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腫瘍膏藥的配制方法
所屬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治療腫瘍類疾病的外用膏藥。
背景技術:
中醫(yī)外治中的“薄貼”,近代稱為膏藥。其對某些癤腫膿瘍,以及風、寒、濕痹痛等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價格低廉,而于民間廣為應用。但傳統(tǒng)的制法有些弊端,諸如用油熬炸藥物的脂提法,溫度高達200-400℃,一些藥效成分在高溫下被分解、破壞、炭化,而失去作用。中藥材的藥效成分多為水溶性和醇溶性,在傳統(tǒng)的脂提法中難以被提取出來;而脂溶性相對較少;一些藥效成分混于膏藥基質的深層難以釋放;膏藥底襯材質欠佳,易龜裂和滲漏而污染衣物。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傳統(tǒng)膏藥制備方法上的不足,將多年臨床研制的配方,采用現代提取技術,改進制作工藝,選用新型材質做底襯,制成治療癰疽疔瘡等淺表組織感染的高效、衛(wèi)生的膏藥。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依據患處的面積分為大、中、小號。以無紡膠布為載體,做膏藥的底襯,使之不龜裂、不滲漏,防止污染衣物。采取分層制膏法,即膏藥本身分為基質層和藥層;以麻油加熱煉油,加入賦形劑紅丹成膏,做為膏藥本身的基質層;將提取、溶解和粉碎的藥物,平鋪于基質層上,構成藥層,從而使藥物更多的作用于患處,避免了基質深部的藥效成分難以釋出的弊端。改變傳統(tǒng)的油浸、油炸的脂提法,采用水提、醇提等現代浸提技術,將配方中的藥材分組,依據藥性和作用,分別提取有效成分。本膏藥既可避免了藥效成分的損失,又可增加水溶性和醇溶性的藥效成分,從而可顯著地提高治療效果。
為治療癤和癰(毛囊炎)、疽(蜂窩熾炎)和繼發(fā)性膿腫等淺表組織感染。經多年臨床實踐,選擇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拔毒排膿、斂瘡生肌等中藥材組方??捎行У臍绮≡?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細胞再生與傷口愈合,達到標本兼治。以麻油加熱煉油,加入紅丹熬制成膏,做為膏藥的基質層,將其平攤于裁剪好的底襯中部;將配方中的藥材,依據藥性和作用分為A、B、C、D、E五組,分組提制藥用成分。D組選用鮮姜和鮮蒜汁加入膏內,以防止部分病人貼用時皮膚產生過敏反應和起止癢作用。各組藥材提取與制備后,混合一起,加溫攪拌,同時加入賦形劑蜂膠成膏,趁熱平鋪于基質層上,構成藥層,其上覆蓋薄膜做為護膜。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膏藥配方合理,改變了傳統(tǒng)制作工藝,采用現代提取技術,,從而臨床應用療效顯著。
例如王某,女,42歲,撫松縣城關人。1989年術后傷口不愈合,并繼發(fā)感染成膿腫,多方診治,仍不封口。經貼用本膏藥,前半個月仍不消腫封口;20天時,傷口處出現一段手術縫合線頭;又貼到30天時,傷口處出來兩塊小紗布;又過4天,感染被控制,又經7天時封口痊愈。
經臨床300余例驗證,本膏藥療效好、見效快、治愈率高,總有效率在90%以上,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膏藥的制法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先將無紡膠布進行裁剪,做為膏藥的底襯,其長×寬,中號膏藥是10×10厘米。取麻油加溫煉油,油溫達270℃以上時,加入賦形劑紅丹(預先炒至黑色)熬制成膏(滴水成珠止),做為膏藥的基質層,平攤于底襯中部,呈圓形,直徑4~6厘米,中號膏藥每貼的基質用量為10~12克。
