述軟連接的伸縮量為30~70mm。
[0014]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勢在于:制作了一種卡扣,解決現(xiàn)有散流器安裝技術(shù)中散流器與吊頂板的離縫現(xiàn)象,同時解決隨吊頂龍骨的調(diào)整散流器必須隨之調(diào)整、浪費人力物力的同時工程質(zhì)量依然不能保證的問題,使得散流器的安裝變得快速簡單。此種方法成本低,施工效率高,安全可靠,技術(shù)先進,具有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具有推廣及應(yīng)用前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fā)明中的卡扣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散流器在吊頂板上卡式安裝方法的操作流程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散流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制作卡扣時金屬片上標記點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與方形散流器配合安裝的吊頂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與圓形散流器配合安裝的吊頂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用卡扣固定散流器和吊頂板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中安裝好的散流器與吊頂主龍骨和風管系統(tǒng)連接示意圖。
[0016]附圖標記:a-次內(nèi)沿點、b-最外沿點、c-下棱線點、d-上棱線點、o-散流器中心點、1-散流器、1.1-外飾面、1.1.1-次外沿槽、1.2-頸部、1.2.1-頸部凹槽、2-吊頂板、
2.1-散流器預留口、2.1.1-方形散流器預留口、2.1.2-圓形散流器預留口、2.2-吊頂板內(nèi)沿、3-卡扣、3.1-短臂、3.2-長臂、3.3-底部、3.4-彎折部、3.5-螺栓預留孔、3.6-螺栓、
3.7-固定螺母、3.8-螺絲預留孔、3.9-自攻螺絲、4-風管軟接、5-主支風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參見附圖1,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包括散流器、吊頂板和卡在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卡扣,卡扣采用1.0~2.0mm厚的鍍鋅鋼板或鍍鋅鋼板邊角料制作而成,根據(jù)散流器形狀、坡度彎制而成U形卡扣,其形狀根據(jù)散流器頸部與散流器葉片坡度方向確定,其卡扣規(guī)格根據(jù)散流器規(guī)格確定,所述卡扣3為寬度均勻的、兩臂長度不等的U形金屬片,所述U形金屬片的底部3.3卡在散流器的上下棱之間的頸部凹槽1.2.1內(nèi),短臂3.1卡在散流器的次外沿槽1.1.1內(nèi),長臂3.2卡住散流器的吊頂板內(nèi)沿2.2,長臂與短臂之間的角度為90°~135°,所述短臂3.1的長度與待安裝散流器同一縱剖面內(nèi)外飾面1.1上的次內(nèi)沿點a與頸部1.2的下棱線點c之間的距離相等,長臂3.2的長度等于散流器同一縱剖面內(nèi)外飾面1.1上的最外沿點b與頸部1.2的上棱線點d之間的距離,所述長臂3.2的尾部有一個向外彎折的起固定作用的彎折部3.4 ;所述彎折部3.4的長度為30?50mm,彎折角度恰好能卡在吊頂板內(nèi)沿2.2 ;在兩臂中間位置上開有直徑大小與待用的螺栓3.6相適應(yīng)的螺栓預留孔3.5,螺栓3.6穿過兩個螺栓預留孔3.5后通過長臂3.2外側(cè)面的固定螺母3.7將兩臂固定連接;所述卡扣3的寬度和底部3.3的長度與散流器頸部1.2的上下棱線之間的頸部凹槽1.2.1的槽寬相適應(yīng);所述底部3.3的中間位置開有一個大小與待用自攻螺絲3.9相適應(yīng)的螺絲預留孔3.8。
