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shù)適用于山地的小型施肥機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對施肥量的調節(jié)。即使具備調節(jié)施肥量,基本上都單純的采用人工手動調節(jié),且只能調節(jié)一個料箱的施肥量。如果施肥機的施肥量控制不好的話,過少與過多的施肥都會影響經(jīng)濟作物的生長,使得施肥效率低,增加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可控制有機復合肥施肥量及施肥比例的施肥裝置,它能控制有機復合肥施肥量及施肥比例,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不足。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可控制有機復合肥施肥量及施肥比例的施肥裝置,包括機架,在機架的頂部設有料箱,在料箱內設有隔板,隔板將料箱分隔為兩個相互隔離的有機肥料箱和復合肥料箱,在有機肥料箱的底部設有兩個有機肥排肥口,在復合肥料箱的底部設有兩個復合肥排肥口;在有機肥排肥口上設有調節(jié)板,調節(jié)板上設有刻度;在有機肥排肥口與復合肥排肥口的底部均設有排肥器,兩個有機肥排肥口底部的排肥器為兩個反裝的螺旋排肥器,兩個復合肥排肥口底部的排肥器為外槽輪排肥器;排肥器的電機安裝在機架下部,在排肥器的下方設有混料漏斗,在混料漏斗的底部連接有排肥管;
所述的混料漏斗的上部為倒錐形結構,下部為管狀結構,管狀部分的直徑為25-35mm、長度為180-220mm,管狀部分的底部與排肥管連接;在管狀部分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
所述的可控制有機復合肥施肥量及施肥比例的施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壟機構外殼體設在機架的底部,內設有旋耕刀,在起壟機構外殼體的末端設有起壟板,底端設有排肥管。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能夠實時調節(jié)控制有機肥與復合肥的施肥量,使有機肥與復合肥同時施用時,可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兩種肥料的比例,使之能夠精準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而且裝置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好。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的俯視圖;
附圖3為附圖1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控制有機復合肥施肥量及施肥比例的施肥裝置,包括機架4,在機架4的頂部設有料箱6,在料箱6內設有隔板9,隔板9將料箱6分隔為兩個相互隔離的有機肥料箱10和復合肥料箱8,在有機肥料箱10的底部設有兩個有機肥排肥口12,在復合肥料箱8的底部設有兩個復合肥排肥口11;在有機肥排肥口12上設有調節(jié)板16,調節(jié)板16上設有刻度;在有機肥排肥口12與復合肥排肥口11的底部均設有排肥器3,兩個有機肥排肥口12底部的排肥器3為兩個反裝的螺旋排肥器,兩個復合肥排肥口11底部的排肥器3為外槽輪排肥器;排肥器3的電機5安裝在機架4下部,在排肥器3的下方設有混料漏斗2,在混料漏斗2的底部連接有排肥管15;所述的混料漏斗2的上部為倒錐形結構,下部為管狀結構,管狀部分的直徑為30mm、長度為200mm,管狀部分的底部與排肥管15連接;在管狀部分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所述的起壟機構外殼體1設在機架4的底部,內設有旋耕刀7,在起壟機構外殼體1的末端設有起壟板14,底端設有排肥管15。