所用中藥由沒藥150g、杜仲200g、當歸200g、牛黃10g、蟾酥40g、珍珠100g、僵蠶120g、穿山甲150g、防風200g、木瓜250g、三七250g、北元胡250g,以及冰片40g、麝香10g、鮮姜400g、鮮蒜200g、麻油2000g、紅丹800g、蜂膠400g組成,藥量為每100貼膏藥的用量。各藥分做A、B、C、D、E五組,分別提制。A組藥材有杜仲、防風、木瓜、三七、北元胡,先將其分別粉碎成粗粉,按配方要求重量稱取、混合,共浸泡于70%乙醇中30天,過濾除藥渣,濾液回收乙醇,余下藥液濃縮至稠膏狀。
B組藥材有沒藥、當歸、僵蠶、穿山甲,先分別碎斷,稱重后共浸泡于水中6小時,再將A組過濾后的藥渣混入、攪勻,共煮沸2小時,過濾,濾液濃縮至稠膏狀。
C組為冰片,稱重后以60%乙醇溶解,備用;麝香稱重后,溶于水,備用。
D組是鮮姜、鮮蒜,洗凈后稱重,以機械法擠壓取汁,備用。
E組為牛黃、蟾酥、珍珠,稱重后,分別研細,備用。
將A、B組提取物、C組溶解物、D組壓榨汁及E組粉末混勻。加溫80~90℃時,加入賦形劑蜂膠,邊加邊攪,趁熱平鋪于膏藥基質層上,使之成為一體,構成藥層。同時以薄膜(尺寸與底襯相同),覆蓋其上,做為護膜,即得。
用法取膏藥稍加溫軟化,平貼于患處即可。7日為一療程,未愈時,更換新的膏藥,繼續(xù)下一療程。
注意事宜貼膏后,極個別患者皮膚產生高度過敏反應者,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腫瘍膏藥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中藥材為沒藥150g、杜仲200g、當歸200g、牛黃10g、蟾酥40g、珍珠100g、僵蠶120g、穿山甲150g、防風200g、木瓜250g、三七250g、北元胡250g,以及冰片40g、麝香10g、鮮姜400g、鮮蒜200g、麻油2000g、紅丹800g、蜂膠400g組成,藥量為每100貼膏藥的用量;各藥材按藥性和作用分為五組,分別提取藥效成分。A組藥材有杜仲、防風、木瓜、三七、北元胡,將其分別粉碎成粗粉,稱重,混勻,共浸泡于70%乙醇內30天,過濾除藥渣,濾液回收乙醇,余下藥液濃縮至稠膏狀;B組藥材有沒藥、當歸、僵蠶、穿山甲,先分別碎斷,稱重,混勻,浸泡于水中6小時,再將A組過濾后的藥渣加入,共煎2小時,過濾,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組為冰片,以60%乙醇溶解,麝香溶于水中;D組是鮮姜、鮮蒜,洗凈,稱重,以機械法擠壓取汁;E組是牛黃、蟾酥、珍珠,分別研細,混勻;將A、B、C、D、E各組提取物、溶解物、擠壓汁、研粉,混合均勻,加溫80~90℃時,加入蜂膠,邊加邊攪成膏,趁熱平鋪于膏藥基質層上,使之成為一體,構成藥層;以麻油和紅丹熬制成膏做為膏藥的基質層,平攤于用無紡膠布為底襯之中部;用薄膜覆蓋藥層之上,做為護膜,其尺寸與底襯相同。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治療腫瘍膏藥的配制方法。主治癤、癰、疽和膿腫等癥,改傳統(tǒng)的油浸、油炸的脂提法,為分組水提、醇提和壓榨等,減少了油炸高溫造成的藥效成分損耗,增加了水溶性和醇溶性的藥效成分;又采用分層制膏法,將麻油和紅丹熬制成膏做為基質,平攤于無紡膠布做底襯的中部,做為基質層;所制的藥物平鋪于基質層上,構成藥層,使較多藥物直接作用患部;薄膜覆蓋做護膜。經300余例臨床驗證,療效好、見效快、治愈率高,總有效率在90%以上,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P17/02GK1682801SQ20051000741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2月18日
發(fā)明者李振濱 申請人:李振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