[0018]參見附圖2?8,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體操作步驟包括制作卡扣3、用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找平散流器外飾面1.2和吊頂板平面、連接散流器I與風管軟接4等,其中制作卡扣3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步驟1、測量散流器I各細部尺寸:在散流器I的同一縱剖面內(nèi),標注待安裝的散流器I的底面的中心點、次內(nèi)沿點和最外沿點分別為點O、點a和點b,頸部上、下棱線上的點分別為點d和點C,用卷尺量出線段oa、ac、Cd和db的長度,設(shè)線段oa長度為L,對所測線段的長度作好記錄;
步驟2、準備金屬片:用鍍鋅鋼板或足夠長的鍍鋅鋼板邊角料為原材料,將其剪切成寬為30?50 mm的金屬片,沿金屬片長度方向依次標注點A、C、D、B、E和F點,使各點之間的長度滿足 AC=ac, CD=cd, DB=bd, BE=20mm, EF=20mm ;
步驟3、彎折金屬片:在金屬片上的點點C、D、B和E處,分別沿寬度方向進行彎折,其中點C和D處的彎折方向相同,點B和E處的彎折方向與C和D相反,使Z ACD與散流器上的Z acd的大小相等,Z⑶B的角度范圍為90?150°,彎折后的AC段為短臂3.1,⑶段為底部3.3,DB段為長臂3.2,BF段為彎折部3.4,其中BE段為彎折部3.4的過度弧形部分,所述彎折部3.4的長度和彎折弧度滿足恰能抵住吊頂板內(nèi)沿2.2 ;
步驟4、安裝自攻螺絲3.9和螺栓3.6:在⑶段的中間打一個自攻螺絲的螺絲預留孔
3.8,直徑大小與4X IOmm自攻螺絲3.9相適應(yīng),在DE段和AC段的中間相對應(yīng)的位置各打一個螺栓預留孔3.5,直徑大小均與30 X 4mm的螺栓3.6相適應(yīng),用M6、長度40?60 mm的螺栓穿過兩個螺栓預留孔后在DE段的外側(cè)面安裝有固定螺母3.7 ;
用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的步驟如下:
步驟1、在吊頂板2上設(shè)置散流器預留口 2.1:用幾何方法找出吊頂板2上與散流器中心點ο對應(yīng)的中心點,以此為中心,設(shè)散流器上oa段的距離為L,量取邊長為2L的正方向區(qū)域并用鉛筆標記各邊,或量取以L為半徑的圓形區(qū)域并用鉛筆標記圓周,使用切割工具沿所得正方形區(qū)域的四條邊或所得圓形區(qū)域進行切割,即得散流器預留口 2.1 ;
步驟2、用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將散流器I穿過吊頂板2上的散流器預留口
2.1,放在平整的操作平臺上,保持散流器穩(wěn)定的同時將卡扣3的短邊末端抵在散流器外飾面上的次外沿槽1.1.1內(nèi),將卡扣的底部3.3嵌進散流器頸部上下棱之間的頸部凹槽1.2.1內(nèi),卡扣長臂末端的彎折部3.4抵住散流器預留口 2.1周圍的吊頂板內(nèi)沿2.2,用自攻螺絲
3.9穿過螺絲預留孔3.8將卡扣3與散流器I固定,同時擰緊卡臂外側(cè)面的固定螺母3.7 ;
步驟3、按照上述步驟二中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的固定方法,在方形散流器每邊至少安裝一個卡扣3,在圓形散流器的圓周外均勻布置至少四個卡扣3 ;
找平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1、制作找平工作平臺:取一塊規(guī)格為1200X 1200_X IOmm的方形硬質(zhì)石膏板,要求板面光滑平整,用幾何方法確定板面的中心點后,以中心點為基準點,設(shè)散流器上oa段的距離為L,切割一個邊長為2L+20 mm的正方形開口,形成工作平臺的臺面;用IOOOmm長的40X4mm角鋼焊接成一個井字架,將臺面平放在井字架上,采用水平儀將臺面找平;如果是圓形散流器,則需要以中心點為圓心以L+10 mm為半徑,在石膏板面上切開一圓形開口,然后將操作平臺找平固定。
[0019]步驟2、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的找平:將用卡扣3固定在一起的散流器I和吊頂板2倒置,使散流器頸部1.2朝下放進找平工作平臺的開口中,吊頂板2與散流器的外飾面1.1均卡在找平工作平臺上面,將臺面以下的卡扣上的自攻螺絲3.9和固定螺母3.7擰松,調(diào)整吊頂板平面與散流器的外飾面1.1,待其在同一平面上后,固定自攻螺絲3.9,同時將固定螺母3.7擰緊,此時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禁固在一起且平整無縫。
[0020]步驟3、連接帶吊頂板2的散流器I與風管軟接4,將帶吊頂板2的散流器2固定并找平后安裝在主支風管5上,調(diào)整散流器所在吊頂面與其他吊頂面,使其在同一水平面上,散流器的頸部1.2與風管軟接4之間進行軟連接,軟連接的伸縮量為30?70mm,散流器的頸部1.2與風管軟接4的連接處用環(huán)保密封膠進行密封;支風管處要設(shè)吊架6。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包括散流器、吊頂板和卡在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卡扣(3),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3)是卡在散流器與吊頂板之間的U形金屬片,所述U形金屬片的寬度為30~50mm,其兩臂的長度不等,短臂(3.1)的長度與待安裝散流器同一縱剖面內(nèi)次內(nèi)沿點(a)與下棱線點(c)之間的距離相等,長臂(3.2)的長度等于散流器同一縱剖面內(nèi)最外沿點(b)與上棱線點(d)之間的距離;所述長臂(3.2)的尾部有一個向外彎折的彎折部(3.4);所述卡扣(3)的底部(3.3)卡在散流器上下棱之間的頸部凹槽(1.2.1)內(nèi),底部的長度與頸部凹槽(1.2.1)的槽寬相適應(yīng),短臂(3.1)卡在散流器的次外沿槽(1.1.1)內(nèi),所述彎折部(3.4)的彎折角度使其恰好能卡在吊頂板內(nèi)沿(2.2);所述短臂(3.1)與長臂(3.2)之間由中間位置的的螺栓(3.6)及長臂(3.2)外側(cè)面的固定螺母(3.7)連接在一起;所述底部(3.3)的中間位置有將散流器與卡扣連接在一起的、起固定作用的自攻螺絲(3.9)。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片為鍍鋅鋼板或足夠長的鍍鋅鋼板邊角料。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部(3.4)的長度為30~50_。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安裝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長臂(3.2)與短臂(3.1)之間的角度為90°~150。。
5.利用權(quán)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安裝節(jié)點進行的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裝過程包括以下操作步驟: 步驟一、制作卡扣(3):即根據(jù)散流器(I)各細部的尺寸裁切和彎折金屬片,并在金屬片上安裝自攻螺絲(3.9)和螺栓(3.6); 步驟二、用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將散流器(I)置于吊頂板(2)上的散流器預留口(2.1)中,將卡扣的底部(3.3)、短臂(3.1)和長臂(3.2)分別卡在散流器上,擰緊自攻螺絲將卡扣(3)與散流器(I)固定,同時擰緊固定螺母(3.7),采用此固定方法,用至少四個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緊固; 步驟三、找平散流器外飾面與吊頂板平面:調(diào)整吊頂板平面與散流器的外飾面平面,使其在同一平面上,調(diào)節(jié)并緊固自攻螺絲(3.9)及固定螺母(3.7),使散流器與吊頂版之間板面平整無縫; 步驟四、將散流器(I)與風管軟接(4)連接:將帶吊頂板(2)的散流器(I)安裝在主支風管(5)上,調(diào)整散流器所在吊頂面與其他吊頂面,使其在同一水平面上,散流器的頸部(1.2)與風管軟接(4)之間進行軟連接,連接處用環(huán)保密封膠進行密封。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制作卡扣(3)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步驟1、測量待安裝的散流器(I)各細部尺寸:在散流器(I)的同一縱剖面內(nèi),標注外飾面(1.0的中心點(O)、次內(nèi)沿點(a)和最外沿點(b),同時標注頸部(1.2)的上棱線點(d)和下棱線點(C),用卷尺量出線段oa、ac、Cd和db的長度,對所測線段的長度作好記錄; 步驟2、裁切金屬片:將金屬板材料剪切成寬度為20~30mm的金屬片,沿金屬片長度方向依次標注點A、C、D、B、E和F點,使各點之間的長度滿足AC=ac,CD=cd,DB=bd, BE和EF的長度范圍為20~30mm;步驟3、彎折金屬片:在金屬片上的點點C、D、B和E處,分別沿寬度方向進行彎折,其中點C和D處的彎折方向相同,點B和E處的彎折方向與C和D相反,使Z ACD與散流器上的Zacd的大小相等,Z⑶B的角度范圍為90~150°,彎折后的AC段為短臂(3.1 ),⑶段為底部(3.3),DB段為長臂(3.2),BF段為彎折部(3.4),其中BE段為彎折部(3.4)的過度弧形部分,所述彎折部(3.4)的長度和彎折弧度滿足恰能抵住吊頂板內(nèi)沿(2.2); 步驟4、安裝自攻螺絲(3.9)和螺栓(3.6):在卡扣的底部(3.3)的中間開一個直徑大小與待用的自攻螺絲(3.9)相適應(yīng)的螺絲預留孔(3.8),將長臂(3.2)和短臂(3.1)合在一起,用沖孔工具在兩個卡臂的中間位置上打一個直徑大小與待用的螺栓(3.6)相適應(yīng)的螺栓預留孔(3.5),分開長臂(3.2)和短臂(3.1),將螺栓(3.6)穿過相對應(yīng)的兩個螺栓預留孔(3.5)后在短臂的外側(cè)面安裝固定螺母(3.7)。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用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1、在吊頂板(2)上設(shè)置預留口:用幾何方法找出與散流器中心點(ο)對應(yīng)的吊頂板中心點,并以此點為中心,量取與散流器外飾面上的次內(nèi)沿線圍成區(qū)域形狀大小相等的區(qū)域,并用鉛筆標記該區(qū)域輪廓,使用切割工具沿標記的輪廓線小心進行切割,即得散流器預留口(2.1); 步驟2、用卡扣(3)固定散流器(I)與吊頂板(2):散流器的頸部穿過散流器預留口(2.1)后,將散流器頸部朝上放在平整的操作平臺上,保持散流器穩(wěn)定的同時將卡扣(3)的短邊末端抵在散流器外飾面上的次外沿槽(1.1.0內(nèi),將卡扣的底部(3.3)嵌進散流器頸部上下棱之間的頸部凹槽(1.2.1)內(nèi),卡扣長臂末端的彎折部(3.4)抵住散流器預留口(2.1)周圍的吊頂板內(nèi)沿(2.2),用自攻螺絲(3.9)穿過螺絲預留孔(3.8)將卡扣(3)與散流器(I)固定,同時擰緊卡臂外側(cè)面的固定螺母(3.7); 步驟3、按照上述步驟二中的固定方法,在散流器(I)和吊頂板(2)接觸的一周均勻安裝至少四個卡扣(3)。`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三中找平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1、制作找平工作平臺:取一塊尺寸大于吊頂板的方形硬質(zhì)石膏板,要求板面光滑平整,用幾何方法確定石膏板板面的中心點后,以中心點為基準,切割一個形狀與散流器預留口(2.1)相同、邊長或直徑比與散流器預留口(2.1)大5~IOmm的區(qū)域,切割后的石膏板面為工作平臺的臺面;用角鋼焊接一個井字架,臺面平放在井字架上,然后采用水平儀對臺面進行找平,將井字架和臺面進行固定后,找平工作平臺完成; 步驟2、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的找平:將與吊頂板固定在一起的散流器放進找平工作平臺中心的開口中,此時,散流器的頸部朝下,吊頂板與散流器的外飾面均露在找平工作平臺的臺面以上,將臺面以下的卡扣上的自攻螺絲(3.9)和固定螺母(3.7)擰松,調(diào)整吊頂板平面與散流器的外飾面平面,待其在同一平面上后,固定自攻螺絲(3.9),同時將固定螺母(3.7)擰緊,此時散流器外飾面和吊頂板平面禁固在一起且平整無縫。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8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器(I)為方形散流器或圓形散流器。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散流器在吊頂板上的卡式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軟連接的伸 縮量為30~70mm。
【文檔編號】E04G21/14GK103572877SQ201310554949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1月11日
【發(fā)明者】汪明霞, 汪奎, 魏愛寧, 曹鳳新 申請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